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医 温病复习大纲重点

更新时间:2023-03-08 18:16:27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总论 绪论

1.温病的性质是 临床学科。

2.朱肱首先提出对伤寒方进行灵活加减;温病学奠基人——刘河间;王孟英——集温病之大成。 3.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吴又可《瘟疫论》;温病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温热论》。 4.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1.温病的特点:

①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性质属热(有别伤寒),从外感受(有别内伤),各随其气而为诸病; ②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③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传遍快、病情重、证候险恶、伤阴)。 2.温病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热类(湿温、暑湿、伏暑)。 按初起见证分类:新感(风温、秋燥、湿温);伏气(伏暑、春温)。

3.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的关系;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温疫隶属于温病;温毒隶属于温病。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四时温邪主要致病特点: 风热病邪

升散疏泄—先犯上焦肺卫,初起见肺卫表证;善行速变—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见肺胃阴伤。 暑热病邪

致病力强—径犯阳明或直入心营和厥阴;伤津耗气—病中易见津气两伤;易挟湿邪(暑湿病邪)。 湿热病邪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治病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湿重偏脾,热重偏胃;粘腻重浊—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氤氲缠绵—起病慢、传变慢、病势缠绵、病程长。 燥热病邪

燥金之气内应于肺,以肺经为病变中心;燥胜则干,易致津液干燥;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 温热病邪

热性显著;致病暴戾,径犯气营或阳明厥阴;易犯胆腑和厥阴;易伤阴液,后期多真阴亏损。 戾气

致病暴戾;具有温热性质,多挟秽浊之气;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具有选择性定位。 2.温病感邪途径:从口鼻而入(“上受”,主要途径);从皮毛而入。

第三章 温病的辩证

1.温病辩证以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创立)和三焦辨证(吴鞠通倡导)理论为基础。 2.卫气营血辨证 ( 为辨证要点 为病理特点 ) ●卫分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病理特点:温邪犯肺,肺卫失宣 ●气分证(以热盛阳明多见)

病理特点:里热炽盛,津液受损

热盛阳明的病理特点: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盛伤津;辩证要点为: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气分湿热证的基本表现为身热汗出,脘腹痞满,苔腻,是判断气分有无湿热内阻的标志。 ●营分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血分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多部位急性出血)舌质深绛 病理特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营血分鉴别:有无出血;血分证易见 血瘀互结。 3.三焦辨证 ●邪在上焦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临表: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手太阴 邪热壅肺,肺气郁滞 临表:身热汗出,咳喘,口渴,苔黄,脉数 病理: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湿热阻肺,清肃失职 临表: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热闭心包,清窍不通 临表: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 手厥阴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临表:身热,神志昏蒙,时清时寐,舌苔垢腻,舌质红/绛 ●邪在中焦

足阳明 胃经热盛,热炽津伤 临表:身体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肠热下利:邪热犯肠,传导失司

手阳明 热结腑实:肠道热结,传导失司 临表: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苔/灰/黑而,燥,脉沉实有力

湿热积滞阻结肠道 临表:身热,烦躁,汗出不解,呕恶,脘腹胀满疼痛,大便溏垢不爽,如败酱、藕泥,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

湿热中阻:湿热困阻,升降失司 临表:身热不扬,胸脘痞闷,犯恶欲吐,苔白腻,或白苔满布,或白多黄少 ●邪在下焦

足少阴肾:肾精耗损,真阴亏损 临表:低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惫委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病理:邪热久羁,耗伤肾阴

足厥阴肝:阴液亏损,虚风内动 临表: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甚/瘛瘲,舌干绛而萎,脉虚

病理:肾精耗损,肝失所养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1辨常见症状

●发热 初中期——邪正相争,阳明亢盛; 后期——阴液亏损,阴阳失调

发热恶寒——温病初起卫气郁阻; 寒热往来——伤寒少阳见证,提示邪在半表半里: 壮热——气分热盛见证;日晡潮热——阳明腑实(伴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 身热不扬——湿中蕴热,热为湿遏; 身热夜甚——热灼营阴; 低热——温病后期,邪少虚多,肝肾阴虚,内生虚热; 夜热早凉——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 ●汗出异常

无汗——温病初起,卫气郁阻,失开合;温病后期,营阴亏损,无作汗之源。 时有汗出 ——热蒸湿动,为湿热性温病。

有汗 大汗——邪热亢盛:亡阴(大汗淋漓,如珠如油,形瘦疲倦,咽干唇裂,舌红无苔,脉细);亡阳(汗出清稀,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脉微细欲绝 )

战汗——患者突然全身颤栗,几经挣扎,继之全身汗出:盛正实,邪正相持,正气奋起抗邪鼓写外出 ◆战汗的临床症状、概念、病机、处理及其预后

指患者突然全身颤栗,几经挣扎,继之全身汗出。为邪盛正实,邪正相持,正气奋起抗邪鼓写外出。处理:安舒静卧,加强护理,灌溉汤液,鼓邪外出。预后:邪去正安,病情向愈;邪盛正虚,邪气内陷(昏迷、抽搐、出血);邪正相持,多次战汗。 ●口渴

口渴引(连续)饮——热盛伤津,气分热盛

口干不欲饮——多见于湿热病气分、温热病营血分:

湿热内阻,津不上承;热灼营阴,饮水无益;瘀热内阻,口干漱水不欲咽。 口苦而渴——胆火内炽,津液受损 ●神志异常

昏谵——闭、实证多:熱陷心包;里热扰心(气分热盛、热灼营阴、血热炽盛);热结腑实。 昏愦——热闭心包,清窍不通。

昏蒙——多见于湿热类病证,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昏狂——为血蓄下焦,瘀热内阻。 ●痉(痉挛强直,四肢抽搐或颤动)证

实 证 虚 证

证候 四肢抽搐频繁有力,甚则两目上视, 手指蠕动,甚则瘛瘲,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 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伴高热见症 脱 ,伴阴虚见症

病机 里热亢盛,燔灼肝经,经脉拘挛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脉失养,筋脉拘挛 治法 清热凉肝熄风 滋阴熄风

方药 羚角钩藤汤 三甲复脉汤(轻)或大定风珠(重) ●厥证 昏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四肢逆冷)

热厥(实)——邪热内阻,气机不通,阳气不达四肢(特点:热深厥深) 寒厥(虚)——阳气衰微,不能温暖四肢 ●脱证——正气外脱

亡阴: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口咽干燥,舌红无苔,脉细数疾促(大汗淋漓,如珠如油,形瘦疲倦,咽干唇裂)

亡阳: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促息微,脉微细欲绝(汗出清稀) ●辨斑、疹

斑:为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出。形态为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扪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消退后不脱皮屑。

.疹:为太阴风热走窜血络,从肌肤而出。形态为点小呈粟米状,高出皮肤,扪之碍手压之退色,消退后脱糠屑。 ①斑疹治法禁忌:忌用辛温发表升提药,恐助血动血;忌壅补,以免恋邪;忌斑疹初透之际,过用寒凉,以致邪热遏伏,发生变证。

②斑宜化,疹宜透”——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疹:宣肺达邪,清营透疹 ◆为什么说斑疹宜见不宜多见?

斑疹外露,标志邪毒有外达之机,故宜见;多见则示热毒深重,则不宜多见。 ③辨斑疹之顺逆

色泽 形态 分布 脉证 顺 红活荣润 松浮朗润 稀疏均匀 出后热退,神志清宁,脉象平和

逆 红如胭脂,紫赤类鸡冠花 紧束有根(如矢贯地)一出即稠密,融合成片 出后热不退,躁扰不宁,出而不齐,才出即没,脉急疾

●辨白涪 ——隆起于皮肤之上,内含浆液,成半透明状的白色尖细疱疹。 成因:湿热内蕴气分,郁蒸于肌肤:湿热失于清化;湿热挟湿误用滋阴。 临床意义:辨别病邪性质(湿热);

判断津气的存亡(浆液饱满,晶莹透亮—津气充盈/色如枯骨,空壳无浆(枯涪)—津气两亡。)

治疗:宣畅气机,化湿透热“涪宜清气,勿宜疏散” 禁忌:忌辛散、滋腻

●辨舌 “温病重舌,杂病重脉” 察:色泽、形态、润燥

白苔 白砂苔:表邪化热入里迅速,苔未及转黄而已津伤——舌苔白厚质地干硬如砂皮

舌苔 主表主湿 碱状苔:胃中宿滞挟秽浊之气——舌苔白厚如碱状 白霉苔:胃气衰败——满舌生有松浮的白衣,或生霉状,或生糜点 黄苔 老黄起刺:阳明腑实——舌苔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 黄腻:湿热内郁——舌苔黄腻或黄浊

红 舌尖红赤起刺—心火上炎;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红中生有红点—热在心营 舌质萎 绛 纯绛鲜泽—热入心包;镜面舌(胃阴衰亡)—舌绛光亮如镜;枯萎舌(肝肾阴竭)—舌绛不鲜干枯

紫 杨梅舌(血分热毒极盛)—舌紫起刺,状如杨梅;猪肝舌(肝肾阴竭)—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

舌紫而瘀暗,扪之潮湿—温病兼夹瘀血,固定刺痛 舌态

舌苔反映卫、气;湿、热以及津伤程度;舌质反映营、血分。 ●验齿

齿燥(伤阴):牙齿光燥如石——胃阴亏损;牙齿色如枯骨——肾阴亏损 齿缝流血:齿龈红赤肿痛——胃火冲激;牙龈暗红无肿痛——肾火上炎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1.治疗原则:测机立法;审因论治;三因制宜 2.治疗特色:以急对急;立足驱邪;重视养阴 3.常用治法:(用于温热类)汗、下、清、滋;(用于湿热类)和解、祛湿;(对症治疗)开窍、熄风、固脱 ●解表法(汗)——疏泄腠理,逐邪外出——适应于肺卫表热证

风热—疏风泄热法—风热袭表,肺卫失宣—银翘散(卫)、桑菊饮(肺) 暑湿—透表清暑法—暑湿兼寒,困遏肌表——新加香薷饮 湿热—宣表化湿法—湿热外着肌表,内阻气机—藿朴夏苓汤 疏表润燥—燥热袭表—桑杏汤 ●清(里)热

清气法(辛寒或苦寒之法清泄气分邪热)—宣展气机,退热存津,除烦止渴—适用于邪热营卫之气未入营动血,亦未里结成实。

轻清宣气—清宣上焦气机,清热除烦—热郁胸膈—栀子豉汤 辛寒清气—大清气分淫热—阳明热盛—白虎汤

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郁热,泻火解毒—三焦郁热化火—黄芩汤 清营法——清泻营热,养阴透邪 热灼营阴—清营汤

气营同病—气营两清—玉女煎加减 凉血散血——凉解血分热毒,活络散瘀 血分证—犀角地黄汤

气营两燔—大清气血三焦热毒—清分败毒散

●下法(苦寒下夺之品攻逐肠腑实热)—通腑泄热,通便逐邪,通瘀破结—适应于腑实证- 通腑泄热(峻法攻下)—热结腑实证——调味承气汤(不连用,便通即停)

导滞通便(轻法频下)—暑湿积滞阻肠(湿热腑实)—枳实导滞汤(可连续使用,便硬即停) 通腑破结—破散下焦瘀血,借肠道为出路—桃仁承气汤

●滋阴法(甘寒或咸寒之品滋补阴液)—生津养液,填补真阴,润燥制火—适应于后期阴伤证 滋养肺胃(甘寒)—肺胃阴伤—沙参麦冬汤

增液润肠(甘寒/咸寒)—阴虚便秘(水枯舟停)—增液汤(增水行舟:黄芩、桂枝、生姜、大枣)

填补真阴(咸寒)—肝肾阴虚—加减复脉汤(炙甘草汤去温阳药加白芍) ●和解法—和解、疏泄、利胆—适应于少阳半表半里证

清解少阳(清解少阳胆经气分邪热兼化痰和胃—邪阻少阳兼痰湿犯胃—蒿芩清胆汤 分消走泄(宣展气机,泄化痰湿以清三焦气分湿热)—邪留三焦证—温胆汤

叶天士:杏仁—宣肺(上)宣气化湿;厚朴——理脾(中)健脾燥湿;茯苓—利尿(下)淡渗利湿

开达膜原—(疏利透达膜原的湿滞之邪)—邪伏膜原证—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 ●祛湿法(以芳香苦燥,淡渗之品祛除湿热)—宣通气机,健脾助利,利尿消肿—湿热类温病 宣气化湿(芳香)—宣通气机,透化湿邪—湿遏卫气—三仁汤

燥湿泄热(苦燥)—辛开湿浊,苦降热邪—湿热困阻中焦证——王氏连朴饮 淡渗分利—利尿祛湿—湿阻下焦—茯苓皮汤 ●对症治疗

开窍(昏迷) 温开:豁痰开窍—痰蒙心包证—菖蒲郁金汤 凉开:清心开窍—热闭心包证—清营汤送服三宝 熄风(抽搐) 凉肝熄风——热极生风——羚角钩藤汤

滋阴熄风——阴虚动风——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脱证(大汗) 益气养阴,敛汗固脱——亡阴——生脉散 回阳救逆固脱——亡阳——参附汤 章虚谷:“热闭营中,故多成斑疹,斑以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 陆子贤:“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屠璇“湿热证中每易发生,如X如粟,色白形尖者,谓之白涪。” 叶天士:“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燥胃津,必耗肾液。”

吴鞠通——白虎汤(四禁⊕) “白虎汤本为达热出表,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 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治燥不同治火,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火可以发,燥必用润;火可以直折,燥必用濡养”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各论

风温

【概念】 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邪在肺卫而见肺卫表热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特征】1.多发于春、冬季节;

2.初起见肺卫表热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3.以肺经为病变中心;

4.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 5.易外发红疹;

6.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见肺胃阴伤。 【病因病理】

初期→邪热袭肺卫,肺卫失宣

顺传 肺→邪热壅肺(兼腑实、发疹) 外因:风热病邪 ↓ ↓ 胃热亢盛(四大症) 风温 中期 阳明 肠热下利 内因:肺卫功能下降 热结腑实

↓ 逆传 邪陷心包,机窍堵闭(兼腑实、脱证) 后期 阴伤→肺胃阴伤(干咳无痰、咽喉干燥,口舌干燥) 【诊断依据】1.季节:多发于春、冬两季。四季均有。

2.初起见肺卫表热证;病程中以肺经为病变中心,后期多肺胃阴伤。

3.与春温鉴别:初起一表一里; 与秋燥鉴别:干燥程度不同/发病季节不同(仅在秋季); 与风热感冒鉴别:不传变;肺经以“喷嚏、鼻塞”为主。 【辨证施治】 一、 辨证要点:邪热在肺辨表里;审查脏腑定治法;扶正祛邪辨虚实 二、 分型证治

★初起:邪袭肺卫证——风温初起,风热袭表,肺卫失宣

辛凉解表,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

★气分证治 邪热在肺 邪热壅肺,肺气郁滞——气分热盛,炼津成痰,肺气郁滞 清热宣肺——麻杏石甘汤加味 肺热腑实——肺热炼津成痰,腑有热结

清热宣肺,化痰攻下——宣白承气汤

肺热发疹(属气分证)——邪热郁肺,邪热走窜血络(肌肤红疹)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加减银翘散(+丹玄参大青叶) ★热在阳明 胃热亢盛——阳明气分热盛;热盛津伤(口渴多饮) 辛寒清气——白虎汤加味(四禁⊕) 肺热移肠(肠热下利)——肺热炽盛,肠热下利 清热止利——葛根芩连汤 热结肠腑——阳明热盛,腑有热结,津液受损

攻下泄热——调味承气汤(津伤者加增液汤) ★热入心包——里热亢盛,痰热堵闭,清窍不通

清心开窍(凉开)——清宫汤送服三宝

★后期:肺胃阴伤(干咳、咽喉干燥)——余邪未尽/已尽,肺阴虚,胃阴虚 滋养肺胃津液——沙参麦门冬汤

春温

【概念】 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证的一中急性外感热病。 【病因病理】

热闭心包 春季温热病邪 胃热亢盛

伏寒 化温 热极生风(实) 外因 春温 热郁胆腑

发于气分 热郁胸膈 ←→ 发于营分(热灼营阴)→血热妄行 内因(发于里) 热灼胸膈 阴精 先亏

正气 不足 气营同病 气血两燔 热结肠腑 伤真阴 虚风内动(虚) 【诊断依据】1.发病季节:春季或冬春之交; 2.起病急,病情重;

3.初起里热证:气分证/热郁气分(高热,烦渴有汗不解,尿黄赤); 营分证(身热,心烦谵语,斑疹,舌红绛);可兼表证(恶寒,头痛,无汗)

4.病程中多神昏,痉厥,斑疹;后期多真阴亏损乃至虚风内动; 5.鉴别诊断 与风温:发病季节相同;初起临床表现一表一里。

与暑温:初起皆发于气分;发病季节一春一夏;初起病理不同(春温热郁气分—胆/暑温热淫气分—胃)。 【辨证施治】 一、 治疗原则:清泄里热;顾护阴液;透邪外达;积极处理并发症(如昏迷、发痉、斑疹、出血等) 二、 分型证治

★初发证治 发于气分 热郁胆腑——热郁胆腑,津液受损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 热郁胸膈——热郁胸膈气分,胸膈气机不畅 宣畅气机,清热除烦——栀子豉汤

热灼胸膈——(便秘因气滞,非热结)气分郁热,灼于胸膈,津液受损 清泄膈热——凉膈散

兼表(恶寒,无汗或少汗)——增损双解液 发于营分——营热炽盛,灼伤营阴,心神被扰

清泻营热,透邪外达——清营汤(银、翘、竹叶非解表,乃透邪外达,“透热转气”) 兼表者,属卫营同病(恶寒无汗头痛)——泄卫透营——加减银翘散 ★气分无形热盛(胃热亢盛)——见风温 ★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损(咽干唇裂,形疲神倦,苔焦躁)——滋阴攻下——增液承气汤 兼气阴两虚(兼倦怠少气,撮空摸床,肢体震颤,目不了了,脉沉) 益气养液,攻下腑实——新加黄龙汤

兼小肠热盛(小便涓滴不畅,尿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时渴) 清泄火腑,攻下腑实(二肠合治)——导赤承气汤

★营血分证治 气营(血)两燔——气分热盛,营热扰神,热盛动血——气营两清或大清气血热毒 ——热毒轻者:加减玉女煎 大剂量(邪热甚且郁于内)—脉沉细而数 热毒重动血者:清瘟败毒散 中剂量(邪热盛不郁闭)—脉沉数 小剂量(邪热不甚)—脉浮大而数

热盛动血——血热炽盛,迫血妄行,心神被扰——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热与血结(小便自利——与血分证鉴别点)—热瘀互结,蓄于下焦 攻下泄热,活血逐瘀——桃仁承气汤

★热入心包证治(同风温)

★动风证治 热极动风(实)里热亢盛,燔灼肝经,经脉拘挛——清热凉肝熄——羚角钩藤汤 虚风内动(虚)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脉失养,筋脉拘挛

滋阴熄风——三甲复脉汤(轻)或大定风珠(重)

★阴虚内动 阴虚火炽——肾阴亏于下(心烦不得卧,舌红,脉细),心火亢于上(身热烦渴,苔黄脉细) 育阴清热,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

真阴耗损——真阴亏损(咽干齿黑,形疲神倦,耳聋,脉虚软结代), 虚热内生(低热不退,五心烦热,颧红,舌干绛) 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

余邪留伏阴分——阴液亏损(无汗,能食形瘦,脉细),余邪未尽(夜热早凉,舌红脉数) 滋阴透热——青蒿鳖甲汤

(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独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地,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暑温

【概念】 是由暑热病邪引起的,初起热在阳明而见阳明气分热盛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特征】1.有严格季节性(夏至至处暑之间); 2.起病急,传变快,病情重;

3.初起热在阳明,而见气分热盛(症见高热、烦渴、汗多,甚则直入厥阴而见神昏、痉厥) 4.伤津耗气,易致津气两伤。

【病因病理】

外因:暑热病邪 径犯→阳明气分热盛 →暑伤津气 →津气欲脱(本证) 暑温本病

内因:元气亏空 直入→心营 动风、动血→暑伤心肾 暑温兼证

外因:暑热兼湿 暑温类证

【诊断依据】1. 有严格季节性——夏季(夏至至处暑之间); 2.初起发于阳明,重者直入厥阴; 3.起病急,较少卫分过程;

4.津气损伤明显,易致津气欲脱;病中可化火,生痰,生风而致闭窍,动风,动血之变。

5.鉴别诊断 与春温:季节不同;病理表现有热郁气分(郁于里)与气分热盛(热营于气)之分 与暑湿:暑湿兼有湿象(头痛,腕痞,舌苔腻)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清暑泄热 张凤逵:“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 二、分型证治

暑入阳明(初起)——里热炽盛,伤津耗气——辛寒清气,益气生津——白虎汤(见于风温) 暑伤津气——暑热内郁,津液耗伤,正气亏损——清热涤暑,益气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 津气欲脱——暑伤津气后,津气耗伤严重——益气养阴,敛汗固脱——生脉散 暑伤心肾——余邪未尽,心火偏亢,肾阴亏损——清心火,滋肾水——连梅汤

暑入心营(暑厥、暑痫——营分热盛,扰及心神,痰热闭窍——清营泄热,开窍醒神—清营汤送服三宝

暑热动风(证治同春温:热极生风

暑入血分——血分热毒炽盛,伤阴动血,心神被扰甚至清窍堵闭,引动肝风 凉血解毒,开窍熄风——神犀丹加减

暑瘵(暑伤肺络)——暑热毒邪蒸迫于里,壅于肺,肺失宣降,损伤阳络,血上溢 凉血解毒,清络宣肺——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本证为何不用黄连解毒汤?本证以犀角地黄汤凉血解毒,活络散瘀,以银翘散清热解毒宣肺。本证病位在上焦肺,不宜用黄连解毒汤之苦寒沉降之剂清热解毒,银翘散属辛凉解表之剂,但无助热之蔽,且有清热解毒宣肺之

功。)

余邪未尽,痰瘀滞络(后遗证)——余热不清,气阴亏损,包络痰热未清,清窍失灵,痰瘀滞络 化痰祛瘀搜络——三甲散加减

秋燥

【概念】 是由燥热病邪引起的,初起邪在肺卫见津液干燥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特征】1.发于秋季,有严格季节性;

2.病变中心在肺(燥金之气内应于肺);

3.津液干燥明显,初起邪袭肺卫见表证,同时表现出口、鼻、咽喉、唇、皮肤黏膜的干燥;

4.病情轻,传遍少,易愈。一般无闭窍、动风、动血危重症;大多止于气分而而很少进入营血分。 【病因病理】

初起 邪袭肺卫证 燥干清窍 外因:燥热病邪 秋 燥热伤肺

中期 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内因:卫外不固 燥 肺燥肠闭 肺胃阴伤

后期 真阴亏损

【诊断依据】1.有季节性,多发于秋季;

2.典型的临床症状:初起肺卫表证即有津液干燥; 3.病变中心在肺; 4.排除风温和伏暑

风温初起与本病极为相似,但津液干燥不如本病明显,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病情重;

伏暑发于秋季,初起表里同病,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津伤不显者,肺经症状不如本病突出。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润者燥之(以甘寒濡润之品对抗燥热)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二、分型证治

初起:邪袭肺卫证(温燥)——燥热袭表,肺津受损——辛甘凉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气分证治 燥干清窍证(上火)—清宣上焦气分燥热—翘荷汤(薄/翘/草/栀/梗/豆衣) 燥热伤肺

肺燥肠热络伤咳血(痰中带血)——燥热伤肺,咳剧伤络,肺热移肠 清热止泻,润肺止咳——阿胶黄芩汤 肺燥肠闭——燥热伤肺,肺不布津——五仁橘皮饮

(甜杏仁、松子仁、郁李仁、桃仁、柏子仁、橘皮) 腑实阴伤(春温腑实兼阴虚)——增液承气汤

肺胃阴伤(见风温)——沙参麦门冬汤

气血两燔——气热未尽,血热炽盛——加减玉女煎(见春温) 燥伤真阴(证治同春温真阴亏损) 1.荷汤原方加味:

耳鸣+羚羊角、苦丁茶;目赤+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牛蒡子、黄芩;另可加蝉衣、桑枝类 2. 肺燥肠热络伤咳血(痰中带血)——属气分,因其出血乃剧烈咳嗽运动,机械性损伤血络。 3.肺燥肠闭证便秘为何不用承气汤?

本证乃肺不布津,不能输布于肠,以致肠液亏虚而大便不利。本证不任承气之苦寒攻下,宜肃肺化痰,润肠通便。五仁富含油脂有润燥滑肠之效:杏仁润肺化痰,宣开肺气,滑肠通便;橘皮化痰行气除胀助运,使诸仁润而不滞。

湿温

【概念】 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种外感热病。 【特征】1.多发于长夏,(夏秋季节)四季皆有; 2.起病慢,传变慢,病势缠绵,病程长;

3.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有偏脾偏胃之别:湿重偏脾,热重偏胃;脾喜燥恶湿,胃喜润而恶燥。热邪伤胃,湿邪伤脾;

4.初起热象不显,表现为恶寒少汗,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苔腻脉缓。病程中脾胃症状明显:脘痞腹胀,恶心呕吐。 【病因病理】

初→外灼肌肤,内阻气机(卫气同病)

湿重于热(气机不运) 湿渐化热 中焦脾胃 湿热并重(胃热脾湿) 向↓下 热重于湿(胃热亢盛)

向↑上 上蒙(神迷) 化 外因:湿热病邪 湿 中 弥 漫 中熏(黄疸) 期 三 焦 下注(小便不利) 外郁(白涪)

内因:脾胃虚弱 温 入气 阳明热盛 热 水湿内停 化 燥 热结腑实 入营血 闭窍、动风

动血→便血→气随血脱 余邪未尽 (失血性休克) 后期 湿盛阳微

【诊断依据】1.季节:以长夏多见,四季皆有;

2.典型临床表现:初起卫气同病,病中脾胃症状明显; 3.起病慢,传变慢,病势缠绵,病程长,易复发; 4.可蒙上,流下,内熏,外郁弥漫三焦。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清热化湿 二、分型证治

初起:邪遏卫气—湿重热轻,困遏卫阳,气即被阻—宣化表里湿邪—藿朴夏苓汤(表湿重)/三仁汤(里湿重) 湿热留连气分证治 邪阻膜原—湿热郁伏于半表半里,阳气被遏,气机阻滞——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 中 湿困中焦(湿重于热)—湿重于热困阻气机—燥湿泄浊—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焦 湿热中阻(湿热并重)

证 湿热蕴阻中焦(热重于湿)——胃热亢盛,兼太阴脾湿未化 辛寒清气,佐以燥湿——白虎加苍术汤 湿热弥漫三焦证治 湿浊上蒸,泌别失职—湿重热轻(尿毒症)(小便不通,口渴多饮) 先芳香开窍,再淡渗分利——苏合香丸、茯苓皮汤 湿阻肠道,传导失职—不解小便,不通大便,神志昏蒙 清化湿浊,宣通气机——宣清导浊汤 湿热蕴毒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湿热蕴蒸气分,酿生痰浊,蒙蔽心包,清窍失灵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湿热化燥入血(便下鲜血)—温热化燥入血分,损伤肠络—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味

后期治疗 余邪未尽,胃气未醒—湿热未化燥的后期—轻宣芳化,淡渗余湿—薛氏五叶芦羹汤 湿胜阳微(形寒肢冷/口渴胸痞/呕恶泄泻/苔白腻/脉沉细)—阳气虚损/心脾肾三阳虚

温阳利湿——薛氏扶阳逐湿汤(用于阳虚—+湿邪);真武汤(仅脾肾阳虚) 1. 藿朴夏苓汤/三仁汤二方中相同的药:半夏、杏仁、生薏仁、白蔻仁、厚朴

2. 雷氏宣透膜原法主药:厚朴、槟榔、草果仁,共凑辛香燥烈,燥湿泄浊,开通郁闭

3. 薛氏五叶芦羹汤临床用于湿邪困阻气机所致全身乏力,脘痞呕恶,食欲不振;可用于肝炎的治疗

4.湿热并重证中,湿热外郁出现白涪者需加用:淡竹叶、生薏仁、连翘、滑石以轻清淡渗,利湿透疹。另有枯涪(津气两枯),忌用王氏连朴饮,因其损伤津气,宜用生脉散益气生津。

暑湿

【概念】 是感受夏季暑热兼湿邪为患,初起以邪遏肺卫或邪干胃肠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特征】1.多发于夏秋(大暑至秋分);

2.起病急,多因乘凉、饮冷、饮食不洁所致; 3.初起见肺卫表证和吐泻; 4.易兼寒邪外束(外寒里热);

5.既缠绵难愈,又容易化火化燥,易出现出血、黄疸。 【病因病理】

邪遏肺卫 初期 邪干胃肠

内因:暑热兼湿,热重于湿 ↓ 暑 中期 暑湿困阻中焦→弥漫三焦 ↓

湿 暑湿伤气 外因:脾胃虚弱,元气不足 后期 ↓ 余邪未尽

并发症 化燥入血、伤络→各种出血 郁结成毒,伤及肝胆→黄疸 【诊断依据】1.发病季节在夏秋(农历大暑至秋分); 2.诱因:受冷,饮冷,食物不洁;

3.临床特征:肺卫表证或吐泻/暑热内蕴,湿邪内困,热重于湿/出血、黄疸; 4.鉴别诊断

与暑温:发病季节相同,均有暑热见证;无湿邪(无胸闷、脘痞、呕恶苔腻) 与湿温:均属湿热类温病;起病慢,初起湿重于热; 与伏暑:发于秋冬季节,初起表里同病(外寒里热),表证明显,而里证不重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清暑化湿 二、分型证治

暑湿在卫:初起(热重于湿)——暑湿袭表,寒邪外束——透表达邪,除湿化暑——卫分宣湿饮 邪干胃肠——暑湿内阻,升降悖逆,吐泻伤津—化气利湿—苓桂甘露饮、六一散+五苓散、石膏、寒水石 暑湿困阻中焦(同湿温热重于湿)

暑湿弥漫三焦——暑热蒸腾,暑湿上蒸,中焦气机阻滞,暑湿下注(暑热内蕴气分,有三焦见症) 清暑化湿,宣通三焦——三石汤

暑湿伤气——暑湿内蕴,脾胃气虚——清暑化湿,培元和中——东垣清暑益气汤 暑湿余邪未尽——余邪未尽,津伤未复,清窍被蒙——清化暑湿热邪——清络饮 1.三石汤分析

①石膏:入肺卫两经(上、中);寒水石:入胃肾两经(中、下);滑石:入膀胱经(下焦);共凑清热利湿之效。 ②杏仁宣肺,肺主气,肺气宣畅则气机通畅。杏仁为唯一宣通三焦之药。

伏暑

【概念】 是发于秋冬季节临床却具暑湿或暑热内蕴见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特征】1.发于秋冬季节;

2.起病急,病情重,病势缠绵; 3.临床变化多,累及脏器多;

4.必由新感引发(区别于春温新感),初起表里同病; 5.发病轻重与发病时间有关。 【病因病理】

邪阻少阳 阻结肠道 内因 →气虚 暑湿(热) ↑

秋凉 ↓ 伏暑秋发(轻) 发于气分(暑温内蕴)

外因 伏邪 寒邪束表 化燥伤阴 冬寒 冬月伏暑(重) 发于营分(热灼营阴) ↓

营血(动血、闭窍、动风) 【诊断依据】1.发病季节在在深秋或冬月(农历寒露前后至大寒前后);

2.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初起即见气分热盛或营分热盛证,均可兼卫分表证;

3.表里同病,病程中可见邪阻少阳证,邪阻肠腑证,严重者即可出现阴伤尿闭或尿多失固的危重证候。

4.鉴别诊断

与秋燥:病情轻,传遍少,易愈,初起邪在肺卫,有津液干燥,见口鼻/咽喉/唇/皮肤/黏膜干燥;

与湿温:多发于长夏,初起见卫气同病,湿重热轻,暑热内蕴气机,湿热困遏见胸闷腹痛,四肢困倦头重; 与暑湿:多发于秋季,初起暑湿在卫,邪干肺胃,表证重,里证轻; 与感冒:主要表现为卫表证,很少传变;

与疟疾:有规则的寒热往来,恶寒,发热,汗出,热退则诸疟若失;伏暑则胸腹灼热始终不除。 【辨证施治】 分型证治

(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脘痞苔腻,脉濡数)

初发证治 发于气分→暑湿内蕴气分→解表清↑暑化湿→(化湿药)杏仁、滑石、薏仁、通草+ 寒邪外束→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楚→银翘散

发于营分→热灼营阴 →解表凉↓营养阴→(养阴药)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心烦不寐,口干不渴,舌赤少苔脉细数)

邪阻少阳(口渴、心烦、脘痞,苔腻)——暑湿郁蒸气分,少阳枢机不利→可发展为暑湿积滞阻结肠道 和解少阳,清暑化湿——蒿芩清胆汤 暑湿挟邪阻滞肠道——暑温内蕴气分与积滞胶结,阻于肠道,传导失职 导滞通下(轻法频下)——枳实导滞汤

邪在营血 热在心营,下移小肠——营热炽盛,扰及心神,下移小肠 清心凉营,清泄小肠——导赤散加味

热闭心包,血络淤滞(血络淤滞,神昏+瘀血)——营热闭窍,瘀血阻络 清营凉血,通瘀开窍——犀地清络饮

后期肾气亏损,固摄失职——邪气退,肾虚(小便不利,频数量多,舌淡脉沉弱,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温阳化气,益肾缩尿——右归丸合缩泉丸

大头瘟

【概念】 是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以头面部焮赤肿痛为特征的一种温毒疾患。 【病因病理】

初: 毒侵肺卫

外:风热时毒 上攻头面→焮红肿痛 肺胃毒盛(气分) 脾胃毒盛 中

内:卫外不固 搏结咽喉→肿痛 兼腑实 后:胃阴亏损 【诊断依据】1.季节:多发于冬春季节; 2.起病急,变化快;

3.典型的临床表现:头面焮红肿痛,咽喉痛; 4.鉴别诊断

与痄腮:多发于儿童,表现为以耳垂为中心,耳前、耳后、耳下肿痛,无皮损,不发红发烫,可并发睾丸炎,脑膜炎,卵巢炎。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三、分型证治

初起:风热毒邪犯卫——疏风透表,宣肺利咽——加减葱豉桔梗汤 气分证治 毒壅肺卫——清热解毒,疏风消肿——普济消毒饮

毒壅肺胃,热结肠腑——清透热毒,攻下泄热——通圣消毒散 后期:胃阴耗伤——滋养胃阴——七鲜育阴汤

烂喉痧

【概念】 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以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沙密布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喉肿:轻度红肿,高度肿大时可阻塞气道,有溃烂,流脓,覆盖性假膜。

丹沙:丹者,红也;沙者,细小红疹。在皮肤发红的基础上出现红色疹子。 【病因病理】

初:毒侵肺卫

外:温热时毒 上攻咽喉→肿痛糜烂 毒壅上焦(肺胃) 脾胃毒盛 极

内:素体阴虚 外窜肌肤→丹沙 毒燔气营 后:余毒伤阴 【诊断依据】1.季节:冬春季节; 2.接触史;

3.典型症状: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沙; 4.鉴别:

与白喉:咽喉灰白色假膜,不易抹去,强行刮则易出血,无皮疹; 与麻疹:有沙无丹,咽喉痛而不烂,有口腔粘膜斑 1. 舌红赤有珠状突起——杨梅舌——热毒上壅、气血上壅。 2. 皮肤皱着处为多——线条疹——称之锦纹。 【辨证施治】

治则:清泄邪毒

初期:毒侵肺卫证——疏表宣肺,解毒利咽——(外)玉钥匙;(内)清咽栀豉汤 极期 毒壅上焦——清气解毒,凉膈逐瘀——(内)余氏清心凉膈散;(外)锡类散 毒燔气营——清气凉营,解毒救阴——(内)凉营清气汤;(外)珠黄散/锡类散

后期:余毒伤阴——生津养阴,清肃余毒——清咽养营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n4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