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更新时间:2024-06-07 06: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

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 预习教材,发现问题;(教师预设的问题)

1、仔细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总结“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列举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并归纳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仔细阅读教材第4—5页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积累,总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3、仔细阅读教材第6页内容,梳理“百家争鸣”时期道家、法家、墨家流派的不同观点主张。

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2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社会的大变革

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

(1)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1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主要流派及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 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

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4)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

容开放的特点。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至圣”

(1)思想核心:仁,——“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

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4)伦理观:性相近

(5)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孟子的思想: “亚圣”

(1)施政思想:“仁政” (2)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3、荀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民本思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4)朴素唯物主义:“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4、孟子和荀子的贡献:儒家体系的形成,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的思想:

(1)世界万物的本原: “ 道 ”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3)哲学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2、庄子的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2

3、韩非子的思想: (1)以法治国

(2)国君主要树立绝对权威,实行君主专制——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墨家学派(墨子)的”思想【历史纵横】

(1)“兼爱” (2)“非攻” (3)“尚贤” (4)节俭 师生交流,探究点拨

【合作探究1】结合课本P4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法、阴阳、农、杂、兵、纵横等思想流派。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彼此吸收和融合的局面。

【合作探究2】结合第6页“学思之窗”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伦理观 性相近 性本善 地位 儒学应运而生 儒家体系的形成,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孔子 仁、克己复礼 孟子 仁政 蔚然大宗 荀子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性本恶 【探究学习3】上表中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思路引领:理解三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学习延伸:结合课本对孔子思想的介绍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你认为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

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本课小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去粗存精,古为今用。你能说出一些儒学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的事例吗?

反馈练习:教辅资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52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