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总结

更新时间:2024-06-07 06: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培训总结

想象中,一个月的培训,对于我们紧张了一个学期,稍试放松的老师来说好漫长。而今驻足回首,当初的无奈与困惑早已变成流连与不舍,难忘的是专家经验的传授,难忘的是同行案例的探讨,难忘的是老师经典的点评,一幕幕,一点点,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铭记于心间,回味着,实践着,也收获着……

“理解儿童,不断‘生长’属于童年的精神气质是重建课堂的逻辑起点,适合儿童,是课堂教学完成自我建构的内在需要和强烈渴望。当我用儿童的精神来诠释、用儿童的文化来关照、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适合儿童的课堂时,童真醇厚,童心自由,童趣丰富,课堂中矗立起儿童健全恢宏的主体人格。”这次培训,让我对立足于儿童的课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适合儿童的才是最好的!

一、追求一个“真”字,使童真醇厚。

首先,时空形态应该是开放式的。不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蓝天下的学校”,还是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桂花》案例,都在诠释空间形态开放的价值旨趣。只要儿童有感受,就可以随机调整教学的时间;只要儿童想参与,就可以随机将课堂搬出狭窄的教室;只要儿童乐表达,可以随机采取丰富的表达形式。在开放的时空形态里,儿童就像小蜜蜂,轻轻地腾飞在蔚蓝的天空,舒展、自由、辽远、惬意,宛如置身在金灿灿的一片油菜花丛中,不停地飞啊,采呀??其次,计划结构应该是关爱式的。漫画家丰子恺曾在一篇文章中谈起过他创作儿童漫画的感受,他说,“我对于我的漫画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如果我们也像丰子恺那样“变了儿童”去体味儿童、关切儿童,我们的课堂无情也就有情起来,无味也会有味起来。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教授认为,“儿童的心灵是一颗有着饱满生命力的种子”。把儿童看作一颗种子,就要求我们竭尽全力地去理解儿童,支持、关爱和帮助儿童真性成长,为他提供肥沃的土壤、充沛的雨水、足够的阳光和适量的肥料,才能使这颗种子的潜在灵性得以激活,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再次,学习方式应该是探究式的。为了“儿童生命成长”的课堂一定是围绕“如何学”来建构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必须一心向着儿童和学习的规律。蒙台梭利称儿童为“上帝的密探”,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世界的发现者”,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不断在熟悉的或者平常的事物中寻找陌生感,寻找新鲜感,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当儿童思考的触角伸向更多的方向,其

感悟才能走向深刻、丰富的世界。唯有这样,他观察周围的世界,他看待自己的生活,才会笼上一层美丽的光晕,只有葆有这样的“赤子之心”,才能意味着儿童的生命底色是健康美丽的。

二、蕴含一个“善”字,让童心自由。

首先,内容指向应该是生活化的。肖川博士说:“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非常严重的不足就是,我们的教师很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组织学习内容,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很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现实处境。”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需要教师有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解读视野,要善于联系儿童的生活世界,更要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要用儿童的视界去发现蕴藏在教材中的诸多角度和感悟点,营造适合儿童的“生活场”,使生活的因子犹如蒲公英的种子般扎根在儿童的心灵,具有恒常的魅力:让儿童的耳中装满了竹笋般活泼泼的生命旋律;眼里装满了鸟鸣蝶舞、云开花笑的真趣;心中拥有更多的天真、单纯、爱与神圣。其次,活动范型应该是游乐式的。游戏最早被古代文人看作是一种有益的治学经验。《礼记?学记》中提到“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明代的王守仁把“乐嬉游”看作是儿童的自然性情,认为游戏对儿童有其有益的一面。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写道:“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谨,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条达,摧扰之则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看来,没有游戏的童年是残缺的,缺少游戏精神的儿童是沉重的。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课堂要善于从儿童最现实的生活出发,找准儿童的兴趣点、兴奋点,策划与儿童身体相适应的嬉乐活动,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最大化的调动儿童参与的欲望,以动感的姿态挖掘儿童的内在潜质。再次,人际关系应该是悦纳型的。陶行知先生早就深刻地警示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看来在规训式的教育方式下,教育者与儿童的距离只会渐行渐远。而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课堂,追求人际悦纳的教育意趣,无疑是对儿童的一种真诚的眷顾和信任。哲学大师卡缪说:“请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不喜欢跟随;请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不爱充领导;我只期望请你与我同行。”这句话恰当地表达了教师和儿童的亲密关系: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经历、共同享受的过程。

三、绽放一个“美”字,令童趣丰富。

首先,心理状态应该是融解式的。没有对儿童心理的深情抚摸,无关于爱与

尊严,无明于自由与想象,无识与勇气和毅力,必将是对儿童自由天性的泯灭,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强行扼杀。“学本课堂”应该像是一个谜、一串意外、一次探险、一盒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糖果,或者是一个还未拆封的玩具??让孩子时时充满了新鲜感与好奇心,其教化熏染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般地直抵心灵,将教育过程“融解”在儿童的实践经历中,“融解”在“物我交融”的心理状态和体验过程中,让儿童感到分外亲切,呼吸一般自然地穿梭在丰盈生命的精神世界中。其次,表达方式应该是创造式的。意大利著名教育理论家、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洛利斯·马拉古兹写过一首题为《不,一百种是在那里》的世界著名教育诗,全诗用这样一句开头:“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是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表现力,所有的孩子都有千万种表达,一百种属于自己的思维、语言,甚至更多。“学本课堂”不允许教师用垄断的话语权湮没本属于儿童自己个性特征的表达方式,而是要使每个儿童的创造力量发挥出来,使其尽情享受学习的种种乐趣,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魅惑的。于是,让儿童产生更丰富、更富有创造性的表达方式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本课堂”的教学旨归。再次,交往模式应该是对话式的。有一位哲学家说:“两朵云在同一时间、同一高度相遇,才会成为一场雨。”“学本课堂”就是要为儿童创造这样的时机,搭建这样的高度,从而形成对话的平台,生成对话的境域,或动眼、动嘴,或动脑、动笔,将“自闭”引向快乐的分享,让儿童心中的“音符”汇聚成宏大的乐章;将“独白”引向自主的对话,将一个个封闭的心灵汇集到五彩斑斓的童心的世界中。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实现了儿童生活的润泽,儿童精神的敞亮,儿童生命素养的提升。

培训即将告一个段落,但是我们探究的步伐不会停止,追寻着名师的足迹,分享着同行的收获,承载着自己的梦想,但愿我们能在课改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t2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