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文臣”范文程的诗书传家

更新时间:2023-10-16 02: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清第一文臣”范文程的诗书传家

□詹德华

他出身名门,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他满腹韬略,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一;他历经四朝而佐其三主,为清朝开创帝业立下不朽之功,堪比汉之张良、明之刘基,是远见卓识的谋略家。他就是清初一代重臣、文臣之首、汉官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范文程。

这位在皇权更迭的血雨腥风中,始终稳居“大清第一文臣”之位的人物,出生于沈阳,成功于沈阳,而其子孙,成就虽不及乃祖,也有不少封疆大吏,更有诗书传世。范氏家族成名于“大明骨、大清肉”的谋臣范文程,这位刻苦攻读的明朝秀才,虽然未成为一代大儒,但其家族学以致用的读书精神,值得后人深思。

远谪辽东,范仲淹后代沈阳成大族

范文程,字宪斗,生于公元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卒于公元1666年(清康熙五年)。今辽宁沈阳人。按谱系,他是宋代名儒、名臣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虽然范文程后来因为服务于清朝,被很多人诟病,有人认为其有辱祖先,不过,他这个范仲淹后代的身份,却是实打实的。虽然他和老祖宗已经隔了600多年,可是这个身份,后来还是给他带来巨大的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一代名臣范仲淹绝对不是东北人,那时候东北并不归大宋管,他的后

代怎么成了沈阳人了呢?

这事儿得从明朝说起。范文程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在此开枝散叶,繁衍开来。

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鏓,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权臣严嵩的排挤而弃官。

范文程的祖父名叫范沈,官职是沈阳卫指挥同知。当时明朝在东北实行的是屯田制,沈阳卫指挥同知,就类似于沈阳卫生产建设兵团的副司令员这么个职位吧。官不算大,但在沈阳地面上,也绝对好使。

范沈生有三子,第二子范楠就是范文程的父亲。范楠一生未能出仕,生有二子,长子文寀,次子文程。这么一排家谱,可以看出,范文程虽然不能算是官二代,却也是官三代和官四代。

不过,当时辽东已乱,范家在官场上的影响力日益式微,想当官,只有博取功名这条路了。《清史稿》里说“范文程喜读书”,是一个学霸。在18岁的时候,他与其兄一同考中了沈阳县学的秀才。当时的辽东地处东北边陲之地,文化很不发达,能熟读四书五经成为县学生员,可谓凤毛麟角。

如果假以时日,更大的功名就在眼前,不过这时候的明朝已经风雨飘摇了,特别是在范文程的家乡,明朝和后金的斗争日趋激烈。他想继续考取功名,估计连考场都没有了,于是,他投靠后金,最终成就了自己,也因此将沈阳范氏的功名利禄抬高到了一个顶峰,而他之后,子孙均有为官者,已经繁衍为清朝一个重要的家族,称其为沈阳大族,绝对不为过。

两代进士,一个在明一个在清

范文程是清初重臣,不过,论读书的成就,恐怕他还是很有遗憾的,毕竟他没有考取当时读书人最看重的进士。 当然了,以范文程之聪明,考中进士是绝对没啥问题的,问题是他当时遭遇的是取消“高考”。所以呢,在范氏家族里,要说读书博取功名,范文程算不上成功。不过,老范家却不缺进士,其老家的门楣上估计挂了一块匾:一门双进士。不过,这范门的俩进士,却不是一个朝代的。

范文程的曾祖范鏓,是明朝正德十二年的进士。当时范家早已落户沈阳,而范鏓也是从沈阳考中的进士中的佼佼者之一。范鏓中进士后,授工部主事,迁员外郎。嘉靖三年(1524),伏阙哭争“大礼”,下狱廷杖,由户部郎中改长芦盐运司同知,迁河南知府。正赶上这年饥荒,他不等向上级请示,便开仓赈济,救活了十余万人,因此名扬天下,迁两淮盐运使。后来又历四川参政,湖广按察使,浙江、河南左、右布政使。在嘉靖二十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后来召为兵部左侍郎。到了嘉靖二十八年四月,兵部尚书赵廷瑞被罢官,皇上命范鏓顶替,因为害怕瓦剌,范鏓“以老辞”,世宗认为他给脸不要脸,一怒之下将其削籍为民。看上去范鏓挺傻,其实,他可聪明得紧,因为去干这个工作的,最后被皇帝杀了头。

范文程的曾祖是个进士,他和哥哥只是个秀才,这不代表老范家人读书不行。范文程的儿子范承谟,也考中了进士,他是清顺治九年进士。范家可以说是一门双进士,只不过一个在明朝,一个在清朝。

在范文程的几个儿子里面,这个范承谟可以说是比较出色的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问好,考中了进士。而且在官场上,混得也很不错。他从政多年,历任浙江巡抚、福建总督,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受百姓们的爱戴。三藩之乱中,耿精忠起兵叛清,时任福建总督的

范承谟被俘入狱,他在狱中坚决不降,而后被耿精忠杀害。后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谥号忠贞。

第一汉臣,是皇太极的大笔杆子

说起来,沈阳这一支范氏,最高峰仍旧要属范文程。范氏家族也因为范文程而成为一个大族。所以,如果讨论沈阳范氏,还是得好好说说这位正主范文程。

出身官宦世家,加之书香门第,范文程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读书人。不过,他可不是寻章摘句的穷书生,而是一个有胸襟和抱负的读书人。所谓“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范文程年轻时的苦读,也指望的是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出人头地的。

可惜,考取秀才之后,范文程看到的却是一个乱世,老罕王努尔哈赤攻城略地,明朝对沈阳等地已无力照顾。作为明朝官宦之后,摆在范文程面前的有两条路,一个是忠于大明,一个是投奔后金。最后,他选择了后者。

关于范文程投清,历史上说法不一。一个基本事实是,当时努尔哈赤攻下抚顺时,范文程和其兄见到了努尔哈赤。而吸引努尔哈赤的,不是范文程的学问,而是他长得五大三粗,颇为魁梧,引起了这位马上皇帝的兴趣,于是,得以和努尔哈赤说上话,知道他是名门子孙,往远了有范仲淹,往近了有范鏓。努尔哈赤虽然对汉人并不感冒,却对范文程比较看重,对诸贝勒说:“此是名臣的后代,要善待他!”

当然了,努尔哈赤虽然说善待范文程,却没有委以重任。让他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章京的位置上坐了8年的冷板凳。

直到皇太极继位,范文程的春天来了。因为在皇太极攻打林丹汗时献计成功,范文程得到重用。皇太极对这个年轻汉官的才学和谋略倍加赞赏,他很快把范文程招到自己身边,让他参与军国大政。二人惺惺相惜,堪称知音。

崇德元年,范文程被任为内秘书院的大学士。皇太极对他的信任,也与日俱增。范文程所掌管的都是最高层的机密,每次入朝议政都得夜深才出来,有时来不及吃饭和休息就再次召入。每逢议事,皇太极的口头禅就是:“范章京知道吗?”如果有不能决定的时候,就说:“为什么不与范章京商议一下?”众臣说“范文程已经同意”,皇太极就签字批准。 范文程得到皇太极依赖式的倚重,很大程度上和他的知识及韬略有关。对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样的马背上的皇帝来说,范文程苦读诗书这么多年,自然是满腹经纶,配上皇太极的雄才伟略,因此才配合得如此完美。

因为读书多,学问大,范文程也成了皇太极的御用笔杆子,可以说是当朝的第一大笔杆子。皇太极宣谕安抚各国的文书,都是由范文程根据情况拟定草稿的。刚开始的时候,皇太极还检查批阅,后来就不再详细审阅,范大学士的文书,成为了免检产品,皇太极甚至这样说:“你应该是不会有差错的。”这第一大笔杆子,可真不是浪得虚名啊。

当然了,作为清太宗的贴身秘书、首席大笔杆子,范文程的能耐,更在于其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很明白自己的地位和出身,相对清朝皇室贵族而言,他只是一奴才而已。因此,其一生处处小心谨慎,避免“功高震主”,以求“安身避祸”。范文程一生所进奏章,数量惊人,尤其是皇太极当政时期,众多重要的奏章圣旨多出自范文程之手,但是,他却焚毁了他撰写的所有文件的草稿,在他看来,这些东西,都是危险的。将这些统统付之一炬,皇帝高兴,自己也安心。

当然了,范文程的能耐,并不在于写点文章,更在于他对皇太极健全统治,尽心竭力,其还特别上疏希望清廷开科取士,让天下的读书人,重新找到了通往官宦的路子。 正是这样一个满腹诗书谋略的人,才能在清初以一个汉人的身份游走于四朝,不仅舒展

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还得以善终。康熙五年,范文程去世时,谥号文肃,康熙帝还特地赐字——元辅高风。

诗书传家,范氏一脉书文同辉

范文程是清朝的开国元勋,是沈阳范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同时,也因为他谋到高位,其子孙也跟着有官做。受其影响,范文程的后代也都有所成,还有不少是封疆大吏。更难能可贵的是,工于谋略的范氏家族,仍保留了书香门第的传统。 除了政治上的作为,值得一提的还是范氏家族对辽东地区的文学发展起的作用。从这些成就,可以看出这一家族的书香传统。

其中成就最大的,不是范文程,而是其中过进士的二子范承谟。其在文学领域也有所建树,他善作诗,其著作主要有诗集《吾庐存稿》《百苦吟》《画壁遗稿》等。其中《百苦吟》和《画壁遗稿》乃是范承谟在狱中所作,记录了他在狱中的心路历程,其诗文直抒胸臆,言语激烈,处处表现出他忠正耿直的性格。

同时,在书法上,范氏家族也颇有造诣。范文程除了好读书外,亦好书,有书法作品传世。在范氏家族中,能诗书者不乏其人,其中仍旧以次子范承谟最为著名。范承谟能诗工书,书法在当时很有影响,陆光旭《忠贞遗墨跋》:“字如其品,骨劲神清,法兼颜米。”《频罗庵题跋》:“书有以人传者,忠贞公书是也。公不以书见长,而字里行间,一种方正严毅之气,令人起敬起畏。”这是从书品人品论的角度认为其书之可贵。范时崇是范承谟之子,官终兵部尚书,受家庭影响,他亦工诗书,辑有《重刻范文正公忠宣公全集》。

范仲淹的学识人品,在历史上得到公认。虽然范文程身上打着“汉奸”的问号,不过,不能不说,乃祖的家训,在沈阳范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勤读圣贤书”,让范家近千年不衰。而范氏家族的读书,更多的是为谋略,为施展抱负,为自身和家族的兴盛,这在范文程身上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表达。

面对各种复杂的形势,范文程言所当言,为所当为,积极进言,又懂得进退,所以才能历经多年风雨,稳坐“大清第一文臣”的位置,这恐怕是其在圣贤书里读出的最大收获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4d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