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谈减负增效

更新时间:2024-06-03 07: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谈减负增效

案例背景:

曾听到过3种有趣的说法,说:教师负担重,学生负担重,是恶性循环的教学;教师负担轻,学生负担重,是误人子弟的教学;教师勤钻研,学生负担轻,才是减负增效的教学。

那么什么是减负增效呢?我认为减负增效中的“减负”并不等于教学内容的减少,也不等于学习时间的减少。“减负”不单纯是学生课业负担数量上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渐进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否则,学生的课业负担今天可能被减下来了,但在明天却又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附加上去。教学减“负”不减“质”,在“减负”的同时又要“保质增效”,这才是真正的减负增效!我想,这一观念的出现其实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么来落实减负增效呢?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正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目前,我执教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我尝试着对课堂模式进行了摸索,优化课堂结构。于是,我着重在识字教学这一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案例描述:

在“增效减负”的今天,我们一直关注学生的一种自学能力,我们一直提倡的是“把教学的第一个动作还给学生”,在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我尝试着把识字教学的第一个动作还给学生,让学生运用一年级时掌握的识字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生生互动的交流中,做适时地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又节省的学习生字的时间,可谓一举多得。

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很多,我做了如下的归类: 一、识字教学中的“加减法”

利用学生熟悉的部首,采取“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学习新内容。例如,在学了“青”字后,学生可以用加部首的方法,加上“目”字旁、“日”字旁等,这样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生字,提高识字效率。这是我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生字的规律。例如,“凳”

与“登”就是相差下面的“几”字,有的教材中安排先学“登”字,我就鼓励学生用“加法”,也有的教材是安排先学“凳”字,我就可以就引导学生用“减法”。

二、识字教学中的“动画法”

识字教学的关键是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我觉得可以适当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置身于“动画”世界,激发其识字兴趣,从而使相对乏味的识字教学变得兴趣盎然。例如,学生总是容易把“丹”字和“舟”字混淆,误写成上下两点。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丹顶鹤,再用课件展现以下三个特写镜头:丹顶鹤洁白的羽毛;黑的脖子和翅膀边儿;鲜红鲜红的头顶。在强烈的色彩冲击下,学生被感染了,加深了对“洁白”“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等词语的理解。这时,我问:“人们为什么都叫它丹顶鹤呢?”学生纷纷举手:“因为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此时,我顺势拿出生字卡片“丹”,“丹字中间有一点,这一点就像……”我故意停下来。“丹顶鹤头顶上嵌着的一颗红宝石!”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般兴奋地喊起来。“一颗红宝石”牢牢印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由此,字形、字义教学在动画的展示中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又如学习“采”时,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的采摘着树上的果子。辅以字理与解说:“采”树上采果子。动感的画面,形象的解说,艳丽的色彩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采”联系在一起。再如“走”字的学习,出现画面A:以一条宽广的大道为背景,一个疾跑的人闪现在屏幕。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进行语言训练:(1)这是一个( )的人。这个人( )。(2)他跑得( )。画面B:出现“走”的字理,加以解说:古人说“走”就是跑的意思。“儿童疾走追黄蝶”就是这个意思,后来才单指步行。小朋友你明白了吗?你又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

三、识字教学中的“想像法”

运用想像法进行识字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童趣,很受学生欢迎。例如学习“木”字,让学生了解“木“的来源,可以把汉字想像成一幅画。许多树木在一起就成了“林”,一个字竟是一幅画,多神奇啊!而会意字“休”,是一个人依靠在“大树”旁,这不就是在休息吗?而类似的还有“把手搭在(眼睛)的上边向远处望”就是“看”字,“一人前一人后”就是“从”字等。 四、识字教学中的“换位法”

在识字教学中,学生对于生字大致的轮廓能分辨清楚,但是辨析相近字对学生来说就有些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和学生“换位”,让其成为“小老师”。例如:“你想提醒老师哪些地方?”“你想怎么教同学?”等等。角色的转换,激发了学生的“主人”意识,更乐于把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有利于挖掘孩子的潜力。这正如第斯多惠所说:“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案例分析:

在以往的识字教学中,死记硬背、大量枯燥的识字训练只会抹杀孩子的识字兴趣;只有以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来激发识字兴趣、掌握识字方法,以加强儿歌、故事的阅读来巩固已学汉字,这才是推进低段识字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堂上的识字教学我看到:1.学习好的同学在识字过程他们的识字能力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他们在学习中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学习的兴趣大大提升了。2.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识字方法学习的很多启示,而这种启示来源于学习,让学生带动学生的学习,这样比单纯的教师教学更有效果。3.班级中列于学习偏中等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识字的兴趣提高了,参与的面也大了,他们积极向学习好的同学靠拢,这样识字的效能就提高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re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