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2018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4-05-03 12: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三语文试卷 2017.10

(总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了天真,生命也就失去了生动,剪掉了羽翼。当一个人的灵魂因饥饿而 ,并因不节食而变得臃肿,他就真的 了,生命亦变得可疑。就像煮熟的扇贝,你已听不到涛声,嗅不出海的 了。

A.褪去 囫囵吞枣 虚弱 气息 B.退去 狼吞虎咽 虚弱 味道 C.褪去 狼吞虎咽 衰弱 气息 D.退去 囫囵吞枣 衰弱 味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4月15日,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公开通缉电信诈骗犯罪在逃人员吴春燕在广西宾阳县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B.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 上个周末,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雾霾污染。

C.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天津港自主运营开发了环渤海支线,集装箱班轮航线达120条,每月到港航班超过550班。

D.神秘建筑由两座细长的尖型结构和分布在四周的若干圆环组成,造型很像出现在类似《星球大战》这种电影中的外星飞船。

3.下面相关用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请您于明天上午8:00参加总结会,切记!(通知)

B.新居落成并乔迁之庆,特备佳酿,烦请届时光临。(请柬) C.祝你家宝宝长命百岁,健康成长!(生日祝福)

D.今天代表政府看望您老,望您牢记党的恩情。(看望老人) 4.下列选项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B.那是淡绿色,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

C.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

D.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 5.对下边这幅漫画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1

A.一些人所处地位不同,但本性不变。 B.一些人所处年龄不同,但性格不变。 C.一些人面对情形不同,态度也不同。 D.一些人前行方向不同,心态也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6—9题。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

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

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

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李翊书》)

6.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蕲:通“祈”,求。 .

B.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俨:庄重。 .C.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 肖:仿效。 .

2

D.用与舍属诸人 舍:不用。 .

7.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

B.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C.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其观于人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⑵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⑶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9.对于著书立说(立言)韩愈提出了哪些观点?请加以概括(每点不超过10个字)。(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小题。(10分)

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词的前两句是如何描写海棠花之美的?(3分)

(2)词的上阕说“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又说“道是天公果惜花”,自相矛盾吗?(3分)

(3)请分析这首词所包含的复杂情感。(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3

(2)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3)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有所广益。 (诸葛亮《出师表》) (4)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 (范仲淹《岳阳楼记》)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欧阳修《醉翁亭记》)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周敦颐《爱莲说》) (7)金樽清酒斗十千, 。 (李白《行路难》)

(8) ,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过去的生活 王安忆

①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瘪塘。

②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楼。新型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剧的天幕。这两个老人则是生动的,她们生活在高科技的现在,却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③那时候,生活其实是相当细致的,什么都是从长计议。在夏末秋初,豇豆老了,即将落市,价格也跟着下来了。于是,勤劳的主妇便购来一篮篮的豇豆,捡好,洗净。然后,用针穿一条长线,将豇豆一条一条穿起来,晾起来,晒干,冬天就好烧肉吃了。用过的线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顺,收好,来年晒豇豆时好再用。缝被子的线,也是横的竖的量准再剪断,缝到头正好。拆洗被子时,一针一针抽出来,理顺,洗净,晒干,再缝上。农人插秧拉秧行的线,就更要收好了,是一年之计,可传几代人的。

④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有一种油纸伞,比较有色彩,却也比较脆弱,不小心就会戳一个洞。但是油纸伞的木伞骨子排得很细密,并且那时候的人,用东西都很爱惜。不像现在的人,东西不当东西。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如果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

⑤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对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箩坏了,是找篾匠补。有多少好手艺人啊!现在全都没了。结果是,废品堆积成山。

⑥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4

⑦那时候,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大排骨也是每顿一人一块。一条鱼,要吃一家子。那时,吃一只鸡是大事情,简直带有隆重的气氛。现在鸡是多了,从传送带上啄食人工饲料,没练过腿脚,肉是松散的,味同嚼蜡。那时候,一块豆腐,都是用卤水点的。绿豆芽吃起来很费工,一根一根摘去根须。现在的绿豆芽却没有根须,而且肥胖,吃起来口感也不错,就是不像绿豆芽。现在的东西多是多了,好像都会繁殖,东西生东西,无限地多下去。可是,其实,好东西还是那么些,要想多,只能稀释了。

⑧现在的生意做的是一锤子买卖。不像更远的过去,客人来一回,就面熟了,下一回,已经与你拉起了家常。店家靠的是回头客,这才是天长日久的生意之道。不像现在,今天做过了,明天就关门,后天,连个影子都不见了。

(有删改)

12.请简述第②段划线句的作用(4分)

13.请以第③段、第④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6分)

14.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细嚼慢咽”的含意。(4分)

15. 请探究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大巧若拙 朱良志

①道,即天道,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人的一生必然会追求巧。巧,即技巧、技能。老子所说的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老子以“拙”来表达。

②老子为什么将笨拙的状态作为最高、最完美的巧?这涉及到老子关于天工和人为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涵着不可逾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有纯全之美。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

③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自然天成,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如《二十四诗品·冲淡》中所说的:“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那就是:不刻意求取,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物我之间玲珑微妙的契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mj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