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串讲

更新时间:2024-03-14 16: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行政管理学串讲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1.行政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说,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

2.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异同

并非所有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都是行政,只有政府行政机关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才是行政;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对于公共事务管理来说,既有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也有非政府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行政管理只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部分而并非其全部。 3.行政管理的含义

所谓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 4.[简答]行政管理的特征。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单选]行政管理是行政管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 二、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本质特征

行政管理学既属于管理学科的分支学科,又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的综合应用学科。

第一,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第二,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行政管理学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门社会科学在政府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过程中的综合运用,因此,它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 2.行政管理学与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

首先,行政管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因而必然会涉及政府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问题,还会涉及行政机关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行政体制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政治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其次,就行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而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经济学的指导。 再次,就行政管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而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社会学的指导。 最后,就行政管理学与法学的关系而言,两者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的活动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三、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单选]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二是政府行政机关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 第二节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行政管理学的产生

[单选]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威尔逊。 二、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1.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当代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二是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行为科学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等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2.古典学派行政管理学理论成就的重要意义

第一,古典学派不仅仅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先例,而且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于当时的行政管理实践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二,古典学派将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管理问题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古典组织理论体系,他们认为,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有效管理的关键,组织图是监督和控制整个程序的基本工具,并且提出了组织分工和专业化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行政管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作用;第三,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几个基本原则,即命令统一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较小的管理幅度原则和系统计划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指导行政管理实践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3.20世纪40—70年代行政管理学的特点

一是行政管理学理论呈现出学派众多、理论繁荣的局面;二是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主要以政治学理论为基础走向由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行为科学、系统理论、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成为行政管理学的重要的研究基础;三是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形态更加完善,各个学派的理论家纷纷建立了自己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理论,行政管理学在学术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行政管理的实践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单选]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或称“分权制衡”原则的是孟德斯鸠。

[多选]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行政管理学主要有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单选]早期的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结构和程序,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经济人”假设。

第三节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方法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这种根本方法在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过程中又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1)规范方法;(2)经验方法,也称为实证方法;(3)案例方法;(4)比较方法。

二、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意义

[论述]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意义。 (1)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意义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为我国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意义

①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我们弄清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目标、任务、方式,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 ②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进而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 ③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同时也助于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 第二章行政环境

第一节行政环境的特点与类型 一、行政环境的含义与基本属性

1.行政环境的含义

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 2.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

[多选]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包括:复杂性、相关性与综合性、层次性、动态性。 二、行政环境的类型 (1)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为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 (2)根据对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行政环境可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种类型。 (3)以行政区划或者说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分为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单选]与行政系统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直接的行为环境类型是社会环境。

三、行政生态模式

1.雷格斯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认为,当今各国社会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的”或可称之为“过渡型”社会形态。具体而言,三种社会形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的分化程度及其功能的实现程度方面。 2.融合型、棱柱型和衍射型行政模式的特点

雷格斯逐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行政理论模型,也就是著名的“融合棱柱衍射的行政模型”。

首先是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融合型行政模式。由于缺乏专业化分工,雷格斯认为这种模式下的行政效率极为低下。

其次是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衍射型行政模式。其行政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体系。

再次是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即所谓的棱柱型行政模式。在过渡型社会里,行政行为有几种常见特性。首先,该社会的行政行为已出现专业化分工趋势,但又未能有效实现完全的或者说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往往难以与其他社会行为区分开来。其次,专业化的行政机构设立,但不能正常运作,功能有限。最后一个特点是正式建立起来的行政制度由于各种传统势力的影响而不能起到应用的规范及约束作用,往往成为摆设,形同虚设。

[单选]雷格斯对各国社会环境进行分类的标准是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程度。 第二节经济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经济环境及其构成 经济环境的四个组成要素

行政系统的经济环境基本构成要素应该包括经济力量、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等基本经济因素。

[单选]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活动。 二、经济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经济力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经济力量因素从根本上制约着行政系统的规模、体制结构与运行方式等基本结构因素。 (2)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社会经济结构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社会经济结构实质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生产关系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必然要对作为上层建筑主要成分之一的公共行政系统产生基本性影响和制约作用。其次,社会经济结构还直接影响着行政系统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参与性质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行政职能结

构、经济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的选择。最后,社会经济结构还包含有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程度这一重要社会经济结构性因素。

(3)经济体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

经济体制直接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职能范围、运行方式及手段。行政系统并不是消极地跟随经济体制而变迁的,它也能不同程度地对经济体制产生影响,乃至于进行积极的改造。 (4)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

首先,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行政效率的提高,不仅需要良好的组织功能、结构、运行程序与规则等制度化保障,也离不开高效技术系统的支持。

其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会对行政系统结构产生巨大冲击。

最后,这些结构变量的改变又会对行政权力的配置、形式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产生相适应的以分权化为取向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一,较发达的城市工业体系与更为普遍化的小农业经济并存,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第二,国民经济各项总量指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各种人均经济指标却很低。

第三,我国基本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自主性较强的国民经济体系,全国各个地区、部门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第四,科技发展水平也相当不平衡。

(2)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目前,这种受限市场模式仍然在我国存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价格双轨制,其二是全国市场的分割性。

第三节政治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政治环境及其构成

[多选]现代各国政治系统中,对行政系统影响最为明显或者说最为重要的政治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实际运行状况、政党制度、社会团体发达程度以及社会流通性等组成部分。 二、[简答、论述]政治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政权组织形式这个因素既包含了制度规定层面,也包含了制度实际运行层面的内容。我们在分析特定政权组织形式对其行政系统的影响时,就不仅要分析制度规定层面的影响,更要分析实际运行层面的影响。

(2)政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具体地说来,政党组织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对行政系统施加影响。其一,是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功能,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其二,是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双方,这日益成为当代行政系统得以有效运行、改善政民关系的重要保证。其三,或许是最重要的,就是政党的执政功能,也就是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

(3)社会团体与社会流通性的发达程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社会团体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团体构成行政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间强有力的“媒介”。第二,社会团体不仅扩大了行政系统的效能,而且也塑造着行政系统本身,

决定着行政运行程序与规则。

三、我国现行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对行政系统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部分。其中,直接影响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建立与各级政府直接相对应的、严密的层级节制型组织系统——各级党委与党代会直接对行政系统的组织、人事和决策活动行使领导功能,直接领导行政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与控制的全过程;而间接影响则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国家权力组织与政治机构,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来影响行政系统的组织与运行过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制定或批准同级政府的政策、方针,制定有关行政系统及其运行程序的法律规范,决定政府的重要人事任免等权力来实施对政府的领导、监督与控制;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则通过行使审判权与国家监督权,对行政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合法性监督与制约。 (3)迅猛成长的社会团体组织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四节文化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文化环境及其构成

[多选]根据文化的发生与存在形态,人们往往把政治文化划分为认知性、情感性与评价取向性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多选]行政系统的文化环境因素可划分为行政价值文化、行政功能文化、行政运行文化以及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二、[简答、论述]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行政价值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所谓行政价值文化或关于行政的总体价值观,又被称为行政神话,其主要功能在于解释公共行政系统在特定环境中的存在价值或者说赖以产生与存在的根本原因。 (2)行政功能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所谓行政功能文化或者说关于行政系统的功能结构观,是在特定行政环境下,社会民众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公共行政系统所具备的功能结构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行政功能文化对行政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行政运行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行政运行文化实质上是关于公共行政系统运行机制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可称之为公共行政过程观,主要是指社会民众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定存在的,关于各种公共行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途径与方式的普遍性价值取向模式。 (4)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特定社会关于公共行政系统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即所谓行政公共关系文化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公共行政系统产生影响与制约作用。一方面,当这种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与现行公共行政系统的内在属性相适应或者说相协调时,它就会对该系统的存在起进一步的巩固与维持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当社会民众的文化素质、自我利益意识、民主参政愿望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时,行政公共关系文化模式本身就会发生本质上的变更,也就是会演变成另一种文化模式。 三、[简答、论述]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这种价值观要求行政组织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改善人民经济文化生活为基本功能与价值取向。它的兴起,将对在管制型行政文化观念下建立起来的现行行政体制产生巨大冲击,要求行政系统的功能、结构、运行程序与规则等各个方面做出相适应的变革。

(2)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也就是有限政府观与专业化倾向日益在现行行政文化体系中越来越占着主导地位。这必定要求我国行政系统结构,尤其是其功能与组织结构进行相适应的变革与调整。

(3)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这种新型行政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的产生与形成,既是我国现行行政组织实现法制化的理论前提,也是我国行政系统得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4)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将越来越在我国行政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为了维护与改善自身利益,也将越来越频繁地试图去影响政府过程,并促使行政系统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各层各级行政主体也将日益强烈地要求能自主地处理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并要求拥有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权。所有这些,都要求对现行行政系统做出相应的变革,以建立与新型行政文化观念相一致的行政体制。

第三章行政权力

第一节行政权力的产生及其来源 一、行政权力的含义 1.行政权力的定义

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性权力、从属性权力,也是一种政治权力,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其他社会组织,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能力或力量。 2.行政权力的特性

(1)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及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非政府组织; (2)行政权力的客体是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所有的公民及由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 (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意志; (4)行政权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强制力。

[单选]国家行政权力的直接目的是行政效率。 二、行政权力的产生与发展

1.传统行政权力及其缺乏法治的表现

一般认为传统行政权力缺乏法治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相应的行政体制,行政人员没有明确的职权范围;第二,上下级之间等级制度不合理,权限不明确、不固定;第三,没有基于契约自由的任用制度和法制化的晋升、奖惩规则;第四,行政人员缺乏专门技术训练,对人员的任用不是根据其实际能力;第五,行政人员薪金不采用固定的货币形式支付。 2.现代行政权力的特点

与传统行政权力相比,现代行政权力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表现之一是行政权力的自主性增强。现代行政权力的特点不仅表现它同外部权力的分离,也表现在作用范围日益广泛和内部功能日趋分化。现代行政权力特点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其为法理型权力。 三、行政权力的来源 [单选]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主权在民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 [单选]人民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根本来源。 [多选]行政权力的具体来源:(1)强制力;(2)诱导力;(3)组织制度;(4)信息;(5)个人因素。

[单选]强制力是一切权力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来源。政治组织区别于其他民间组织的最明

显之处就是合法地垄断使用强制力,国家强制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为行政权力的行使提供最后的支持。

第二节行政权力的特性及其价值取向 一、行政权力的特性

[单选]行政权力合法性的基础是公共性。 1.[多选、简答]行政权力的特性。 (1)公共性;(2)执行性;(3)有限性。 2.行政权力公共性的表现

行政权力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第一,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而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第二,行政权力活动的领域是公共事务,不是私人领域。第三,行政权力的目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为私人利益服务。 3.[简答]行政权力有限性的主要表现。 (1)行政权力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2)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是有限的。 (3)行政权力是受监督和制约的。 二、行政权力的价值取向 1.行政权力价值取向的含义

行政权力的价值取向是指行政权力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以及为谁的利益服务,它的核心是回答行政权力的目的以及由目的制约的实现目标的手段问题。 2.公共利益在行政权力运作过程中的体现

首先,行政权力出发点是基于公共利益考虑,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而不是为某个个人、集团或群体的利益,更不能谋取行政部门自身的利益。其次,行政权力体现服务行政的精神,行政权力运作过程就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过程。再次,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贯彻公平原则,行政权力的行使依法进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公众中每个个体都有权要求行政机关提供公平待遇,不因性别、种族、民族、体貌、财产、地位等而不同,行政权力应为公众提供公平的服务。最后,行政权力活动强调公开性和透明度,行政权力不仅要为公众做好服务,而且要让公众知道其服务情况。 三、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 1.行政责任的含义

所谓行政责任,是指行政管理机关或行政管理者依其职权关系所产生的一种职责和任务。 2.[简答、论述]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的关系。

(1)就行政责任的性质而言,由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行政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 (2)就行政责任的产生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基于行政职权关系而产生的责任; (3)就行政责任的大小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与行政权力相对等的责任。 第三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关系

一、国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关系的基本类型 (1)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 (2)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

二、西方发达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 1.西方发达国家行政分权改革的基本趋势

(1)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改革

经过80年代的调整,州和地方政府获是了较多的权力。出现了遏制联邦集权,扩大州和地方政府自主权的趋势。

(2)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改革

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分工,把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事务尽可能交由地方政府处理,建立中央与地方以及省级政府的都、道、府、县与基层地方政权的市、町、村的新型关系。改变了中央政府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和承担的角色,中央政府从看护地方政府的“监护人”角色向与地方政府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转变。 2.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分权化的主要原因

西方各国出现地方分权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有些具有共同性,有些则因国而异。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中央集权制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出现了危机。

(1)地方分权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2)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3)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的需要。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的演变 (1)改革开放之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演变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在计划经济时期,事权主要表现为经济管理权。这种状况在20世纪50年代初奠定基础,以后由于中央政府政策的反复变化,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关系曾经有过多次调整,这些调整主要体现为“两收两放”的起伏波动。 ②中央与地方政府非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行政权限表现为行政领导或业务指导、控制地方编制、进行行政监督。中央政府的行政监督形式多种多样。

(2)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关系演变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地方政府的自主意识逐步增强,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力关系也进行了调整。一是扩大地方政府经济管理的财权和事权。二是在地方推行市管县体制,突出中心城市作用,赋予一些地区政府经济“特权”。 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非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经过了多次调整,但中央集权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状态。 四、[简答]重构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关系的思路。 (1)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范围。 (2)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3)实行地方分权和基层自治。 (4)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第四章行政职能

第一节行政职能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行政职能的特点 1.行政职能的含义

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需求,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中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发挥的功能作用。 2.[多选、简答]行政职能的特点。 (1)执行性;(2)整体性;(3)多样性;(4)动态性。

[单选]行政职能必须体现和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以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因此行政职能带有很强的公共性。

二、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

(1)研究行政职能对于合理地确定行政活动的方向和重点有着重要意义; (2)研究行政职能对于行政组织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3)研究行政职能对于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有着重要意义; (4)研究行政职能对于促进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单选]行政职能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和核心。 第二节行政职能的发展

一、弱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 1.弱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特点

政府职能非常有限,政府很少对经济进行干预,其作用只限于为私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有限的公共物品。 2.弱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弱势政府职能的积极意义在于它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的需要,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弱势政府时期的“守夜人”职能的消极意义在于它导致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 1.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特点

(1)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范围大大拓展

①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②兴办国有企业;③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和管制;④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范围的拓展还表现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加强。 (2)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方式更加复杂多样

①广泛使用法律手段;②使用计划手段;③制定产业政策;④采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⑤采取直接的行政手段。

2.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既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也具有消极意义的一面。一方面,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指导下,战后西方各国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普遍采取大大规模积极干预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是另一方面,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并且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出现,形成了所谓“滞胀”现象,大规模行政职能扩张,致使国家财政赤字愈来愈大,而社会失业人口却越来越多,凯恩斯主义因此在政策实践中面临一种难以解脱的两难选择境地,如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势必加剧通货膨胀;如果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又会导致经济停滞,加剧经济危机。

三、有限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 有限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1)通过非国有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 (2)政府放松规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推进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 第三节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

一、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特征及其弊端 1.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特征 (1)集中计划管理;(2)微观直接管理;(3)片面强调政治职能。 2.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主要弊端 (1)造成政府机构膨胀;(2)资源配置效率低下;(3)企业和社会缺乏动力机制;(4)容易产生腐败。

二、[简答、论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第一,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第二,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第三,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四,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第五,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单选]行政职能是行政机构设置的重要依据。 三、[简答、论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号召。 (2)职能方式的转变

①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 ②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③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3)职能关系的转变

①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地方政府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②理顺政企关系。理顺政企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企业下放,政企分开。 ③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④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⑤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单选]为了进一步巩固政府行政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全国人大在2003年通过了《行政许可法》,并于2004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成果已经为法律所确认,政府行政职能的范围与方式已经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第五章行政管理机构

第一节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与作用 一、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 1.行政管理机构的含义

行政管理机构是按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依照一定程序组建起来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各种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称,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亦称为行政机关、政府机关等。

2.[多选、简答]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 (1)合法性;(2)主体性;(3)系统性;(4)权威性;(5)执行性和管理性。 [单选]行政管理机构的首要特性是具有合法性。 二、行政管理机构的作用

(1)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2)执行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维持社会治安和良好的市场秩序。 第二节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及其类型 一、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

1.内阁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

内阁制国家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内阁,内阁由首相、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部长组成,首相为政府首脑,领导内阁。国家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由内阁办公机构和各职能部门的机构组成。其主要代表国家是英国。

2.总统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

总统制类型国家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由总统、总统办公机构、政府各部门机构以及独立机构组成。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其主要代表国家是美国。

[单选]在美国,既属于白宫的直属机构,又属于总统的助手和顾问班子的机构是总统办事机构。

3.半总统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

半总统制类型国家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的产生方式兼有内阁制和总统制的特点,以法国的第五共和国最为典型。采有这种方式组成政府的国家主要是法国、芬兰、冰岛、葡萄牙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也采用这种政府制度。 4.委员会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

委员会制国家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委员会由主席领导,主席为政府首脑,委员兼任各部部长,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瑞士是世界上唯一长期实行委员会制政府制度的国家。

5.国务院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

我国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的办公机构和各职能部门机构共同组成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

二、行政管理机构的类型

(1)根据行政管理机构的性质划分,可分为领导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咨询机构、信息机构、辅助机构、派出机构。

(2)根据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划分,可分为经济类行政管理机构、社会类行政管理机构、政治类行政管理机构。

第三节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 一、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

[多选、简答]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2)协调性原则;(3)权责相称原则;(4)精干高效原则;(5)法制性原则。

二、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程序 1.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程序

(1)提出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理由,并设计出初步方案。 (2)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评估和论证。 (3)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批准。

(4)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落实与实施。 2.我国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具体程序

(1)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由国务院总理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2)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和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国务院决定。

(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厅、局、委员会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报请国务院批准,最后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4)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5)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设立若干派出机构;县、自治县的人民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区公所,作为它的派出机构;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构。

(6)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内部机构的设立,在上级政府批准的编织总额内,由各工作部门报请同级编制部门批准。第四节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一、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原因 (1)外部因素

①经济体制转变会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②政治制度的转变和更迭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③社会发展程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④国际环境的改变也会激发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2)内部因素

①机构的过度膨胀。

②机构人员素质不高、弱化。 二、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

在当代,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总目标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干部队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

(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三、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内容

1.西方发达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1)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

(2)行政机构内部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的分离。 (3)行政管理机构的分权化。

(4)强化综合协调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5)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弹性化。

2.[简答、论述]我国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内容与基本经验。 内容:

(1)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展开各级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取得的成效:

①精干领导班子,减少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副职。

②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 ③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

(2)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这次机构改革以转变职能为关键,以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为重点。国务院机构通过改革,取得了以下成效:

①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 ②精简和削弱专业部门,加强监督与调控部门。

③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机构,确定编制。 ④解决了一批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复的问题。

⑤通过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为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3)1993年的机构改革

①调整职能配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②协调解决了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重复的问题。 ③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 (4)1988年的第四次改革

(5)2003年以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①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②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③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④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

⑤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成立了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总结我国多次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行政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

(2)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3)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进改革。

(4)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安排分流人员,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5)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第六章行政管理事务

第一节行政管理事务的含义与类型 一、行政管理事务的含义 1.行政管理事务的含义 所谓行政管理事务,就是指作为行政管理对象的全部事务,既包括政府内部的行政管理事务,也包括政府所管理的全部社会公共事务。 2.正确理解行政管理事务的意义

一方面,它能够比较全面地界定行政管理的内容。

另一方面,它能够比较准确地界定行政管理的对象或内容。 二、行政管理事务的类型

1.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务的含义

所谓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务,就是指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为了有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维持自身组织活动所从事的所有管理事务。 2.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的含义

所谓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是指作为政府行政管理对象的、与社会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涉及公共产品生产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并与私人事务相对应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 第二节政府内部行政管理事务 一、人事行政管理 1.人事行政管理的含义

广义的人事行政管理,是指政府人事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所进行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各类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机构编制工作进行管理;而狭义的人事行政管理,是指各级政府的人事部门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制度和措施对政府公务员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管理。 2.人事行政管理事务的内容 (1)计划和组织;(2)使用和开发;(3)激励和监督;(4)制度建设与具体落实。

[单选]人事行政管理最经常的职责和最大量的活动是对行政人员进行合理的使用和积极开发。

[多选]在人事分类制度中,职位分类的依据是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及所需资格条件。 二、财务行政管理 1.财务行政管理的含义

财务行政管理,又称财务行政,是政府、管理者等行政主体对政府行政管理或单位微观管理中的资金收支的管理活动,是行政主体行使与法定的事权相配套的财权,规范和监督资金的收入、保存和支出,支持和保障财务管理各项职能的运行,从而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过程。 2.预算管理的含义

预算管理是指政府及其财政管理部门对财政收入计划的编制、审查、执行和核算等行使职能的过程。

3.国家预算的基本程序和内容 (1)预算编制;(2)预算执行;(3)决算管理。 [单选]预算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预算执行。 4.会计管理的含义

会计管理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对各单位的会计组织、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进行的管理活动,目的是规范各单位的会计事务,使财务功能和行政管理的其他功能相协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5.审计管理的含义

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真实、合法和有效的行为。 6.我国现行审计机关的审计内容 (1)预算审计;(2)预算外审计;(3)金融审计;(4)国有资产审计;(5)国家建设项目审计;(6)社会保障审计;(7)外国援助或贷款审计。 三、后勤行政管理 1.后勤行政管理的含义

后勤行政管理是指为合理组织和安排财力、物力资源,为机关工作提供必要和充分的物质保障和生活服务的一系列管理事务。 2.后勤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物资管理;(2)生活后勤管理;(3)机关环境管理;(4)服务后勤管理;(5)接待工作管理。

四、机关行政管理 1.机关行政管理的含义

机关行政管理是指为机关的行政职能的有效发挥提供保障的活动,主要是对机关内部行政事务的构成要素及流程进行规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一系列活动。 2.[简答]提高会议质量的措施。

(1)严格执行会议审批制度,不合乎条件标准的会议一律不准举行。 (2)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包括会议规则在内的一整套会议制度,以这些严格的会议制度约束与会议有关的行为。 (3)科学、有效、充分地做好会议准备工作,会前应使每一位与会者明确会议的目的、宗旨、议题,掌握有关文件材料并作好发言准备,不开“空手”会,不开无准备的会。

(4)严格控制会议人数、不允许无关人员与会,尽量将人数控制在能有效交流信息、形成法定有效决议所允许的最低限度内。

(5)保证会场秩序,尽最大可能为会议创造各种有利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卫生条件。 (6)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灵活运用图板、实物、模型、照片、广播、电话、录音、录像等用具和设备,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与质量,缩短会议时间,提高会议效果。 [单选]会议质量控制是会议管理的核心内容。 3.文件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

(1)对文件工作构成要素的主要管理内容

①重视并充分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并以优化组织结构、科学分工、合理配置人员、确立行为规范、全面培训、教育激励等方式扩大这种决定性作用的实际效果。

②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各种设备工具、材料、仪器和能源等,保持供需间的平衡关系,厉行节约,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降低消耗。

③确立成本观念和制度,精打细算,合理使用资金,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④充分发挥时间的利用价值,科学安排时间。

⑤广泛收集,认真分析加工、系统整理和存贮有关信息,使具备可供有效传递的条件,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对文件工作构成要素的流程的主要管理内容

①根据工作目标需要,以建立各种规范的形式,确定流程中各种要素应处在最佳状态以及各要素相互间的最佳配合关系。

②通过控制文件数量、质量及运转传递过程的方式,不断调整各要素的实际状态,使其同目标保持一致。

③根据工作目标需要,统一协调流程中各要素以及要素内部各方面的关系,有效解决有关矛盾和问题。

4.信访工作的主要内容 (1)在体制方面,确定信访工作领导体制,建立信访工作机构,在信访工作中实施科学分工,建设信访干部队伍,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规划信访工作程序。

(2)在监督控制方面,明确对信访工作的监督控制责任;及时收集信访工作信息,以指导查办、催办、统计、总结、奖惩等方式对信访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实施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3)在协调关系方面,协调信访工作所涉及的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计划目标,调整政策,调整内部关系、外部关系,调整工作节奏等。 第三节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 一、经济行政管理 1.经济行政管理的含义

经济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为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过程。 2.宏观经济行政管理的含义

宏观经济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为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对国民经济的总

体运行和相应的经济总量变化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过程。 3.宏观经济行政管理事务的主要内容

(1)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或法规,以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2)执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和相关决议,促使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

(3)在必要的时候直接通过行政干预,来达到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 4.工商行政管理的含义

工商行政管理,是指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国家通过特设的行政管理机构,对市场主体及其市场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的管理与监督。 5.[简答、论述]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主管工商企业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和科技经营团体的登记注册,依法确认其企业法人资格或合法经营地位,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监督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

(2)统一管理城乡集市贸易,依法查处集市贸易中的违章违法行为;依法监督管理农副产品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和各种专业市场。

(3)监督检查经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调解与仲裁经济合同、企业承包经营合同、企业租赁经营合同和技术合同的纠纷,确认无效经济合同,查处违法经济合同。 (4)办理城乡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经营者的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 依法监督管理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5)办理私营企业的登记注册,核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依法监督管理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 (6)办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和华侨、港、澳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等的登记注册,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农业执照》、《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或《华侨、港澳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监督他们的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7)负责国内商标和外国(地区)商标的统一注册和管理,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查处假冒、侵权行为。

(8)管理经济广告、社会广告和文化广告,查处广告经营和广告宣传中的违法违章行为,指导广告协会的工作。

(9)检查、处理经济违法违章行为,打击投机倒把、走私贩私活动。 (10)研究工商行政管理的方针政策,拟定有关法规、规章和制度。 二、政治行政管理 1.政治行政管理的含义

政治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遵循政治发展的规律,为实现预期的政治发展目标,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过程。

2.国防行政管理的含义

国防行政管理,又称国防军事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军事行政机关为了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秩序的环境, 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环节,对国家军事力量、军事机构、全体民众等进行管理的活动。 3.[简答]国防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决定军事战略和武装力量的作战方针;领导和管理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制定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向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决定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和体制;并依照法律、军事法规的

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武装力量成员。 4.司法行政管理的含义

司法行政管理是以辅助国家司法权的行使为目的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对于有关培训干部,宣传法制,领导律师、公证、人民调解等司法行政事务之实施的国家管理活动。 5.司法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管理对罪犯的劳动改造工作和对违法分子的劳动教养工作,领导和管理轮训法院、检察院、司法新政部门的在职干部的工作,组织管理法制宣传,领导公证工作,办理公证处、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工作、法律顾问处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检查、指导下级司法行政机构的工作,考察、了解司法行政系统的干部、律师和公证人员,管理司法行政业务经费的计划、使用,监督公证、律师的收费,管理司法行政系统的外事活动。 6.公安行政管理的含义

公安行政管理,又称公共安全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公安机关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环节,对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和治安秩序的各种因素进行防患和消除的行政管理活动。 7.公安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从总体上来看,公安行政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对犯罪分子和犯罪行为进行惩处,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二是提供安全服务。

8.外事行政管理的含义

外事行政管理是政府为了正确处理本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重大活动和维护世界和平,通过制定和执行外事政策、处理对外事务以实现政府的外交职能的一项政治性事务管理活动。

9.[简答、论述]外事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国务院的外事行政管理从国务院这一层级来看,外事行政管理的内容主要是: ①确立外交战略,总体把握外交方向,制定外交政策。 ②决定一些重大的外交事项。

③对国务院下属职能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各部门关系,使我国对外事务能够合理妥善解决。 ④根据宪法、法律行使职责,实施对我国使领馆人员的任免权,进一步完善使节制度。 (2)外交部的外事行政管理从外交部这一层级来看,外事行政管理的内容主要是: ①执行国务院决定的重大事项,对外宣布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加强中国与外国的信息交流。 ②对国际形势和各国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国务院制定政策提供材料和建议。 ③代理政府处理日常外交事务。

④代表国务院或根据授权,归口管理有关的涉外事宜。

⑤领导我国驻外使领馆和有关代表机构的工作,呈请任免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及有关代表机构的主要外交领事官员等。 三、文化行政管理 1.文化行政管理的含义

所谓文化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为实现预期的文化发展目标,对社会文化事业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过程。 2.教育行政管理的含义

教育行政管理,是以整个教育系统为管理对象,以法令、法规为根本依据,对整个教育系统和各类学校组织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从而实现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

3.教育行政管理事务的主要内容 (1)制定教育规划;(2)健全教育法律和政策体系;(3)对教育机构和教育过程实行有效的管理;(4)合理调配教育资源。 4.科学技术行政管理的含义

科学技术行政管理(以下简称科技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叫科研管理,是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对自身的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的管理,可看成是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广义的科技管理则是由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对辖区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活动所实行的宏观管理。

5.科学技术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科技政策管理;(2)科技规划与计划管理;(3)科技经费与科研项目管理;(4)科研成果管理;(5)科技人才管理;(6)科技信息管理。 6.文化与体育行政管理的含义

文化与体育事业行政管理是指对文学创作、文化生产、体育运动及其服务和经营各环节的管理以及文化与体育市场的管理活动。 7.文化与体育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制定文化与体育事业发展战略;

(2)进行各项文化与体育事业的基础建设工作; (3)实施文化与体育市场管理。 8.卫生行政管理的含义

卫生行政管理是以卫生事业为对象,以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为手段,通过宏观调控协调社会力量,改善社会卫生条件,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 9.卫生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卫生法制与监督管理;(2)妇幼保健管理;(3)医政管理;(4)疾病控制管理;(5)药品监督管理。 四、社会行政管理 1.社会行政管理的含义

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实现预期的社会发展目标,对社会生活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过程。

2.人口行政管理的含义

人口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有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以有利于人口因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障人民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政策和管理措施的总和。

3.人口行政管理的内容 (1)户籍管理;(2)居民身份证管理;(3)计划生育行政管理;(4)流动人口行政管理。 4.民政行政管理的含义

民政行政管理是以服务便民为准则,为公民提供非商品性服务,以解决公民的各种困难,谋求福利的管理过程。 5.民政行政管理的内容

(1)建立配套机制,积极引导我国基层民主组织的建立与完善; (2)建立健全我国城市社会福利制度;

(3)整合社会资源,使社会救助与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4)以创新为重点,建立现代优抚安置制度;

(5)以服务为中心,优化民政工作体系,完善民政职能。

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

第一节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与基本类型 一、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 1.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

所谓行政管理行为,就是指行政管理者为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并使之努力工作以有效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领导、沟通以及指挥、协调等行政活动的总和。 2.[简答]行政管理行为的特点。

(1)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作用于被管理者的行为;

(2)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或其下属积极性的行为; (3)行政管理行为的主体是行政管理者,但在行政管理行为过程中也离不开下属的积极参与。 二、行政管理行为的基本类型

从行政层级的角度来进行分类,可以将行政管理行为分为中央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和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行为;从行政过程的角度来进行分类,可以将行政管理行为分为行政决策行为、行政执行行为、行政监督行为;从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角度来分,可以将行政管理行为分为行政组织行为、行政领导行为和行政沟通行为等。 第二节行政组织行为

一、行政组织行为的含义与特点 1.行政组织的要素 (1)行政职位;(2)行政人员;(3)行政体制;(4)精神要素。 [单选]行政组织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行政人员。 2.行政组织的含义

行政组织行为,即动态的行政组织活动及过程,是指政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行使国家行政权力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包括行政组织的设计和维护、行政运行过程中冲突及其解决,以及对行政组织进行的改革。 3.[多选]行政组织行为的特征 (1)政治性;(2)法制性;(3)持续性;(4)系统相关性。 二、行政组织的设计

1.影响行政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

(1)行政组织的目标、职能与环境; (2)行政组织的技术特征;

(3)行政组织目标、职能与环境和行政组织技术特征的匹配性。

[单选]行政组织目标是行政组织生存的依据,也是行政组织的合法性基础。 2.行政组织结构的分类 (1)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2)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3)行政组织的直线—职能结构。 [单选]一般说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行政组织结构中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3.首长制与委员会制的含义

首长制,又称独任制、一长制。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和管理权由行政首长一人行使并负责的组织体制。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指行政组织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或协调一致的原则集体决定、共同负责的组织体制。 4.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点

我国行政机关实行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既考虑到了首长制的优点,也吸收了委员会制的长处。在体制设计上,行政首长不仅有权召集和主持本级行政组织的常务会议以及全体会议,而且

在对有关问题做出决定时,是在充分展开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最后由行政首长集中大家的正确意见,形成行政组织的决定。行政首长负责制在运行程序上首先是民主,然后才是集中,所以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质上是民主集中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5.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含义

集权制是指行政组织的一切事务的决定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指示办理的组织体制。分权制是指行政组织中的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自主权,处理问题,不必事事请示上级,上级对下级在权限范围内的事不加过多干涉的组织体制。 6.完整制与分离制的含义

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它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行政组织的各机构只受同一上级组织或同一行政首长的统一指挥、控制与监督的组织体制。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它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行政组织各机构受两个以上的首长或上级机关的指挥、控制与监督的组织体制。 三、行政组织中的冲突与其解决途径 1.行政组织冲突的含义

所谓行政组织的冲突,是指人们用来描述发生在行政组织内部的成员之间、成员个人与行政组织之间、行政组织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由于目标不同、对事实的解释存在分歧、在行为期望方面的不一致以及利益方面的不一致等而造成的彼此抵触、争执和攻击的组织行为。 2.行政组织冲突的类型

(1)根据冲突主体的不同对组织冲突进行分类 ①组织中个人之间的冲突。

②组织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 ③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

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之间的冲突。 (2)根据组织冲突的功能分类

这种分类可将组织冲突分为功能正常的冲突与功能失调的冲突。 3.[多选]解决行政组织冲突的方式 (1)谈判;(2)调处;(3)服从权威。 四、行政组织的变革趋势 1.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趋势

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可以从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个部分来讨论。在横向结构上,行政组织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职能部门之间的地位由不平衡走向平衡。另一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相应的部门有减有增。在纵向层级上,行政组织结构有从尖塔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发展的趋势。 2.行政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趋势

随着行政职能的转变和组织结构的调整,行政组织的权力分配关系也要相应地发生调整。基本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行政组织体制内部,既出现了横向分权趋势,又出现了纵向分权趋势。 另一方面,行政组织部分权力向社会组织转移。第三节行政领导行为 一、行政领导行为的含义与特点 1.行政领导行为的含义

行政领导行为就是指行政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指导以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 2.行政领导行为的特征 (1)统一性;(2)权威性;(3)服务性;(4)综合性。

二、行政领导的方式 1.行政领导方式的含义

行政领导方式是指行政领导在其活动过程中遵循的比较稳定的领导模式。 2.行政领导方式分类的不同标准

按照行政领导者运用行政权力的不同方式或程序划分,可以将行政领导方式分为专断式、民主式和放任式三种类型。根据行政领导工作重心的不同来划分,可以将行政领导方式分为重人式、重事式和人事并重式三种类型。 三、行政领导艺术 1.行政领导艺术的含义

行政领导艺术是行政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领导目标而灵活运用各种领导理论、方法而形成的技能和技艺。 2.授权的含义

授权是指由行政领导者授予直接被领导者一定的权力,使其在领导的指导监督下,享有在本职范围内的处理事务的自主权。 3.行政授权的原则和方式 授权的原则: (1)权责统一原则;(2)视能授权原则;(3)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4)单一隶属原则。 授权的方式: (1)充分授权;(2)不充分授权;(3)弹性授权;(4)制约授权。 4.正确运用用人艺术的方法 (1)知人善任;(2)任人唯贤;(3)用人所长;(4)敢用新秀。 第四节行政沟通行为

一、行政沟通行为的含义与特点 1.行政沟通行为的含义

行政沟通行为是政府机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政府系统内部以及政府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交流传递政策信息、思想观点,以达到相互理解、协同合作,最终实现政府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和过程。 2.[多选]行政沟通行为的特点 (1)交互性;(2)媒介性;(3)目的性。 二、行政沟通的种类与基本形态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含义

正式沟通是指依照行政组织的层级设置或组织的权力路线,在明文规定的正式渠道里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非正式沟通是指不按组织结构中的正式沟通系统和方式进行的沟通,是一种不为官方正式承认的信息传递活动。 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的含义

上行沟通,也称之为向上沟通,是指在行政组织中下级向上级汇报情况、反映意见、表达态度的程序。下行沟通,也称为向下沟通,是指在行政组织中,行政领导向下级传达组织目标、方针、规章、程序、通知等的过程,这是组织中最常见的沟通方式。平行沟通,即行政组织内部同级之间或者不相隶属的各单位之间的横向沟通程序,它可使办事程序简化、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并增强合作,能比较迅速地处理工作事务。 3.行政沟通的基本形态

环式、链式、轮式、Y式和全通道式五种基本形态。 三、行政沟通的方式与过程 1.行政沟通过程的含义

行政沟通过程就是信息发出者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不仅是一种逻辑的传递,还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混合交流过程。 2.行政沟通过程的内容

(1)信息发送者意愿的形成。 (2)发送者选择信息传递的媒介。

(3)发送者将信息编译成接受者可以理解的符号。 (4)确定发送信息的时间、途径和方式。 (5)接受者接受信息。

(6)接受者将信息再编译为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即对信息的再理解。 (7)接受者采取行动。

(8)发送者通过信息反馈来了解所传递的信息是被接受并准确无误。 四、行政沟通过程中的行政信息 1.行政信息的含义

行政信息是指反映行政管理过程中各项活动、任务以及目标的各种信息、文件、指令、预测、情报、数据资料、建议等的总称。 2.行政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2)时效性;(3)共享性;(4)政治性。 3.行政信息在行政沟通过程中的地位

行政信息在行政沟通过程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行政信息是行政沟通的物质基础。

(2)行政信息的质量是行政沟通高效、畅通的依据和保证。 4.行政信息公开的含义

所谓行政信息公开,就是指政府将凡不属保密范围的行政信息依法向社会公开发布以使行政信息为社会所广泛知晓并得到充分利用的行政沟通行为,它属于单向沟通的一种形式,也是政府向社会进行信息沟通的一种形式。 [简答]行政信息公开化的作用。

(1)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民主行政的发展; (2)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工作; (3)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腐败; (4)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5)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我国政府更好地适应WTO的要求。

第八章行政管理过程第一节行政管理过程的含义与基本阶段 一、行政管理过程的含义与特点 1.行政管理过程的含义

所谓行政管理过程,就是指在一定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管理人员按照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运用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方法来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简答]行政管理过程的特点。

(1)行政管理过程是由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2)行政管理过程是管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它与管理过程有着共同的特点; (3)行政管理过程是行政权力运用的过程,或者说是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管理人员行使行政权力以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过程。 二、行政管理过程的基本阶段 1.行政管理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

行政管理过程的基本内容是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这三者构成了行政管理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

2.为什么说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过程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环节 (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的根本标志,也是行政管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2)行政执行是将行政决策的主观意图变为客观现实的必经阶段; (3)行政监督是保证行政管理不偏离行政决策目标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二节行政决策

一、行政决策的含义与特点 1.行政决策的含义

行政决策则是行政机关或行政管理者在管理政府内部行政事务或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为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依法运用行政权力作出决定的过程。 2.[简答]行政决策的特点。

(1)行政决策的主体是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尤其是行政领导者; (2)行政决策内容是行政事务;

(3)行政决策过程是一种行政权力的运用过程; (4)行政决策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行政决策的理论模式 1.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科学决策模式。即人们在决策时所遵循的是最大化原则,就是谋求最大效益,在经济领域则是求得最大利润;在抉择方案时进行最优选择,即从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2.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绝对的决策准则,它所遵循的是一种最大化原则,它所要求的是进行最优的选择,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了相对性准则,这就是著名的满意决策准则。这一准则认为,决策过程中不存在最优决策,而只有满意决策。所以又被称为满意决策模式理论。

3.渐进决策模式

渐进决策主张者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任何决策的改变必须要考虑决策的连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它强调在改变现状时必须维持社会和组织的稳定,因而主张不间断的修正,逐步地对政策加以修改并最终改变政策,而不是引起动荡的变革。从行政决策的角度看,渐进决策模式不失为一种在某种条件下有用的思想和方式。

[单选]渐进决策模式是由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 4.混合扫描决策模式

混合扫描决策模式,又译为综视决策模式,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阿?埃佐尼提出来的。 混合扫描决策理论模式的优点在于: 它对决策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克服了理性决策模式与渐进决策模式各自存在的片面性,同时看到了二者的合理性,并力求把它们结合起来,对人类决策过程做出较为全面的解释,给人类的决策行为提供了一种较为全面的指导思想。然而,这一理论模式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在关于如何决策这一问题上,阿?埃佐尼除了指出要把理性决策方法与渐进决策方法结合起来外,他并未提出一种新的决策方法。 [单选]理性决策方法主要适合于根本性决策;渐进决策方法主要适合于非根本性决策。 三、[简答]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1)信息的收集和处理;(2)决策方案的设计;(3)决策方案的分析、论证与选择;(4)决策方案的实施。

四、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 1.[简答、论述]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

(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 2.[简答、论述]完善行政决策程序的措施。 (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第三节行政执行

一、行政执行的含义与特点 1.行政执行的含义

所谓行政执行,就是指行政管理机构在其权力和职责范围内依法实施行政决策方案以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过程。

2.[简答]行政执行的特点。

(1)行政执行是由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的;

(2)特定的行政管理机构只能在其特定的权力与职责范围内从事行政执行工作; (3)行政执行活动必须在行政决策的指导下进行;

(4)行政执行过程是行政管理机构对人、财、物的有机组合过程; (5)行政执行的结果必然导致原有客观环境或客观状况的改变。 二、行政执行的主要环节 1.计划的含义

计划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战略计划、策略计划和工作计划。我们所说的计划是指实施决策方案的执行计划,其内容既包括策略计划,也包括工作计划。 2.动员的含义

所谓动员,就是指行政执行机构及其领导者积极向行政执行人员以及与行政执行有关的人员解释和宣讲行政决策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布置行政执行的任务,调动执行者参与行政执行的积极性的过程。 3.行政协调的含义

所谓行政协调,就是指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行政执行人员引导行政组织之间、行政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同、互相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地实现共同行政目标的行政行为或行政活动;也是行政执行人员在行政执行过程中不断解决各种矛盾以实现步调一致、共同行动的活动过程。 4.行政协调的方法 (1)信息沟通法;(2)利益调节法;(3)行政命令法。 5.行政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

(1)衡量行政执行是否符合要求的正常标准; (2)衡量当前行政执行情况的手段;

(3)将当前的行政执行情况与标准相比较的方法; (4)校正当前的行政执行情况以便达到标准的方法。

[多选]行政执行的主要环节包括:计划、动员、指挥、协调与控制。 第四节行政监督

一、行政监督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1.[简答]行政监督的特点。

(1)行政监督的实质在于对行政权力运用的限制和对行政管理机构与人员的督促; (2)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及其行政管理活动;

(3)行政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既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主体,也包括行政机关外部的监督主体;

(4)行政监督是一种依法实行的法定行为。 2.加强行政监督的重要意义

(1)加强行政监督,是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 (2)加强行政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单选]我国最高的行政监察机关是国家监察部。 二、行政监督方式

1.合理性监督与合法性监督的含义

合法性监督是指对行政管理机构所作出的行政决策、裁决、行为和制定的规章、制度、条例等进行是否合乎宪法与其他法律的监督。合理性监督则是对行政管理机构的行政行为,特别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监督。 2.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的含义

事前监督是指在行政管理机构进行行政决策、开展行政行为之前进行监督。事中监督是指在行政管理机构决策与执行过程中所进行的监督。事后监督是指行政决策或者行为作出之后,相关监督主体进行的监督活动。 3.长期监督与暂时监督的含义

长期监督是由常设的行政监督主体对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进行的监督活动,上下级之间的日常监督和行政监察监督都是属于长期监督。暂时监督是指为某一项特别行政事务、行政决策或者突发事件进行的监督和调查。

[单选]最典型的事前监督是听证会制度;最典型的事后监督是国政调查。

第九章行政管理方法第一节行政管理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一、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与特点 1.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

所谓行政管理方法,就是指在行政管理领域中,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为开展行政工作和实现行政目标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手段、办法、技巧等的总和。 2.[多选、简答]行政管理方法的特点。 (1)实践性;(2)针对性;(3)系统性;(4)技术性。 二、[简答]行政管理方法的地位与作用。

(1)行政管理方法是使行政管理思想变为现实状态的中间媒介; (2)行政管理方法是执行行政功能的重要环节;

(3)行政管理方法是实现行政目标的途径。第二节行政管理方法的基本内容 一、行政方法

1.行政方法或行政指令方法的含义

狭义的行政方法又称行政指令方法,是指行政主体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制度、规定、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组织的系统和层次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方法。

2.[多选、简答]行政方法的主要特征。 (1)强制性;(2)权威性;(3)层次性;(4)具体性;(5)无偿性。

3.运用行政方法的必要性

(1)行政方法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运用行政方法。 (3)运用行政方法是行政管理本身的要求。 4.行政方法的利弊

运用行政指令方法实施行政管理,能够使国家的政策、法律和上级的意图快速地向下贯彻,有利于行政管理系统的集中统一。另外,运用行政指令方法,上级可以针对下级的工作情况,及时地、灵活地发出各种指令,使行政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尤其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更显示出这种方法的灵活快捷的优点。

但是,行政方法以强制性的指令、命令支配下级的行为,下级处在被动服从的状态,长此以往,会压抑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下级对上级的过分依赖。另外,过分依赖这种方法,容易造成领导者个人专断,助长家长制、一言堂的不良作风,不利于参与式的民主管理。同时,行政指令是以垂直方向传达的,在指示、命令的下行传达过程中容易忽略横向的协调,有可能造成条块之间的矛盾,反过来制约了行政系统的高度统一。 5.[简答]运用行政方法的原则。 (1)调查研究在先的原则; (2)坚持具体指导的原则; (3)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原则。 二、经济方法 1.经济方法的含义

经济方法就是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和影响管理对象,对被管理者加以引导和控制的管理方法。

2.[多选]经济方法的特点 (1)利益性;(2)有偿性;(3)平等性;(4)间接性。 [单选]经济方法的核心是物质利益。 3.[简答]经济方法的利弊。

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方法实施行政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自主性。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行政机关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但是,经济方法仅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为前提,因而作用范围仅集中在经济行政管理方面或经济有连带关系的工作方面。因此,靠这种方法不能解决行政管理中的一切问题。同时,这种方法强调以物质利益为核心,掌握运用不当会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活产生副作用,严重的还会引起经济生活混乱,助长非正常经济行为的蔓延。

4.[多选]运用经济方法的原则 (1)适度原则;(2)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三、法律方法 1.法律方法的含义

法律方法是指行政机关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实施行政管理的方法。法律手段,即行政法律规范及其国家法律法令。

2.[多选]法律方法的特点 (1)权威性;(2)强制性;(3)规范性;(4)稳定性。 3.法律方法的利弊

法律方法以法律作为管理的手段,因此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可能有的优点:一是能够为行政管理活动提供规范和程序,使行政管理各环节、各部门都能明确各自的职责、行动的规范和工作程序,因而保证了行政管理的集中和统一,使行政管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了行政

管理的效率。二是有利于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加强对行政管理对象的制约和控制,使被管理者按法律规范作为或不作为,自我抑制不合法的社会行为,保证社会生活的有序性和条理性,促进社会和谐地发展。三是通过法律手段的运用,能够增强行政主体和被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增强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既促使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依法行政,又促使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行事,从而促进了行政法制建设。

但是,法律方法对某些问题的处理缺乏弹性,只适合于带有共性的问题或关系的处理,无法对某些带有特殊性的具体问题灵活地处理,使行政主体和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另外,法律方法无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因此,它只能用强制力去要求人们自我抑制不合法行为,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们自觉守法的问题。 4.运用法律方法的原则

(1)法制教育优先的原则; (2)法制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法治与心治相结合的原则。

[单选]行政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首先必须要加强法制教育。 第三节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点 1.电子政务的含义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因特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2.电子政务的三个基本条件 (1)电子政务是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数字网络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的综合服务系统;

(2)电子政务是处理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内部事务的综合系统; (3)电子政务是新型的、先进的、革命性的政务管理系统。 3.[简答]电子政务的特点。

(1)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中,核心内容是政务,即政府的两大职能——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只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手段;

(2)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流程电子化;

(3)电子政务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电子政府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符合WTO规范。 二、电子政务的产生 电子政务的产生及其原因 (1)政府转型的背景;(2)因特网的发展;(3)电子商务的驱动;(4)全球化的竞争;(5)大公司的驱动;(6)领导人的政治意志。 三、电子政务的内容及其功能 1.[简答]电子政务的内容。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①电子法规政策系统。②电子公文系统。③电子司法档案系统。④电子财政管理系统。⑤电子办公系统。⑥电子培训系统。⑦业绩评价系统。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①电子采购与招标。②电子税务。③电子证照办理。④信息咨询服务。⑤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服务。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①教育培训服务。②就业服务。③电子医疗服务。④社会保险网络服务。⑤公民信息服务。⑥交通管理服务。⑦公民电子税务。⑧电子证件服务。 2.[简答、论述]电子政务的功能。

(1)实行电子政务,能够简化行政环节和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实行电子政务,能够提高行政透明度,方便公众监督,有利于廉政、勤政建设; (3)实行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管理模式从集权管理型向集散管理型转变; (4)电子政务有利于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简答]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

(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2)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第十章行政管理规范

第一节行政管理规范的含义与类型 一、行政管理规范的含义

行政管理规范也可以简称行政规范。行政管理规范或行政规范,是指由社会约定俗成或由国家机关明文规定的,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有效履行各项行政管理职能、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集合。 二、行政管理规范的类型 1.行政管理规范的类型

最常见的分类标准应该是以行政管理规范的产生方式与运行机制相结合而形成的这一综合标准。根据这一标准,行政管理规范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行政法律规范和行政道德规范。

2.行政法律规范的含义

所谓行政法律规范,是指由各种国家机关所制定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有关行政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3.[简答]行政法律规范的特征。 (1)制定主体的特定性; (2)调整对象的特定性;

(3)效力上的权威性、强制性与普遍适用性;

(4)行政法律规范类型的多样性与效力等级上的层级性; (5)行政法律规范的相对稳定性。 4.行政道德规范或行政道德的含义

所谓行政道德规范或行政道德,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与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行政职业特征的、调整行政管理主客体之间以及主体之间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与道德规范的统称。 5.[多选]行政道德规范的特征 (1)政治性;(2)自律性;(3)相对稳定性。

[单选]自律性是行政道德与一般道德的共性之一,也是行政道德规范区别于行政法律规范的最基本属性。

第二节行政管理规范的内容构成与基本功能 一、行政法律法规的内容构成与基本功能 [多选]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功能

(1)规范与控制功能;(2)组织与调节功能;(3)改革与稳定功能。

[单选]行政系统的专业分工与合作体制得以形成的制度前提与保障是行政法律规范。 二、行政道德规范的内容构成与基本功能 1.[多选]行政道德规范的内容构成 (1)行政道德规则;(2)行政道德具体规范。 2.[多选]行政道德规范的基本功能 (1)导向和约束功能;(2)自我调节功能;(3)示范和激励功能。 第三节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及其相互关系 一、依法行政及其重要意义 1.依法行政的含义

依法行政,又称行政管理法制化或行政法治。所谓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就是说行政管理要通过法律加以稳定和巩固,使整个行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行政法治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必须依据法律而获取与行使,不得恣意妄为的一种公共行政的普遍原则和社会控制方式。

2.[简答]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 (1)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2)行政职权的法定化;(3)行政编制的法定化;(4)行政程序的法定化;(5)行政责任的法定化。 3.[简答、论述]依法行政的作用与意义。

(1)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民主,尤其是行政管理民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2)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保证; (3)依法行政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 (4)依法行政是推进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

[单选]依法行政的核心与精髓在于法律规范的规范性与约束性作用。 二、以德行政及其重要意义 1.以德行政的含义

所谓以德行政,是德治在行政管理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体现,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其思想和行为必须受到行政道德规范的约束、按照行政道德准则和具体的行政道德规范文明行政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

2.以德行政的基本内容

(1)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修身; (2)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服众;

(3)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行政,行德政; (4)建立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3.[简答]以德行政的意义。

(1)以德行政有助于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合理化; (2)以德行政有助于增强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3)以德行政有助于社会风气的优化。 三、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关系 1.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之间的区别 (1)形成的理论依据不同;(2)运行的手段与内容不同;(3)运行机制的不同;(4)运行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果不同。

2.[简答、论述]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关系。

(1)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 (2)实现责任行政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目标; (3)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

(4)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的补充。

第十一章行政绩效评估

第一节行政绩效评估的特点与作用 一、行政绩效评估的含义与特点 1.行政绩效评估的含义

行政绩效评估就是运用科学、客观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行政绩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并在些基础之上进行整体评估的活动,也称为行政绩效考核。 2.[简答]行政绩效评估的特点。 (1)系统性;(2)层次性;(3)注重定量性;(4)多角度性;(5)公正性;(6)复杂性。 二、行政绩效评估的地位与作用

1.[简答]行政绩效评估的作用和功能。 (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 (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 (3)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 (4)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5)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6)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2.我国开展行政绩效评估的效果

(1)开展行政绩效评估能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2)行政绩效评估能够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绩效;

(3)行政绩效评估能改善和提高我国政府的信誉和形象。 第二节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与评估程序 一、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1.行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含义

所谓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是指行政组织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所设定的作为衡量行政绩效高低的一系列数据、标准的总和。

[单选]行政绩效评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确立评估的指标体系。

[多选]根据行政绩效评估的内容性质划分的行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政治发展指标。 2.经济发展指标 (1)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2)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3)社会就业率;(4)进出口总额;等等。

3.社会发展指标

(1)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指标;(2)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挥;(3)环境保护指标;(4)社会治安和事故指标。 4.政治发展指标

(1)行政机构管理指标;(2)行政决策指标。 二、行政绩效评估的程序 1.行政绩效评估程序的含义

行政绩效评估程序是指实施行政绩效评估的过程及其所包含的各个阶段。 2.[多选]行政绩效评估的步骤 (1)制定计划;(2)初步调查;(3)管理控制评估;(4)详细评估;(5)撰写评估报告。 第三节行政绩效评估的方法

一、行政绩效评估的信息收集方法 1.行政绩效评估的信息收集方法的含义

行政绩效评估的信息收集方法是指在行政绩效评估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收集信息方法的总和。

2.行政绩效评估的信息收集方法 (1)利用官方记录的方法;(2)培训观测者的方法;(3)公众满意意见调查方法;(4)特别的资料收集方法。

二、行政绩效评估的定量测定方法 1.行政绩效评估测定方法的含义

行政绩效评估的测定方法就是指在行政绩效评估过程中用于测定行政管理的经济成本、效率、效益和公平程度的方法的总和。 2.成本效益评估方法的特征

(1)由于它避开了用货币单位来计量收益的问题,因而比成本收益分析更容易应用; (2)由于很少依靠市场价格,因此它很少运用私营部门利润最大化的逻辑;

(3)特别能适用于评估外部性和无形的成本或收益,因为这些影响都很难用货币进行衡量。 [多选]成本效益评估模式关注的焦点是最低成本评估、最大效益评估、边际效益评估。 第四节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及其克服途径 一、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分析 1.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经济体制的类型会制约行政组织的绩效;

(2)政治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程度也制约行政绩效; (3)大众传播媒介对行政绩效的制约作用。 2.行政体制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政府的活动受资金预算的限制; (2)政府部门的权力也受到限制。 3.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公务员往往在主观上排斥绩效管理;

(2)公务员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等职业素质必然制约着行政绩效。 4.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1)政府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量化; (2)绩效管理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二、[简答、论述]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途径。

(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第十二章行政发展

第一节行政发展的特点与模式 一、行政发展的含义

[单选]行政发展的手段和措施是行政改革。 行政发展的含义

行政系统为了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和提高行政效率,按照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变革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以改善生存状态,提升行政能力,更好地执行国家政治意志,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简答]行政发展的特点。

(1)行政发展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良性互动过程; (2)行政发展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化的过程; (3)行政发展是一种制度支撑下的行政动态过程; (4)行政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变化发展过程。 三、行政发展模式

1.英美模式的特点与内容

英美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利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来重塑政府,其核心在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以带动行政功能、内部机构和行为方式的全面改革。以权力分散和放松规制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行政的民主化;以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的民营化为主要内容的公共部门民营化;以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市场化;以将企业文化有条件地移植到公共行政当中,从而改善政府工作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管理企业化;以推行电子政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运营信息化等。 2.法德模式的特点与内容

法德模式是以法国和德国的行政发展为代表的一种行政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不打乱各个行政机构的运作,而只是对行政机构实行更严格的管理监控,在行政发展的步骤上,崇尚非连续性的渐进主义。 3.内源式发展模式的特点

(1)政府始终把自身的改革同自身的生存结合起来,危机意识比较强; (2)强调公共部门的民营化,以这种措施来为政府的职能和机构“瘦身”; (3)将传统行政文化和现代文官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公务员制度始终保持较强的生命力;

(4)行政改革与发展大多是在一党执政的情况下推行的,这有利于保持行政发展的连续性,不至于由于政党的更替而导致行政发展出现断层。 4.外源式发展模式的特点

(1)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是以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的,所以起点比较低; (2)行政改革是在外力强迫下的“自我手术”,缺乏改革与发展的内源性和自发性; (3)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严重缺乏社会中介组织或中介组织发育不良;

(4)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造成了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的极大障碍,导致政府缺乏权威,体制不健全,机构涣散,效率低下。 5.西方行政发展模式共同的特征

(1)市场经济发达,社会中介组织成熟,产权制度明确,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明晰,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行政系统中来;

(2)信息产业的发达,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行政价值与观念,而且为行政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3)制度创新能力强。

[单选]主张利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来重塑政府的行政发展模式是英美模式。

第二节行政发展的动力与途径 一、行政发展的动力分析

1.[多选]行政发展外部动力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2)政治因素;(3)文化因素;(4)技术因素。

[单选]技术的进步对于行政发展最直接的影响是行政绩效的提高以及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化。

2.[多选]行政发展内部动力的主要因素 (1)行政组织的演化;(2)组织分工的细化;(3)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 二、行政发展的阻力分析

1.行政发展外部阻力的主要因素 (1)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

(2)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 2.行政发展内部阻力的主要因素

(1)来自既有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 (2)来自公务员的阻力; (3)来自行政文化的制约。 三、行政发展的途径:行政改革 1.行政改革的含义

行政改革是政府为了适应变化了的行政环境而实施行政发展时所采取的途径和步骤,是政府有意识地对行政管理从结构、功能、过程到行为方式诸方面进行变革的活动。 2.行政改革的内容

[多选]行政改革一般来说,其基本内容有三大方面:功能调整、结构重组和行为变革。 3.[多选、简答]行政改革的原则。 (1)综合配套、整体推进;(2)坚持依法行政改革;(3)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 第三节当代中国的行政发展 一、[简答、论述]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 (1)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 (4)坚持渐进式改革; (5)立足于中国国情。

二、WTO规则对我国行政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途径及加入WTO后我国行政发展的趋势 1.[简答]WTO规则对我国行政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途径。 (1)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途径产生影响; (2)通过限制政府权力的途径产生影响; (3)通过改变权力结构的途径产生影响。

2.[简答、论述]加入WTO后我国行政发展的趋势。 (1)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 (2)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的行政理念转变; (4)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be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