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08 17:38:4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点亮心中的那盏灯·读《一盏一盏的灯》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盲人点灯的故事。

在漆黑的路上,一个盲人正打着灯笼前行。因为这盏灯光的照耀,夜行的人们看清了道路和方向。有人好奇地问,既然自己看不到一丝光亮,为什么还要打着灯笼呢?这位盲人说道:我在黑夜里行走,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盲人点亮的这盏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

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收录了十多个省市各学段教师的六十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

一盏灯,温暖人心

教师像什么?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蜡烛,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赞美老师的这众多比喻之中,吴非老师认为“灯”这个比喻最为贴切。

当我们在黑夜里前行,如果有一盏灯在前方隐约地点亮,我们就会看到希望;当我们在辛勤的劳作之后返回家中,看到窗口那柔和的灯光,立刻就会品味到幸福的滋味??而教师,就应该成为学生心中的那盏灯,让学习的过程更加温馨,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温暖。

不拖堂,应该成为教师的好习惯。但当一个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该怎么办?是立刻打断孩子的发言,结束这节课的内容,还是坚持让孩子将要说的话说完?黄雅芸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而且还是在一次明确规定拖堂就扣分的大奖赛的课堂上。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继续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鼓励他把话说完整。黄老师坚信,只有今天让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整,将来他的发言才会准确简练、既精彩又睿智。和是否获奖相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更加重要。

小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儿童节,班级里有一个合唱节目,班主任袁媛要求大家统一服装,女孩子们都换上亮闪闪的七彩裙。一位女同学从来不穿裙子,其他女同学都已经换好了装,她仍然穿着那条洗的发白的牛仔裤。耐心地说服,没用;当着全班同学们发脾气,没用;将她拉到办公室逼着换,孩子无奈换上了裙子。这时袁老师惊讶地发现,女孩子的腿上有一大块黑色的胎记??合唱的时候,这个女孩是穿着牛仔裤上场的,虽然站在最后一排,但她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午休时间,一个电话让周键老师睡意全无。“你是周老师吗?你的学生王露在我们超市偷东西,被我们抓住了。”赶紧跑过去,看到王露站在保安办公室的一角,面前放着一个叫不出名字的塑料玩具。看着保安气愤的样子,周老师赶紧说:“这玩具多少钱,我来付吧。”两人一前一后回到了学校,周老师满肚子的怒气也慢慢地消失了,该怎么教育这个孩子呢?周老师一下子还没有想好,只好盯着王露看。过了几分钟,王露憋不住了:“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偷超市里的东西。”听到孩子嘴里说出“偷”字,周老师心里一震:“你??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把东西带出超市的时候竟没有付钱。”王露低着的头一下子抬了起来,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后在这些地方一定要小心谨慎,快上课了,你去吧。”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周老师再也没有提起过。直到毕业典礼之后,王露过来,将一支钢笔郑重地送到周老师的办公室,说了一声:“老师,谢谢您!”

元旦前夕,一个毕业几年的学生到学校里来看望袁佳老师,让袁老师很感意外。这是一个自己中途接班的高三年级的学生,自己给他们上课的时间不长,对这个同学也没有很深刻的印象,他为什么会想到来看我?这位同学说,不如意的时候,会想起您的笑容,那是一种温暖的动力。

“我的笑容竟有这等魔力?”那年您不是动了一次手术吗?但你只休息了两天就来给我们上课了,更奇怪的是,你始终微笑着,脸上丝毫看不出半点病容,全班同学都很佩服您!袁老师听了非常的感慨,一个小小的微笑竟有如此的魅力,并在若干年之后积淀成了一股催人勇往直前的力量。

教师,应该成为温暖学生心灵的一盏灯。让在成长旅途中跋涉的心灵有一个慰藉,让学生感到疲惫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依靠。

一盏灯,指引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为了使他人幸福而奉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的光源。让学生在刚刚开始认识生活的时候,就能遇到一位可敬爱的老师,这种学校才会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

每个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孩子就能走的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孩子可能就不得不徘徊。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光源,坚持正确的教育观,恪守教育常识,具有人道精神,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教师要有文化判断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在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方面明辨是非,用自己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照耀孩子人生的道路。

魏洁老师接手这个小学毕业班的之后,发现班级里有一个留过三级的15岁的孩子,数学成绩极差,应用题不会分析数量关系。魏老师找他聊天,他的一句话让老师格外酸楚:“老师,我笨,我学不会应用题。”魏老师去家访,才知道该同学的父母在菜场的旁边开了一个小面店,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孩子正帮着父母算账收钱。顾客报出所消费的类型,他很快就通过心算报出钱数,而且正确无误。能连续做出如此复杂的运算,为什么不会算应用题?魏老师有了办法,从孩子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给他编制作业,让他尝试着做。孩子逐渐有了兴趣,后来遇到难题的时候自己还知道先转换成“卖面条”的情境,在给出答案??终于有一天,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老师,原来应用题并不难啊。”

我想起了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因为知道跟着妈妈去买菜有好吃的,所以总是逃学。但在观察妈妈买菜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计算菜价的方法。回到学校老师编一些题目考我,我都能够对答如流,老师也就不管我了,让我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多吃了不少烧饼和丸子汤。对一个知识的理解,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作出解释的过程,这其中的经验学习者自己的经验,而不是教师的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将所学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获得对知识确定性的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他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

周五放学的路上,李刚老师看到一个学生站在路边在翻自己的口袋,还原地打转,好像在找什么。李老师过去询问才知道,这位同学掉了一元钱,无法乘车回家。李老师给了他一元钱,让他早点回家,他非常感激地说,老师,我会还你的。一个多星期之后,李老师在校园里再次看到了这个学生,但他丝毫也没有还钱的意思。找到一个没有他人的地方,李老师问他是否忘记了什么事情,提问了几次,他才说忘了还老师的一元钱了。李老师对他说,老师知道你不在意这一元钱,老师也不在乎,但自己既然承诺要还,就一定要说话算数??

读李老师讲述的这个故事,我心里很有感触。一个老师追着学生去讨一元钱,是否显得太小家子气?恰恰相反,这正是对孩子爱的表现,是在给孩子指引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我们都在痛斥今天的社会缺乏诚信、很多商家违背诺言等等,为什么不在孩子成长的阶段就让他们保有诚信的品格,让他们能庄重地履行自己的诺言呢。当我们将一盏盏灯点亮,讲诚信、守德的光辉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的时候,我们还会为未来的社会担心吗?

一盏灯,照亮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吴非先生也说:教师比学生善于学习,他才有资格“教”,因而才可能是“师”;也只有比学生更清楚学习的作用,他的“教”才可能是有价值的。

随着孩子们离开学校,和任课教师渐行渐远,那些所教过的课程会逐渐被学生所淡忘,但老师们的职业精神,对学科的热爱和好奇心,在教育领域的进取心和学习态度,不断反思的专业习惯等等,都会放射着永恒的光芒,照耀着学子们前行的道路。这是因为,每一盏灯,照亮的首先是自己。教师自身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因为车祸,王平在六岁的时候就剩下了一条腿。在艰难的求学过程中,她有一个梦想挥之不去,那就是做一名教师。她刻苦学习,并积极争取,终于在老校长那里找到了一份代课教师的活儿。课上的很好,学生也爱听,可是右手拄着拐杖,左手往黑板上写字实在是别扭,于是就自己尝试用残下肢压住拐杖,用右胳膊夹住拐杖移动,在身子移动的同时,右手迅速落笔,写出连贯的粉笔字。先是教英语,后来又教语文、政治,这对一个肢体残疾,又是代课教师的她来说是多大的压力。她经历过在楼梯上摔倒滚下的苦楚,经历过在沼泽地里找寻学生的焦虑,感受着相邻乡亲以及孩子和家长情真意切的问候,品味着一届届学生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她永远直立的姿态,她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和品格,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曾做过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陈日亮老师,在学校里一做就是52年的时光。他以一直不停地学习的姿态和习惯,告诉学生好教师应该是怎样的。他一直坚持读书,不仅每天要挤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读,周末还是自己雷打不动的读书日。他还养成了动笔写作的好习惯,通常会在口袋里装着一个本子,随时摘记点什么;外出排队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看一番;发现了什么新鲜的词语,立刻记录下来。还随时记录读书的心得体会,捕捉住稍纵即逝的灵感。他还注重说话的锻炼,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建言献策更加准确简练、从容得体。

一个好教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精通自己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他永远不会说:我的知识已经积累够用一辈子了。他一生都在为上好一节课而准备着;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他对学生怀着真挚诚恳的感情,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读《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有感 文/闫会乐

“我一直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生下来就是来改变世界的,我要做改变世界的人,哪怕改变一点点,也是我自身价值的体现。”这是《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这本书的题记,也是朱良才老师的真实写照。我相信每一个读过此书的人都会被他的意志和坚守所折服。这本书对我心灵的触动让我想起了一句非常美丽的话: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路上,最起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向他学习:

一、做个有心人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工作中十分注意讲究方法,用心去做,不断争取获得成功,换而言之,“用心”是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朱良才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总是会很用心的记下他感兴趣的东西,诸如一个优秀教案的片段、一堂精彩课堂实录、一篇美文、一段哲理、一段名人名言、一种教育教学理念,等等。正是有了这样的积累,他才能轻松地驰骋在教学这片天地。一个有心的教师还会把每一个学生都装在心中。正如他在文中所说: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心灵不设防的朋友,就必须以真诚去培养学生的真诚,以真心换取学生的真心,以真情去换取学生的真情,以心里不设防换取学生的心灵不设防。

二、做个快乐人

愉快的情绪让人精神振奋,精力充沛,学习,工作的效率特别高。快乐是一种心态;快乐是一种满足;快乐是生活的艺术。一个快乐的老师会努力营造快乐的、鼓励性的环境气氛,让孩子们有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和成就感;一个快乐的老师将更容易看到孩子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老师则更容易看到孩子的缺点。

三、做爱读书人

考察那些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不难发现,爱读书是其共有特点。从他们身上,我们领悟到,一个勤于读书、善于读书的人,他的知识积累,他的研究能力,他的工作效率,都会高出一筹。

俄国作家契诃夫认为,人应当有三个头脑:生来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作为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是很有必要的。

“给孩子一杯水,教师需要一桶水”。更何况在这信息时代里,孩子们接受知识比我们教师快,涉及的面比我们教师广,如果我们教师不及时更换这一桶水,无法满足现在孩子的需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掘开阅读的泉眼,让源源不断的活水流淌在教师的心中,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敬佩的教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做一个爱学习的先引者,才能引领学生去学习。

最后引用文中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我们的工作不仅需要智慧,更需洋溢着浪漫的情怀,诗意的把握每一种可能的方式,展示教育工作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成长环境,愉悦学生,快乐自己!

读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有感

近读教育科学出版社选编的叶圣陶先生文集《如果我当老师》,共收录先生文章60篇,写作时间从上世纪20年代到八十年代,如同《诗经》每篇取其诗篇前两字为题一样,该集取其首篇题目为书名曰《如果我当老师》,虽为首篇文章名称,却也涵盖了整部著作的主旨,就是要思考和探讨为师之道,掩卷遐思,感受良多。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因为先生身为苏州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缘故,读先生文章,感受不到崇山峻岭的崚嶒突兀、巍峨高大,感受不到江河奔流的磅礴咆哮、气吞山河,也感受不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空旷与孤寂。也许是氤氲江南、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的独特风致早已浸润了先生的血脉,从为文,便可想见其为人。品咂先生文章,如同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悠远、低回、绵绵、轻轻地飘进脑海;如同置身《苏州园林》,每一篇文章,就是一幅精美、雅致、玲珑剔透的江南风景图画——小桥流水、白墙灰瓦、曲折回廊、碧水清风;如同与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促膝交谈,既没有“之乎者也”的语言隔膜,也没有学术权威居高临下的局促。在娓娓道来中,让我感受到一位智者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对教育深邃的思考和见解。

关于教育的本质,先生笃定教育要为孩子一生奠基。他在《如果我当老师》(1941.8.23)中说“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1919.2.27)中,他说“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读书是要学生知道?已往?,为?未来?做准备”;在《小学教育的改造》(1919.11.4)中,他又说“小学教育的意义,概括地说来便是使儿童在行为上得到新的人生观”,“教育者的义务便是使儿童得到合理的系统的知识,确定他们的新人生观”;在《教育改造的目标》(1946.1.1)中,他说“原来现代教育的最后目标在养成一个个的自由人,在建立一个民主的自由社会”。

关于师生关系,先生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第一”。他在《如果我当老师》中说“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决不专做讲解工作”,“教学生一味听讲,实际上无异于要他们游心外鹜或者什么都不想,无异于摧残他们的心思活动的机能”;在《给与学生阅读的自由》(1937.2.1)中,他说“教师不是专制政治下的爪牙,学生不是被压迫的民众”,“把学生的思想范围在狭小的圈子里,教他们像号子里的囚犯一样,听不见远处的风声唱着什么曲调,看不见四周的花木显着什么颜色。这样寂寞和焦躁是会逼得人发疯的”;在《主人翁的教育》(1945.2.5)中,他说“就受教育的方面说,要受的是主人翁的教育,而且,人人要受主人翁的教育”,在《多刺目的两个字呀(给教师的信之一)》(1944.2.16)中,他说“提起吴匡两位,意思自然希望你也认定?学生第一?”。

关于教学关系和教学方法,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1977.12.16)中,他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我想,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在《讲和教》(1980.1.7)中,他说“学生自己想得通的,说得清楚的,自然不必教。想不通了,说不清楚,就是碰了壁了,其时学生心头的苦闷多么厉害,要求解决的欲望多么迫切,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受老师的教,真好比久旱逢甘雨,庄稼就会蓬蓬勃勃地滋长”,“至于?多练?,确乎极重要,不经过多练,理解的东西不容易化为熟练的知能和终身的习惯”;在《读书和受教育》(1983.7.5)中,他说“教师要特别致力于引导学生善于自学,绝不是越出了教师的职责,绝不致贬低了教师的尊严。正相反,我以为唯有能这样做的教师才够得上称为名符其实的教育家”,“直观是受教育的又一种手段”;在《排除“空瓶子观点”》(1956.8.16)和《瓶子观点》(1957.5.24)中,他说“我觉得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有一些老师把学生看成空瓶子”,“瓶子是装东西的,东西装在瓶子里,东西自东西,瓶子自瓶子,不起什么混合作用或是化合作用。两种作用都不起,还有什么旁的作用呢”;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1979.10)中,他说“现在上课,还是那个老习惯,老师讲,学生听,好像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是不行的”。

先生所论,当然不止这些。有些虽然是夹杂在文章中的只言片语,时过境迁,回味起来,竟越发觉得先生见解之深刻与超前,于今仍然适用。“教育原不是孤立的事项,有这么样的中国,就有如现在模样的教育。有人说,要把教育办好了,才可以把中国弄好。这自然见出对于教育的热诚和切望,可是实做起来未必做得通。还是调转来说,要把中国弄好了,才可以脱出前一派教育的窠臼,彻头彻尾地推行后一派的教育(1946年10月23)”对教育的功用做出了切实的评价;“知识不是点缀品,追求知识是为充实生活”,“要知道现代的学习决不是记诵之学所能了事”,“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的合格成员”,“还有个升学率的问题。……许多高中,最后的一学期不上课,只是复习,为的应付高考。……我想建议取消高中最后一个学期的复习”,“在学校当局的意念中,这些学科(图画、音乐)只是课程的点缀品,功令既有规定,就不得不敷衍一下,实际上是可有可无的,属于顶不重要的范围”,“教育的目标差不多只是分数和文凭。……这样的意识支配着教者和学者,即使都教得好,学得好,其成绩也不过像从前那样,造成一些?八股?的好手和?五言八韵?的名家罢了”,“我想,提出重点学校的办法,而且有各级的重点,这就是通常说的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意思,自是教育战线上的好谋略。我恳切希望这个办法成功……对?非重点?却不免杞忧”,“请你们不要在你们的报刊上鼓吹哪个学校升学率高,哪个地区考分高;不要在你们的报刊上介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方法和经验;不要在你们的报刊上宣传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考进大学只表明下一个学习阶段将要开始……”

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真理不会因为历经沧桑而被蒙蔽,是金子总会在黑暗中闪耀光芒。深化教育改革的年代,重温叶圣陶先生经典的话语,对于纠正教育存在的问题,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无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读《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有感

最近,我仔细读了《习惯决定孩子命运》,真是受益匪浅啊!从文章中讲到的习惯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同样道理,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进而影响潜意识。一般来说,人的很多习惯都是在早年形成的,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贻害终生。小学生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许多坏习惯还未形成,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期。那什么是习惯哪?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形成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一个习惯的形成。例:刚入学时就要求孩子书写认真,让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年龄的增长,要求孩子做作业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要看到孩子身上一天一天的进步,进行鼓励。不要稍有不慎,先劈头盖脸一顿批评。逐渐培养孩子的良好思考习惯,不要一遇难题就溜之大吉,而应该鼓励孩子面对困难迎刃而上,让孩子敢于面对挑战。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的。

当然,孩子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是学习习惯,还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慢慢培养。有些学生在学校是是个好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一回到家了,就象换了一个人似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依赖性特别强,没有了自主性、独立性。做父母的如果只注重了学习,而忽略了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那么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将是个不完整的人。因此家庭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父母如果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而自己却没有做到,那么孩子也会达不到你所提的要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之大是你所想不到的。如果你有什么坏习惯就会很轻易的传给孩子。因此父母的榜样作用是重要的。父母的最大优势也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对于你提出的希望,应该是跟孩子步调一致的。有了父母的模范带头作用,孩子的好习惯就会慢慢逐步形成。例如,你想培养孩子的爱读书习惯,首先你自己就应该是个喜爱阅读的人。当孩子在阅读时,你也能在一旁拿起一本书来阅读,或者时常跟孩子交流读书心得,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就会慢慢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而只有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也将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反之,他就是一个很轻易寂寞,很轻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那么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时,帮助孩子选择好的书籍也很重要。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以图为主,标有拼音的,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读一些深刻的童话,有情趣的科学故事,伟人故事,儿童报刊等。小学五六

年级的学生可以读一些漫画、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报文学,科幻小说,探险故事,少儿的百科全书等等。并且要注意读书六要点:第一就是循序渐进;“有序而不可乱也,要有计划,不要急于求成。第二就是熟读精思。第三要反复品味。第四要切己体察,身体力行。第五是着紧用力,潜心攻读。第六点是持之以恒。是呀!只要能持之以恒,还怕培养不出一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优秀人才吗?

教育的真谛是让孩子身心快乐自由的成长!其实孩子一定要给一些自由主宰的时间,和孩子好的关系赛过许多教育,因此我也时常提醒自己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养成许多良好的习惯,不要光抱怨淘气孩子多么麻烦!多让人伤心!而作为一名家长在家庭中更要注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因为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这句话真是说得很对啊!

学习《2011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5月17日下午,开发区教研室杨老师为我们培训了2011版语文新课标内容,使我们了解了修订版课标与2001版课标有哪些区别, 2011版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及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理解和落实课标精神等等。现将2011版新课标与老课标对照后的主要区别整理如下:

一、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

2001版是这样描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011版则作出如下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

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甚或“完全学会”,教学中,我们需合理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度”,切忌拔苗助长,以免违背学生成长规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 1、识字与写字

新课标规定,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里,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不过,和老版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

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在老课标中,一至二年级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

三至四年级学生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事实上,在老课标中,要求这一年级段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汉字,在会写字数量上,“新课标”减少了400个。

虽然低年级和中年级在会写字数量上的要求降低了,但对于中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多识少写更合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会写字量

减少了,但“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要求提高了。一至二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对于初中生,则在硬笔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并能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之美。

为了能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达到书写的要求,语文“新课标”还在第三部分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书写效果。

2.阅读与写作

除了对汉字的识记和读写做出新的要求外,此次修订的语文“新课标”更加强调学生学习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关于阅读教学,更加突出地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教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重视给学生提供阅读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和材料的机会,并强调阅读材料一定不仅仅局限在文学性文章,新闻报道、随笔、杂谈、图表、宣传手册,包括各种说明性、论说性的文章等在内的广泛的多样化的读物,只要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经常用到的都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

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课程标准的这一调整并非增加了“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

3.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

现在教师还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厌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保留,但不赞成刻意追求系统性,注意随文学习。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课程标准的这一调整并非增加了“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

3.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

现在教师还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厌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保留,但不赞成刻意追求系统性,注意随文学习。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42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