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之青年式传播与新文化启蒙

更新时间:2024-05-03 12: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青年》之青年式传播与新文化启蒙

作者:郝雨 田正玉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01期

【摘要】陈独秀及其创办的《新青年》无疑是新文化运动真正的开创者和最重要的传播者。而《新青年》能够取得空前成就,更为重要和本质的原因是《新青年》时期社会结构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而这种不稳定状态诱导了社会体系的变革。除《新青年》所处的社会契机之外,其传播内容与社会文化发展规律高度一致,选择受众当中最合适的群体——青年来传播先进思想,也是《新青年》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文化传播

陈独秀及其创办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无疑是新文化运动真正的开创者和最重要的传播者。作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毛泽东语),陈独秀在文化传播的理论方面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建树,但他却是新文化传播最为独特而优秀的实践家。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陈独秀及其《新青年》,也许无法从陈独秀本人的著述及言论中归纳和摘取多少与传播学理论直接相关的见解与观点。但是,对陈独秀在新文化传播中的具体实践,却不能不加以深入的理论研究,以从中求取对于传播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具有更多启示的实际经验和具体参照。而通观陈独秀的文化传播实践,主办《新青年》是他最大的历史功绩,通过《新青年》的青年式传播,通过向旧文化的宣战,他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显赫一时的传播家。 一、在社会结构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最高契合点上

传播学家们早就指出,一个社会想要维持稳定并实现持续的进步和革新,必须依靠它的传播体系来实现。首先,传播体系是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把社会共同的价值及目标传达给大家,使得所有的成员都能够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众志成城,紧密合作。其次,一个社会想要寻求改革也必须依靠其传播体系的协助来实现。传播体系使得身处其中的所有社会成员知道:为了长期共享进步繁荣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地追求进步与革新。在这个过程中,促进社会“结构变迁”和“文化变迁”是传播活动对文化产生影响的两个重要方面。而《新青年》的传播对于当时的社会影响也正是集中在对社会“结构转型”和“文化变迁”这两大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上面,它向旧的文化宣战并提倡“新文化”,取得了巨大的、空前的成就。那么一份由普通的知识青年以个人的力量创办的小小杂志,何以竟能够产生那么巨大的历史能量?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被历来的史学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的,或者说是至今尚未给出一个十分科学和准确的答案的。而这样的答案,笔者认为,也许只有依据传播学的理论去寻求。

在传播学理论中有一种理论叫作“依赖模式”,由德福勒和鲍尔-罗克希于1976年提出。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受众、媒介体系和社会体系,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而其中的社会体系会根据它的结构的稳定程度而变化。在《新青年》之前,以“唤醒”和“启蒙”为目标的传播工作已曾经有许多人做过,如改良派的梁启超及谭嗣同、严复等人。但是,他们终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mj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