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陈氏书院的兴修模板

更新时间:2024-03-23 13: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陈氏宗谱看清末广州陈氏书院的兴修

黄海妍

陈启沅(1834~1903),广东南海人。1872年,得广州陈淡甫机器店相助,在南海创办广东第一家华侨资本企业——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其后他又在广州增设多间丝厂,使广州成为中国近代缫丝业的中心之一。

陈澹浦 - 联泰号

陈澹浦是南海丹灶镇良登村村尾坊人,自小对机器有兴趣。年青时在西樵办机器手工作坊,制作铜钮扣出售,小有名气。1837年

(清道光十七年),他到广州十三行豆栏上街开办“联泰号”机器作坊,除制作钮扣、缝衣针等小五金外,还兼接各式机械维修业务。后来他收徒弟帮手,作坊扩大成了小工厂,又因常到外国轮船上修理机械,积累了修理、安装蒸汽机的经验,“联泰号”逐渐在广州地区颇有名气。1872年,越南华侨富商陈启沅回国考察后,决定在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陈启沅并非只有钱没技术的人,他办此厂计划以船用蒸汽机为动力,自己设计缫丝机的图纸,特地到广州请“联泰号”承担制作安装业务。这是个大工程,幸而此时陈澹浦的第二子陈濂川、第六子陈桃川已是技术好手,父子仨对着图纸研究了3天,决定承做。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改进,中国近代第一批机器缫丝机终于面世。1874年,“继昌隆”投产,它生产的丝的质量远胜手工缫丝。“继昌隆”扬了名,“联泰号”之名理应更响。陈澹浦的得意徒弟温子绍接下官方交给的仿制快枪任务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澹浦 - 造轮船

“江波号”首航1876年,“联泰号”扩大规模,把工厂迁至十八甫桂塘新街,改名“陈联泰”机器厂(行内有人称之为“新联泰”),主要产品是缫丝机等机械设备。当时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厂不断增多,“新联泰”遂生意兴隆。该厂亦兼修轮船设备,故接触外国轮船较多。陈家敏锐地感觉到造船是新兴行业,有发展前途,遂派陈濂

川的第二子暄业(字子卿,约1860~约1908年)到福建马尾船厂和香港的船坞学习造船技术。

陈子卿于1882年学成回厂后,担任造船技师,成立设计部,开始设计轮船。该厂不久后设南栈、东栈两个工场。南栈为铸造工场,在河南(今海珠区)冼涌;东栈在天字码头附近江边,是装配轮船下水之地。

经两年努力,第一艘由国内民营工厂生产的蒸汽机拖轮“江波号”下水航行。由于该轮船适宜在内河航行,租金又比外国拖轮便宜,故航运业商人乐意租用。“陈联泰”乘机扩展业务,连续造出江汉、江明、江永、江电、江飞、江苏、江利、江天等8艘拖轮,租给航运公司使用。此期间,陈桃川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在十三行晋源街创办“均和安”机器厂,主要业务是修理蒸汽机等机械。

陈澹浦 - “陈联泰”伤元气 幸存“均和安”

后来,“陈联泰”机器厂走下坡路。原因一说是陈子卿之侄得罪了粤督周馥,一说是陈家打破外国蒸汽机拖轮垄断珠江航运业的局面,引致外国造船商的妒恨,买通粤督周馥对“陈联泰”下毒手。1886年粤督张之洞委托“陈联泰”承造天字码头段堤岸马路,质量甚佳,故1903年岑春煊督粤后,又委托他们承造天字码头段至西

濠口的堤岸。因工程太大等原因,至1906年9月周馥继任粤督时仍未完工。周馥便以“偷工减料”为罪名查办陈家,于1906年底(或1907年初)把“陈联泰”查封拍卖,致厂内设备四散。 陈濂川不服,上京上诉,朝廷派员查核。岑春煊于1907年5月复任粤督,周馥离任,陈家冤情大白,官府偿还款项,但陈家已元气大伤,陈子卿不久去世,“陈联泰”也没有复办。幸而陈家尚有陈桃川办的“均和安”机器厂,仍在广州机器业中称雄。

民国初,“均和安”迁址河南大基头附近。自晚清至1937年,陈桃川及“均和安”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据说有3000多人,故人称陈桃川为“机器老人”(见右图,摄于上世纪30年代)。“均和安”有一些员工后来自行创业,如陈拔廷于1911年与陈沛林等合股创办“协同和”机器厂(广州柴油机厂前身),于1915年制造出国内第一台柴油机,后来曾为广州最大的机器厂。

坐落在广州市中山七路的陈氏书院,又称“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是清末广东七十二县陈姓族人合资在广州建造的合族祠,素以规模宏大、装饰精美、保存完好著称,1988年被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这样一座煌煌建筑,虽然仅有100余年的历史,其文献记录却罕见传世。最近,机缘巧合,笔者得到了一本收藏于广东新会景堂图书馆的《陈氏宗谱》,感谢中山大学历史

系鲍炜博士,他在广东新会景堂图书馆收集资料时,发现了这部《陈氏宗谱》,并将其全部复印,惠赠于我。当中收录了三篇有关广州陈氏书院的文件抄本,分别为《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和《陈氏书院记》,为我们了解陈氏书院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现不吝浅陋,以三份文件为依据,结合有关资料,试作初步讨论。 —

第一篇文字是《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其内容如下: 敬启者,我太邱太祖德高汉代,荫贻后昆,奕叶蕃昌,散布于粤中者,类成巨族。今切水源木本之思,为崇德报功之举,邀集宗族在羊城西关连元大街买得吉地一千井有奇,议建宗祠。我粤中各房昆仲,或为值事,或出主陪事,经众议定《章程》,辰下各昆仲极为踊跃,业已交易地价,诹吉兴工,诚恐未及周至,谨修函奉达,敬请家先生大人惠临公所面商一切,并通知尊处亲房,倘欲出主陪享者,祈早日到公所挂号。诸叨玉成,曷胜铭感。从此宗敦族睦,数厥典而无忘。 倡建陈氏书院公所绅耆值事公启 倡建陈氏书院绅耆芳名列

昌朝宗询福谦冠朝宝望梦日乔森炽基序琛炬林 景鎏伯陶如岳荣辉念荣基桂士作离兰彬序球熙敬植榘庆桂华聚国彬汝畴栋植恕序琳

桂籍焕尧宝章 而韶嘉谟培桂序叡龙章为焕锦腾桂薰忻虞文蔚兆祥□□文海 承果 其政济坤

这显然是倡建陈氏书院公所的绅耆值事向各地陈姓宗族发出的信函,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员到省城商讨修建陈氏书院事,目的当然是筹集款项。由于以往我们对陈氏书院如何筹建几乎一无所知,故此信对了解陈氏书院的修建有极高的价值。由此公启可知,倡建陈氏书院的陈姓“绅耆”,包括了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的东莞的陈伯陶和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清末著名外交官吴川陈兰彬等广东著名士绅,他们组成建祠公所,先是“邀集宗族”买得吉地,“议建宗祠”,召集已经参与的各房族众议定了《章程》,再发信至各地,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早日到公所挂号”,并“出主陪享”。

那么,这一邀集全省各地陈姓族人参与的陈氏书院究竟是什么样的组织呢?为什么在资料中提到的是“议建宗祠”,而本身又称为“书院”呢?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清代以来在广州城中大量存在的各姓合族祠出现的历史背景。

在清代,广州城中曾存在有大量的以姓氏冠名的书院、书室、试馆、书舍等建筑,如陈氏书院、苏氏武功书院、何氏庐江书院、梁氏试馆、程氏书舍等。这些建筑除了陈氏书院还保留完整,在广州市内大马站、小马站和流水井一带还有零星建筑外,大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这些书院真的和传统书院那样,具有读书课士、培养人才

的功能吗?不妨先看一看清代的文献记载。

据《白云、粤秀二山合志》记载:“广州自耿尚屠城以后,城中鲜五世萃居者,故无宗祠,有则合族祠耳。乾隆间有合族祠之禁,多易其名为书院、为试馆。”陈际清.白云、粤秀二山:卷九(志祠9).刻本,1825(清道光五年).

又据冼氏《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冼宝干修.曲江侯书院图记//岭南冼氏宗谱:卷二.刻本,1910(清宣统二年).原来,这些“姓氏书院”实际上是合族祠,只是由于官府的禁毁,才将其名改称为“书院”。陈氏书院也是如此,名为“书院”,实质上是广东陈氏的合族祠。 二

作为全省陈氏的合族祠,陈氏书院是如何组成,又如何建造的呢? 在陈氏书院后进大厅金柱上悬挂有一副对联,当中有“合七十二县宗盟共守不外仁义两言”字样,落款为“三水西村房聚星堂”。从中可知,陈氏书院联络了当时广东七十二县的陈姓族人参加,而三水西村房为其中的一房。“房”主要以村为单位,以村名作为房名。 建造陈氏书院的资金来源于加入书院的各房族人的题捐,而题捐

的形式就是出资购买神主牌位。在《陈氏宗谱》中抄录的《陈氏书院章程》陈氏书院章程//陈氏宗谱,也是陈氏书院建祠公所寄发给各地陈姓族人的,希望那些有意加入陈氏书院的各地族人了解陈氏书院的章程并遵照执行。其中所列规则反映了陈氏书院修建的经过,题捐的办法、题捐的数目与牌位摆放位置的关系等。现全文录下以作说明: 谨将《议建陈氏书院章程》开列呈电:

——议书院必须择地,现请堪舆先生择得吉地,相连数百井,坐在广州城西门外龙津桥之西,共连元大街,与奎光字院、文疆书院相比邻,堪舆先生云,得五星聚奎之象,洵胜地也。现在买地定贴内言明,用木石行九五尺量,每井价银一十两,填地至本处宝石路,高一式,如有未填者,计未填处每井扣出银二两,已交地价银一千两正。 ——议董事每名入正座主三代,不用缴银,以得酬劳。至董事每名议定先捐银一百两,庶有主位。如未交银,仍不与主位。其银先支地价及建公所。银两清讫,然后抽签分先后收还。

——议事每名捐银一百两,即须兑交。如不能即交,限一月内交清其银,偕同公所各董事交卖地之家聚德堂、仁厚堂,收入,取回收单,即以此地为实处。至董事额数限至本年六月底止截。

——议大粤中各房入主陪享正座,每位科银四十两;旁座每位科银二十两;厢房每位科银十两。

——议太邱书院已建于羊城仙湖街,唯入主每位科银数百两,未免筹款维难。今在城外创建新祠,颜曰陈氏书院。现议入主银数似易举手,凡我宗亲祈踊跃以免向隅。

——议入主陪享,须报明某县某乡某图某甲,如簿遗失,可以赴书院声明补还。

——议公举管账数人,所有数目归其登记。及设立簿仔,交管银者照数支给,按月将数目张挂公所内,并督理建造各事宜。 ——议公举督理建造工料数人。

——议董事者俱帮理数目及帮理建造各事宜。

——议俟交足地价及建公所银两之后,另公举管银一二人,由其举出殷实银号代为收存银两。至于出支,由管账者设立小簿,列明数目,其银交其支发,互相登记。

——议工竣之日将进支数目刊征信录,并详列某邑某房主位衔名分,送各房查核。

——议升座之后进支数目备办祭品,分班轮值司理。

——议递年各房子孙有中举中进士,点词林侍卫及第者,应送花红,客再集议。

——议逢大科宾兴之年,八月□日,集各房昆仲,肃整衣冠,行团拜礼一次。

——曰书院宜名实相顾也。议落成后,倘有余款,则多置产业,为作育人才经费款。每年应备春秋二祭要款外,提出租息若干,延品学优长老师在本书院讲学课文。凡我祠子孙果系聪明敏捷、材学有成、无力求师者,准入书院课读,由书院酌助膏火。另每月设文会一次,酌给奖赏以士气。仍增设内试寓,以便各房赴考。

——曰合族祠宜和睦宗也。议联宗后,凡属宗亲,遇有以强凌弱,以众欺寡,或械斗不休,或缠讼不息,或意外株连者,可赴本祠投知,传集众绅调处。总期息事为先。或理屈恃强,不遵众议者,公同代为伸理,以免寡弱者苦受欺凌。

——曰题捐宜加踊跃也,如有题捐款项最巨者,首陪享位,其余论捐数之多少,陪位序之高卑。

——凡缙绅出名在倡建帖内者,例得居正座长生禄位一尊。 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四月谷旦 创建陈氏书院绅董公启 《陈氏书院章程》说明了几个方面的问题:①陈氏书院的董事职位可以用金钱购买,作为回报,可以获得正座主位;②各地陈姓族人只要缴纳一定款项,即可将自己的祖先牌位放入陈氏书院内供奉,牌位摆放位置的优劣与捐款数目的多少挂钩,捐款数目越多,牌位摆放

的位置就越好;③买地建造陈氏书院的款项即来自各地陈姓族人用于购买牌位的捐款,并设专人管理这些款项;④陈氏书院也效法乡间的传统宗祠,举行春秋祭祀仪式,设专人备办祭品,并有颁胙的制度;⑤为了吸引陈姓缙绅名流加入倡建陈氏书院的行列,特别为他们在正座设长生禄位,另外题捐巨款者亦获陪享位,陪享位序之高卑与捐款数目之多少挂钩;⑥明确陈氏书院就是联合各地陈姓宗人的合族祠组织,其功能是“增设内试寓,以便各房赴考”。至于要使得“书院名实相顾”,“延品学优长老师在本书院讲学课文”,也是以有余款,得以多置产业为前提的。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当时广州城仙湖街已有陈氏太邱书院,但放入牌位需数百两,所以筹款艰难。相对而言,陈氏书院放入牌位的价钱要低得多,所以响应者众。日本学者牧野巽在1940—1941年参观广州陈氏书院时,曾统计出陈氏书院后进大厅及东、西厅的十一个神龛中共供奉有神主牌位一万二千个以上广东的合族祠与合族谱.牧野巽著作集:第六卷.东京御茶水书房,1985.,可见当时题捐牌位之踊跃,而陈氏书院也因此吸纳了相当多的资金,得以建成广东省内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建筑。

《陈氏书院章程》的内容表明,陈氏书院的倡建者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吸纳更多的捐款并且管理好这些款项。而陈氏书院的主要功能也只是提供寓所,以便各房子弟赴考居住。至于使陈氏书院名符其实,具有传统书院读书课试的功能,只是倡建者们的愿望又或者所做出的

一种姿态而已。

清代广州城中以“书院”为名的众多合族祠,也和陈氏书院一样,并非真的就是提供读书机会的教育场所,而只是各地同姓族人在省城广州建立的落脚点和联络处而已。在叶氏清介书院《条款》中就有明确规定:“书院与家塾设建,原为应试居住及合族受屈讼事与输粮往来暂寓。”叶其蓁·南阳叶氏宗谱.清介书院条款家塾同例//南阳叶氏存宗谱,1853(清咸丰三癸丑年).广州西湖街效文堂承刻,双门底芥子园印装.(藏广州市档案馆,全宗号17,目录号2,案卷号172。)道出了广州城中众多以“书院”、“试馆”、“家塾”为名的合族祠,其建立的动机,就是让来自各地村镇的、有份出资建造合族祠的同姓族人到广州城中应考科举、打官司和交纳赋税以及办理其他事务时有落脚居住的地方。

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提及有关合族祠的族谱等文献资料中得以证明。例如,谭氏宏帙始祖祠又称宏帙书院,“直深三大座,另两边建有试馆五十四间,为科举时各县子孙赴省应试之集处地”谭伯鸾.谭氏宏帙始祖建祠修谱进行经过概述//谭耀华.谭氏志:中册,香港谭氏宗亲会,1957.。 三

前文提及,在清代乾隆年间,广东官府曾有禁毁广州城内合族祠的行动,之后,在咸丰和光绪年间,官府仍有取缔合族祠的行动。那

么,官府为什么要禁毁这些合族祠?作为加强城乡联系的联络点,这些合族祠组织究竟能否看作宗族组织?它们与国家秩序的关系又如何?这些合族祠又为何屡禁不止,在清代末年仍有诸如陈氏书院等合族祠的出现?

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广东官府就因为合族祠“把持讼事,挟众抗官”而上奏朝廷将合族祠一律禁毁。到咸丰和光绪年间,广东官府再有两次较大规模的取缔广州城中合族祠的行动。第一次发生在咸丰二年(1852年),据《清代广东档案》禁止省会私立宗祠及书院义学等项//清代广东档案.(此材料藏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由中山大学历史系刘志伟教授提供,在此致谢。)记载,当时的广东官府认为:

……民间建立宗祠,本为祀先睦族而设,自应在于本籍乡里,就近建立,……宗支亦便于联属。岂宜舍本乡本土,远涉省垣,纠集同姓创建。且省会地方,人烟稠密,以圜匮栉比之所,而杂以祠堂逼处其间,不特有碍于居民,抑亦街邻所共恶。况城乡远隔,尝祭固不得及时,宗族亦虽期毕集,殊失立祠之本意。乃粤东恶习,每喜在省会建立公祠,争相慕效,几于随处皆有。揆厥所由,无非一二好事者,籍端敛赀,希图渔利。凡属同姓不宗,皆得送资与祠,即可得牌片移设祠内。其出费者虽平生素昧,可联为一家;不出赀者则近代亲友亦置诸膜外……

而官府也很清楚知道,这些合族祠“虽有书院、义学等项,皆祠堂之别名,均此一律严令禁止”

吴宗焯.杂谈//温仲和.嘉应州志:卷三十二.刻本,1898(清光绪二十四年)。。

到光绪年间,广东官府再有取缔广州城内合族祠的举措。据《嘉应州志》记载:

……然爰奉乾隆二十九年由江西省卷奉上谕,直省无论州府县城内,不准妄联姓氏,创立祠宇之例。亦奉光绪元年广东布政史、按察史为出示严禁事,查核城内有祠宇八十五处,坐向款式逐一载明清册,详禀立案,嗣后各姓不得纠众添建祠宇,致碍民居等情。光绪八年又经前牧陈公善圻出示严禁阻止欲造之祠宇,后亦无敢倡此举者矣。陈氏书院记//陈氏宗谱.

清代广东官府屡次禁毁广州城内的各姓合族祠,从表面上看,与一些合族祠“把持讼事、挟众抗官”,“藏污纳垢、窝匪聚赌”有关,所以,“迩年省会宗祠有聚赌而封者,有窝匪而封者,比比皆是”。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广东地方政府认为这些合族祠并不符合国家礼制的要求,和国家秩序相违背。“凡属同姓不宗,皆得送资与祠,即可得牌片移设祠内。其出费者虽平生素昧,可联为一家;不出赀者则近代亲友亦置诸膜外。不循天理,唯利是图。”代表的正是当时广

东官府对合族祠的看法。

事实上,这些合族祠组织虽然运用一套宗族语言,在广州城中建造祠堂形制的建筑,供奉牌位,举行春秋祭祀,颁发胙金,有些合族祠组织还编纂祠谱,然而,在本质上,它们并不是宗族祠堂,它们所联络的“房”之间,大多没有可靠的血缘关系和世系关系。以陈氏书院为例,它号称联络了全省七十二县陈姓族人,这些族人之间,却大多互不相识,更遑论追溯血缘和世系关系了。因此,陈氏书院只是笼统地找所谓“德高汉代”的太邱太祖作为共同的始祖来供奉,而不再也不可能追溯其他世系关系。而正如章程中所规定的那样,其他牌位的摆放位置,则不论尊卑,而以题捐款项的多寡作为牌位位置优劣的标准。

这些不合礼制的合族祠组织,理当为官府所不容。然而,我们看到,在整个清代,一方面是官府因合族祠与国家秩序相违背而屡屡禁祠,另一方面则是广州城中的合族祠禁而不止,大量存在。究其原因,是各姓合族祠都在努力打造其正统形象,他们往往通过邀请同姓绅士主持合族祠的修建、编纂合族谱、为合族谱作序等方式来提高合族祠的社会地位,为合族祠的创建和存在寻找合礼和合法的理由。 就陈氏书院而言,他们不仅找到陈伯陶和陈兰彬等广东著名绅士作为“倡建陈氏书院绅耆”之一,还别出心裁,在邻近陈氏书院的选址的当时广东官办的最高学府广雅书院上面大做文章。在陈氏书院首

进大厅格扇档中两侧柱子上悬挂有这样一副对联,“道缵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德邻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意为陈氏书院与广雅书院为邻,可以借广雅之德、广雅之风以培育百粤之陈姓子弟。

此外,《陈氏宗谱》中收录的《陈氏书院记》也颇为耐人寻味,见下文: 陈氏书院记

书院之设,由来尚矣。古者,国学而外,党有庠、家有塾,诚以诗书之泽,无地不当振作,无人不可推行。大固足以教育英才,小亦足以周寒口、培子弟,命名虽别,其实殊途而同通。今之书院林立,由都会达于□□,几弦诵不辍,比户可封,盖岑本诸此耳。自南皮尚书张公来督吾粤,兵气既销,乃兴文教。书院之旧有者,如应元、越华、越秀、羊城、学海、菊坡,以暨肇郡之端溪,惠郡之丰湖,潮郡之韩山、金山,皆亲历而整饬之,嘉惠士林有加无已。复于省垣西去五六里,创建广雅书院,辟地百亩,东西列书舍各百间,其他园池亭院之属,备极闲峻。有楼数楹,储书万卷。品学优长之士,罗而致之。两粤俊义,亦罔弗闻风乐从马(焉)。洋洋大观,所有造福岭南者,至是洵蔑以加矣。维时,我陈氏适于附近城西之简塾购得余地,颇饶幽趣,族人将筑屋其上,作为别业,佥谓落成之日,宜命之曰‘陈氏书院’,意盖别有取也。何取尔?取其与广雅咫尺也。夫广雅意至美,法之良,孰不以肄业其间为幸。然而斋居已定,额数难增,学问各有

浅深,姓字岂容滥列。设如一家之内,兄弟之行进院者半,则未进院者,必思瞻仰门墙,窥观典籍,深其私淑,聆其绪述。苟非居处相近,势难朝夕往来。一旦得此,吾族之有志读书者,与德为邻,不啻置身广厦矣。爰集赀庀财,籍众力成矣。举至于立膏火、置书籍等事,经费甚巨,要在扩而充之,俟诰异日可也。

我们注意到,在这篇文字中,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讲述了传统书院的功能,广州城中的书院之多、人文之盛,并着重介绍了由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罗致“品学优长之士”,“造福岭南”。而陈氏族人得以在邻近广雅书院处建造别业,并取名“陈氏书院”,就是“取其与广雅咫尺也”,这样陈氏子弟尽管不能入读广雅书院,但与广雅为邻,也就是“与德为邻”,陈氏子弟也因此“不啻置身广厦矣”。总之,在作者的渲染下,一个不过是联系广东各地陈姓族人,使他们得以在广州城中有落脚之地的联络点,转而变成一座与德为邻,沐浴广雅人文之风的巍巍广厦,陈氏书院也因此找到了它得以创建和存在的依据。

然而,建于广雅书院附近的陈氏书院,果真就能和广雅书院一样,使陈氏“有志读书者”“肄业其间”,读书课试吗? 《陈氏书院记》的最后一句倒是回答了这个问题:“举至于立膏火、置书籍等事,经费甚巨,要在扩而充之,俟诰异日可也。”事实上,在陈氏书院建成不久,科举制废除了,接着又到民国时期,陈氏书院再也不会用作读

书课士之地,“立膏火、置书籍”的设想始终没有实现。

可见,标榜自己“德邻广雅”,要让有志读书者入祠读书的陈氏书院,在本质上仍与清代广州城中其他的合族祠组织一样,是各地乡下陈姓族人为方便自己在广州城中应试备考或办理各种事务而居住的落脚点和联络点。它既不具备书院读书课试的功能,也不是一个宗族组织。大肆宣扬“德邻广雅”的背后,隐藏着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让陈氏书院可以在广州城中继续合法存在的良苦用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tp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