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3-09 15: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孟子的治国之策

自动化(信号)1204 焦啸宇

12212091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孟子作为战国中后期儒家的领军人物,也在积极地向各路诸侯推行儒家的治国思想。通过借助梁涛先生所编著的《孟子解读》一书,我在此想谈一谈自己对孟子推行的治国之策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孟子所在时期的局势,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在这期间发生了以下重要事件:赵韩分周为二,秦商鞅变法,齐稷下之学复兴,五国合纵伐秦,齐灭燕。当时各国战乱不断,秦国还没能取得绝对优势地位,各国尚有一战之力,各诸侯国为了争霸需要,纷纷开设学馆,招揽人才,稷下学宫的复兴就是显著标志。所以当时士的地位有所提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名气的士人往往成为国君的座上宾,为其实现各自的政治抱负创造了条件。

《孟子》一书中,记录了孟子游说滕文公,魏惠王和齐宣王等国君。滕国相信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在史书中也很难见到踪迹。就目前的资料看,滕国是周初姬姓封国之一,方圆五十里,夹在齐楚两国之间,历史上曾被宋所灭后复国。滕文公时期,滕国是鲁国的附属国。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的策略,孟子则告诉滕文公,百姓的事情不可以延缓。随后,孟子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

[1]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即孟子主张老百姓需要仓廪实才能知礼节,衣食足才能知荣辱。 在关系老百姓衣食饱暖的土地问题上,孟子提出实行井田制,即税率为十分之一,并且孟子主张统治阶层官员需要拥有用来祭祀的“圭田”。在百姓衣食饱暖的基础上,注重对百姓的教育。这样就会使社会和谐,国力强盛。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jiàn)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下》)。在此滕文公提出了很实际的问题,即滕国地理位置很不利,应该依附齐国还是楚国。孟子似乎对此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孟子提出“与民守之”,即治民强国,和百姓一起与城共存亡。在治理滕国这个小国的策略上,孟子的主张简单概括就是两条,第一富民,使人民丰衣足食。第二是培养君子,让君子来领导农民,让农民来供养君子。

接下来再说说齐国,齐国在孟子那个时代可谓国富兵强,齐威王改革使齐国迅速富强,期间田忌,孙膑,匡章,孟尝君田文等名臣辈出,孟子也寄希望于齐国实现自己的仁政思想。当时齐国在位的齐宣王十分注重招揽人才,希望借此恢复霸业。所以齐宣王便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没有回答“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随后经过一系列的问答,孟子又提出了他的仁政观点,即“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无恒心”。不过,在游说齐宣王的过程中,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思想,即不反对君主进行物质享受,但要“与民同之”。孟子首先从齐宣王好乐入手,指出“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

[1]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乐”,孟子还通过古代贤君与百姓共享园林,巡游视察百姓疾苦来劝说齐宣王与民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无论在弱小的滕国,还是在强盛的齐国,孟子给出了近乎相同的治国策略,经济上,通过实行井田制,来使农民富足,通过“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廛,无夫里之布”[1]等降低税率的方法,来使所有百姓富足。政治上,提高士人的待遇,招揽人才。文化上,在百姓衣食饱暖的基础上进行教化,君主要和民众共同分享自己的文化娱乐设施,与民同乐。外交上,不进行攻伐,主张自保。在我看来,孟子的治国之策在当时的时代是有效的,但是实施起来有困难。当时战国各国互相攻伐纷争,军队的来源主要是被征发兵役的农民。要使这样的军队保证战斗力,那么首先是农民对国君要认可,其次是接受足够的忠君爱国教育,再者是人口数量。孟子的恒产说和与民同乐说,无疑可以增加征发兵的忠诚度,同时能刺激人口增长。但是孟子的策略实施起来难度很大。首先是分田,如何公正精确地划分井田,孟子也曾说“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2]。而且井田制采取的是“藉而不征”,即征收的是公田的粮食,这样的税法不利于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孟子的低税政策是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但当时战火连绵,各国军费支出庞大,且当时主要国家都已经发展精锐雇佣军,例如齐之技击,魏之武卒,秦之锐士,都是职业军人,对他们的封赏是爵位和金钱,而且

[1]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战国时期纵横捭阖,各国结盟时,携带的礼物标准大多为“黄金千镒,驷马车百辆,白璧十双”,低税率下的税收能否支持战国时庞大的支出是个未知数。而且军队的职业化,使雇佣军在面对农民组成的征发兵时有着巨大优势,孟子依靠百姓防守的策略也会遭受冲击。最后,凡是有一定实力的国君,大都怀有兼并天下之心,礼崩乐坏的时代丛林法则深入君主之心,他们基本上只对孟子策略中强国富兵的政策感兴趣,而从根本上反对孟子保境安民的出发点,所以孟子的治国之策难以在大国推行,相反会在小国中被接受,但是小国面对大国强兵压境时也无能为力。所以孟子的治国之策给世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导向,真正的全盘实施就有些理想化了。

[1]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参考文献:世本

[1]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hu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