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经》解读

更新时间:2024-04-27 18: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李紫剑先生《拳经解读》第一部分

《拳经》解读

《拳经》是古传武术经典之作,其成文年代大约在元明之季。唐至元代初,少林寺僧发冷兵知名,拳似为未技。元代雪庭禅师审时度势,开少林寺僧拳脚先河;福居禅师响应,汇十六家名拳于一炉,而奠少林寺禅武之基石。《拳经》之作应该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在此之前,少林寺已有冷兵经典与功法经典——《易筋经》镇寺。少林寺的冷兵绝技与易筋经秘传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与药王孙思藐的《千金方》足以证明这个事实。十三棍僧救唐史书明载,世人皆知;《易筋经》在《千金方》中神光乍现,此请参阅拙作《“易筋经”勾沉》。

少林寺《拳经》外传,至少有两支。一支是由无名氏传戚继光,戚继光据此为兰本,而有《拳经捷要》诸篇问世。一支是由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民间武师张松泉;张松泉传张横秋;张横秋传胡道生,胡道生再传良轮——良轮集思广益,形诸文图而有嫡传《拳经》——《张氏短打拳》面世。此系《拳经》嫡系真传。

此嫡系真传版本亦即全本,流布极狭,世所罕见。流布甚广而大为人知者,是为清代民间武术家曹焕斗先生注释的张横秋遗世的《拳经》。

曹先生并非张横秋嫡系传人,他是皓首穷经、格物致知的。其先,曹先生的一个本家祖父曾在山西壶关县作官,其时,张横秋先生曾为其贴身侍从。当他告老还乡交时,随行之物中 有一本张横秋先生所?之《拳经》。

曹氏家族当年在当地是个小家族,时常揭发受人欺负,所以曹家的长子从小就开始习武,他的父亲还多次为他专门聘请武术教师。曹先生从十三岁开始,白天到私塾念书,晚上回家就跟在兄长后边练拳——他读书的兴趣不知有多少,习武的兴趣倒是越来越高。也真是应了吉人自有天相那句古话,十八岁那年,曹先生竟在藏书中或许故纸堆中意外发现了那本张横秋先生所撰的《拳经》,这本书从此就决定了他的命运。

他的长兄显然未把《拳经》放在眼里,因此《拳经》就成了曹焕斗先生的囊中之宝。曹先生把它藏在学馆中,朝夕研读,专心致志,以至于荒废了学业,乃至于在以后的十年里一二再三地参加科举考试,边最低一级的一关也没有通过——“屡应童试不售”,连个秀才名份都没混上。眼看仕途无望,曹先生干脆扬长避短,专心地吃起了武术这碗饭。

从《拳经》注释的文笔上看,曹先生的文采着实不敢令人恭维;但就武术天资与造诣而言,曹先生却堪称一代天才——他不仅苦思心悟自学成才,而且“所遇劲敌不能悉数,幸无败绩”。可见他既有真知灼见,又有真才实学。

但是平心而论,曹先生所读《拳经》,仅为全本差半,可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翻版。同时曹先生是韦编三绝自学成才,既没有蒙张横秋先生新传,又未得张氏传人再传,所以说他只能算上张氏的私淑弟子。

曹注《拳经》已知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上面有张横秋先生自己作的《拳经》序,一个则没有。

良本《拳经》与曹本《拳经》相比,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尽管多数关键内容两个版本基本相同,但良本上众多内容是曹本所没有的;曹本上也胡相当多的内容出乎于良本之外,而这些内容确有独到之处,不可言弃。正因为如此,所以本解读才拟以将两个版本兼收并蓄,一并研究。

在良本《拳经》上,有一篇文章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拳说小略》篇。这篇文章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其大名鼎鼎,世人皆知,而世人皆知的原因则是因为它在明代良将戚继光先生的大作《纪效新书》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纪效新书》上,该篇赫然名曰《拳经捷要》篇!

《拳经捷要》者,《拳经》节要也!通过类比不难看出,《拳经捷要》篇极有可能是摘自古本《拳经》,而非戚氏亲作。

说《拳经捷要》节选自古《拳经》我还有一个证据,这个证据就在《拳经捷要》篇中。前边我已经说过,《拳经》是雪庭禅师和福居禅师召集天下英雄聚会,集十六家名拳于少林之后“观万剑而后识器”的经验之作,是十六家拳法精华的总结,而《拳说小略》则无疑是对十六家拳法的评价与总结。

这十六家拳法便是文中的:太祖、六步、猴拳、迷拳、四门、梅花、温家、合锁、探马、八闪番(翻)、踷(踢、弹)腿、吕红、绵张、李家腿、鹰爪拿、千跌张、张氏打。

《拳说小略》是对十六家拳法的总结与综评,其作者只能是对十六家拳法有深刻认识的人。众所周知,集十六家名拳的是雪庭禅师和福居禅师二人,所以依据常识,《拳说小略》只能出自二人之手。

由此而引申,《拳经捷要》篇推出的三十二式,恐亦非戚氏亲撰。戚氏未亲 十六家名拳,他因此也不可能从直六家名拳中每家选出“善之善者”二式,编排三十二式。

编排者当另有其人,而这个人只能是对十六家名拳深有研究的人。由此而观,戚先生只可能是《拳经》的承传之人。 由此而论,三部《拳经》尽管形式不一,内容各异,但同出一源是无可置疑的。《拳经》的原始版本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为了探知《拳经》的原貌,我是汇总三部《拳经》的内容一并观之,所见才有可能进一步接近事实。

但无论是广为人知的《拳经捷要》也罢,还是流布较广的曹本《拳经》也罢,更不用说罕为人知的良本《拳经》了。截止目前,它们无一例外地成了武林摆设、武林藏品,而没有一部能正常发挥工具书的作用。

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拳经》写作用的语言是元明时代的语言;《拳经》注释所用的语言是明清时代的语言。现代人看它们如同天书咒语,无法明白它们讲得都是些什么东西,连意思都 弄不清楚,体认修证更又何从谈起?

体认修证从明白经文开始,而明白经文则必须先把古文译成现代白话文,把经文的抽象介绍变成形象说明,只有这样,《拳经》典籍才会具有可操作性。

但是翻译《拳经》的难度太大了。古往今来想破译它的人不在少数,但至今尚无一本《拳经》通译本便是众人知难而退的证明。即使是以攻关闻名的本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对《拳经》的译读也是拿起放下,放下拿起,折腾了二十余年,也没有使出令自己满意的译作。

2006年春天,我的一位学生高价购得良本《拳经》,供我研究,通览之后,眼界大开,不复山穷水尽,顿觉柳新花明,于是旧兴复发,再萌解读《拳经》之心。

前所识与后所述,皆个人之见,一家之言。倘得入行家法眼,不污读者尊目,则本人幸甚!其错讹不当处,自视不达,还请高明斧正!

序解——《拳经》解读第一部分(续) (《拳经》曹序原文) 注张孔昭先生拳经序

拳法者,卫身御侮之善术也。其原始于少林。吾邑张孔昭先生曾遇异人传授,其术独瑧神妙。其时从学者甚众,而得其真传者,惟程子景陶、胡子我弘、张子仲略三人而已。嗣后支分派衍,渐失其真。间有能者崛者,名震一时,大都皆筋努骨突,任气用力。而于先生运用之法,变化从心之妙,概未之闻也。

盖先生拳法,藏神在眉尖一线,运气在腰囊一条,发如美人之采花,收如文士之藏笔。诸葛君之纶巾羽扇,羊叔子之缓带轻裘,差可仿佛,夫岂有圭角可寻哉?

余兄弟四人,余行列第三。伯兄衍埏,字珮玉,处淩弱暴寡之乡,常恐受侮,甚好武艺,家严不之禁,更为博请高明教之。时余年十三,从塾师读书,每自馆归,随之练习。年十八,得孔昭先生从余族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抽所撰之《拳经》,藏于馆中,

如获异宝,日夕研求。至练打十则之法,志一神凝,苦心思索,忽梦二老人为余指惑,自后数梦之,渐觉身益软、手益活,心悟练气之妙。及年二十八,因屡应童试不售,邃出门求进取,数次皆因病困而归。此后乃专心学艺。后漫游江淮、两浙、荆楚间,阅人甚多,所遇劲敌不能悉数,幸无败衂。

而今退隐于家,迫思既往,尚觉暴气未除,深自韬晦。因诸同志欲广其传,不容自秘,爰就平日所得,将《拳经》详为解释,并图各像式,及以虚待实之法,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练习。然用法之妙,全凭内力,非语言所能尽,必如病偻丈人之承蜩,如养由基之射虱,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始有得心应手之能,更无筋努骨突之弊。

于以上追孔昭先生之真传其庶几乎?不揣固陋,谨序其端,时乾隆四十九年,岁在甲辰,阳月中浣之吉,曹焕斗在东识。 冷僻字词简释:

卫身御侮——卫,保卫、防护、保护。身,身体,含生命之义。御,抗击、抵制、防范。侮,欺侮、侮辱。泛指对身体和精神的侵害与伤害。整个意思就是保护身心不受非法行为伤害。 善术——善,好。术,方法。善术,即好方法。 吾邑——吾,我;邑,县。吾邑,即我县。

程子景陶——子,先生,古时对男子的尊称。程子景即程先生景陶,即现在所谓的程景陶先生。胡子张子可类推。 嗣后——嗣,后代,子孙。此处特指徒子徒孙。后,后来。整个意思就是后来徒子徒孙??

支分派衍——支分,即分支,如树干之生多枝,如江河上溯之众多支流。派,派别,相对独立的体系。衍,繁衍,产生,发生,多发。支分派衍即分支越来越多自立门派的越来越多。

间有能者崛起——间,间断,不连续,引申为偶然。间有,即偶然有。能者,有本事的人。崛起,突出,引申为表现出众。能者崛起即有本事的人出现。

筋努骨突——筋,肌肉;努,用力,紧张;骨突,花苞的俗称,即花骨朵,此处用发形容肌肉的发达饱满的样子,并非说骨节突出的意思。筋努骨突即一身疙瘩肉。

任气用力——任,放任,由着; 气,气性,性子,秉性,脾气。任气用力即由着性子用气力。 未之闻——未,没有。闻,听。未之闻就是没有听说过的意思。 诸葛君——即诸葛亮,汉未军事家,艺术形象见《三国演义》。

纶巾羽扇——诸葛亮的标志性打扮,因苏东坡《赤壁怀古》词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名句而深入人心,引申为大敌当前,举止从容无异于常的大家风范。

羊叔子——即羊祜,晋襄阳郡都督。他在军队中,常着轻裘,系宽带,不披铠甲,一幅休闲打扮。为将而无刀兵气,德行宽厚,有不战而服人之誉。是故轻裘宽带引申为儒将风度,并含不战而屈人之意。

圭角——圭,上园下方的玉器。角,棱角,不圆滑的地方。圭角泛指玉器琢磨不到家的地方。引申为不足之处,破绽。 岂有圭角可寻哉——岂,难道,哪里;寻,找出,发现。句意为“哪里有丝毫不完美之处而有碍观瞻呢”。 伯兄——长兄,俗称大哥。

家严——家父,即近人称谓“我老爸”。

博请高明——博,多。请,聘请。高明,高手名家。博请高明,即多方聘请高手名家的意思。 余族高伯祖——余,我;族,家族,本家;高伯祖,祖父;余族高伯祖,我本家的爷爷。 屡应童试不售——屡,多次;应,参加;童试,秀才资格考试;不售,没有考中。 败衂——衂,鼻子流血。败衂,被打破鼻子,被打得鼻青脸肿,引申为丢人现眼。 韬晦——隐藏,隐蔽。含有自我克制的意思。 爰——于是。

病偻丈人之承蜩——蜩,蝉,即知了。承蜩,捉知了,捕蝉。病偻丈人,驼背老人。病偻丈人承蜩,是一个古典,说是古时有一个驼背老人善于捕蝉,手到擒来百不失一。引申为得心应手。

养由基之射虱——虱,虱子,一种长约3毫米的小虫子。射虱,用弓箭射虱子。由基射虱是一个典故。说是养由基学射,先学视,悬虱而凝视之,三年视其虱大如车轮,而后引弓搭箭,百发百中,皆贯虱心。引申为功深艺精。 庶几——庶,多;庶几,几多,现谓之多少。 追——赶上,接近。 古文今译:

曹焕斗注释张孔昭先生《拳经》序

武术功夫,是保护自己身心不受非法行为伤害的很好的方法和技艺。它起源于少林寺。我县的张孔昭先生曾经得遇世外高人传播武功,他的武艺独步武林,而达到了神妙之境。张先生在世时,跟着他学的人很多,但是得到他真传的,却只有程景陶、胡我弘和张仲略三个人。再后来他们的徒子徒孙分支众多,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派别,人人自以为是,慢慢地也就丢失了真传。这些人中偶然也会出现个把本事不小名震一时的人,但他们大都是些肌肉发达力气过人的人,他们靠的是以力胜人。这些人对于张先生的拳法的练法和用法及神奇巧妙的变化,大概是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要知道张先生的拳法,精神凝聚于目光,气机运化于轴心,出手如美人采花一样的优雅,收执如文人收笔般的自然,算来只有诸葛亮的国师气象和羊权子的儒将风度才可一比,哪里上一般人想象得来的呢>

我同胞兄弟四人,我是老三。我大哥名叫曹衍,字珮玉。由于我们居家所处的乡里时有仗势欺人的发生,大哥常担心被人欺侮,所以特别喜欢武术,家父对此非常理解,不但不加以禁止,而且多方聘请高手名家来教他,那年我十三岁,还在私塾里读书,每天放学回家就跟在他后面练习。

十八岁那年,我意外地得到了张孔昭先生当年作为我本家的爷爷的随从,在壶关县任职期间撰写的《拳经》,这真是如获至宝。我把它藏在学馆里,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揣摩研究。学至练打十则之法,专心得象着了魔,苦思冥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忽然有一天梦见有两位前来为我解惑授业,(于是迷津大开),从此以后又多次梦到他们,(受益良多),后来我就渐渐觉得身体越来越柔软,身手越来越灵活,更自发领悟到练气之妙,(而证明铜筋铁骨之真实)。

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因为我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无功而返,于是就出门想找些事来做,但是几次出门都因生病困顿而归,一事无成。

从此我铁了心专心习武,(颇有成就),后半生我漫游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见过许多练武的人,(随处印证功夫,与人动手),所遇到实力过人的对手有多少我都记不清了,所幸的是,我从没有失手丢脸打败仗,(完胜始终)。

如今我退出江湖在家里安度晚年,想起过去几十年打打杀杀的往事,就依然还会有一种很冲动的感觉,于是我就赶紧提醒自己注意行藏免得锋芒毕露现出武夫的面目。(本人并不想重出江湖),但是许多武术爱好者总想着把武术发扬光大,不让我保守自家的

不传之秘,于是我只能根据我几十年来的心得体会,对《拳经》详加解释,并补上插图,图示以虚待实的技法,以便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练习。

但是武术的实际应用,全凭内存功夫,不是语言文字能够讲清楚的,比如驼背老人抓知了,比如养由基射箭,形式和一般人并无不同,但他们的境界却使一般人望尘莫及。练武的人只有志向专一,全神贯注,长时间下功夫,临场发挥才有可能得心应手轻而易举地制人致胜的可能,而不至于流入一味斗力斗狠的模式。

我以上的个人认识和心得体会与张孔昭先生的本意,接近程度有多少呢?(相信读者会自有公论)所以我并不掩饰我的水平有限,而在公开张先生的《拳经》之前先对大家交待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乾隆四十九年,农历龙年,九月十五日。 曹焕斗(在东)题记 补充解读:

一、 在以上通译中,括号中的句意,是原文中所没有的,但根据上下句义,加上此句之后,句子更通顺,意思也更明白。

二、 曹先生并没有见过张孔昭先生演拳搏击,那么对张先生拳姿风骨的精彩描述从何说起呢?大约是他听祖父描绘张先生席往日故事,而在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吧!或者,他是从张先生的亲传弟子的出色表现上窥斑识豹,而得了如此结论。张先生与乃祖同代,张之徒与乃父同代,所以曹氏曾见张门三杰之事不无可能。

三、 曹氏梦二老人指授拳法,曾被前人视为伪说,以为是仿张三丰故事。予谓不然,曹梦高人却有可能!古人造词,皆有原因,成语既有“梦寐以求”——连做梦都想着这件事,那么“梦寐有得”又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日夜思辩,自是处驳,曹氏所梦无非是自辩自驳的幻境!而曹氏所梦之二高人,事实上就是他自己的觉悟!

四、 阳月中浣吉日译作九月十五日,是出于以下考虑:民俗九月九为重阳,即阳阳,古民歌有“上阳九兮逢伯六;三月虽是阳春,但古人多记作春月,而不称阳——因此确认阳月为农历九月,中浣吉日,即中旬的好日子,中旬,即一个月的第二个十天,十五是公认的花好月圆的吉日良辰,所以阳月中浣吉日译作农历九月十五日。 曹传本《拳经》佚名序原文

拳法之由来,本于少林寺。自宋太祖学于其中,而名遂传天下。其后温家有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有十二短打,吕红有八下之刚,山东有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张敬伯之打,此皆名传海内,各得其妙者也。然或有上而无下,或有下而无上,虽能取胜于人,未可概为全美。至于张呜鹗者,生平极好武艺,于是挟重资,游海内,遍访名家。或慕其下盘之善而效其下焉,或慕其上架之美而学其上焉,兼而习之,久而化焉,声而遂独成其一家,真所谓善之善者也! 爰编成一帖,以启后学。百法皆备。有志其业者,务发意会,法以神传,必当竭尽至力,须宜实致其功。粗事细磨,断不可以用努筋尖骨之功,而致身之百病。(不察)舒筋舒脉之谓何?)而难知鲁莽,是彰乎知,此则临敌应变,无不可取胜于人,此(真)所谓千金不可换(者)也!宝之慎之,勿视以为戏玩也! 冷僻字词简释:

张呜鹗——即张横秋,也就是张孔昭。

概为全美——概,一概,此处作笼统讲。全美,十全十美。概为全美,笼统地认为完美。 善之善者——尽善尽美者。

竭尽至力——竭尽全力,不遗余力之谓。 实致其功——实实在在地下功夫。

粗事细磨——持之以恒,铁杵磨绣针一般。

彰乎知——彰应为障,障乎知,良知被蒙蔽,看不到真境。 古文今译:

流布民间的拳法,原本是少林寺里传出来的,牌价宋太祖早年在少林寺学过功夫,(到他黄袍加身当了黄帝之后)少林寺的拳法就名扬天下了。(宋太祖留下太祖长拳)此后世面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拳。比如温家拳、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式合锁拳,二十四式探马拳、八闪番(翻)拳,十二式短打拳、吕红八式拳、李半天的腿击术,鹰爪王的擒拿术、张敬伯的拳击术、都是四海闻名,各有千秋。

(这些拳法尽管各有各的独到之处,但多偏执一端)善于用手的就不重视腿,善于用腿就不重视拳法,尽管他们就这样也可发取胜于人,但是到底算不上十全十美。

后来民间出了一个叫张呜鹗的人,天生的特别爱好武术,(为了追求武术十全十美的境界)他不惜携带大量资金,周游全国,到处访查武术名家,(并虚惊地向他们学习)遇到腿功好的就学习他的腿功,遇到手法妙的就学习他的手法,取百家之长之后,而自成一家,(集百家之长而无诸家之短)真可谓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了。

此后他把武术精华汇编成册,以方便后学修为,书中应有尽有。世间有意在武术方面取得大成就的人(如果有幸得到了这本书,就应该倍加珍惜),一定要用心去感知它,不是执着于字面而是要心领神会。(会意亦即弄明白书中的真实含义之后)就一定要竭尽全力,一心一意切切实实地下一翻功夫,拿出铁杵磨绣花针的精神持之以恒地修行,(天长日久必收传神之功而达非凡之境)。 (我认为武术功夫的人)一定不要去练那些追求肌肉发达力大无比之类的挑战人体极限的功夫,(练那种功夫,往往功夫没上身)落得身体内外百病从生,《拳经》上所说的舒筋舒脉是什么意思?不明此理而只知道狠练猛练,显然是被愚味蒙蔽了良知。 (世俗拳法逞勇斗力,胜负难料)而《拳经》拳法则临敌变化无穷足应万变,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取胜于人。这正是世俗所说的千金不传之秘啊! 一定要珍惜它并珍贵地收藏好,不要把它当成一般平常的武术资料看待。 (佚名) 补充解读:

一、 本篇在曹传本《问答歌诀》之前,无作者姓名及年月日,文中之张呜鹗,从行状上看即张横秋无疑。 在古文中,张呜鹗不会自称张呜鹗的,所以此篇作者应非张横秋,同时良传本《拳经》张横秋序也是证明这一点。

鉴于本文作者对张横秋生平相当了解,功夫十分推崇,并弃名弃字直呼其号——并且其号不乏戏虐之称——一只怪叫的猫头鹰;呜,鸣叫,发声;鹗,枭鸟,即猫头鹰。可见两人熟不拘礼,亲密无间。

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只能是壶关县的县太爷、曹焕斗的本家祖父,张横秋的护卫对象,张撰写的《拳经》最早持有者。 其写作时间,大约是在他离任之际或离任之后不久。

二、 “其后温家有七十二行拳”一句,显然有误。如此句意思准确无误,则以下五种拳法应皆归温家拳内,但事实显然并不如此。

事实上以下说的几种拳法各自都是独立的拳种,所以“其后温家有七十二行拳”,应为“其后温家拳,有七十二行拳”。 三、 百身之病——上“原文”中的“身之百病”,在原件中做“百身之病”,一身可有百身,一人怎会有百身呢?根据全文推论,此句的意思是说练法不当会闹出一身病,所以改为“身之百病”——把身体练出这样那样许多病! 括号部分是原件字面上没有的,但根据上下句应该有的内容。起承前启后作用,

三、 以便意思連贯,表述明白。

《拳经》张横秋序解读

良传本《拳经》序原文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 总序

且夫有文士者,必有武备。人窃疑之:诗书戎马(焉)可并习乎?

然自昔迄今,用武未始不外以佐文也。大圣人轩辕氏作弓矢,兵端肇开,历代多循之,(史载)蚩尤征而垂衣裳,有苗伐而舞干羽,汤放夏而辑宁,武克商而大定,周公讨四国而洛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治。帝王师相,莫不以铖斧而瑧太平者,(岂)非武佐文之明验哉?慎勿发诰戒为未。习练为细也!

然肆武莫先于习拳,而说者曰:拳,徒(手)搏击也,何如器械之坚利(也)?(殊)不知弓矢戈矛之能卫乎身,(渠)不能使身善为用,何也?身与手不习也,(则)手与器不惯也,欲其得心应手也难矣!惟拳有身法焉,手法焉,步法焉,实武艺之根本也,一法不备不足以精器械者(也)。(故)必先练夫拳。

拳不一家,而各擅其长。或善于掌焉,有顺掌、反掌、拜掌、托掌、单掌、双掌、鸳鸯掌之不一;或善于拳焉,有顺拳、反拳、冲拳、撺拳、横拳、圈拳、披拳、填拳、牵拳、勾拳之不齐;或善于肘焉,有顺肘,反肘、直肘、横肘、冲肘、斜肘、顶肘、顿肘、挫肘之不同;有善于膝焉,有左膝、右膝、撇膝、跪膝、迎膝、缩膝、短膝之不等;或善于腿焉,有单腿、双腿、摆腿、旋腿、踹腿、踢腿、短腿、插腿、挽腿、颠腿之分;或有善于身焉,有进身、退身、反身、顺身、蹲身、趺身、偏身、闪身、伸缩身之各殊;或善于步焉,有长步、短步、直步、横步、闪步、点步、顺步、反步、勾步、曲步、CONG步、挺步、实步、虚步、管步、偷步、雀步之不侔??而彼有所长,此有所短,未若跌打抓拿之法(备而)大成者也。

(夫)跌而不打则跌轻,打而又抓则打重,抓而不拿则拿松,拿而又跌则拿硬。若四时错行而相资,骒日月之代明而互用,形势与人同,筋节与人异,所谓拳之上乘(者)非(此而何)耶?试言其手法,则逢虚而入,不撄人之力,乘时而进,适中彼之(关)窍。若僚之弄丸,循环而无端;如丁之解牛,游刃而有余。(至)于身法,(则)重如泰山之压,轻若鸿毛之飘。悠扬处花飞絮舞,变幻处活虎生龙。若夫步也,言之且玄,难发觅踪;亦长亦短,无能把作;进则为排山倒海,退则为雨消云散。不徒为拳之至于斯也,用之习(他)技(亦然),不须(别求)另寻。故曰:习技莫先乎习拳。

余业儒(者)也,而癖性好武,从拳操技,盖有日矣。岂以谓有文士者必有武备哉?正以身丁兵乱之世无武备,则必不能端章甫而点兵笔,即谓这武能佐文者也。

余尝录《拳经》数百首,并附诸械百法,编成一帙,实吾师陈松泉翁,少具侠气,重携金资,遨逰海内,遍访名家,描摹而成之者也!余不敢莫其善,亦不敢私其美,出而示之同志,以为登坛一助云尔。 生僻字词典故解释:

有文士者——文士应为文事。 武备——军事力量,武力后盾。

人窃疑——私下怀疑。人,原作余,今据文义改;窃,偷,引申为偷偷地。 诗书——文化。 戎马——军事。

自昔迄今——昔,过去,古时。即自古到今。

未始——始未。

不外——原件作不可,文义不通,今改之。 佐——佐辅,辅助。

轩辕氏作(弓矢)——轩辕氏,即黄帝。作,制造,弓矢,原文本无,今据文义添加。按古代传说,剑与弓箭都是黄帝发明的。弓矢,即弓与箭。在火器盛行之前,弓箭一直是最有威力的武器,名列武器之首。 兵端肇开——首开武力政治先河。

蚩尤征而垂衣裳——蚩尤,古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的死对头。蚩尤征,衣件征蚩尤,指经过涿鹿之战,黄帝战胜并擒杀了蚩尤。垂衣裳,用衣服遮蔽身体,即穿衣服。上衣下裳,是华夏服饰。蚩尤部族学会穿衣服,引申为接受华夏文明。

有苗伐而舞干羽——舞,挥舞;干,长木棒或竹杆;羽,羽毛,装饰品。干羽,用羽毛装饰的木枪。有苗,古苗族曾地华夏民族为敌。伐,讨伐,征伐,用武力惩罚对方。传说夏代有苗对夏民族不友好,夏王大禹决定给有苗部落点颜色瞧瞧。夏国大军压境,在国境线上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夏国部队挥舞干羽展示国威军威,有苗大为震畏,不战而服。

汤放夏而辑宁——汤,汤王,古代明君。,夏,夏杰,古昏君,放,流放,驱逐。辑,与全句意思不通,据推断似应为侪,侪,同类,借指民众。当时国王夏杰暴虐不仁,民怨鼎沸,汤以武力把夏杰赶下台,在人民的拥待下亲自管理国家,政绩卓著,万民称颂,尊敬为神,即后来全国各地供奉的汤王。全句的意思是,汤王用武力铲除暴政而致国泰民安,宁,安宁。

武克商而大定——武,周武王,即姬发。克,战胜,推翻。商,商君,这里指殷纣王。据说是有名的暴君,以残忍不仁出名,炮烙朝臣挖比干心的就是他。大定,长治久安。周前后历时800多年,几乎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故曰大定。全句的意思是:周武王用武力打江山而创立长治久安的周王朝。

周公讨四国而洛营——周公,古名相。讨,讨伐,兴师问罪。四国,四个诸候国。洛,当时国都,引申为国家。营,经营,引申为治理。周公辅政时,国君病逝,幼主无力为政,四个诸候国欲夺国权,周公为国计议,冒着被人目为篡朝谋位的骂名,自封摄政王,独揽纲大权,亲自代少君处理国政。他用武力平定了四个诸候国的叛乱,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等到少主长大以后,他又还政于君。其功高盖世、忠义千秋,后被世人尊敬为神,即是如今在周公庙里享受供奉的周公。全句的意思是:周公用武力平定暴乱而使国家得免动荡不安。

孔子诛少正卯治鲁——诛,杀,以合法的名义杀。少正,古官名。卯,人名,少正卯特指当时与孔邱持不同政见的一个人。据说此人“行僻而坚,言诡而辩” ——不仅与官方政治大唱反调,而且四处演讲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并且人气颇旺,大有翻天覆地的势头儿。此人的学说与孔邱势不两立,所以孔邱代理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长)一职时,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逮捕了少正卯并且砍了他的脑袋。

此事后人评价不一,有人认为是孔邱官报私仇,有人认为是孔邱清肃政治舆论。本篇取后一廉洁,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用武力除掉了少正卯保证了鲁国的政令通畅。鲁,鲁国,即现在的山东省。治,政治,政通人和之治。 帝王师相——皇帝、君王、国师、宰相。泛指治理国有的人。 钺斧——军事武力与刑律武力的象征。

诰戒为未——诰,诰命,古时君王对臣子发布的命令。戒工,军队,军事。诰戒,即前文中所言之“武备”。未,最后,引申为不重要。

习练为细——细,小,引申为小事。

四时错行而相资——四时,即四季,春夏秋冬。错行,错,分开,分别实行。相,相互;资,资助,引申为得益。相资,即互益互利。错行而相资,虽然不同但哪个部分也不能少。

日月之代明而互用——代,代替;明,光明,发光;互,交互,换位。用,使用,发挥作用。代明而互用,通过换位作到优势互补。

形式与人同,筋节与人异——形式,动态,引申为方法。筋节,细节,引申为细微之处。全句的意思是:从表面上看似乎都差不多,但细节的处理却隐藏着奥妙。

非此何也——原文作“非也”,不通,据文义改之。

不撄人之力——撄,触犯,对抗。句意为不与来力下面对抗。 乘时而进——原件作“乘时而逢”,今改之。

僚之弄丸——弄丸,即抛球,杂技手技的一种。发此推说,则僚应为伎,伎者,艺人之古称。 丁之解牛——丁,庖丁。丁之解牛,即庖丁解牛,典出《庄子》。 悠扬处——原件作遊扬处。

无能把作——无能,无法;把作,把握,掌握,本处引申为猜度、预料。无能把作即不可测度。 不徒为拳——徒,原件作图,今据句意改。 余业儒——我是个读书人,文人。 癖性好武——癖,原件作僻。今据常改之。 盖有日矣——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身丁兵乱之世——身处兵荒马乱之年月。

(无武备则)必不能端章甫而点兵笔——无武备则四字,原件本无,今天据上下句意添加。端,正,纠正,执行。章,章程、纪律、法规。甫,意思不明,与章连用,似作政令解。点兵笔,出典不明,据字意似作发布命令解。句意为,如果没有武装力量就无法巩固政权,引申为没有武装力量就干不成大事。

余尝录《拳经》数百首——我曾经抄录《拳经》歌诀几百首。数百,几百,多于一百首。 编成一帙——帙,包书的套子。一帙,即一套。 吾师陈松泉翁——我的老师陈松泉老人。 出而示之——示,原件作云,今据句意改。

摆腿、踢腿、插腿、挽腿——摆,原件作换;踢,原件作跟;插,原件作撖;挽,原件的字是左边提手旁右边加一个面字。今据武术常识及字的音形义改之。 古文今译:

有句很有名的古话叫做“有文事者必武备”。有人私下里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他们说:“读书写字难道可以和抡枪舞同时学习吗?”我的回答是:“可以”。自古到今,武力始终都是用来佐辅文治的。

上古时大圣人轩辕黄帝制造武器,揭开了华夏战争史的序幕,从此之后每个朝代都少不了战争。黄帝用武力消灭了蚩尤才保全了礼仪之邦,夏禹炫耀军事力量有苗才不战而隆,成汤用武力推翻夏杰国民才安居乐业,周武王用武力消灭了殷纣王才建立了自己

的政权,周公用武力平定动乱才使得国家得免动荡不安,孔子用武力收拾了少正卯才保证了鲁国的政令通畅。古今的皇帝、君王、国师、宰相,无不是以武力定江山保太平,这难道不是用武力辅佐文治的铁证吗?所以一定不能认为军事力量不重要,人民习武是小事。

然而习武往往是从练拳开始的,有人就说了,拳腿再厉害,也比不上刀剑,练它有什么用?殊不知弓箭马枪用于防身杀敌是比徒手强,但是不善于运用作用就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身体与手的动作不协调,手和武器合作,想让武器得心应手是办不到的。拳法的身法、手法、步法,实在是武技的根本,一法不得当,即无法很好地驾驭冷兵,所以练习器械之前,首先要练拳。 武术的门派众多,各有各的独到之处。擅长用掌的,掌就有顺掌、反掌、拜掌、托掌、单掌、双掌、鸳鸯掌等多种掌的用法;擅长用拳的,拳就有顺拳、反拳、冲拳、撺拳、横拳、圈拳、披拳、填拳、牵拳、勾拳等等多种拳的用法;擅长用肘的,肘就有顺肘,反肘、直肘、横肘、冲肘、斜肘、顶肘、顿肘、挫肘等等多种肘技法;擅长用膝,膝就有左膝、右膝、撇膝、跪膝、迎膝、缩膝、短膝等等多种击技;擅长用腿的,腿脚就有单腿、双腿、摆腿、旋腿、踹腿、踢腿、短腿、插腿、挽腿、颠腿等等等等多种踢法。

对于身法有研究的,对身法就有进身、退身、反身、顺身、蹲身、趺身、偏身、闪身、伸缩身等等等等多种的解释;对于步法深有研究的,对步形步态就有长步、短步、直步、横步、闪步、点步、顺步、反步、勾步、曲步、CONG步、挺步、实步、虚步、管步、偷步、雀步等等不同的认识。

众家拳法各有所长,(尽管可以扬长避短)但是终不如取长补短集诸家优势之大成。(经验告诉我们,)在摔人的时候连打带摔效果才好,在打人的时候连打带抓效果才好,拿人的时候连拿带跌效果才好。武术中的跌打抓拿一如天地间的春夏秋冬,少了哪一项都不成。又如太阳月亮日夜出没,各自的功能都不可替代。(行家里手)的跌打抓拿从表面上看和一般人的手势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具体环节和细节的处理却与常法大不相同,这就是功夫境界的上乘啊!

若论手法之关要,只在逢虚而入,不与来力硬抗对峙,认准时机出手,恰到好处地正中对方之关窍,如杂技高手抛球弄彩,如盘中走珠,有胆有识经验老到,在纷乱的拳脚中游刃有余。至于身法的操持,要重于泰山压顶,轻于鸿毛飘浮,柔曼时如春风摆柳,发力时如生龙活虎一般。要说武术的步法,想具体地讲明白就比较困难了。因为步法表现在动态,瞬间变化,难以捉摸,只能现场它那进则排山倒海的气势,退则烟消云散的神韵。

不只是徒搏拳法讲究手法身法和步法。其他武技也都莫外于此,所以说习武先要从练拳开始。

我是一个教书匠,是一个文人。但是我天性爱好武术,从事武功修炼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这样做)并非是想证明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之言为至理,主要是我身逢兵荒马乱之乱世,恨不能立大功成大事十一番大事业,以武功致太平(而以艺武聊平愤闷之心)。 我曾经了数百首古拳经秘要法诀,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合在一起编成一套武术丛书(这就是《拳经》)。《拳经》的成书首先利益于陈松泉先生。陈先生少年时代就倾心武术,后来他花大本钱四处游学,遍访全国各地的武术名家,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拳经》事实上是我老师陈松泉先生的遗作。我不敢埋没本属于先生的荣誉,更不敢把先生的学术成果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据为己有,因此我把他奉献给像我一样爱好武术的人,对各位的实修深造有所帮助。

补充解读:

一.《拳经》的原始资料是陈松泉从现实中收集的。

二.陈松泉是张横秋的老师,张横秋是陈松泉的学生。张撰写民《拳经》的众多内容,是从陈辑的原始资料中抄录的。 三.《拳经》名字的出处在本篇,不能排除“拳经”最早是陈松泉对武术秘诀的说法。

四.本篇文采上佳,修辞颇见功底,排比对偶,法章严谨,文风与张的身份相符。在叙述各家擅长时,张文以“不一、不齐、不同、不等、之分、名殊、不侔”表达同一意思,实为难能。

五.文中有几处句意不通处,疑是传抄及校勘失误。如“余窃疑之”,张对武术可佐文从未怀疑过,本人又积极习武,“窃疑”从何说起?又如“正以身丁兵乱之世,必不能??”一句,必字大违原因,根据上下句意,当为“虑”或“恨”才是。这样的人为过失,本书中应该不少于数百处,因为我们从本书(良传本《拳经》)的校勘记中看到,只一次校勘,经何松雪先生“改正”的即多达上千处,其中有悖于原义者当不在少数。所以,建议读者研读《拳经》时,对个别有悖于常理之处多加推敲,以侦其真。

《千金诀》解读——《拳经》解读第一部分续完 《拳经》千金诀解读 《拳经》“千金诀”原文:

张横秋千金诀:问答歌(良本标题) 问答歌诀二十款悉尽其中之秘(曹本标题) 问曰:势雄脚不稳(者)何也? 答曰:在势去意来(不接)。

歌云:势若去时要猛跟,意旋回时身步稳。百骸筋骨一齐收,后手便顺何须恐。 (词句分析解释:

势雄——出手很有力量。势,手势,拳式。雄,雄壮,威猛。 脚不稳——脚,脚步,下盘。不稳,平衡欠佳,有失重之虑。 何也——为什么,什么原因,怎么,怎么办。 在——原因在于,由于,因为。

势去意来——势去,即去势,向外的力。意来,即来意,向内的力,即回势。 不接——动作不连续,相互脱节。不接二字原件无,今据句意添。 势若去时——力发出时。 意旋回时——盾园还原时。

百骸筋骨——身体各个部位,即整个身体。

一齐收——一齐,一同动作不分前后。收,收回,还原。 后手——下一个动作, 不作前后手解。 便顺——,便,就; 顺,顺利,无碍。

何须恐——哪里还用担心,恐,怕,担心,不作恐惧解。 古文今译:

问:出手的力量很大,但是下盘却有点不稳,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因为去势与回势动作不连续。

阐秘:不论出手多么凶猛,到位后即刻盾园收回,整体就不会失去平衡。整个身子一下子就回到原始状态,下一个动作根本就不会受影响。 补充解读:

一. 问句中的何也如果做为什么或什么原因讲,“在势去来意”的回答就存在问题。因为问的人本身就知道打出去收回来,但他就是站不稳。所以,回答应该告诉对方打出去收回来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失误,而不是告诉对方打出去收回来,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势雄”是重力移动的结果,“不稳”是重心没有及时回归平衡点,如果去力与回力转换及时,失重现象就不会发生。所以在势去意来后加“不接”——力与势转换间隔时间太长了。

二. 如果何作怎么或如何讲,则回答可称及问,势去意来可解释为“出势之中即带回势”。此时的意字,应作寓。出中寓回,并且是“旋回”,收放自然如环无端,无因迟重而失重之虑。这样问的是“出手凶猛站不稳怎么办?”回答是“记住出中寓回”。似此则浑然成章。) 问曰:弱可以敌强何也? 答曰:在偏闪腾挪。

歌云:偏闪空费拔山力,腾挪乘虚任意入。让中不让乃为佳,复去翻来何地立? (词句分析解释:

弱可以敌强——以弱胜强。 何也——怎么,该怎么办?

偏闪腾挪——偏闪,向侧面移动,让出正面。偏,不正,引申为侧。闪,很快让开。腾挪,通过移动造就空间。挪,就是挪动,小幅度移动。腾,为空出空间而转移物体。偏闪腾挪,生动周旋,不与对方正面接触。 空费——白费。

拔山力——千斤神力。汉代楚霸王力可举鼎,作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拔山力出此。

让中不让——闪躲恰到好处,便于及时攻击。让,不争;不让,抗争。让中不让,在退避中寻求杀机。 复去翻来——原件曹传本作开去翻来,良本作闪去开来,均不如直接用成语翻来覆去更确切。

何地立——良本原作向地立。据义推论,何地立为是。何地,什么地方。立,站立。何地立,站不住脚。翻来覆去的是弱者,何地立的是强者,只有这样才是以弱胜强。 古文今译:

问:想以弱胜强应该怎么办? 答:那就要善于偏闪腾挪。

阐秘:打不到我身上他力量再大也没有用,落入我的陷阱他想逃跑就不可能。闪打是以退为进并非逃避,得机得势反客为主就把对方摆平。 补充解读:

一、 本节所说的强与弱,主要是指体力亦即实力上的强弱。本节所说的以弱胜强,是用技术技巧和战略战术战胜对方,是用技艺的强战胜力量的强,是用技艺的强战胜技艺的弱。

一、 这样考虑,那么问答的实际意思就是,问:对方实力比我强时我该怎么办?答:用你的技术优势与战术优势对付他。 一、 这里的以弱胜强事实上讲的是以小力胜大力,其前提一定是技高一等。如果力不如人同时技亦不如人,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就是痴人说梦。

一、 偏闪腾挪在传统拳中叫肺腾轴闪战,俗称让开打到。在轨迹拳学中叫让位攻击,简称闪打。闪打闪与打同时进行,不分先后,这在轨迹拳学上叫同动。)

问曰:下盘胜上盘何也? 答曰:在伸缩虚实。

歌云:由缩而伸带靠人,以实击虚易为力。下盘两足管在斯,撑拳托掌谁能敌? (词句分析解释:

上盘下盘——传统武术把人体分为三节,头至胸部为上节,胸部至下腹部为中节,臀部以下为下节,各节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层次叫盘,三节对应的层次即称三盘。攻击人体上节叫攻击上盘,攻击人体下节为攻击下盘。

下盘胜上盘——用下盘攻击阻击下盘侵犯。上盘应为三盘,因为事实上善攻下盘者,不论要何种情况下均可得手。

伸缩虚实——缩。束身,势团起。伸,长身,势开张。伸缩,缩身与长身。虚,空档,薄弱部位。实,切实,实实在在地用力。虚实,此处作乘虚而入全力攻击,而不作虚虚实实讲。伸缩虚实,切入空档束身得手,暴长身形整体发力。 靠人——用身体外侧贴紧对方身体发力的技击形式。跤技术语叫贴身靠,太极拳相应的动作叫斜飞式。 下盘两足管在斯——下边管住对方的两条腿。

撑拳托掌——撑,向前或向外用力;托。向上用力。撑拳托掌,根据靠法常识无法解释,因为无论是穿裆靠,痛折靠还是贴身靠,似乎都不存在撑拳托掌。勉强解释为复合用力,以待高明。 谁能敌——敌,敌挡,亦即抵挡,挡得住。谁能敌,谁都抵挡不住。 古文今译:

问:用下盘攻击致胜的关键是什么? 答:关键在于切入空档贴身发力。

阐秘:避实击虚是得手的保障,束身长身方容易靠出力量,用前脚管隹对方的两条腿,连挤迼靠对方就无法抵挡。 补充解读:

一、 诗歌与平常语法 差异,为了押韵等原因,叙述往往前后颠倒。所以白话叙述时,其句子顺序应该是避实击虚、缩身靠入,双管两腿、后撑前推。在这里,避实击虚上战略战术,后边讲的是具体操作。

二、 古传拳法甚多,但双管法是《拳经》首先披露的,所以曹焕斗称之为双管秘法。

三、 《拳经》的主要内容是“绵掌短打”,这从良传本拳经内容上可以证实。而绵掌实与古传通背有联系,竹林古拳谱上,二路通背记作《细寿面张通背(左月右北)捶》,因该拳谱错别字满篇,显系半文盲根据他人口述记录,仔细分析考证,细寿面张通背捶实际上就是“神手绵掌通背捶”。

四、 在张三丰传世的“内家拳”拳谱上,通背拳记作“神佑通背”。而神佑通背的说法,源于通背神授——此拳法是真武大帝在梦中教给张三丰的,而这种神授说法的出现,远远迟于竹林古拳谱,所以“神授”是“神手”的讹变,神佑是神手的神化。 五、 善于内家拳的技击特色,书称是“以静制动。犯者应手立仆”以静制动就是后发制人,避实击虚;应手立仆就是得机得势一招制敌。而双管两腿的靠尖一旦到位,其实具有应手立仆的实效,所以,双管靠入应为“内家拳”技法。

六、 良轮先生叙述《拳经》的来龙去脉,称之为内家真传。据此推测,所谓内家拳,实指《古拳经》真传,其中包括“神手绵掌”。)

问曰:斜行并闪步何也? 答曰:在避冲逃直。

歌诀:避冲非斜势难当,逃直非闪焉能防。用横用直急起上,步到身傍跌见伤。 (词句分析解释:

斜行——向斜前斜后方向移,即沿×线移动,人的运动坐标是个米字,十字形为正,×线为斜。行,行走,移动。 闪步——横向移动的步法,沿十字线的横线移动,即侧闪步。

避冲逃直——即逃避直冲。直冲,正面直线冲击。逃避,即免与人接触。 势——势必,一定,不作势头讲。势难当,势必难以抵挡。 焉——怎么,哪能,安。安,怎么,如何。 用横用直——用侧身或正身;从正面或侧面。

直起上——直起,奋起。上,进攻。直起上,奋起进攻。

步到身傍——步到身傍,不是步到身旁,傍不是旁。旁是旁边,与主体有一定距离,傍是贴紧,零距离接触。步,步子,腿脚。到,到位。身傍,用身体贴近,把身体贴上去。 古文今译:

问:斜行式与闪步是干什么用的?

答:它们可以用以对付正直向我们冲来的攻击。

阐秘:如果不向斜角或侧面迂回,如何躲得开凶猛的直线进攻?趁着敌人扑空的机会奋力进攻,把步子穿过他的下盘,把身体贴紧他的身体,就可以跌坏他的身体。 补充解读:

一、斜行,即斜行步。所谓斜行步,就是沿米形步法坐标的斜线运动的步法。这种步法《拳经》上叫三角步,轨迹拳学叫斜步。

二、 闪步,即侧闪步步,即十字坐标的横线左右运动的步法。闪步分纵步侧闪与横步侧闪两种,并且有半让位与全让位的分别。半让位只移动一只脚,全让位则两只脚都移动。半让位一只脚还占着原来的地盘,全让位则腾出全部的立体空间。

三、 用横用直,可以理解为正身侧身。也可理解为纵步横步,其大形与意思并无差别。正身(正面)只宜纵步上,侧身(侧面)只宜横步上。正身如虎扑,无法使用横步。而侧身如迎风挥袖,进步就不好使。

四、 步到身傍的步,是我方的脚。它要到的位置是对方的下盘。这里的身是我方的身。傍是贴上去,靠紧。我的身要贴的目标是对方的身体,贴紧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我合一”。轨迹拳学说:“人我合一得势”,就是这个道理。跌,含义是双重意义,即我使用跌法使敌人跌倒。见伤,即造成一时半刻不能恢复功能的破坏,又如骨折、内伤出血、脑震荡、关节错位等等,这些都是跌法可造成的严重后果。

五、 用横用直可以举例说明。例如乙左纵步立,甲右纵步右直击乙面,乙左脚向左前方滑半步,双手右立园捋甲右腕,倒步(退右步)沉身后拖,即可将敌向后跌仆。其得手为横,发力为直。

同上式,甲右拳击乙,乙左脚向左横滑半步,右转身双手右立园捋甲右臂,甲上右脚救势,当甲进步过关或未落稳之时,乙转右纵步虎扑式前发力,即可将甲远远放出此亦也是先横后直。

六、步到身傍可以用斜飞式“贴身靠”说明。当甲右纵步站,乙左侧贴身靠时,首先是半侧身进左步左脚穿过甲左脚后方,一下子管住甲的两条腿,即《拳经》所说的双管射入,这就是步到。与此同时,乙左腹贴紧甲右后腰,左肋贴紧甲右肋,左臂外侧贴紧甲胸前,整个身体贴在甲身上,这就叫身傍。在此基础上,乙横步右腿后驱向左侧发力,甲必应手而出) 问曰:里裹与外裹何也? 答曰:在圈里圈外。

歌云:圈裹自里裹打开,圈外自外裹入来。拳掌响处无间歇,骨节摧残山也颓。 (词句分析解释:

里裹个裹——动作名称,又叫里外剪手,轨迹拳学叫错手。其动作模式是两手一前一后猛烈地左右交错,后手拦腕,前手反关节。里裹,双手以合的方式剪击;外裹,双手以分的方式剪击。

圈里圈外——即向里向外。以自身部位为坐标,双手包向中心为向里,双手分向两边为向外。

无间歇——不间断,无时间差,即同时到位,轨迹拳学称之为同动。拳掌响处,即动作响应时,亦即拦截出手时;无间歇,即前后手同动并且同时到位。

骨节——关节,这里指肘关节或膝关节,此两处是错手攻击的主要目标,主要部位。 摧残——这里指折断,即关节形态超过生理极限。

山也颓——颓,崩裂,倒塌,败坏,山也颓,就是大山也会倒塌。 古文今译:

问:里裹与外裹从何说起?

答:主要是它们的用力方向有所区别。

阐秘:里裹是双手由交叉状分开,外裹是双手由分开交叉。敌手到位的同时,我双手也同时拦截到位,得手发力一瞬间即可折断对方手臂。

补充解读:

一、裹是一个动词,表示一种状态,即用覆盖物把目标控制起来。裹的动作俗称抱裹,抱是动态,裹是状态。裹的结果俗称包裹,即抱裹是形成的事实。

二、武术上的裹,是以本身 为覆盖物,以对手为抱裹的目标。在传统武术中。裹的意思更倾向于双手控制,而非全面包裹。 三、在定性于双手控制之后,裹 演变为抱持,夹持。更由于双手控制于不同点而非同一部位,相互错位且动作方向相反,古人依其形象称之为剪。于是裹尖便有剪手,腕,剪臂的名目。

四、依据轨迹与大形,轨迹拳学称古传裹法为“错”,因为其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其异地反向运动的并无区别。在轨迹拳学,“错”因为不同的部位而有错手、错臂、错脚 、错腿的分别。

五、少林拳的猿猴拍杆、太极拳的手挥琵琶,动作均这后手拍敌内侧,瓣手拍敌肘外侧,相互反向发力,反折肘关节,是为错手,俗称剪腕。

少林拳的?篮式,直趟八卦的周仓扛刀,动作均为后手制敌手腕,前臂(不是手,是小臂)制敌肘关节,相互反向发力,反折肘关节,固以臂为支点(力点),故称错臂,俗称剪肘。 错腿不在古拳裹的范围,暂不赘述。) 问曰:胜长又胜短何也? 答曰:在插上按下。

歌云:身长插上正相宜,身短按下一般齐。眼鼻心口肾囊上,不遭打损也昏迷。 (词句分析解释:

长短——在此作高低,即个子高低。 插上——打上盘,即攻击头面。 按下——打下盘,即攻击裆膝。

身长插上——高个打低个要多打他的头部。 身短按下——低个打高个要多打他的裆部。

不遭打损——打损,打坏,打死。不遭打损,即使打不死。 古文今译:

问:双方个子高低不现该怎么打? 答:双方都要自取其便。

阐秘:高个子对小低个打脸最顺手,低个子对大高个打心窝打裆最方便。头脸心窝或裆部一旦遭重击,对方不死也要三昏三迷。 补充解读:

一、 胜长又胜短,曹本《拳经》作“胜长又胜矮”。根据用词惯例,长对应的是短,高对应的是矮。古人常把身高称为身长,与长对应的只有取短。如必用矮,则身长对应应该为身高。

二、 胜长又胜短是考虑战胜身高不同的对手,由于身高不同,打起来会感到有点别扭,故有此问。

三、 插上按下是建议身高优势。高有高的优势,低有低有优势,所本节不是教人在技术上扬长避短,而是建议在形势上随高就低。

问曰:短打胜长拳何也? 答曰:在短兵易入。

歌云:长来短接易入身,入身跌拨好惊人。里裹打开左右角,外裹打入窝里寻。 (词句分析解释:

短打——接手近身的打法,或称短手。 长拳——放长击远不接手的远距离打法。 短兵易入——短手接手后容易攻进去。

长来短接——以短手接长手,即的近身处用手或者肘来拦截对方伸长的手臂,

易入身——易,方便,入身即身入,即让身体钻进去。易入身,方便把身体钻进去贴近对方。 左右角——两边,侧面,边线。 窝里——中间,正面,中线。 古文今译:

问:短打能够战胜长拳的道理是什么? 答:这是因为短手得手后容易链接贴身打法。

阐秘:没古人说过吗?短手接住了长拳就很容易近身,近身后转入了缠斗形势就非常吓人。长拳被拦到内侧就切入他的两边,长拳被拦向外侧就直踏他的中门。 补充解读:

一、长拳,动作舒展大方,充分利用手脚长度优势的拳,特别注重踢打,其信条是“一寸长,一寸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故提倡外围作战,远距离解决问题。被人突破外围防线是长拳的大忌。

二、短手,即短打。充公利用手臂宽度与肘膝硬度的拳,特别重视缠斗,其信条是“一寸短,一寸险”,“离敌人越近越安全”,故提倡贴身近战,零距离解决问题。遭人阻击被迫外线 ,是短手的大忌。

三、 里裹外裹在这里的意思,与圈里圈外问答篇不同。那里是双手反关节技术,这里是单手引进落空技术,那里是直接用于摧毁目标,这里是打开局面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

四、 窝里寻的窝,本指心窝,引申为胸腹正面,窝里寻,即攻击正面,亦即古书常说的抢入怀。)

问曰:脚步能胜人何也? 答曰:用坚堕跪。

歌云:前腿弯兮后腿箭,前足如矢后足线。用肩推靠不能摇,坠跪勾挞随人变。 (词句分析解释:

脚步——步法,用步法直接攻击,而不仅是为身体而行动,

前腿弯后腿箭——腿原作脚,今?义改之。弯,按语法作弓为宜,因其弓,始能与后之箭对。但原件如此,存之。箭,意实为直。如箭,就是如箭杆一样端直。此即俗话说的前弓后箭,亦即前弯后直。 矢,线——矢,即箭;线,即弓弦。 推靠不摇——即间架牢固,上下完整一体。

坠——向下用力。

跪——前胫向前向下用力。 勾——用足前腕拖带。

挞——愿意为鞭打,引申为用腿抽击。

坠跪勾挞——腿脚在下盘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发力,攻击对方下盘。 古文今译:

问:步到人翻的秘诀在什么地方? 答:在于随形就势的六面发力!

阐秘:纵步的大形是前腿弯后腿直,俗称弓箭步。步法夺位时应如箭离弦,是后腿把前脚 射出去而不是前脚拉着后腿走。整体间架不能散并且要保持随遇平衡,在此基础上利用客观形势用下盘腿法攻击对方的下盘。 补充解读:

一、步形用弓箭形容是取弓的弯和箭的直,步法用弦矢比喻是取箭的势和弓的力。同样都以弓箭做比,意义大不相同。 二、后足射前足如弓放箭,是拳学步法的核心机密。或称弓射步,或称射步,或称射出,或称后撑步,或称陆地行舟步——一言蔽之,后腿射前脚而已!陆地行舟,解曰如篙撑船,篙后船前,篙撑船行,力在篙而势在船,即前脚如船后腿如篙之谓。此种形式,轨迹拳学谓之后驱。

三、坠,利用向下的势用体重加害对方。利用步势加大坠力的典型动作有三个,

一个是倒步顺手牵羊,倒步沉身的坠力足以把对方拖仆;一个是后甩腿滚身,对付后抱有奇效;一个是前踢腿凌空横滚,堪称沾衣跌绝技。

跪法的代表动作是,勾脚跪膝。例如用右脚尖勾隹对方的左脚的脚后跟,用右膝及小腿挤跪对方的左小腿,得机得势,即可将对方跪倒。

勾法的典型动作是踢,即用脚腕部象镰刀割草一般砍割对方的脚腕,踢的动作与双手或单一手的横拖动作配合,手到脚到对方必应手而翻。

挞法的典型动作是反崩,即搓步用腿的后侧崩弹。当对方右手拉住我左手,左手推我右肩,左脚绊我左腿,右转身欲使用亮翅式摔我时,在他左腿贴近我左腿的瞬间,我只须左脚搓地左腿抽后反崩,对方必应腿而仰跌。

四、摇撼不散的间架结构从桩功是求证,在慢动中深化,在快动中保持,是操作的不二法门。依此进行,事半功倍,似慢而实快。 问曰:身法能压人何也? 答曰:在排山倒海。

歌云:一身筋节在肩头,带靠从来山也愁。翻身用个倒海势,纵然波浪也平休。 (词句分析解释:

压——从上向下施加重力。 压人——压倒人,压垮人。

排山倒海——排山,把山推开,喻向前的力,倒海,海水从上向下倾斜,喻向下的力。排山倒海,涌挤滚压之力的复合力。 筋节——据理推断,应为劲力。众多重物首选用肩扛。便是证明。 带——拖拉之力。 靠——挤撞之力。

倒海式——即探海式,动作古名夜叉探海,即向下探身的动作。 古文今译:

问:用身法压倒人的诀窍是什么? 答:行动时一边挤撞一边滚压。

阐秘:上盘的力量集结在臂根和肩部,用这些部位贴身攻击力量大得惊人。居高临下使一个探海式, 一下子就能把对手摆平。 补充解读:

一.用身体压人,必须有手脚先行控制对方,在此基础上始可放胆进身。

二.用肩部发力制人,其形式基本上可分为肩头,前肩,后肩三种,用肩头叫拱,用前肩有压有撞,用后肩叫靠。 顶拱的经典动作有前抱腿顶腹。后抱腿顶臀,以及低姿态仆技抱腕顶膝。

前肩压的代表动作是亮翅式——例如,我左手抱敌右腿,右臂敌左腿,右肩贴敌小腹,下压左拖,即可将对手放倒。

前肩撞的典型动作还是亮翅式——敌人迫近,右脚踏我中门,我以左手抱敌腰,右肩前耸,左转身手抱肩摆同时发力,以右肩前猛击敌胸,敌必应招而伤。

后肩发力制人的代表式是下斜飞,当敌方纵步立右脚在前时,我左脚穿过敌左脚后,左肋抵敌右胯,左大臂贴敌小腹,头部贴敌上腹,在此基础上,向前向下陡然发力,即可将敌压垮放出。) 问曰:拳法足以克敌何也? 答曰:在披窍导窍。

歌云:一身筋节有多般,百法收来无空间。谁能熟透其中妙,恢恢游刃有何难? (词句分析解释: 披——打开,劈开。

导——据句意推断应为捣,捣,冲击。 窍——孔洞,引申为要穴,即人体要害。 披窍捣窍——即打击要害。

一身筋节——筋节,应为要害,即薄弱点。

百法收来——据句意推断,收来应为收束,收束,又叫收持,自我保护的意思同。百法收束,即想法遮护。 无空间——据句意推断,应为有空间。

恢恢——古诗“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隐指不失,引申为插翅难逃。 游刃——游刃有余,引申为得心应手。 古文今译:

问:只用拳法就足以消灭敌人秘密何在? 答:在于拳拳都打中要害。

阐秘:人身上的要害部位有多处,一个人无论怎样掩盖都盖不完。你只要对全身的要害有足够的了解,每一一下都打到点上并不难。 补充解读:

一、“一身筋节有多般”如果准确无误,那么本节问中的拳就应为拿而不是拳。如果问曰中的拳字确凿无疑,那么首句中的筋节就一定是要穴——薄弱点,简称弱点。

二、由于浑身上下弱点密布,所以各自方要百般遮护,以防被人打中。这是人之常情。因此,百法收来判为百法收拾应该无误。 三.弱点太多,两只手根本遮不完,顾此失彼,也就在所难免。顾此失彼,就会露出空档,这就有了可乘之机。这是标准的有空间,所以原件无空间的“无”应判为“有”。

四.熟识(牢记部位)妙记(随遇攻击),就不难下下打中,是作者的经验之谈,并非空穴来风。

古文今译:

问:拿法制人的原理是什么? 答:是拿筋脉、反关节。

阐秘:无论一个的力量多么大,他的筋节和关节依然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拿法第一是要抓紧不留松动的余地,同时拗筋脉、反关节要果断要尽量地快。 补充解读:

一、 拿原本是手的功能之一,其效果是实施对物体的把持和控制,但是作为一项技击技法,显然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上了破坏的内容,而这种破坏的原因,是加大了拿对物体施加的压力。

二、 近代对拿的通俗解释是,“抓筋、拿脉、反关节”。筋包括筋 腱、肌腱;脉包括神经索、神经暴露处;另外还有敏感部位、要害部位,而关节则包括所有可以活动的骨与骨连接部位。其中有些关节地处要害,一旦反骨也可能造成伤亡。 三、 太阳、耳根、后颈、前颈,腰窝、颈窝、双目??等处,均为宜拿的要害部位。脉麻点、颈麻点、膝麻点??等等,均为宜拿的神经戎露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足关节,均为反关节的常用部位。其得手各有巧妙,留得专章论述。 四、 虽然拿法偏重技巧,主张借力乘势,但是拿法要取得效果,还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如果力量差距太大,弱者拿强者一如蚂蚁抱大树,反颠覆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比如对方的脖子可以对抗20公斤的压力,而你的手指却只有10公斤的力量,你掐得再准心再狠,对方也不会断气儿。对方的肘部可以40承受公斤的压力,你的手臂只有20公斤的力量,你按得再准,对方的肘也不会断。 五、因此,习武者必须重视实力训练,力量不是万能的,但是力量不足是万万不能的!) 问曰:抓法能破体何也? 答曰:在便捷快利。

歌云:进退轻跳称便捷,伸缩圆活快利间。体破血流红点点,指头到处有痕斑。 (词句分析解释:

抓——钩抓,划拉。如用铁钩钩肉,钩入肉中后再向后拉开,留上一道沟槽。

便捷快利——便,方便,轻便;捷,快,速度快。在这里指步法身法移动迅速。快利,轻快锐利,快利在此用于描述手法指法。掌轻拳重,是人的自我,用掌出击自觉轻快。物锐则利,锐,即尖,接触面小,利,锋利,割划很容易,轻而易举。 古文今译:

问:用指爪抓人应该注意什么? 答:步法手法都要轻快。

阐秘:步法轻快灵活就能近身到位。手法目不及暇自然容易得手,心狠才能出手见红,手毒自然指过留痕。 补充解读:

一、抓有两种形势,一种是如鹰爪抓兔,五指握抓是为勾抓;一种是五指固定成耙状,白班如耙地是为搂抓。在实际运用中,勾抓首选目标是裆部,其次是头面;而搂抓则首选头面,其次是颈胸手臂。

二、抓法的力点在指尖,攻击面部多用指尖肉帽,攻击皮肤则多用指甲,但仓促间多不加区分,信手挥洒。 三、凡用抓法,指甲宜短不宜长,如留甲过长,容易折断或劈裂,给自身造成痛苦。

四、古之善抓者,传有鹰爪王之爪,今天已失传,今可见者,则有《少林十三抓》,其豹头搂怀抓上盘,妖鹰闪身抓脸面,凤凰展翅抓裆,猿猴摘果抓裆,匠心独运,设计精彩。十三抓江湖人称一毒二狠三要命,并非虚言。有志于抓艺者,不可不读。) 问曰:身法当如何操持? 答曰:在收放卷舒。

歌云:常收时放是操持,舒少卷多用更奇。一发难留无变计,不如常守在心头。 (词句分析解释: 当——应当,应该。

操持——操持、把握、掌握。

收放卷舒——收,聚拢。放,扩展,卷,把平面的东西裹成园柱状。舒,把筒状的物体展成平面。 一发难留——一发无余,毫无保留。

常守在心——不敢掸以轻心;时时提防突发事件;时刻保持警惕。 古文今译:

问:身法应该如何把握? 答:注意把握好收放卷舒。

阐秘:收的近才能放长击远,卷得紧才能舒展如鞭,与其虚张声势炫耀武力,不如不动声色心怀杀机。 补充解读:

一、 收放,含有驰张的意思,卷舒,也含有驰张的意思。而驰张,则含形的往返与力的松紧。因此,收放形势如拉弓放箭,而卷舒,则卷如屈竹舒如反弹。

二、 以此而论,收放似多指弹射式发力模式,收短为蓄势,放长为发力,打拳蹬腿。而卷舒,则似多指挥摆式发力模式,卷紧为蓄势,舒张为发力,例如绞翅斜飞、反背横拳。

三、 一发难留在此有轻举妄动、冒失躁的意思,无变计,一锤子买卖,孤注一掷,不考虑后路:万一攻击失利怎么办?没考虑。

四、 常守在心,是心里时刻下着劲,绷着一根弦,题词做好防守与出击的准备。人之攻防,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攻防形式,即架式;上是芳防意识,即心态。常守在心,是强调不做表面文章,追求形势上的完美,而是要把功夫下在心里。所以,译为不动声色,心怀杀机。) 问曰:练法更如何得窍也?

答曰:在会意用力。

歌云:筋力人身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似金梭。 (词句分析解释: 筋力——劲力,力量。 在乎——在于。

蹉跎——荒废,白白浪费。 心向力往——意到力到。

上下一线——颈领身拔,精神提起。

似金梭——如织布梭穿过经线,引申为大形过位。 古文今译:

问:身法的练习有什么窍门呢? 答:只有四个字:会意用力。

阐秘:一个人的力量是一定的,能有多大作用只看他会不会用。意念要专注,力量要集中到同一点,精神要提起,大形要过位。 补充解读:

一、 会意用力,即用力要会意。会,合的意思。会意用力,也就是力要合意。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意与力合。

二、 筋力人身本不多,并不是说人的力量不多,力量少,而是说力量是一定的,就那么多。而人与人相比,力量大小的差别也不大。但是同样都是那么大的力量,有的人打人如拔草,有的人打人如搬桩,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会用力不会用力的问题——会用力的得心应手,势如破竹,不会用力的瞎忙活一事难成。

三、 心在何处力随往,就是“意与力合”,就是心到身到。如果身不到力是绝对不会到的。这就是意动形随。心与意是看不到的,能看到的只有形,外人可以通过形了解心和意。而心到身到(手到)的过程,自身是可以体会觉察到的。

武学修养深的人,想与做几乎是同时的,如影随形。武学修养浅的人,想和做是膝关节的,手往往比心慢了半拍,所以常常是想到做不到。

因此,心在何处力随往的随应该是伴随的随而非随后的随。

四、 上下一线,是上下要直,而身形的直,必由拔伸而致;而身形的拔,轨迹拳学叫上下对争,形意拳叫头如顶屋,太极拳叫顶头悬,意思相同,上下一线颈领身拔,除了可以增加势能外,还特能提神,一旦颈领身拔,立刻便自沉灵气上身。跃跃欲试,读者一试便知。

五、 似金梭,是以穿梭形容步法移动之快。金梭织布只作水平运动,不作上下运动,可知这梭穿的不是上下一线,而是平面运动,而作平面运动的,则一定是步法。

梭是织布工具,它的任务是带着纬线在经线中间往返,每一次,它都要穿过经线代表的布面,不是停在经线上。所以过位是它的行动特征。因此,以梭喻脚,也就是暗示脚要过位。

六、脚 不过位,大形就不能过位,而大形不过位,就不能高效率地发挥自身的力,手不过位,就打不出穿透力;身不过位,就不能远距离放人;脚不过位,就无法控制下盘。凡此种种,读者一试便知老李言之不虚。) 问曰:拳法何由得精也? 答曰:在熟不在多。

歌云:拳法千般与万般,何能精透没疑难。须知秘要无差漏,一熟机关用不完。 (词句分析解释:

何由得精——由何得精,通过什么方式才能练得出神入化?

在熟不在多——熟,动作熟练、理解透彻、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是谓之熟。多,指数量多,学的内容多,知道的东西多,会的东西多,是谓之多。在熟不在多,即少而精。 千般与万般——许许多多。非实数,比喻其多。 何能——哪能。

精透——技术精湛,认识透彻。

无疑难——无,没有;疑难,想不通不理解做不到的问题。 秘要——秘传要点,亦即秘诀。 差漏——差,错。漏,遗落,少了什么。 机关——机变,随机应变,根据情况加以变通。 古文今译:

问:拳法怎样才能练所出神入化? 答:长时间苦有限的动作。

阐秘:世上的拳法有许许多多种,哪能门门样样都精通?自古真专一句话:一样其实练好了已经足足够用。 补充解读:

一、 拳法千般与万般,是极言其多。其多有再生意思,第一上门泒多拳种多流派多,第二是具体内容功法多。例如传统武术分两大门泒即少林泒和武当泒。武当泒又分太极、八卦、太乙??等等拳种,太极拳又分陈杨武三大流派,每一个流派又有不同的支泒??每一个层面都以几何模式倍增,是为拳种多。而与此同时,拳法与功法也同样以几何模式倍增,其内容之多可想而知。因此说它千般与万般,并不为过。

二、 每一个自立门户的拳种流派,对都有自己的解释和说法,对拳法都有自己的标准。并且一个个都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一点都不许走样,这样一个人穷毕生精力,也难以精确复制一两门,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这是客观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三、 古人云:“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学不完的,手艺是学不完的。一个人不可能学会所有的技艺,但是只要掌握一门技术,只要一门技术出色,一个人即能够很好地生活。这就是常言所说的“一招鲜,吃遍天”。

武术也一样。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拳种练好所有的技术,但他完全可以学好一门拳术,练好几手绝招。凭几手绝技并且加发善用,他就完全可以独树一帜立足武林。

四、 一熟机关用不完,突出的是熟能生巧。这个巧,就是巧于对应,以同一种服务满足不同的顾客,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鹰爪王以抓对付拳打脚踢,千跌张以跌对付踢打抓 拿,李半天以踢对付踢打抓拿,即是最好说明。

五、 任何一种技术,都有其一定的适应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是成功的前提。如果选技不当,则苦亦难成。学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拳经》解读第三部分(上)

《拳经》解读第三部分(上)

家传秘诀

学拳之要,总不外乎身手脚三部而已。人能悟出此法,习练成熟,打成一片,无分上下左右,否认拳枪棍射,莫不得心应手,何须别费神力,另起炉灶,而竞得其全器在,实是秘诀之家传也!

向无书旨,只耳提面命,在上智之人,心领神会,以意贯之;若中材以下之人,非朝诵夕讲,何能得以入其门?予不敢私其传,秘其诀,与我同志者,毋以妄言罪我,庶几有补于授受之益者乎? (句解:

打成一片,练成一体,保持整劲。

无分上下左右,即无论如何动作,整劲不散。 别费神力,神,心。神力,心力,心机。 另起炉灶,从新开始,换个方法从头开始。 竟得其全器在,竟然成为全材。 秘诀之家传,即家传之秘诀。

向无书旨,向,过去。无,没有,书旨,文字记录。 耳提面命,即口传言教。 上智之人,绝顶聪明的人。 心领神会,用心去体会领悟。

以意贯之,去想通它的道理。意,思维,思想;贯,贯穿,理解。 中材以下之人,平常人,一般人。

朝诵夕讲,早上读书,晚上听老师讲解,引申为勤奋学习。 通译:

拳学的要点,总而言之不外乎身法手法和步法。学武的人一旦能认识到这一点,把身法手法步法练纯熟,将三部分锻炼成下一个整体,无论作什么动作身体都不能散乱,那么无论是徒手还是冷兵,便均可得心应手。并不必费力劳神,另找其他方法,即可收完全之功效。

这就是我们家传之秘诀!

这个千金不传之秘过去从严没有用文字记录过,承传全靠当面口传。绝顶聪明的人不难心领神会,体会到其中的道理。而平常人如果不反复学习并且请老师仔细讲解,就很难发现其中的奥妙。

我把家传秘诀公开于众,希望希望武术爱好者不要因为我的直言不讳而怪罪我,这多少总会对大家的武术教学的些帮助。 补充解读:

一、 武术的不传之秘,竟然是确认武术是手法身法步法的分解与组合。咋一听,这可是天大的笑话,是开大家的玩笑。但是笑后仔细想想,大家就很难地笑出声来,因为几百前古人已经提示出了如此道理,几百年后的今天,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如果有半数以上的拳家认识到这一点,武术界的形式皮毛之争早就不存在了!武术早就从主观主义形式上升到学科学术的高度了!

二、 从严真传一句话,但肯听真话的人并不多。因为真传公开了几百年了,但整个武术界真正把身法手法步法分类分解,然后有机组合的拳家还只有轨迹拳学。偌大一个武林,只有轨迹拳学体现了古拳经的精神,而武术界的权威们却恨得咬牙:“老李大坏蛋,老李千古罪人!他把武术讲得这样明白,叫传统武术怎么活?”在他们看来,武术学科化就会要了传统武术的命,那么传统武术的生命力何在?

三、 轨迹拳学的遭遇,与张氏家传秘诀的遭遇相仿。张氏公开了家传秘诀,不但不敢居功自傲,反而请大家不要怪罪他,这很有点凄美的味道。照理说,得到了千金不传之秘,理应感恩戴德才是,怎么会有人恩将仇报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真话打碎了许多人的梦。那些人之所以活得很充实,是因为有一种信念在支持着他,这信念就是坚信世上有神功,而他自己练的就是神功,因此自己总有一天会练出神功,忽然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所学所练的连真功都不是,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从踌躇满志到一无所有,使他们的心理无法承受,而达到崩溃的边缘。绝望之中他们本能肯定自己否定别人,不恨骗了他们的人而转恨揭破骗局的,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诀曰:刀对鞘直剌牵拳,手平肩下偠宜坚。头端面正眼勿闭,胸开背合体贵偏。两膝微弯偏齐下,后脚着力前脚悬。靠后三分休拜出,拽来送去势宜园。左右两膀均匀练,根实指qiao(此字无)地膜粘。势如坐马腿夹紧,形似开弓腰下先。还有一个真口诀,气下脐平小腹团。练得熟时成一片,神清气爽快无边。此是呆立第一法,偏闪腾挪也要言。步踏梅花予偷半,横冲直撞要满填。不动犹如文士立,一发疾如箭离弦。 (句解:

刀对鞘直剌牵拳一句,应读为“刀对鞘——直剌牵拳,手平肩——下腰宜坚”,不应该读为“刀对鞘直——剌牵拳,手平肩下——腰宜坚”。

刀对鞘,武器正对目标。直剌,直线剌出,典型的前手直拳打法。牵,牵扯。牵拳,单手回环捋打,最典型的打法是用右手抓敌右手拉近身边,突然撒手握拳直剌对手头面。

手平肩,出击时,肩、手、目标成一条直线。这是典型的直拳打法。

下腰宜坚,下腰,腰下部位;宜坚,应坚实。显然,“下腰宜坚”是说小腹要绷紧,不能软散。因后腰的软硬是很难改变的。 小腹回收并原位绷紧,(不要上提),对上肢发力大有帮助。

头端面正,脸不要仰,头不要勾,也不要左右歪,目光平视。眼勿闭,眼不要眨,因为眨一下就会闭一下。这里的闭,是短暂的闭,非长时间的不睁眼,因为没有人大敌当前会一直闭着眼。

胸开背后,是‘体贵偏’亦即侧身或半铡身对敌时的要求。胸开,实际上应是张肩,肩如拉弓的状态。背合,实际上上肩头后拉,肩头后拉是因为侧身对敌时,如果肩头不后拉,已方中线、拳头和目标就难以形成直线。亦即拳头难以正处在双方之间的直线上。 两膝微弯,下肢稍稍弯曲,腿不能完全站直,也不能弯曲太狠,不能大于180度也不宜小于120度。

偏齐下,据常识判断应为偏忌下,忌,忌讳,应避免。下,重心下沉,势含塌劲。忌下,反过来说就是宜上,宜上就是势宜上提,势含拔劲。之所以宜拔不宜沉,是因为松是沉的前提,而下肢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时,如弓未张弦,起动必须有一个紧的过程,这就慢了半拍。但是功架保持拔劲就不同了,适当的拔如弓上好弦的样子,发劲时免去了上弦过程,减少了一个运动环节,起动就迅速得多。

后脚着力前脚悬,后脚着力,是说后脚要放平,脚掌与脚跟平均负担重量。前脚悬,是说前脚跟要上提,把重量放在前脚掌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前虚后实。

靠后三分休拜出,靠后三分一是重心,二是前膝。休拜出,则一定是指前膝。休拜出的拜,是跪拜的拜。休拜出即前膝不要前跪,不前跪就是前膝不要超过前脚腕。不但不超过而且还要“靠后三分”,显然是说前小腿应向后倾斜,而”拜出“则是向前倾斜。 拽来送去势宜园,拽来送去可作两种解释,一是出手还原,例如直拳打出后回归原位;二是相互对位发力,例如顺手牵羊(拖拉)接虎扑(双推)。势宜园,是说动作应建立在园的基础上。这个园有多种表现,典型的体现在用力与发力过程中。例如发力的物理模式是1080度涡园,540度发力,540度还原,这就是完整的发力过程。又如拖拉是向下向后用力,其轨迹为下凸上凹的弧线;虎扑最好是向上向前向下向前用力,其轨迹为下凹上凸的弧线。拖拉的回复,最好是循向上向前的弧线,恰与出势形成一园。而虎扑的收势最好是循向下向后的弧线,恰与出势形成一园。对于这个问题,建议参阅轨迹拳学。

左右两膀均匀练,左右两膀,应为左右两边,即左式和右式,例如左直拳和右直拳,左拖拉和右拖拉,左纵步虎扑和右纵步虎扑等等。均匀练,都要练,不能只练左式或右式。

根实指跷地莫粘,根,根基,下盘,此处应指后腿。实,沉实,平实,平稳。指应为趾,即脚趾。跷,跷起,不抓地。指跷跟悬,并非脚趾用力上跷,而是前脚掌用力则脚趾自然放平即可,有意用力上跷,反面会引起腿部紧张。同时,如脚趾上跷,起步时要下意识地脚趾先挨地,反面慢了半拍。地莫粘,即不要站得太死,粘,原作li(此字无),不能通,今改为粘,粘,即粘着,强力固定的意思。两脚立地不要过于粘着,是说不能为稳定失去灵活性。稳与活从很大程度上讲与重心高低有关。重心越低越稳定,重心越高越灵活,两脚不要粘着,身体就要上拔而不要过于下沉。

势如坐马腿夹紧,坐马,即骑马;腿夹紧,并非向里用力,而是不要外张。以传统马步为例,如果长期外张腿膝,则下肢变形呈()形,俗称罗圈腿。但是长期内合,则下肢变形成)(形,俗称拐子腿。因此腿夹紧决不是腿膝内夹。骑马的基本情况是:双脚踩镫,两腿分开,臀胯坐鞍。当马跑起来时,为了保护会阴部位,骑手多采取半蹲姿势,两腿始终保持角度、保持弹性,两脚始终踩稳马镫。在这种情况下,重心上下移动才会灵活,马鞍才不会磨破裆部。但上下颠簸时,骑手往往本能地提裆敛裆,这大约是夹紧的来源。

形似开弓腰下先,开弓,拉开的弓,张满的弓,并非用手拉弓的意思。形似开弓,即现在所说的身备五弓,五弓合一,亦即浑身保持弓态,也就是处处带绷劲。腰下先,腰腹先要有绷劲儿。此句承上句的意思,上句讲的是腿要绷,本句讲的是手要绷,腰要绷,合起来就是处处要绷,形成弓态。

气下脐平小腹团,团,原件作“膨”,涨大鼓起的意思,这是放松状态下“气沉丹田”的表现,流弊极多,今据经验改之,气下,重心下沉,此处特指横隔膜下沉,原位稍稍下沉即可,过度在幅度下沉无益。脐平,事实上是腹平,即上腹和下腹与脐形成平面,并非是肚脐眼突出无凹,小腹收紧,保持坚实状态而非自然松散状态或人为主张下坠状态。

主张小腹团而非小腹膨,是因为长期“沉气鼓腹”不可避免地要变成粗腰大腹状态,而粗腰大腹不仅形象不雅,而且对健康极其有害。人为地沉气鼓腹,加大了腹压,容易产生痔疮。随着腹大必然腰粗,随着腰粗必然肥胖。而肥胖与糖尿病、心脏血管病、呼吸卒停病(打鼾)形影不离,一旦沾上就十分麻烦,治疗不易,唯有预防。而预防这几种危险难缠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团腹而非膨腹做起!

练得熟时成一片,一片,原作“一面”,与“拳法要神行一片”不符,故改为一片。什么叫一处呢?一片就是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有前即有后,形神合一,一动全身无不动之谓,轨迹拳学称之为“同动”。

呆立,即现在流行的站桩,也可以解释为预备式。在曹传《拳经》上,附有明代少林寺玄机和尚所绘的呆架式和站立式,可供参考。其中呆架式即今之马步桩,站步式则与现代拳击的预备式一模一样!

步偷半,前脚前进之前,后脚先要调整位置,为前脚的到位。夺位和过位做好铺垫,

横冲直撞要满填,满填,即夺位和过位,即《拳经》所说的里管、外管、中管和双管之类。横冲,横步侧身到位;直撞,纵步正身到位。

不动犹如文士立,文士,常被形容为手无缚鸡之力,视为弱弱无能者。 一发疾如箭离弦,动作奇快,使人卒不及防。 补充解读:

一、《家传秘诀》澄清了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中国古拳中有没有直拳?史料证明,直拳和剌拳是中国古拳法原有的,并非是近代才从西洋拳击中引进和移植的。

二、中国式直拳和剌拳的两个特点,一是拳头不拧转,二是手臂伸到了最大限度,肩有被牵扯的感觉。“刀对鞘”式的伸长决定了它不拧转,因为刀如拧转就不可能插入刀鞘。而“牵扯直剌“式出击,则无疑代表了接手打法的上乘技术。

三、《家传秘诀》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拳学园运动理念不自太极拳始。早在太极拳面世,古拳已经“拽来送去势宜园”了。出势循园、回势循园,足以说明六月份已认识到各种人体运动都是园运动和变相园运动。

四、《家传秘诀》告诉我们,双手上得于上肩方的预备式,并非近代才有,至少在明代,传统拳法就已有了“手平肩”的拳击预备式,并且此预备式是为直拳与剌拳设计的。帝一切与现代已无二样。这说明,那种认为传统拳只有拳平于腰肋一种预备式的看法上片面的。)

张横秋先生传授习练手法秘要

拳家秘要,总要一个身法。身法者,亦如用兵之有主将也。然身法道理,最难得至妙处亦且正多弊处。向身法贵乎低,然低而腰曲,则腰失其真矣。身法贵乎坚,然坚而头仰,则头失其真矣。甚至有手到而身法不到者,有脚到而身法不到者,甚至有锋芒反逆者,此皆大弊病也。 (句解:

最难得至妙处,断句为“最难得——至妙处”,而非“最难——得至——妙处”。最难得,十分难得,极不易得,至妙处,很巧妙的地方,很高明的地步。

正多弊处,正,应为每,每,常常。弊处,弊端,不正确的地方。 低而腰曲,用弯腰驼背代替沉身, 坚而头仰,脸上仰脖子后背。 失真,失自然之妙,失常,犯病。

手到而身法不到,出手时步法未跟上身法未配合。 脚到而身法不到,脚步移动时身体没有同步移动重心。

锋芒反逆,手前身后脚前身后步左身右之类,尖端与基础运动方向相反之谓。

补充解读:

一、 身法,泛指身形、身架与身段的运动。身形,与参照物相对矾的正侧面背之类。身架,高架低架直立半蹲之类。身法,从颈至臀亦即脊椎贯穿的身段的屈伸摇摆旋拌之类。

二、 手到而身法不到,可作两种解释,一种是出手时身体原地未动,只靠手臂的曲伸的作用。一种身体未加催逼即撞击手臂,这样即使身体随着身体移动了,也依然叫身法不到。

三、 即使手的到位时身体撞击了手臂,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依然算不上真正的身法到位。真正的身法到位应是身段的发力与手臂的发力重叠且复合。关于这一点详见轨迹拳学。

四、 脚到身法不到,也可作两种解释,一种是身法与脚的踢法未配合,一种是身法与步法的移动未配合。脚踢无身尖配合则无力,步移无身法配合则偏闪腾挪不灵。

五、 锋芒反逆,锋芒和,光芒,但凡光芒都是对称的反向的,左边向左散射,右边向右散射,此即反逆。这里所说的锋芒反逆,指身体的运动方向与手的运动方向相反,例如手前击而身后挣,手左击而身右摆之类,即身手反逆。

身手反逆的不科学之处一是丧失了基础速度,假设手是船的话,它是失去了流速的支持。二是失去了大部分质量,因为对于发力来说,质量的大小是很关键的,当身手反逆时攻击力的质量就只有手臂的质量而浪费了身体的质量。第三,身手反逆的剧烈运动是自身爆炸性运动和自身撕裂性运动,违反人的生理惯性,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一般性的逆反运动往往容易拉伤肩关节,而“高质量”的逆反运动则会产生剧烈的震荡,反复的剧烈震荡将对脏器造成伤害,此伤害反复将引发严重后果,说它严重,是因为后果可能是致残或死命的。)

身法有三决焉,一曰伸缩,伸缩者,如龙之灵变,如虎之快利也。二曰直射,直射者,如箭之快入也。三曰一片,一片者,手到脚到身到之谓也,能致此三者,则身法备矣。僅将练法、打法,次序开列于后。 (句解: 三诀,三条秘诀。

伸缩,延伸和缩短。缩,身体由舒展状态团起或团紧。伸,身体由束缩状态展开或放长。 龙之灵变,螺旋形伸缩。

虎之快利,弓形伸缩,即弯曲弹直。

直射,有两种解释,一是步法驱动身体直线位移,二是身体自动循涡园切线发力,切线发力详见轨迹拳学。 手到脚到身到,手脚与身体同时(强调同时!)到达各自应该到达的位置,在时间上不得有先后之分。 补充解读:

一、身体的伸缩有两种,一种是脊椎关联的身段的伸缩,其代表动作是团身(团背)和拔背。一种是庙段的屈伸和腿的屈伸的复合,其代表动作是身架的沉蹲和拔高。

二、龙形伸缩,状如惊蛇,毒蛇受惊,多盘身举头,然后攻击,可知其伸缩以拔高为基础。其代表运动如直拳的预备式和出击式。

三、虎形伸缩,如猫扑鼠,是先团身低伏,然后跃起攻击,可知其伸缩以低沉式为基础,其代表式是双手虎扑。)

《拳经》解读第三部分(下)

第一练力法:两脚站定,先将左脚并身法略缩一下,缩时须要右脚悬缩在左脚一堆,又须左手放在胸前,右手缩在肋下,通身更要会意,一片缩紧,然后用力,一片射出。务要身、手脚一齐俱到,到时一齐尽力鞭开,后手比前手更要着力,此所谓百骸筋骨一齐收一齐放也。 (句解:

力法,这里的力,不是实力气力的力,而是发力的力。力法,即“发力”法。

两脚站定,由于后边有“将左脚并身法略缩一下”的廉洁,所以可以推猜这个站定时两脚是分开的。如果不是前后分开的纵步,珲是左右分开的横步。

左脚略缩,左脚缩向右脚,左腿弯曲。 右脚悬缩,右脚跟悬起,右腿弯曲。 左手放在胸前,左拳放在左胸前。 右手缩在肋下,右拳放在右肋下。 一片缩紧,气势一齐由外向里收缩。 尽力,用最大的力量。

一片射出,蹬左腿,射右腿,身前撞,出右拳,拉左臂,同时完成。这是一个传统的撞锤前发力模式。 补充解读:

一、右纵步站立,左脚“缩”向右脚,右脚再向前进,是垫步的模式。有了左脚的右移,右脚的出击将更远,因此也更容易得力。 左脚的右缩就是“步踏梅花予偷半”的“予偷半”,先暗暗地进了半步,而在此基础上,右脚可以放开进一大不,一直穿过对方的中线至敌人身后,达到过位的效果,这就是“横冲直撞要满填”的“直撞”与“填满”。 二、当横步站立意在右方时,此模式可以理解为“垫步右斜飞”式。

垫步右斜飞式的动作流程是:一、横步站立双手提于胸前。二、左脚右靠,右脚虚悬,左手留在胸前,右手移至左肋下。三、左腿后绷蹬,右脚右射,身右撞,右臂向左上方挤出。四、此式的实用叫背折靠,后臂挤敌胸,右肋挤撞敌身左侧腰肋,右脚穿过敌右脚右侧,是为“双管”,在此的基础上向右整体发力。敌必应势而飞。五、此横步右发力的模式,即所谓的“横冲”而步的双管,手的过敌右侧,即所谓的“满填”。

三、文中“后手比前手更要着力”的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力量质量与速度合成的有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动能,这种能量只有朝一个方向作用于一点上时,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一片直射“时,效果最好。如果前手前发力,后手各后发力,那么后手所用的能量就成了无效力,前手的力就少了这一部分质量的力,显然,这是不明智的。

不但我们现在认为前手打人后手用力不甚得当,即张横秋先生本人也反对此种发力,因为张先生前边就说过,“甚至有锋芒反逆者,此皆大弊病也”。

那么,“后手比前手更要着力”又应该怎样解释呢?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后手实际上指的是根节,前手事实上指的是梢节,对于手来说,身段是根节;对于身段来说,腿是根节;对于纵步前发力来说,后腿是根节,前腿是梢节;对于横步右发力来说,左腿是根节,右腿是梢节。但凡手部发力,其正确模式当如锤子敲钉,手臂如钉,身段如锤。但凡步之射出,其正确模式当如撑船,后腿如篙,前腿如船。凡此种种,即所谓“力由脊发”,“前脚走路,后脚用力”,显而易见梢节运动,力在根节,毋庸置疑,根节用力大于梢节。也只有这样,才符合现代力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的定律,同时又不犯“锋芒反逆”之弊。 因此,我主张这里的前手后手作梢节根节解释。)

第二、半步练法。两脚站定,先将左脚并身法略摆一下,右边射入,其百法俱要与前身法一样。 (句解:

半步,古时往往把左右脚各超过前脚一次称作一步,故一只脚超过前脚一次称作半步,并非是一只脚只进平常距离的一半叫半步。 半步练法,即后脚超过前脚的练法。 两脚站定,两脚前后站立,即纵步。

左脚并身法略摆一下,摆,外摆,向外移动。略摆,向外移动少许。左脚并身法略摆,左脚向左侧移动少许,与此同时,身体重心也一起向左移动适当距离。 右边射入,右脚急速向前进步。 补充解读:

一、 根据文章推断,本练法的预备式是左前右后的左纵步。

二、 在左纵步的基础上,左脚左摆一脚左右距离,同时身体垂直左移,显而易见,身体中线已离开了对位线(连接敌我双方的直线)。这就是“偏闪”。

三、 继偏闪之后,右脚循对位线向前射出,直穿终端,这就是“闪进”。

四、 在左侧闪右脚直线前进,在轨迹拳学上谓之“歪步”。走歪步最重要的一点,是左脚左摆时,右脚也要随之左摆少许,摆到对位线上。只有这样,向前的直射才易得力。)

第三、出步练法。先将左脚略偷一步,以脚趾粘地,速即以脚跟一摆,转身(进右步),其到身之法,仍与前无异。此练身法之秘诀,断不可轻易说破,且是拳家三昧,破敌全在于此! (句解:

出步,脚步超出平常距离亦即远距离进步之法。

左脚略偷一步,偷步,拳家一般把脚的前插后插称为偷步,横步经过“偷步”变成叉步。但是,这里的偷步却不是插步的意思,这里的偷步,是后脚进欲远,前脚先进一步的意思。 脚趾粘地,即前脚掌着地。粘,同沾。

脚跟一摆,以脚前掌为园心,脚后跟向左旋转至对位线左侧。这里的向左旋转是按轨迹拳学的定义,寻常的说法是“脚跟右摆”。 到身之法无异,即“一片射出”“满填”的基本原则不变。 补充解读:

一、 前脚欲远,后脚须先垫步,垫步是为了前脚可以走满一步,而不是半步。此时的垫步,即为偷步,是为“偷缩一步”。 二、 后肢进步,无疑问地可以上满一步,但想超出一步的距离是不可能的。但仅此一步尚不足以过位“满填”时,就必须设法加长距离。“出步”亦即前脚先“偷”进半步,后脚进步的实际距离即可达到一步半的幅度,而这长出的半步,足可以保证“过位”“满填”。采取这种步法,给人的是一步的印象,弥合的却是一步半到两步的距离,对手往往判断失误而措手不及。所以,作者说这是身法的秘诀。

三、 说身法之秘,事实上是步法之秘。这种远距离突击步法,轨迹拳学称之为进步,因轨迹拳学主张进步先进前脚,这是一般要求。

四、 此种步法在形意拳抵消为践步。

五、 本章三种步法,均是右脚发力的射出之前,左脚先为之铺垫,这是步法制敌的关键所在,精华之处,故作者称为“拳家三昧”,昧,隐秘。三昧,隐藏最深的机密。)

拳家最难得者,在身力。苟为会意,虽工夫用尽,而妙处莫得。然其诀自有在也。

其诀在何处?在后脚上得之,射去之时,后脚为可以呆死,必要紧跟,前脚半步入地之时,更要往前用力一抵,则身力自然得矣!此眉尖一线从此悟也。

一抵之时,虽是尽力往前,更要会意,脚跟往地一摁,脚趾往地一抓,方尽其妙。

(句解:

身力,全身的力量,整体力。 苟不会意,如果不明白道理。 妙处莫得,摸不着门道。

处有在也,当然是有的,确实存在的。 呆死,死站不动。

必要??入地之时,原作“必要紧跟前脚半步,入地之时”今据经验改之。 前脚半步入地之时,前脚 到位滑行终止的那段距离,或称刹车距离。 往前尽力一抵,抵,推送、撞击。尽力一抵,即后腿后用力前送,如篙撑船。 一摁??一抓,后脚要平放,脚跟脚掌都要着力,后脚趾要抓地,以扩大着力面积。 补充解读

一、 本节强调了整体力量。身力,即整体力,亦即整体质量参与运动所产生的力。

二、本节披露了整体力的秘诀。那就是前脚到位的同时,后脚尽力前送。这个的不传之秘,即轨迹拳学所说的“后驱逆行”。 三、文中强调后腿用力时脚要放平,脚跟要抓地,与轨迹拳学的要求完全相同。步法发力时后脚不许拔跟,是为了减少传感环节,更迅速也更坚实。

四、后驱逆行虽然运动了全身质量,但缺少身段的自律涡园运动,这样的整体力量虽然已有冲墙倒壁的效果,但还不能算是完美的发力。在后驱逆行的基础加上身段涡园抛弹再加上手臂的抛弹,这样的整体发力才是完美的整体发力。前人未述及这些,是囿于时代局限。关于完美发力的动作模式,请参考轨迹拳学的相关章节。)

口传打法

练打之时,要雄狠尽力,从硬打做软,从有利打无力,方有精进。开始就以软打,后来终无精法,故拳要软中硬者,此也。又练打之时,如设一敌在面前,手当如何进,肩当如何入,脚当如何管,俱要算定。打时必须认真着力。(仅录第一节,余不佳,不录)。 (句解:

口传打法,原作口传“百法”,今改。

雄狠尽力,雄,气势雄壮;狠,劲要狠猛。尽力,用出最大力量,雄狠尽力,气势凶猛,竭尽全力。 从硬打做软,从刚入手,化刚为柔。

从有利打无力,从时时用力处处用力练起至见力生力、见力化力、错力打力。 方有精进,才会有精细巧妙之法。 开始就以软打,一开始就练软拳。

后来终无精法,往后反而难以达到“不以力胜”亦即以小力胜大力的境界。

软中硬者,软中有硬,软中带硬,艰险今之所谓的“棉里藏针”、“如棉裹铁”的性状。 此也,就是这种情况。

如设一敌在面前,如设,如有。如有敌人在前面,即所谓“面前无人作有人”即心中始终保持敌情观念。)

一、硬打是拼实力,软打是比技巧。有人强调“一力降十会”。有人强调“一巧破千金”。各人都认为自己强调的重要。那么,究竟哪个更重要?

实践证明,实力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实力是万万不能的!任何巧妙的技术,一旦离开了必需的实力,便无法得到实施。 例如缠腕,撇断对方的手腕不需要太大的力气,但必须超过对方手腕的承载力。如果对手手腕有30公斤的承载力,那么你折撇的力就必须30大于公斤,否则,必然失败。

既然力是技的基础,那么在掌握技术之前,便必须考虑增长实力。增长实力主权有二种方式,一种是满负荷承载练习,即承重练习;一种是满负荷自律练习,即自律极限练习。所谓自律极限练习,就是在做徒手动作时,把力量与速度发挥到极限。 口传打法强调的“雄狠尽力”,即自律极限练习。

二、传统的民间武术,是强调练与打都要用力的。清朝后期,出现了练与打都不用力的拳,就是太极拳。 一些练太极拳的人强调丝毫不许用力,无论是练拳还是推手,丝毫用力便错。 但是我们只要看看太极名人,便可知此说的无知和荒谬。

太极拳的创始人李岩陈王庭原先练的是少林功夫,这从陈氏家传的古拳谱上便可以看出来。首选可以肯定他们早年练习的是“雄狠尽力”的武功,而他们的成名,也并不以丝毫不用力著称。

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蝉,早年也是练少林功夫的,并且实力十分出色。杨露蝉双手可以平端500斤,而号称文人的武禹襄,也可举起300斤重物。有人只强调他们的太极功夫多么好,就没想想,即使他不练少林功夫,又有谁经得起他们数百斤实力的一击!

太极功夫一代不如一代说明了什么?有人归结于功夫下的不够,这是胡说。据我所知近代有些人工夫下得并不比古人差!那么为什么功夫不如古人?很简单,因为他们的实力太差——古人最差的实力也比现代佼佼者的实力强!

如果实力超人,那么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古时太极高手玩人于掌股之中,听化拿发高明是事实,关键的关键是他们的实力往往强于对方,至少是不次于对方!

“开始就以软打,后来终无精法,”一开始就柔练轻练慢练,到头来必不能展现以柔克刚的高明,这是张横秋先生的真知灼见!数百年后重读此论,我们仍不禁为我们的无知而汗颜。

三、张横秋先生提出练打要从硬打做软。从有力打做无力,足以说明了除了硬打硬破之外,不以势抗不以力敌也是他的拳法内容,是他拳法的一个层次。这说明了了什么?

这说明:太极拳理念原本就存在于传统拳中,与完整的传统拳术相比,太极拳运动也无新义,而且弊端多多!

四、练打时无人如有人的提法,张横秋显然早于李洛能郭云深。既然如临大敌,那么从精神、气质到手眼身心步,则无不体现临战状况,这样的练习才可避免流于形式。

武术之所以为武术,首先是敌情观念,如果练习时心中无敌,那么他练的就不是武术,而是舞术、戏术、健身操或者时间消磨术。

练时无人如有人,是武术练习的基本要求。仅只这么一点,又有谁在练拳时真正做到了呢? 如果真的无人如有人,太极拳的五捶还会慢成那个样子吗?)

论一闪之法

闪乃身法,脚步(为)之根本,此实拳家之秘法也。与人对敌之时,前后左右,(皆可闪开,亦)皆可攻入,而周身上下更无破绽可窥,此为拳家第一妙诀。但非其人,实不可妄传耳! (句解:

(),凡括号内文字,原件皆无,今据文义补之。 周身上下,原作“周身皆到”稍觉牵强,今据文义改之。 补充解读:

作者把闪打列为拳术的秘诀,第一秘诀,显示了作者对不接手打法的重视,不接手打法是指除攻击武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不与对手接触的攻击技法。

传统武术多习惯于接手打法,最典型的模式是一手化解对方的攻击,地手攻击对手。张横秋先生的《七十二死手》,便多是这种打法。

接手打法的好处是人为的造出局势,造出空档,后手攻击成功率高,同时自身也比较安全。接手打法的概念是“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消灭敌人。”

不接手打法的好处是直接利用局势、利用空档,前手攻击成功率高。其稍难之处在于对电动机、距离、角度等等把握的要求很高,稍有闪失即攻击失效甚至被击。不接手打法的概念是“消灭敌人才能更好保护好自己。”

作者说:“闪乃身法,脚步(为)之根本”是说身体的闪让与步法运动是分不开的。这就是说,不动步的闪让的幅度是很小的有限的,而与步法的配合的闪让是大幅度的全方位的,而只有全方位的的闪让,才可以应付复杂的情况,“前后左右,皆可闪开”。 俗话说:“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此观念古人已有之。“此为拳家第一妙法,但非其人,为可妄传耳”便是证明。)

走左右边盘步法

与人对敌之时,敌人或以拳打来,而我即将左手往手肘边推开,要将左脚速偷一步,须离三五寸,后将身法脚步一片由缩而伸,右手从人腰边打入,右脚从人腿心脚腕进抵入,右肩从人腋下钻入,至于前后左右,俱是此打法,此百法得一之妙也,此更不传之诀好。大凡进步,总以脚抢满,为第一要着。 (句解:

以拳打来,应为以“何”拳打来,依理推测当为右拳。

往手肘边推开,应为向“哪”只手肘边推开,依理推测当为右肘。 须离三五寸,应为须离“哪”只脚 三五寸。依理推测,应为对方前脚。 从人腋下钻入,原件作从人“脐”下钻入,不合情理,依常例改之。 前后左右,前后,前手后手,左右,左手右手。 抢满,前脚超过中线,直到身体相撞。 补充解读:

一、本篇未设定对敌时我方之身形步态,使问题变得很含糊,多文字看,应是我左前步立,敌人右拳打来,不然的话,我左手便不方便推敌右肘,左手推肘,右手攻击中盘,右脚 抵进,右肩从腋下钻入,均决定是上述这种情形。

二、假设我右前步站立,敌左拳击来,那么左手就难以直接推肘。在这种情况下,右抹左推似为可行之策。一旦左手推托对方右肘得势,即以斜飞式实施攻击,则肩手脚的动态,一一与上文相符。

三、设我右前步站立,敌右脚在前左手击来,那么得手就应该是右手先从左向右捋敌左手,左手才有“推”敌右肘的可能。至于下一步,一切皆可顺理成章。

四、走左右盘,即今之谓之“走偏门”。) 走中盘步法

敌人拳来甚急,未及偷步,而我即将左脚略摆一下,右脚由缩而射入,此为半步打法 ,其快捷无对,大凡走中盘,须记脚膝尖射入,正似离弦之箭。 (句解:

左脚略摆一下,似应为左脚略“缩”一下。否则,无法消解对方的攻势。摆是外移,缩是后拉,只有拉时,右脚才会随势而“缩”。 右脚由缩而射入,左脚 拉至右脚左侧,两腿“缩作一堆”,在此基础上,左腿崩弹,将右脚射出。

脚膝尖射入,即脚膝状如箭头射入,一是形态,脚在前,膝靠后,小腿向后倾斜,形成前下坡趋势。二是力道,出脚是后驱疾进而不是平常走路的走法。 补充解读:

一、所谓走中盘,即今之谓之走中门,所谓中门,即对方正面中心,走中盘,即今之谓之“脚踏中门夺地位”。 二、走中门,即面向对方前进步,腿从对方的裆下(两腿之间)穿过,脚落于敌之后方。)

走外盘步法

敌人来拳之时,而我须用左脚略跌一步,或离三五寸,后将右边一齐腾起射入。此闩步打法,最能取胜。大凡走外盘,须记痛满为主。

凡此三盘,须知起手妙诀,而其中要分托、交、挽拉之异。走左右盘,须用挽拉手。走中盘,是用交手。走外盘,是用托手。故曰:“掌按阴阳次第间”也! (句解:

敌人来拳,据文义应该是敌右脚在前右手打来。

左脚略跌一步,据文义应该是左脚在前站立,此时左脚后移少许,以便与敌前脚拉开距离,方便右脚行动。 右边一齐射入,右脚从敌右脚前射向敌右脚外侧。

闯满为主,原件后有“乃是外盘双管,其最掺力外,须至臀上”,走外盘时双方是脚跟与脚跟相对,不可能完成双管,故删之。 须知起手妙诀,原件为“须起里手妙诀”,似不通,今改之。 托,向上用力。

交,交加,双手同时行动,例如“拜掌填拳”——左手右拂,右拳前击。 挽拉,挽,纠缠,拉,向后用力。挽拉,即今所谓之捋拉,抓住后拖之谓。 补充解读:

一、以上三节论述,辞欠握要,今简而言之:当敌人右脚在前站立时,我方左脚向敌右脚外侧进步叫走左盘,左脚向敌右脚内侧进步叫走右盘;右脚向敌右脚内侧直线进步叫走中盘,右脚向敌右脚外侧进步叫走外盘。

当敌人左脚在前站立时,我方右脚向敌左脚外侧进步叫走右盘,右脚向敌左脚进步叫走左盘;左脚向敌左脚内侧直线进步叫走中盘;左脚向敌左脚外侧叫走外盘。

二、在四种盘道中,有的适于管脚,遥不适于管脚。有的适于双管,有的不适于双管。例如,当敌人左脚在前站立时,右脚走右盘单管双管均可实施;右脚走左盘时就不适于管腿;左脚走中盘就不需要管腿;左脚走外盘就只适于管一条腿。

三、让我们用典型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当敌人左脚在前站立时,我走右盘用右斜飞式攻击即是双管;用挑臂踢腿即是单管;走左盘用右抹墙式攻击是单管;走中盘用左直拳攻击对方中线不用管腿;走外盘用脱身换影(背身旋打)攻击对方也不用管腿;走外盘用右抹墙式是单管。

四、一幅简单明了的插图比得上千言万语,关于走盘管脚的形象见附图。

五、当敌人左脚在前站立时,右斜飞式的得手从我方左手捋敌左手开始;左抹墙式从我方右手捋拉敌左手开始;脱身换影式从我方左手挑托敌左臂开始;左直拳(撞捶)从我方右手左拂敌左手开始——凡此种种,一一与张先生的起手妙诀所言对应,由此可知书不欺,古人言之不虚。)

六、管脚管腿,《拳经》称为秘法,曹焕斗先生更说“行道之时,不可传人。非端人血亲,亦不可谈及。:看得何等重要!但千金不传之秘,说穿了不值一个泥钱儿!——单管就是绊住对方一条腿,双管就是绊住对方后腿形成控制两腿的局势,仅此而已!!) (以上辞条,见曹本《拳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fc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