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3 13: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学生语文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

作者:徐向阳 徐小琴

来源:《语文建设·中旬》2018年第08期

语文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和审美性,语文教学因此成为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今的中学生对文化优劣的辨别能力不够,使得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意识等。中学生主要活动的范围就是学校,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对外面的社会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但因为自我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一些消极文化所误导。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有所转变,让教育既能满足学生的自我个性发展,又能完善学生人格。 一、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不足

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中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存在缺失化和淡漠化倾向。一是在考试的压力下,教师注重知识能力的教育,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二是教师对于教材的审美内容研究不够透彻,刻意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三是“教”与“学”脱节,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混淆不清。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知识讲授,忽视审美能力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基本多以传授语文学科知识、考试内容、答题技巧为主,对课文的讲解很多都是断章取义。为了让学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教师采用题海战术,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授模拟试卷中的答题技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成为纯粹的语文知识的讲授者,忽视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能力的培养,没有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功能。当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无法让学生将知识内化时,学生也就无法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美感,进而降低学习的兴趣。 2.刻意追求教学形式,学生审美体验缺失

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渐销声匿迹,很多教师开始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作出改变。然而,很多所谓的改革,只是徒有其表,缺乏内在,就如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发生太多改变。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起了其他角色,如主持人、导演、编剧等,教学过程大量使用多媒体,让学生随意发挥,自己也随性而为,使得课堂混乱不堪,学生不知所为。学生看似主动参与了课堂教学,但却未能有所收获;师生看似高度默契,完美配合,实则滑向了娱乐。

同时,有些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够透彻,自身审美水平较低,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情感的熏陶和启迪,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感悟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娱乐化”教学失去兴趣,也缺失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tp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