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更新时间:2024-04-22 18: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比如: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等。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作为在就人才的高校是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校园是绝大数大学生长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所以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校园文化是高校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凝聚着学校学风,校风,作风的整体素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人格、开发智力、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简单阐述校园文化的特征,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加强校园文化的途径,强调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最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造就一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有人才。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教育 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教育的理念的导向下,在特定的大学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师生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体现了高等学校特有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人文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

园文化的建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习惯乃至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在校园这个范围内,由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产品及其产生、创造的过程。校园文化是一个社会亚文化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一定的结构,校园文化结构是指校园文化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方式。依据社会文化的结构分类,校园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物质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是指学校的校舍建筑、文化设施、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等。它是校园内具体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也是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第二,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知识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组织形态文化和行为形态文化。知识形态文化主要指广大师生掌握的知识水平;制度形态文化指各种用于规范和约束主体行为的规章制度;行为形态文化是指校园师生员工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风、学风等;组织形态文化是指学校为维持正常运转所设置的管理机构,和学校在法律与校规允许的范围内所出现的政治的、学术的、文化的、艺术的群众组织及相互间形成的文化氛围。第三,精神形态文化。它是以世界观、价值观为核心,以校园精神为灵魂,还包括校园人的思维方式、心态和情感。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精神、校园文化氛围、价值观念等。校园精神形态文化既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也对校园物质形态文化及知识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和组织形态文化具有支配和导向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校园文化的先导性与超越性。大学是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也是信息汇集、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地方。大学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使大学成为时代的晴雨表。在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当前任务的同时,大学总是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学所创造的思想、理论及科技成果和其他文化成果,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二)校园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流动的师生,久远的大学”,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都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同时也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改进。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索未知是大学的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就是为了人类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

(三)校园文化的高雅性与多元性。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较好人文修养的教师和作为青年才俊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决定了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上相对较高。同时,各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历史和传统,造就了不同的风格和品味,加上接受国外新思想、新理论、新科技使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

(四)校园文化载体的多样性。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等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以物质的、制度的、行为方式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载体是多样的,既有教学设施、规章制度、校园景观、又有校园媒介和各种学生社团。

(五)校园文化的多元化。校园文化分为主流和非主流,主流文化是健康活泼的、清新高雅的、蓬勃向上的高校课程教育和道德教育文化。非主流包括宿舍文化、课桌文化、服饰文化、网络文化、短信文化、新新人类、语言文化等。这是受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影响,以及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 差异造成的,校园文化呈现出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背景之下,导致一些在校大学生素质差,很多人沉迷于网吧与韩剧,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盲目的追求权力和虚荣,模仿明星,想不劳而获。有很多人不能正确的看待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责任心;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上的种种现象,人云亦云,没有思想和灵魂。更甚者把粗俗看成时尚,无视学业且自私自利,谎话脏话连篇,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任务的需要。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优秀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氛围,它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最微妙、最深刻地植入大学生的大脑深处,对学生的潜能释放提供一种导向力,对校园内各类人际关系的协调提供一种凝聚力,对学生的精神素质的提升提供一种推动力,在不知不觉中教育学生、陶冶学生、感化学生、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成材。当前,我

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的凸现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程度的不断深入推进,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新情况和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多元化的思想对大学生正在成长中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消极因素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在此情况下,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渗透,把理性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散播在感性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使学生在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下接受无形的理性教育,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融会贯通,使理性教育化为自觉的潜意识,从而提升人生理想和高尚人格,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而高等学校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之地和数以千万计的优秀青年学习之所,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场所,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建立在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基础之上,而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培育广大师生,丰富广大师生的精神内涵,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助他们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激励他们显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 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建设和谐校园。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需要。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高校承担着创造和传播知识,引领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社会职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出师生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学生毕业融入社会后,在教师的社会活动中,都无形地将校园文化培养的精神和品格在社会中传递、散播和发扬,从而影响着国民的性格,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建设和谐校园,造就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发展,离不开和谐的校园文化的支撑,建设和谐校园首先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调节和导向作用,使和谐发展校园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1、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建立良好的学风。学校,首先是学习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建设一种文化,就是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文化,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同学们能自主学习、自觉学习,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发展。学生在学校期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自己的学业,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设陶冶情操的环境文化。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对广大师生富有很强的感召力,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基础的物质保障作用。要以校园基础建设为物质载体,构筑富有活力和特色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好生态文明,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校园的山、水、园、林,亭、台、楼、榭,楼宇、道路,精心设计,增强其文化符号意义,每一栋建筑、每一片绿地、每一尊雕塑,甚至每一个警句标牌、每一颗花草树木、每一块青砖石瓦,都能闪烁着文化的光芒和气韵,做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互为一体,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自然景观打造好师生学习、生活的环境,陶冶师生的情操,激发师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学校,使教育目标的外化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师生内心的自觉境界。

3、建立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度文化通常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和学校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的所有人的行为都起着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学校制度文化具有思想导向作用,并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师生的政治方向、价值观念、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必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尚、健康的学校制度文化能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尊重人,体

现出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思想倾向,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彰显人文关怀思想。制度建设是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校园文化的基石。和谐的班级文化是一种充满文明、健康、理想、道德、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综合体。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优化学生心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优良班风形成。

5、发挥娱乐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利用开展校园文化、娱乐活动的机会,来引导学生,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的凝聚力。首先,我们要保证组织的文体活动都要具备明确的、积极健康的思想内涵,要引导学生以积极心态看待活动,以正确的态度参加活动,无论比赛个人成绩如何,都要看到自己的收获;其次,活动组织要严密,准备要充分,力争使组织的每一项活动都能取得圆满成功,让活动组织者、更让活动参加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组织者、参与者的积极性;第三是总结活动要及时、客观,体现公平,让成功者和失败者都能心平气和,各取所需。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突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的经典阐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长期道德实践所形成的行为方式、道德心理、道德习惯铸就了中国社会特有的荣辱观,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生命之魂,对今天进行的社

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思想道德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的升华与弘扬

1、要让学生明是非知荣辱。古人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然而,近年来,由于受物质利益的驱动和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的荣辱观出现了扭曲,把本以为荣的东西当成不可取的,把本以为可耻的东西当成值得炫耀的

2、要充分利用校园网、黑板报、广播稿、演讲比赛等途径积极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教育学生在举止之间辨善恶美丑,在点滴之中明辨是非,把荣辱观教育活动贯穿于日常学习生活的始终,把荣辱观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入眼、入耳、入心、入脑”,开展“八荣八耻树新风,从我做起见行动”等活动。 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要让学生树立荣辱观的意识。荣辱观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崇尚科学是学生永恒的价值追求。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把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与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刻提醒自身要承担重要使命,这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最好的价值体现。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成长进步,对社会的全面了解,步步都要把确立荣辱观意识放在第一位。当今社会,各种不良思潮相互激荡,容易发生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甚至是以荣为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现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立足新形势,着眼新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评判荣辱是非的正确标准。

参考文献

[1] 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 2006,(24)。

[2]汤建.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探索与交流,2006,(35) 。

[3]徐柏才.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 (1) 。

[4]黄朗.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2)。

[5]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2]林华.设计艺术形态学[M].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

[6]程梦辉.现代西方美学[M].人民美术版社,200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eb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