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小数

更新时间:2024-02-13 01:58: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生活中的小数

课 时 计 划

第周 星期第节 年 月日

篇二:生活中的小数

《生活中的小数》教学设计

人民小学 王利敏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品价格,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认识小数的过程。

2.认识小数,能正确地读、写简单的小数。

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对学习数学知识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数学书学习新知识,你们知道数学书的价格吗? 生:(学生看数学书背面的定价)回答:7.60元。

师:你知道这个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吗?

生:7.60元表示7元6角。

师:这个数和我们以前学的数有什么不同呢?(中间有个小圆点)你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吗?这样的数又叫什么数呢?(小数)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的小数。

二、结合生活,探索小数的读、写法

(一)小数的读法

师: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喜欢逛超市吗?(喜欢)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去超市逛一逛,看,这是超市的一角。 [课件出示商品标价:小熊7.25元、风筝8.80元、布娃娃11.30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能说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吗?(生自由回答,我了解到小朋友想买东西,我知道了小熊的价格是7元2角5分,风筝的价格是

8.80元……)

生1:我知道了小熊的价格是7元2角5分。

生2:11.30元表示11元3角。

生3:一只风筝8元8角。

……

师:像7.25、8.80、1.06、0.58这样的数,都叫小数。谁会读这些数?(指名读)你是怎么会读的,是从哪里学的?读的真好,还有谁会读?(指名读)我们按照他的读法一起读一遍吧。

师:读了这么多小数,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读?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师小结:小数点左面的数的读法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相同,小数点右面的是依次读出数字,就跟读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的读法一样,不用读出计数单位。)

(二)写小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小数,也会读小数了,你想把它写下来吗?(想)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小数。好,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想的小数写下来。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我们来评一评,他们写得怎么样? 我们一起读读吧。

师:你们每个人都把心中想的小数写下来了,老师也想写,我是这样写的:0 、8 0 8,写得好吗?为什么?那你认为写小数时应注意什么?

(三)知识调色板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很好,不但会读小数,而且还能写出漂亮的小数。下面老师考考你们,出示课件:

1、练习:P75 第2题 写在答题卡上(投影)互评。

2、火眼金睛:

(1)25.25读作:二十五点二十五 ( )

(2)零点三零七写作:0.307( )

(3)5元6分是5.60元。 ( )材

3、游戏:小蜜蜂采蜜。P75页第 1题。

师:(找到采蜜最快的那个组)你们怎么采蜜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小数点左面的表示元,小数点右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师:你分析得好极了!(板书:元角分)

4、练习:P75页第 3题。

(四)感受生活中的小数

出示课件(郭晶晶、刘翔等奥运冠军的图片)让生读旁边信息,感到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小数)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数。想一想: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或用过小数?说一说吧。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们说的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小数。

三、闯关游戏

师:你们喜欢探险吗?(喜欢)下面我们做一个探险寻宝的游戏,我们只有闯过这三关,才能打开大门,看看究竟有什么宝藏。

1、第一关:

(1)读出下面的句子.

①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②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29.46年.

③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①小明的身高是一点二五米。

②丽丽的视力是四点九和五点零。

③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2、第二关:改写老师数学日记。

(1)这是老师自己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老师将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

早上,老师买了一个5角钱的豆浆和1元5角钱的肉饼,吃完饭后,来到学校。

(2)这一段有一些小数,你能用几元几角表示吗?

到学校后,拿起6.5元的红笔和8.40元的数学书来到教室。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上摆着老师花了2.50元买的一盆菊花。

3、第三关:快速记数。(把你听到的小数记录下来)

一只青蛙跳过0.4米的田埂,来到宽16.8米的河面上,踏上了0.2平方米的荷叶,狂叫3声,扑通一声掉进了深3.9米的河里。

师:你们真棒,顺利的闯过三关,让我们一起打开宝藏的大门,哇,有一本知识宝典,我们一起看看吧!出示视频:小数点的历史。

4、拓展延伸

播放Flash视频,让学生了解有关小数点历史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爱数学的兴趣。

四、引导总结,反思过程

1、想一想,小数的产生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好处?

2、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自己的表现你满意吗?

板书:

生活中的小数

7.2 5 8.80 1.06……都叫做小数 元角分

小数点

7.25读作:七点二五

7.5.2 5 0 6

篇三:生活中的小数

《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

刘煜坤

按照科组的教研计划,我们中年级研讨了一节四年级的《生活中的小数》。这节课的

内容是名数的互化,原旧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上册,而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将这一内容下放到四

年级下册,以《生活中的小数》引出名数的改写,其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教学中,

我先复习一些常见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作铺垫比较好,然后通过实例“比高矮”,

引出统一单位进行比较的必要,接着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名数改写的方法,课堂

教学效果比较好。

一、课前收集 提高实践能力 课前我做了布置,让学生去收集小组同学的身高、

体重和市场小商品的价格等生活数据,并理解它的含义,课中进行交流。学生亲自去调查,

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知识学习与生活应用紧密相连。

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我在课中再次呈现生活中表示质量、身高、成绩、体温

等小数。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然后,

结合教科书“做一做”中几个小数含义的理解,感受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实际含义。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引导探究 让学生感受单位改写方法的学习过程

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材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

队的情境,出示的数据有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都是一些不同单位、

不同形式的数据,不便于比较。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数据进行改

写,将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大小。郑老师让学生展开交流,如何把

80厘米化为( )米,学生发现这就是将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

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进行改写。在练习中反复强调应用这方法,让学生掌获方法,形成技能,做得比较好。

这节课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知识性错误,没能改正。如1米=0.01厘米,向右读成向左,

乘读成了乘以等,造成学生学习的混乱。

二、教师的语言有随意性,容易造成口误。我们要注意教师的每一句教师语言的规范

性,从而引导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提问过于集中。

四、这节课在重难点方面的探究不够深入。本节课是关于学生的生活上的小数,教学

的内容是两部分,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但是两部分总的就是来

教学单位之间的转化,及单复名数之间的转化,本节课内容不是很难,但是学生转化起来很

困难,错误率很高。其实有两种改写方法:一种是根据小数的实际意义改写; 一种直接利用

计量单位间的关系,用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确,

都是可以的。在教学中,郑老师只是让学生学会从乘和除来进行移小数,这样也许对于好生

比较容易接受,而差生还是难接受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先让学生自己明白通过分数

的转化,这样学生知道通过已经知道的进率,这样就可以通过分数进行小数的转化,在改写

方法上进行示例型总结,构建单位改写数学模型,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另外,把单名数化成

复名数或把复名数化成单名数的习题是个难点,学生易出错,特别是2.39千克=___千克___

克,3千克80克=___千克,这里涉及一个补零的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处理到

位,应设计强化练习。

我的反思:

1、困惑和不足我认为《生活中的小数》这一课有点难教,我教完这一课,通过课

堂作业和抽测反馈,发现部分学生把单位改写的结果搞错了。,我利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

行了一对一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

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

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三、不能正确的移动小数点。其

中第一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困难。与以往的错误相比,

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而是他们不会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进率还是除

以进率,针对这一情况,每出现一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高级单位的

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大部分学生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可问题

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又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应该怎么教?

2、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感。

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

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

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

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已学内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把不是整万或整亿得数改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的数。

反思内容: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掌握较好,基本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求出一个小数

的近似数。

然而对于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就不乐观了。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以前学生学过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今天所学的是把

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就增加了难度,学生不知

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该如何处理。

第二:前面刚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往往把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不是整万

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相混淆,错把改写当成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

数。

针对以上情况,解决办法:一方面给学生讲清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

“亿”作单位的数和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方法相同,后者的改写是

移动小数点,其实前者也是移动小数点,只不过运用了我们后面所学的小数的基本性质,把

小数点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讲清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

数有什么区别:求近似数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数,所以求的是一个数的近似数;而改写成以“万”

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或八位,加一个单位就可以,没有大小的

改变数的大小;第三,多讲多练,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自悟。

三角形分类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着重是对按角的分类的教学,边的分类只起了解和介绍。课前我先复习

单个角的分类,再来引入对三角形的角的分类教学。

通过利用引导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分类归纳,学生们很快就把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的分类给挖掘出来了,我也及时给予了总结,让知识模型很快的建立起来。

对边的分类上,我课后发现,给学生介绍时,出现了点小问题。按边分,我也是让学生

自主探究活动,所以学生们发现了三种情况:有两边相等的、三边相等的和三边都不相等的。

我也就按学生的发现分了三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但等边三角形是

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但课后的练习中就出现了问题,在对图形分类时,很多学生就没有把等边三角形归到等

腰三角形一类,而是单独成类,虽然课上我有提到,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忘记了这个特例,这

就有问题了。课上我是分了三类,但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殊形式,就如正方形

是特殊的长方形一样,等腰三角形是包含等边三角形的。

针对这个教学失误,我在练习课中,结合图形实例,着重强调了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

的关系,让学生对分类有了重新的划分。

这次的失误,让我明白了,教学还是要严谨,不能模拟两可,黑就黑,白就白,没有灰

色地带。适当的教学放手很好,但知道的传授不能迁就学生,该更正的就要更正,因为知识

是不容随意改变的。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这节课作为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关系

和其它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即使在以前没有这部分内容,大部分教师在课后也会告诉学生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容易记住。本节课我具体抓住以下2个方面。

1、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

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

操作、探究的活动中。教学中,我在引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理解内角与内角

和的概念。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当

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也参与学生的研究,适当进行点拨。并充分进行交流反馈。给学生创造

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2、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度的过程当中,大部份同学都是用度量的方法,此时,我引导学生:180度是什么角?

我们能否把三个内角转化一下呢?经过这么一提示,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是把三个角剪

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有的用两个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还有的是用折纸的

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大脑,就连平时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置身其中。充分让学生进行动

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

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其知识基础是四上“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学生掌握的都不错,因此课前,我估计学生对于画锐角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应该问题不大。

于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再示范画高,告诉学生,在三角形内,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

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画的时候,用虚线,标上直角标记。

练习时,对于教材中做一做1中的题目,学生也能应付自如,基本没有错误,然而,

在做“补充习题”和“练习与测试”时,错误就多了,尤其是底边在上面或斜着的,错的学

生更多,而且错误类型也很多,有的没有从对应顶点出发,有的没有画指定对边的高,更多

的是没有垂直却还好好的画着直角标记,气人!还想着把知识点拓展一下,画出任意三角形

的三条高,看来,难!!找来几个画错的学生,让他当面订正,却发现学生手拿着三角尺不

停的转动,就是不知道怎么摆,“画哪条底边上的高?”学生很快的指了一下。“那就画啊,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靠在指定底边上,从对应顶点开始,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学生转动

着三角尺,紧张的摆弄着,还是不对,不是找错对应顶角,就是没有和指定底边垂直。“应

该和这条底边垂直!”我禁不住提高了声音,抓起手边的直尺指向指定底边,还是不行,没

办法,我一边帮他把直尺放到指定底边上,一边让他把三角尺的直角边靠上来,就这样,一

摆,一移,一画,一条漂亮的“高”画成了。“再画这条边上的高。”我一边把尺塞到孩子

手里,一边教他,“直尺放到指定底边上,再把三角尺的直角边靠上来,移动到对应顶点后

画。”很快的,一条高又画好了。

原来如此,学生看到了指定“底边”,却没有真正感受到,而只有把直尺放到了指

定底边上,直尺与三角尺直角边真正的“亲密接触”了,学生才真正的感受到了。

看来,对于孩子来说,看到了,不等于就感受到了,作为教师,备课时,应该更多

的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想当然的以成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

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这节课就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

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2、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

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巧妙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生认

识规律的教学活动,烘托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为学生的探索,

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使学生直观

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在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和四边形,有

“手感”的比较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

二、重视质疑问难,培养质疑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所以在每一

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都非常注重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

在出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个个踊跃发言:三

角形的意义是什么?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三角

形的特性是什么等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也使他们明确了这节课的

学习方向。由于这些问题是由学生提出,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个个兴趣盎然。课堂气氛

非常活跃,达到了以凝激思的良好效果。

三、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和

三角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怎样使长方形物体更坚固,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

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们说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但是从课堂教学

实况来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还做得不够,今后应加强。

《三角形分类》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实现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

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

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

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采用

“取名字、找朋友、猜一猜”等游戏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创

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活动。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帮这些三角形起名字吗?在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等等。以问题为线,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3、巩固应用力图有梯度

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实现预设与生成相和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所以在本课中,有良好的预设,同时又有一些随时动态生成的信息。例如:在要求学生分类的环节,初始的设计是放手让学生去分类,可以按自己的标准给三角形进行不同的分类,然后进行分项的总结,可是,在一个班的教学之后,我发现,由于学生没有分类的标准,而按边分类和按角分类的方法又各有不同,有分两类的,有分三类的。甚至有的学生把角和边的不同标准放在了一次分类中,导致课堂教学难以组织。所以,我在这节课教学时,就在下达分类任务之前,给学生限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首先按角进行分类,然而,可能是因为学生有事先的预习,或者是没听清我的分类标准,竟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按角进行分类,汇报的时候,直接就按边进行了分类。有的学生马上就有了不同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就被带到了按边分类的方法上,这时,我及时的调整教学过程的预设方案,直接就把按边分类的方法拿出来请全班学生进行研究,之后,再学习按角分类的方法。经过这样的顺序调整,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顺畅的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尤其是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得心应手。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下面是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在安排时也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

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

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

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0m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