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语文A版第十一册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23 11: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教学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②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1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a.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b.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 檐 瞻 qǐnɡ qínɡ 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②质疑解疑: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①练习分段。

a.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

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b.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

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

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

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

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

2 满整个北京城。

②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

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大典前的会

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③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

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四、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②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将讲解说

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研读交流

交流给“难忘镜头”配写的解说

词。

①交流“大典前的会场”的解说

词。

a.出示相关图片,小组代表

解说,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他们的解说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b.出示填空,使学生明确开

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3 c.说说从他们的解说中,你

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可以从天安门广场布置

和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场景来谈。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

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

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体会参加大典群众的

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2.到了正午,天安门

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体会开国大典时盛大

的场景。)

d.试背给你留下印象较深的

语句或段落。

②交流“毛主席宣告”、“升国

旗”、“读公告”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出示相关

图片、录像。说说听了他们的解说,你有什么感受?

b.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加

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

说你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

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

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4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

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2)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

头,看着国旗。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

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

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c.通过展开思维想象,加深

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展开想象,当听到毛主席庄

严的宣告时,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全中国人民和海外的中华儿女又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毛主席的宣布有伟大的历

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这句话震动了全中国,震动了全世界,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激动、自豪。

d.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在典礼进行中,有几处写了掌

声?从这三次不同的写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毛主席

的无比热爱。)

当国旗升起,礼炮响起时,到

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

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

5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表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毛主席的拥护。)

e.试背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③交流“阅兵式”、“群众游

行”、“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 b.观看相关录像资料。 c.评价解说词。

读读下列语句,再评价哪组的

解说词配写得好。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

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

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

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

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

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

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这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

6 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

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d.试背给你喜欢的语句或段

落。

④交流”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

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

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也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三、回归全文

过渡: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

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科技的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也要举办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

四、布置作业

①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

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②收集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

7 料后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地崇敬、热爱?

2、七子之歌(节选)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学理解积累本课

词语。

2.让学生通过查阅背景资料和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

受激荡

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澳门”一节。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历史,体会激荡在诗行间的

热爱祖国、

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第一节。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诵读这首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历史,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七子”的历史资料。阅读闻一多的诗作。《七子之歌》歌曲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8 1.今天,咱们一起来听一首歌——《七子之歌》。 2.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3.这是澳门回归祖国之前诞生的一首歌,这优美的音乐,这深沉的情感,把我们带入了歌中描述的境界。你明白歌曲中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吗?我们仿佛听到,澳门在呼唤祖国母亲,在呼唤回归。你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了1999年迎接澳门回归而作,它在1925年就诞生了。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七子之歌》。 5.这首诗歌的名字来源于诗经中的一首诗,表达儿子对母亲抚育劳苦的感激和怀念。

二、初读诗歌,把诗歌读准读通 1.这首诗作者是谁呢?(闻一多)

简介作者闻一多。可以由学生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来介绍。 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身经历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同胞所受的侮辱而愤怒。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

2.理解题目的意思。“七子”指的是什么?根据搜集的资料,了解“七子”是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作者把它们比作祖国的七个儿子。 3.教师范读诗歌。

4.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读音。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也可以先读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5.同桌互相听读诗歌,将诗歌读准读通,交流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 6.指名读生字“澳、虏、啕”,组词,如:澳门、俘虏、号啕 7.指名读诗歌,注意读准“襁褓、啖、嗍、号啕、狞恶”的字音。 8.交流诗歌中不理解的词语,如: 妈港:葡萄牙人给澳门起的名字。

9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狞恶:(面目)凶恶。 号啕:形容大声哭。 三、再读诗歌,把课文读流利

1.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诗句。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学生就课文质疑。

如: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书写的6个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澳:左右结构。右边部分是“奥”字,不要多一横。 虏:半包围结构。第三笔不要把“横钩”写成“横”。 2.自由书空写一写。

3.写字并组词。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五、作业

1.把这首诗歌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找找相关的历史资料,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认读生字。

听写生字、新词。 2.“七子”指的是什么?(中

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出示地图:指出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澳门》和《香港》,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

二、诵读理解,体会感情

10

1.学习“澳门”一节。 (1)请一位同学读第一首诗。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自己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澳门离开母亲太久了,怀

着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

(2)从哪儿体会到的?(板书:

太久了,梦寐不忘,我要回来)

在这三百年里,他们抢去的

是“我”的肉体,但抢不去的是什么?(“我的灵魂”、那颗中国心)

理解“梦寐不忘”。(睡

觉做梦都不忘记)

(3)你还从哪儿能体会出来?

(“我要回来”)你能在读中让大家都体会到儿女漂泊在外渴望回家的那种强烈感情吗?谁还想来试试?(齐读)同学们,你们了解澳门吗?

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侵略者在澳门犯下的罪行令人愤慨,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令人愤怒。那种想念祖国、渴望回归的情感在闻一多的笔下跃然纸上。同学们能有感情地读这首诗吗?(指名读、教师范读、男女生分读。背诵)

过渡:“澳门”这一节诗表

达了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强烈的感情。“香港”和“澳门”是有着同样经历的“孩子”,也是多么想回到母亲的怀抱、感受母爱的温暖哪。

2.学习“香港”一节。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学

“香港”这节诗。

理解诗中的词语,可联系上

下文,也可以查字典,或同学讨论。

有感情地读:小组可选择自

己喜欢的方式来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读、小组成员齐读、男女生分读、每人一句表演读等。)

11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孩

子”如今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吗?什么时候回归的?(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

2.出示香港、澳门回归资料。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

共和国开始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此时此刻,如果闻一多先生还

健在,当他看到香港、澳门回归,他会有怎样的心情?是的,祖国统一不仅是闻一多先生几十年前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四、作业

1.把这两节诗的生字词写两

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澳

门一节。

板书设计:

七子之歌(节选)

离开

太久 身份虽微

澳门香港

梦寐

不忘 地位险要

我要回来!

12 3* 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想,适当作记号。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阻挠”等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周密”、“藐视”造句。

3.能理清段落的层次,了解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叙述的篇章结构。 4.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詹天佑是怎样克服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的。

难点: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投影出示詹天佑的图片以及简介)

请一位同学根据投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詹天佑。 (学生介绍)

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詹天佑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他到底为什么会被称为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问题,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投影出示问题:(1)詹天佑是怎样的人?用波浪线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2)本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詹天佑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

13 叙述这件事的?)

(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文主要写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件事,课文2到6自然段具体写这件事。)

2.认识过渡句,理清段落层次。

(1)课文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前的情况?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后怎样完成任务?

(2)“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给课文分段,用“‖”作记号。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3自然段。第三段:4—6自然段。第四段:第7自然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投影给出的提示一起学习、讨论。(投影出示问题)

3.请个别学生回答: (1)当时的情况怎样?

(帝国主义的阻挠)怎样阻挠?“要挟”什么意思?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那么在这里,帝国主义是利用我们什么弱点,强迫答应他们的什么要求呢?

(2)当地的情况怎样?我们可以从外国报纸的一句话可以看出 “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这句话我们还能看出什么?

(外国人对中国人民十分藐视,认为中国人是不可能修成这条铁路的。) 还能从课文的哪里看出这点?

(“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

14 (3)全国的反映如何?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轰动)

你想象一下当时中国人民会怎样议论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 (詹天佑真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啊!)

表现了人民怎么样的心愿?(殷切希望铁路修筑成功)

有谁能根据投影的提示,把这个问题连起来回答一遍,注意当时和当地的情况?

(请2到3人回答)

4.这一段对当时的环境的描写,对表现詹天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衬托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齐读) 四.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看到了帝国

主义藐视中国的丑恶嘴脸。那么,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给帝国注意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的呢?

二、学习第3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边

读边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

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可以同桌互相探讨一下。

请一位同学来讲讲

(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

15

计线路)

2.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1层,

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来轻声把第4节读一遍,在书上找出答案回答,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理解。

(投影出示问题:詹天佑为什

么要勘测线路?詹天佑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分别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精神?)

学生划找——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探讨

3.经过詹天佑的亲身勘测,周

密计算,终于完成了第一步的勘测工作,接下来他要怎么办了呢?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的课文。

大家知道了詹天佑是我国杰

出的爱国工程师,今天我也想请同学们都来当一会小工程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3段的第二、三层,并请同学们根据对文中“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的理解,画出一个简单的铁路施工示意图,画在我发下的纸上,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后一起画,也可以单独完成,下面开始。

教师巡导,并指定几个画的比

较好的同学拿上给大家参观。

4.刚才同学们的设计都非常

棒,大家都可以当小工程师了,如果你长大以后也想像詹天佑一样成为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努力,打好基础。

5.那么老师也根据自己的理解

设计了“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请大家来看看。

(投影出示动画)

詹天佑的这些设计真是巧夺

天工啊,那么从这些设计我们又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请个别学生回答

16 (是一个拥有高度智慧和创造

精神的人)

6.那么同学们,这段中对当时

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衬托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 小结: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

不仅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只有弄清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人物。

三.略讲第4段

就这样,詹天佑忍辱负重,凭

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才干,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给予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板书:回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

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注意要读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自豪的感情。并思考,为什么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人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这句和课文哪个部分照应?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

用?最后一句中“伟大”一词和第一段哪句相照应?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和“詹

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照应)

四.总结

同学们,火车将离开青龙桥车

站,沿着詹天佑首创的“人”字形线路驶向八达岭,望着越来越远的詹天佑青铜像,让我们再一次怀着对詹天佑无比崇敬,以及自豪的心情,一起来把课文最后一段来读一遍。

选读一 “神州”五号飞船着陆记 [教学目标]

17 1.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飞船着陆时人们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之情。

3.感受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准确生动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准确生动的写作特色。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神舟”五号的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我们参加了隆重庄严的开国大典,我们聆听了悲怆激愤的七子之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到2003年10月15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看,“神舟”五号就要发射升空了!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此时你心情怎样?

3.飞船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后,马上就要着陆了,想亲历这让人激动紧张的时刻吗?让我们一起去现场。 4.板书课题:“神舟”五号飞船着陆记 二、自主阅读,交流讨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自己不理解的新词,不会读的字画记出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交流“神舟”五号的相关资料,如新闻、通讯、访谈、图片、诗歌散文等,结合课文阅读,对课文描述的新闻事件,谈谈自己的了解。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神舟”五号顺利返回地面的录像,这样,学生通过看视频,结合课文阅读,就能比较好地理解课文描述的场

18 景。

3.分组进行阅读比赛,交流阅读体会。

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就课文内容、课文语句、课文情感提出问题,每组选派代表向对方组提问。可以是字的读音,可以是词语的理解,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了解和写作上的特点。 如,甲组: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

由乙组回答,组内成员可以相互补充,问题解决后,再由乙组提问,正确地回答出一个问题,给该组加分,两组轮流提问解答,最后累计分数。如果两组都无法解答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老师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提问:你有什么想法?你的心情怎样?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是怎么理解的?

课文哪些地方让你紧张?读到飞船顺利着陆,你想说什么? 三、小结拓展

1.对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情况进行小结,总结学习方法。

2.我国航天航空事业正蒸蒸日上,继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飞船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后,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带着中国航天员又一次造访太空。这在世界航天领域,也属先进。也许,不久的将来,中华儿女还会创造出更激动人心的航天神话。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3.写一写:想象我国或世界的航天前景,写下来。 板书:

“神舟”五号飞船着陆记

通过黑障区——空中探索—

—顺利着陆

语文乐园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生字新词,巩固积累词语。引导学生

19 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理解。

2.指导学生通过《开国大典》中掌声的描写,了解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通过正面、侧面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情绪的表现手法。 3.将古诗名句补充完整,积累古诗。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花影》,能理解诗歌大意,初步体味其所描写的情境,并熟读成诵。

5.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搜集整理“七子”今昔变化的资料,并就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和句段。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能理解诗歌大意,初步体味其所描写的情境,并熟读成诵。

3.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学习写调查报告。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学习写调查报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趣引入:今天,有几位曾熟识的朋友再次来到我们的教室,想跟大家见面。考考你们是不是还记得它们。你们可要做好准备,集中注意力,看清楚它们都是谁!

2.出示词语:号啕。读一读,记一记: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号”读第二声)你怎么记住这个词?它出现在我们本单元学过的哪篇课文?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号啕”一词口头造句? 3.出示其他词语。

指名读,齐读,检查词语是否读准。 说说“脂膏”“藐视”等词的词义。 4.指导书写。

观察词语,指名学生当小老师,说说这些词写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w5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