2014浙江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更新时间:2024-04-25 23: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浙江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4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试卷的点评与分析又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总体来看,浙江省2014高考语文考试在注重对考生语文素养全面测试的同时,也着重考查了考生把握和应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以及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对于过去的分析总结是为了未来走得更好,在这里笔者试对2014年浙江卷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准高三”的同学们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对于高考的分析和解读能够更加多元化。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点评篇:

今年的语言运用题基本沿袭之前浙江卷的一贯风格,强调贴近生活——所选的字词都是平时比较常见的,也是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误用的词语。这就要求同学们需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对生活中常见的文字或者文化现象充满好奇心,带着热爱生活的心去体察生活。

解析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摭(zhí)拾 哄笑(hōng) 擎(qín)天柱钻(zuān)木取火 B.屏(bǐng)息 包扎(zhā) 夹(jiā)克衫 言之凿(záo)凿 C.孱(càn)弱牌坊(fāng) 干(gàn)细胞铩(shā)羽而归 D.吟哦(é) 皲(jūn)裂 胳(gā)肢窝蜚(fēi)声中外 答案:D 解析:

今年的字音题还是如同去年一样,强调贴近生活,所选的字词都是平时比较常见的,也是日常生活中常会误用的词。比如,擎(qíng)天柱、哄笑(hōng)、包扎(zā)、夹(jiā)克衫、胳(gā)肢窝等词语都是常见词。A选项中“擎天柱”的“擎”应读作(qíng),故A项有误。D选项是正确选项。C选项中“孱弱”中的“孱”应读“chán”而不是“càn”。B选项中包扎应读作“zā”。本项中“夹(jiā)克衫”不读第二声。

字音体整体而言,不是很难,还是课上不断强调的内容——要留意生活中日常词汇,同学们不仅要掌握高考的常用词,还要注意中考的重点词汇。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个节目融合了京剧、粤剧、秦腔等中国戏曲的精萃,舞者多变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表情,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喜怒哀乐的情绪 。

1

B.城郊的这座园林,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溪流小径曲折萦纡,到了春天,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真是一处世外桃源。

C.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些备受国人青睐的外国名品,其实是用中国的原料,在中国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已不是地道的泊来品。

D.该公司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依靠独树一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奇不意的营销策略赢得来了商机,获得了发展。

答案:B 解析:

A选项中“精萃”应为“精粹”。本词语的意思是“精粹,精美纯粹。一般写成精华,精髓,最好的意思。“精粹”常误写为“精萃”,应注意。“粹”,《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①纯粹:粹白,粹而不杂;②精华:精粹。“萃”,《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①聚集:荟萃;②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出类拔萃;③姓。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精粹”一词应是“粹”,而不是“萃”。

C选项中“泊来品”应为“舶来品”。“舶来品”原指通过航船从国外进口来的物品。旧时外国商品主要由水路用船舶载运而来,故名。引申为国外的东西,即从外国传入本国的意识、物品、语言等。可以是一种文化,也可以是本国没有,从外国引进来的东西或技术 。比如“沙发”、“浪漫”、“巧克力”等词语。

D选项“出奇不意”应为“出其不意”。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后也泛指出乎别人的意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你的守护天使,当母亲需要你的时候,不要推托工作繁忙,久不回家,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安慰。

B.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

C.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D.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答案:A 解析:

成语题其实主要就考查三个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对象,语言环境和语体色彩。课上已经反复给孩子们强调过这三个知识点,今年的成语题主要考查语境和对象,难度中等,只有大而化之稍显生僻。

2

A选项中“推托”意思是“借故拒绝或推辞。对象多为别人请求的事情。”用在此处是正确的。

B选项中“不只”的意思是“不但;不仅”。此处应该用“不止”,语境中明确提及“远不止一个人”。两者区别,不止感觉上与数量有关。“止”有终止的意思,到此为止,后面就没有了。

C选项中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此处使用对象有误,不能形容楼市市场。

D选项中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文中说的是解决问题的第二种方式把小问题扩大化,显然和语境不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答案:C 解析:

病句题考查的都是常见的知识点“否定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具体而言,A选项中“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否定不当,应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去掉否定词。

B选项中搭配不当,指代不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社会责任可以分担,但是社会矛盾不能和分担搭配;还有“这有利于??”这指代不明,是指代改革不断深化,还是“现象正在改变”,亦或“社会组织纷纷建立”。

D选项成分残缺。“执法部门对向??音像制品”后面,应接中心语“的人员”。

5.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师傅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傅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傅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傅,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傅回答:“。”

3

答案:

没经验时,容易在难处出错;有经验了,往往在易处出错。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这段文字的寓意以及情境扩写,这道题的形式是扩写题,实际上考查的说明文字的寓意,补充的内容一定要能反应文字的寓意。基本的角度有:

第一,第一次在高处时,第二次在低处时说的时人生不同的阶段,你根据引申义去思考,人在高处时候要小心,在低处的时候也要小心。

第二,第一次没有经验,此时应小心,第二次有经验了,此时也应小心。 围绕这两个寓意去写,写明为什么应该小心即可。

6.根据下面的内容,填写信的正文,内容不超过90字。(4分)

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服,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身份拟一封处理此事的信给张先生。地址,姓名等信息用xx来代替。

尊敬的张先生: 您好!_________ _________ 。

此致, 敬礼! 答案:

由于我们的失误,将您订购的衣服错发成了围巾,给您添麻烦了,深表歉意。 您的衣服已经寄出。烦请您在收到后将围巾寄回,地址是xxx,邮资由我方承担。欢迎再次惠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孩子们的语言应用能力。首先要致歉,然后简单交代清楚事件的经过、处理的意见和具体的措施,要注意礼貌用语。

7.仿照下面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事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4分)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得歌声么?

4

答案: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听见了花儿落地的叹息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孩子们仿写的能力,首先结构句式要和例子相似。然后分析一下例子中三者之间的关系,“月亮”落在“湖水”,“鱼”打碎“月亮”。最后一句话抒情结束,引用了和月亮有关典故。注意不得使用原句的意象。

我们只需选择三个相互之间关系类似的事物来仿写即可,比如选择“鸟儿”、“繁枝”、“花”。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点评篇:

科技文阅读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和归纳概括。做这种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确定有用的信息区间,然后到相应的区间去对比信息之间的差异和不同。

文学阅读部分,浙江省在连续考了散文之后毫无悬念地考了小说,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其实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上课时我们曾经就小说各种题型都做过了分析讲解,加上这次的小说非常简单,因此现代文阅读这一块大家估计失分不会太大。这篇小说主要通过两个人物形象来展现主题,对于小说向来的社会批判性表现力度则并不大,因此答题时我们主要着眼于情节的技巧和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就可以了。这篇阅读非常惯例地考到了人物形象赏析题,题目的作用题,情节赏析题,还考了两道可以称之为送分的概括题,后文会具体分析。

解析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对视觉文化投以了较早的青睐。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像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问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设计的一位教授,当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的电视画面有什么感想。他说,看着双子大楼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

5

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和深刻。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的大声疾呼颇为强烈。他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央视全年的广告收入近90亿(占全国电视广告收入的一半),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一年的广告收入就近这数字,这个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他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就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选自孟建《让眼睛学会思考》,有删改。)

8. 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凭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 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得画面深深的刺伤了这位教授得双眼。 C.世贸大厦的标识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体现美国精神的关键。 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作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答案:B 解析:

第8题的关键是“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这句话。ACD选项在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表述,而B选项文中并无“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这样的信息。这个题目比较简单只考查对文本局部的比较和分析。

6

9.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文化现象。 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查视觉文化与现代化各方面的广泛联系。 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视文化文盲。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答案:D 解析:

第9题不符合原文的一项应该是D选项。“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其中“必须”的说法太过绝对了。

10. 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得观看是“主动发现得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3分) 答案:两种说法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主动发现”是指个人通过学习,主动以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觉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解析:

第10题视觉文化中得观看是“主动发现得过程”主要集中在文章3,4段,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三段。首先要解释为什么不矛盾,然后分别说明。

总体来看,此部分的难度不算太高,考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与答题策略的话,基本得分可以保证在7-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别看平时顾客稀少,好像生意不怎么样,但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做古玩的,都知道这句话: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

“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7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看过,沉吟片刻,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8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当众说明,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11. 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 答案:

(1)自信、沉稳、果断。 (2)强调、不容置疑。

(3)对隔壁店主的疑惑微露不悦。 解析:

11.第一题为概括题。心理分析主要通过对上下文人物的语言和情节进行推断而得出。赵老板鉴赏完即“淡淡”说了“能收”两个字,表现了他对自己鉴赏能力的自信,简短的话语也表现了他的果断沉稳。而在他确认之后隔壁老板提出了疑惑,这必然会使赵老板心生不悦,后面的“朗声”也展示了他这一情绪,同时不加解释,只是又说了一遍“能收”,反复产生强调效果,表现了他不容置疑的肯定心态。这种题目容易漏掉“心生不悦”这一点,同学们在做这种题目时一定要设身处地将自己代入人物,体会心态,分析文字中每一个细节才能不漏掉一个给分点。

9

12.“买玉”的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2)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盒端详良久的细节,这些铺垫使结局合乎情理。

解析:

12.第二题为情节赏析题。这个题目很多同学被欧亨利迷惑了,但是答题跟欧亨利压根没关系,上过课的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这么一句话,当你看不懂这种赏析小说情节妙处的问题时,必然有一句话是答题的关键“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赏析时加入文章内容,意料之外通过悬念的揭露分析,情理之中通过伏笔呼应的设置分析,一定没错。所以这道题只要答到“本以为赵老板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眼,本以为是玉值钱结果是盒子值钱的悬念设置与揭晓造成意料之外的效果”,以及“赵老板端详玉盒良久”这一伏笔的设置与后面盒子值钱相呼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就可以拿到满分了。

13. 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3分) 答案:

(1)自感技不如人。 (2)自觉羞愧。

(3)不守行业规矩,终究难以立足。 解析:

13.第三题为概括题。与第一题难度差不多,需要我们通过文章情节设身处地分析人物心理。第一如果同学们设计这样一个陷阱去害别人结果被识破会怎么样,首先自然是明白自己真的比别人差,接着别人居然没有反过来嘲讽自己,自然会心生羞愧,而搬走说明了李老板自觉技术不行还暗害别人,这一行为让自己无法在立足于此,答到这三点即可。

1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5分) 答案:

(1)“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

(3)“走眼”在文中具有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

10

解析:

14.第四题是非常明显的题目作用题,按照我们“线索+内容概括+手法效果+套话(深化了文章主旨)”的模板,很简单就能答出四点,一是全文线索,二是小说正是讲了一个以走眼为主要情节的故事,三是李老板以为老赵走眼,其实是自己走眼,正话反说的讽刺效果,四直接回答深化文章主旨就可以满分了。

15. 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

答案: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

解析:

15.第五题是小说惯例的人物赏析题和主旨题。人物形象非常简单,这里没有外貌描写,对于他的鉴赏眼光高业务娴熟文中有提到,“20多年”展现他经验丰富,见多识广,派伙计观察卖玉的人看出他非常聪明能看清人心,而不拆穿李老板说明他为人十分厚道善良,体贴他人,而小说主旨一般由个人上升到社会即可,那这样一个商战式故事自然反映的就是经商之道,应像李老板一样忠厚诚信不做小动作陷害他人的主旨。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部分 点评篇:

文言文部分今年考得是序文,在题材上与去年的《送送丁琰序》一样,都跳出了传记类文本的范畴。文言文去年是赠序,今年选了书序。唐朝同时代人作序。重点记叙欧阳行周为人,叙述风格独特,属于浅近文言文。文言文阅读部分,需要考生平时留意一些基础的文学常识,积累一些重要的知识。同时应该加大阅读量,首先以真题为主,将真题和课本上的文言文复习得滚瓜烂熟才好,请考生务必重视真题和课本,所有的考试中出现的知识点都是源自课本和真题的,课本和真题才是文言文阅读决胜的关键。

古诗部分这两首诗词主题均非常明显就是愁绪,因此答题也不太可能跑偏。

后面的论语部分考查的还是孔子的思想,去年考查的是孔子对于贫富的看法。《<论语>选读》是我省独特的考试内容。今年考查对孔子《论语》中“直”(正直)观点的理解与分析。于细微处可见人生修养。做人要名实相符,不可不谨慎。

解析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11

欧阳君生於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於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1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於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知,要恐不为汨没○2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耶?凶耶?”乡人有览事多而熟於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知书,服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甚易,由是振发於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3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於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於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於理,故言多周详;切於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耶!

君於贻孙言故旧之分,於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着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徵於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於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

之愿云。

[注]○1窅(yǎo):怅惘。○2汩没:沦落。○3欧:通瓯。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 由是振发於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 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司:执掌 D. 皆可征於集 征:验证: 答案:A 解析:

第16题是文言实词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于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在文言篇章中更注重“通过上下文读懂文言文”这一能力的考查,所以文言实词的意思一定要放在文章的语境下去理

12

解。B选项和C选项都是常见常考的实词这里“振发”是“显扬”的意思,“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代入原文意思无误。C选项“司”意思是“职掌”,现代汉语中我们也常说“职司”,“司”的意思代入原文无误。。A选项 “多”应该是“喜爱,喜欢”的意思,而不是现代汉语中常见“超过,多余”。所以应该选择A选项。“多”的实词含义最常用的是“称赞,赞扬”的意思,此处根据文意翻译为“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实词如果选项中出现的含义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含义,很多时候都是错误的。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於闻见者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 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亦以卒後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答案:C 解析:

第17题时文言虚词题。这几个都是常见虚词。四个虚词的选项,全部都是曾重点考查过的虚词。C选项中两个“于”,都是是介词,表示“对于”;第二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是虚词笔记上的原句。A选项,第一个而连词也表示顺承,第二个而连词表示转折。B项第一个者是结构助词,翻译为“??的人”,第二个者是语气助词。D选项第一个 “以”是“用来”,第二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的“以”表示“凭借”。

实词题的考查主要以精确记忆为主,考生在答题时需要记忆某实词的精确意思,而虚词题主要考查辨析的能力,考生只需要知道一组虚词中两个词是否是同一意思即可。这也为我们的虚词复习提供了便捷和帮助。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 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X群,终于成为福建著名的文士。

C. 欧阳行周写文章词语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通道。

D. 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13

答案:B 解析:

第18题“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一句和原文不符。原文有“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

细节题,笔者多次强调,并不是在考查理解能力,而是在考查翻译能力,考生遇到这种题时一定要将题目信息定位回原文,细细翻译,一个都不能错,因为有错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出题点,翻译完毕后看看是否与题干完全一致,才可进行判断,切不可直接凭借记忆来做题。此处设置的错误大多是一些非常细小的细节,不会有很宏观的错误。

19 用“/”给文章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答案: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能识真

解析:

第19题,断句题难度较之去年略难,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凭借虚词和专有名词可以断开。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

(2) 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4分) 答案:

(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荐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解析:题难度也不大,考生应注意其中考点,重点实词的译法。逐字翻译,争取不要遗落采分点。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21 这两首诗都以来写愁。 答案:猿声 解析:

21.这道题基本送分,从诗里很简单就看出两者相同之处就在于猿声。

22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案:

(1)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2)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解析:

22.这道题着眼点在于诗歌的各种手法,只要对诗歌常用的各种技巧熟练掌握就可以拿分,但不容易拿满分。第一点比较简单,前一首前两句借景抒情,课堂上说过诗中有景物描写并且与诗歌情感相协调就可以写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而第二首通过注释就可以看出运用了典故,加上诗歌赏析一定要结合诗句的技巧,提到什么景什么典故一半的分数就拿到了。第二点可能很多同学拿不到分数,前一首还好,后两句直抒胸臆,展现心中愁,而后一首则理性分析,并非猿愁而是人愁,“理性”二字很难答到,但是一贯我们所说的翻译诗句却可

15

以帮助我们拿到一点分析的分数,所以总体而言这一题扣一分就比较不错,扣两分一般,扣三分以上答得就不好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微生高:春秋时期鲁国人。 醯:醋。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 答案:择友

解析:第23题是主要是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想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是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

第24题第一问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内容的理解,第二问属于开放问法。整体而言今年的论语考查难度不难,但是容易让考生迷惑。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子循循善诱人,,,欲罢不能。(《论语 》)

(2)假舆马者,非利也,;,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 (3)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欧阳修《秋声赋学》) (4)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案。;。(白居易《琵琶行》)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念桥边红药, 。(姜夔《扬州慢》) 答案:

(1)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16

(2)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3)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5)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析:古诗文默写是送分的,所以考试大纲上要求的篇目我们一定要背下来。

第四部分 作文部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点评篇:

2014年高考尘埃落定,作文题目又成为大家吐槽的话题,今年高考作文总体难度不难,主要考查孩子们的思辨意识,笔者简要对今年浙江高考作文做了以下评析:

一 从清新文艺范逐渐转向接地气

浙江以往的作文题目一直是比较清新文艺的风格,回看前几年的浙江高考题,“行走在消逝中”、“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我的时间”等等,考题多数都是引导考生追寻自我,寻找纯真的性灵,比较适合感性的叙述,但是从去年的“童年早泯”到今年的“门和路”,浙江卷作文的风格逐渐从感性的释放转向理性的思辨,材料内容上也从清新文艺范转向更接地气的表达。

二 哲理思辨与思维品质

今年浙江省的题目比较注重哲理思辨,可能给考生们审题带来一定难度,题目主要叙述的是“门和路”的关系,但是到底是什么关系,没有明确,也没有倾向性给出那种是材料鼓励写的角度,相比北京卷“老规矩”,辽宁家卷“科技改变生活?”等题目,立意的多样性和难度就体现出来了,考生会在把握不准题目的情况下,会感到无从下手,不利于文章的展

17

开,在题意规定的明确性上看,以往的“童年早泯”“我的时间”“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都要比今年的题目更加明确。

三 门外即天涯 ,敢问路向何方

题目中“门与路永远相连”其实就是规定了文章的写作方向,希望考生对门和路的关系进行思辨,门的意象单独拿出来,路的意象单独拿出来,都是比较好写的,容易引申的,但是无疑是老套的。门和路的关系给作文增添了许多未知,也为考生的发挥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门可以理解为一个机会或者一种挑战,他是开启新的生命历程的一种方式,也可能是关闭一种人生道路的手段。开启了错误的门“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但是打开了正确的门“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路是人生的方向,延伸出不同的风景“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门是路上的“变数”,因它“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

不管怎样,门外即天涯,你要敢问路在何方?

四 以不变应万变

面对立意的千变万化,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最根本的莫过于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写作功底的夯实。这两年的作文题目已经明确提出了对于考生思维品质的要求,不管怎样的立意和理解,都要求考生们有严密清晰的思辨和扎实深厚的功底,浙江卷一直比较重视的文学底蕴和文字的美感,也会在思辨的过程中,成为文章制胜的关键。

解析篇:

一关于立意

今年浙江卷立意角度多样,可以“千变万化”,但是最终落实的时候,不管你写那种立意,只要抓住门和路的关系,清楚的阐释二者的关系,都能写出不错的文章。

面对多种主题,孩子们对于素材的化用除了要“美”之外,要注意符合文章的逻辑,说白了就是要紧紧围绕你的主题进行论述,关系型的题目特别要注意论述二者和人物素材的契合度。简单来说,孩子们写的最多的可能这两个主题:

1 只有跨过“门”,才能找到通向美丽人生的坦途。这里门可以理解为机会,机遇等和门有关的概念。

2 只有坚持一条路,才能打开新的人生之门。

二关于素材的化用

18

我在课上已经反复和学生们强调过“以不变应万变”,不同的人物的生命历程因为角度不同很可能理解完全不同,只要找到你所需要的角度,完全能“以不变应万变”,我们讲过的沈从文,史铁生,三毛等等素材,今年都能选择适合的角度完美的应用进去,比如,“打开那扇心灵的门,才能发现人生的路”,在夕阳如血的撒哈拉沙漠,三毛手捧滚烫的黄沙,看得清自我,你就能迈过那道心门。沈从文迈过了心灵的大门,在风絮漫天的文革岁月中,给他的表侄黄永玉写信“这的荷花开的真美!”,迈过了那道门,沈从文从此真正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湘西,回到了他人性轻灵人生之路,开启了新的旅程??

关于材料的化用笔者不再赘述过多,因为每个孩子准备的人物材料都不一样,但一般都是久经困难最后成功实现梦想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基本上应该都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或者打开了生命之门的人。但是笔者这里要稍微强调一下人物素材的美化,美化的方式用很多种,本文以比较常用的一种为例,画面法(以三毛为例)。顾名思义,画面法就是先展现画面。孩子们可以从画面入手,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景中去,这样对读者认识人物,理解人物都能产生直观的印象。就好比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认识一个人,肯定是先看这个人的长相、穿着、谈吐,没有人第一眼看一个人名字的。但是很多孩子习惯于一上来自报家门:“三毛,原名陈平,中国重要作家,写出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作品,在华人文化圈影响非凡。”这样的例子在孩子的文章中屡见不鲜,其实事例也可以这样展开:

夕阳如血的撒哈拉沙漠,天际是一轮红日,远处是隐隐驼铃,黄沙漫卷的沙海中,一个清瘦的身影,像风中舞动的百合徐徐向我们走来。那是三毛,一个诗意灵动的女子,她手捧滚烫的黄沙,走进了她自己的心灵之门,从此成就了那最美的乡愁,一个人万水千山走遍,看到了最美的风景,也找到了人生的道路??

三 关于结构布局

最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架构问题。关于很多老师强调过的:反复压中心词、首段引材料出论点、注意字迹等问题笔者在此不再赘述。笔者知道孩子们都可以做到,但笔者希望孩子们在结构上处理合理的分段外,可以做到漂亮的首尾呼应,这在判卷老师看来是代表着你思维的一个闭合性,完整性,是极容易加分的。那如何做到首尾呼应呢,其实做法很简单,就是在第一段“引材料出中心”后在第二段插入一个艺术化处理,也就是插入一个情景。关系型的题目不容易引入意象,所以我们选用课上讲过的情景法,我给孩子们写过各种情景,只需要把门和路的意象放置在情景之中,然后在结尾点出即可做到首尾呼应。例如:“写只有坚持一条路,才能打开新的人生之门”,孩子们在叙述完主题之后可以插入“候鸟南迁”或者“河鱼回溯发源地”的情景。然后在结尾再次呼应提及,“正如候鸟始终坚持寻觅着生命的归途,正如河鱼坚持着返回梦想江源,对于路的坚守,看起了生命新的奇迹。”

因为时间关系,仓促行文,难免错漏,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9

附:那些年,我们一起写过的高考作文题

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浙江省的作文题为根据一段材料写文章,如下: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同学评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篇博文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跑步,都值得肯定。 2011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我的时间

季羡林等文化名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他们以及他们的成就在消失不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请以“我的时间”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

2010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角色转换之间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引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20

2009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绿叶对根的情意读后感

绿叶对根的情意 刘欢唱的歌词大意:

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

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2008年高考浙江作文题: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2007年高考浙江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21

2006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2005年高考浙江作文题:一叶一枝一世界

2004年高考浙江作文题: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3年高考浙江作文题: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2年高考浙江作文题: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d6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