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学

更新时间:2023-03-08 18:16:2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词汇学

一、词的构成

词: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词的划分:单音词:用一个音节记录的。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复音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记录。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 复音词:单纯复音词:一个语素构成。

合成复音词:多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词,现代汉语中不成词了。现代汉语中许多复音词在古汉语中是单音词的组合,经常连在一起使用就凝固成一个词了。 A、单纯复音词:

1、连绵词:逍遥 徘徊 须臾 忸怩 2、外来词 3、方言词

4、叠音词:斤斤

B、合成的复音词:

1、同义词素、近义词素组成:

朋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恭敬:恭(行为、外表),敬(内心)。 饥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谨。 婚姻: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2、反义词素组成:

休祲:休:吉兆。祲:妖气。 得失:

*偏义复词: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复音词,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其意义已弱化甚至消失了。(例见P90) 人物 名字 教学 动静 兄弟 褒贬 好歹 死活 窗户 .........

3、词根加词头或词尾构成:老虎 欣然 杯子 石头 4、词组转化而来:天下 将军 小人 先生(P91)

二、同义词辨析

古汉语中,同义词很多,但绝大多数同义词的意义不是完全相等的,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我们可以从来源、内容、语法特点、词义范围、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来比较。

1)畏:多用作及物动词,有敬服义。(见P92) 懼:多用作不及物动词。 2)哭:哀声也。

啼:号也。段注:号,痛声;哭,哀声。痛在内,哀形于外,此啼与哭之别也。

泣:无声出涕者曰泣。段注:哭下曰:“哀声也。”其出涕不待言。其无声出涕者为泣。此哭、泣之别也。

1

一般来说,这类同义词连用或单独使用时是泛指的意义,即“散文则通”,或称“浑言”。对举时是特指的意义,即“对文则异”,或称“析言”。

“散文”指在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单独、零散使用一对同义词中的一个词,或连用这对同义词,着重表现一对同义词所共有的含义。

“对文”指在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使用一对同义词,使它们处于互相比较的相对的位置,着重表现每个词所特有的含义。(例见P92)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的,其中,词汇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

1、旧词不断消亡:犙sān:三岁牛。 Bèi:两岁牛。 2、新词不断产生:手机 电脑 做秀 酷 蹦迪

3、词义不断演变:古今词义的异同,是我们学习古汉语要特别注意的。词义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

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这主要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如:人、口、手、马、牛、羊等。这是语言的稳定性和继承性的表现。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该:上古、中古只有“完备”义,现在“应当”义。 抢:①突过。②碰撞。现在“抢劫”义。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劝:古:鼓励、劝勉。 再:古:两次或第二次。《说文》:“一举而二也。” 今:劝说。 今:重复。

*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 1)从词义范围来看:

A、词义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菜:古:专指蔬菜

今:包括肉类、蛋类等。 睡:古:专指坐着打瞌睡。《说文》:“睡,坐寐也。”欧阳修《秋声赋》:“童子莫

对,垂头而睡。”

今:坐着睡,躺下睡,白天睡,黑夜睡。

B、词义缩小:

金:古:泛指一切金属。铁——黑金,铜——赤金 今:黄金、白金。 丈人:古:老者、长辈。 今:岳父。

C、词义转移: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新义产生后,旧义消失,但新旧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脚:古:小腿。 汤:古:热水。

今:足。 今:菜汤、米汤。

2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塘,堤也。→池塘。 《诗经》:遵彼汝坟。坟,堤也。→坟墓。

2)词义轻重不同: 诛:古义轻:责备。“口诛笔伐” 感激:古义重:愤激。“感激而死” 今义重:杀戮。 今义轻:感谢。

3)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爪牙:古义褒:勇猛的得力帮手。 今义贬:走狗。

走狗:追随者,效犬马之劳之人。 中→贬 锻炼:古义贬:拼命罗织罪名进行诬陷。《汉书·酷吏传》:“锻炼而周纳之。” 横行:古义褒:痛痛快快地干一番事业。《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兵精足用,

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 明目张胆:敢作敢为。《宋史·刘安世传》:“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

褒→贬

谤:古义中性:批评议论。 今义贬:诽谤、造谣中伤。

四、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1、词的本义:词的本来的意义。 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字未产生以前,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我们现在所谈的本义是上古文献史料能证明的本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探求词的本义可以从分析字形入手。 斤:斫木斧也。象形。

戒:警也。从廾戈,持戈以戒不虞。会意。 刃:刀坚也。指事。

適:之也。从辵,啻声。形声字,形符辵是行走的意思。

2、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发展、推衍出来的意义。

这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引申义产生以后本义并不消失,和前面讲的词义转移不是一回事,词义转移即词义更替,新义产生的同时也排斥了旧义。

3、假借义:由于假借而产生的词义。 难:鸟也。假借义:困难。 来:小麦。假借义:往来。 “解”字可假借为“蟹”、“邂(邂逅)”等,这是假借义。

五、词义引申的方式和规律

1、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 ①直接引申:

3

城:城墙→城市。

月:月亮→表时间的“一月”,月亮明晦圆缺运行的周期。

②间接引申: 朝:早晨。《说文》:旦也。→朝见→朝廷→朝代

2、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 ①由具体到抽象:

网:用绳编织成的捕鱼或捕鸟兽的工具。→广泛搜求。“网罗” 踵:脚后跟。→继续、继承。“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②由个别到一般:

柄,柯也。段注:柄之本义专谓斧柯,引申为凡柄之称。(一切器物的柄)

3、从引申方向来看,可以分为: ①链条式引申:(以本义为起点) 《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段注:“取兽革者谓之皮??因之所取谓之皮矣。引申,凡物之表皆曰皮,凡去物之表亦皆曰皮。” 皮,剥取兽皮→兽皮→凡物之表→凡去物之表

②辐射式引申:(以本义为中心) 《说文》:“寝,卧也。”段注:“??卧必于室,故其字从宀,引申为宫室之称。??又引申之,凡事止亦曰寝。”

寝,卧也→宫室 ——行为代处所 →事止(寝则停止办事),停止、平息。“其议遂寝。”——因果推演

③综合式

任,抱,担东西→担子,即所担的东西→责任、任务→委用、任用→听凭、任凭 →担当→担保→信任

4

词义引申举例:

表:从衣从毛,会意。本义指裘的有毛的这一面。古人穿皮衣服,皮子有毛的一面在外。→外衣→外表、外面。

纲:从系mì罔声。本义是提网的总绳,“纲举目张”(目,网眼)。纲绳对于网来说非常重要,因而引申为事物的主要部分,“纲领、大纲”。抓住纲绳整个网就不会紊乱,因此又引申为秩序、法纪,“纲纪”。

集:鸟群停在树上。→一般事物的聚合→诗文的汇集。

监: 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弯着腰、睁大眼,从器皿的水里照看自己的面影。后来随着青铜器的发展,产生了铜镜,因此“监”又写作“鉴”。“监”由“水监”引申为监视、监督。后来,“鉴”字只管本义,“监”只用于引申义。

然:从火, 声。本义是“引火点着,燃烧”。假借作代词,“这样,那样”。又假借作形容词,“对,是的”。因假借义比本义更常用,后来用本义时就再加“火”旁作“燃”,意符重复。 字:生孩子。《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秦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东汉许慎《说文·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这就是说: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字是由文滋生出来的。

北:象形字。 《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引申出“分别”→背弃、背叛。→败北、逃跑。假借为方位名词:北方。

信:言语真实。《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对人真诚,不虚伪。《论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不及物动词,守信,实践诺言。《左传》:“弃君之命,不信。”

① 从真实、守信引申为相信、认为可靠。《论语》:“听其言而信其行。” →程度加深,引申为信仰。

→由相信还引申为随意、放任。“信手拈来”、“信口开河”。 ②从真实、守信引申为信约、盟约→动词,订立盟约。

→凭证、凭据,与“符”连用→送信的人,使

者→信息、消息→书信

③从真实、不虚伪虚化成副词,“真的,的确”。《韩非子》:“舜其信仁乎?”

要:本义是人的腰

①→重要、关键、要点→简要

②因腰在人体中部,引申出“中间”,“要绝天下”→中途拦截,《左传》:“吴人要而击之。” →截取→要挟→求取→需要

5

古今词义不同例:

爱:①亲爱、疼爱。 ②爱惜、吝啬。《孟子》:“吾何爱一牛。”

幣:帛也。从巾,敝声。上古没有货币的意义,而是指礼物。本指用来送人的丝织品。上古外交官带的礼物一般有玉、马、皮、圭、璧、帛等六种,称为“六幣”。到汉代“幣”才有“货币”的意思。

毙:上古义为倒下去。魏晋以后,才有了“死”的意思。因为倒下去再也起不来,那就是死了。

愤:憋闷,和“懑”是同义词。《论语》:“不愤不启。”不到学生想不明白感到憋闷时不去启发他。《楚辞》:“发愤以抒情。”把憋在心里的话抒发出来。汉代开始,“愤”字由憋闷引申为因不满而感情激动,和“怒”接近。

购:古:悬赏征求,重价收买。《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国:①诸侯的封地。现在词义范围扩大。

②首都。“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国门”(首都的城门)

脸:古人称脸只用“面”。古人所说的“脸”,范围比现在小得多。“目下颊上也。”仅指颧骨部分,古代妇女搽胭脂的地方,所以诗词中有“红脸、“桃脸”、“胭脂脸”的用语。

赂:赠送的财物,也指用财物赠送别人。现在变成了贬义词。

色:相当于现代的“脸色”,“民有饥色”、“太后之色少解”。古代“颜色”和现代也不一样,《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儿,“颜色”和“形容”是联合结构的词组。现代的“颜色”是个双音词,指色彩。

写:古代“书写”只用“书”。“写”在上古的常用义是铸刻成某种人物形状,铸刻要按照一定的样子或模子,所以引申出摹拟、摹仿的意思。《淮南子·本经训》:“雷震之声,可以鼓钟写也。”“写”字在汉魏以后又有描绘、描画的意思。“写真”、“写生”,后又引申出誊写、抄录的意思。

狱:指官司、案件。不是指监牢。常有“断狱”、“听狱”的说法。汉代以前监牢叫囹圄,汉以后虽然狱也指监牢,但官司、诉讼的意义仍然沿用,如“狱吏”,指处理诉讼的官吏。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n4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