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完美版)第11讲

更新时间:2023-03-08 07:36:4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一讲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二):现当代翻译理论

如下特点:

1.翻译理论的研究开始走人文和科学相结合的道路。

2 翻译学科发展越来越全面的考虑与越来越严格的分析翻译过程中所有的重要因素 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以下学派: 一、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

(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知功能、表达功能和表情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

(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2)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

(3)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4)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 (5)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

二、伦敦学派:

创始人是弗斯,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Theodore Horace Savory)和纽马克(Peter Newmark)。

弗斯(J. R. Firth)。 《语言学与翻译》(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

(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

(2)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

(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的卡特福德1965年发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引起巨大反响。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译理论。他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1)翻译的性质。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2)翻译的类别。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rtial translation);就其语言层次而论,可分为“完全翻译”(total translation)和“有限翻译”(restricted translation);就语言结构的登记来说,可分为“级受限”翻译和“级无限”翻译,即传统意义上的“逐字译”和“意译”,而“直译”介于两者之间。(3)翻译的对等问题。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基于对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另一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具有

1

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4)翻译转换,是指把原文变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应。翻译转换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可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5)翻译的限度,是指不可译性问题。翻译中有两类不可译。一是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意语法结构;二是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的时代背境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 三、语言学派:

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该派兴起于五、六十年代,它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卡特福德( John Catford)、早年的奈达(Eugene A. Nida)和前联邦德国的威尔斯( Wolfram Wilss)。由于翻译总是牵涉到至少两种语言,因此人们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是十分自然的;对于初习翻译者来说,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可能是最切近于他们的学习经验、因而也是最能够对他们提供启发与实际帮助的。但是正如人们正日益深刻地认识到的那样,翻译活动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操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际交流活动,涉及到一系列的超语言范畴,涉及到语言外其他的文化系统。语言学派的弱点就在于它只注重原文和译文在语言上的对等,而忽视了话语的交际功能以及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有见树不见林之虞。(近二十年来语言学派开始注重研究话语层面上的等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研究的缺陷。) 四、交际学派:

交际学派出现于七、八十年代,以 奈达和雷伯恩(Nida & Reyburn) 为代表,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又称通讯理论或交际理论)和社会语言学。该派认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信息系统;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活动,它同其他种类的信息传递一样,遵循着信息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在信道接受力固定(亦即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为了降低信息的难度(高度),就必须用明显的形式表示出其中暗示的部分,因而增加信息的长度(宽度),故而译文常常会长于原文。社会语言学对于交际学派理论的贡献是区分了语言的不同功能。根据这种区分,判断译文有效性的标准便是它实现原文中相应功能的程度。

交际学派深刻地分析了翻译中信息传递的种种困难,突出了接受者的重要性;它所提出的“翻译即交际”的命题已经广为人们所接受。它的欠缺在于没有研究不同话语层面上语言符号的特点,也没有很好地分析语言和文化间的深层关系。 语言学派和交际学派有时被统称为翻译中的科学派,因为它们采用了信息论和被认为是一门科学的语言学的描写与分析方法来解释翻译的过程以及处理翻译中的问题。 五、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

六十年代初,美国依阿华大学首次开设翻译培训班,在其主任、诗人安格尔( Paul Angel )的积极倡导与推动下,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得克萨斯、杨伯瀚大学以及纽约州立大学等著名高校都先后设立了翻译培训班以及各种层次的翻译专业。美国文学翻译协会也于七十年代后期成立,并出版了题为《翻译》的学术杂志。一个围绕着翻译培训班的学派随之形成,其代表人物有诗人兼翻译家庞德( Ezra Pound )等。该派

2

以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兹( I.A. Richards)的理论为依归,注重文学翻译实践,以及通过翻译研究来理解文学作品,其研究重点和方法与古代时期的语文学派比较相象。 六、文学—文化学派:

包括两个有相似地理与文化背景的学派,即七十年代初发祥于低地国家(荷兰与比利时)的“翻译研究”派和七十年代末兴起于以色列的多元体系派。它们都起源于地处当代世界主流文化边缘的小国家,且其理论渊源都是本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翻译研究”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翻译教授霍姆斯( James Holmes)、比利时学者、后移居美国并任教于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勒费维尔( André Lefevere)和英国学者、沃里克大学教授巴斯内特( Susan Bassnett)。该派认为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和主要方法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无助于增进人们对于文学翻译的了解,因而沿用了近代翻译时期的阐释学方法,从意义的传递开始,研究翻译的过程以及这种过程如何既影响到译文及其文化(如美学规范)的发展,又影响到原文及其文化的延续,试图以此将各种文学翻译的理论统一起来,建立一种能够指导产生译本的理论。近年来该派更加重视考察译作与政治、历史、经济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七、多元体系派:

理论的主要阐发者是特拉维夫大学的埃文—佐哈尔( Even-Zohar)和图里( Gideon Toury)。“多元体系”指的是由文学内部及文学外部的相关系统构成的整个网络体系,这些相关系统之间存在着等级关系:那些创新项目和新模式的系统常被称为“一级系统”或主导系统,而那些巩固与强化现存的项目和模式的系统则被称为“二级系统”或次级系统。该派认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次级文学系统不断地向主导系统挑战和渗透,进而转变成主导系统。翻译文学必须被包括在多元系统之内,而且在小国家以及新兴国家里,翻译文学可以发挥中心的作用。翻译作品和文学多系统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归为“一级”的,也不能归为“二级”的,而是一个变量,它取决于文学系统内部起作用的特定环境。

八、解构学派:

解构学派产生于六十年代后期处于政治与社会动荡之中的法国,其思想积大成者为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

严格说来,解构学派并未提出具体的翻译理论,但是由于它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哲学,认为古往今来所有哲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就是翻译这个概念,并且站在与西方思想传统完全相反的立场上,借助对翻译的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言和哲学的重大问题,所以它在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解构学派认为原文并不存在,文本中并没有什么深层结构或预先决定的意义。它拒绝任何类似于“原文”与“译文”、“语言”与“意义”的划分,指出:在翻译中,可以看到语言并不指向任何外在的事物,而是指向它自身,因此,原文和译文之间存在的符号指意链是一条可以无穷无尽地向后追溯的链子,即译文是更早的译文的译文。

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积极地著书立说,以实际行动极大地推动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

3

二十世纪伴随着哲学和文学领域的变革,翻译研究也不断出现新的转向,翻译研究被置身于一个更大的背景之下,从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解构主义是其中最具有争议性的翻译流派,自诞生之日起,它就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判。但是解构主义有着它独特的贡献。其一,它消除了长期占据人们思想头脑的原文中心论,打破了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并提出概念之间“并无等级和中心,仅有差异”的观点;其二,它发现了能指之间的互指、多义和无限延异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文本的开放性和互文性,为此它也强调了读者和批评家的重要作用。 九、 社会符号学派:

社会符号学派:产生于八十年代末,其代表人物是奈达(Nida )。其理论渊源是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提出的符号学三大关系:符号与其所指称或描写的实体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是语义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是符号句法关系,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符号用法关系。在自然语言中,与这三种关系相对应的是语言符号(包括音素、字素、音节、词素、词、短语、分句、句子乃至话语)的三类意义,即指称意义、(语)言内(部)意义和语用意义。这三类语义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词语和话语的总体社会符号学意义。不过在不同的话语中,它们的相对突出程度有所不同。所有的语言符号都有言内意义(主要为语法意义);在技术性文本中,指称意义非常突出;而在文学性话语里,语用意义和某些言内意义(如诗歌中由韵律所体现的音系意义)可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学语言中的风格因素基本上可以化归为这三类符号意义中的一种或几种。译者如果能把一个词语或一段话语的全部意义同时传递给译语读者,那自然很理想;因为这样就达到了原文与译文的完全对等。但在实际上,这种完全对等的翻译是很少能够做到的。译事之难,就在于原语和译语语言符号的各种社会符号学意义同时对应的情况极为少见。在许多情况下,译者都必须在保留什么和舍弃什么之间作出抉择。显然,译者须尽最大努力保证具体上下文中最重要或最突出的意义的正确传译。没有这个前提,译文的准确性和忠实性都是谈不上的。

奈达将符号学的意义观作为该方法的核心。他认为世界是由各种符号系统组成的,语言只是其中的一种符号系统,但语言是最重要、最复杂、最全面的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可用来解释其它符号的意义。该方法不仅在跨文化的交际环境中研究词、句与篇章的意义,而且研究篇章所涉及的事件或客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象征意义,它强调任何与信息有关的符号都有意义(如印刷中使用的黑体或排版的错误)。“任何一种成熟的翻译方法无一不以符号学作为其符号编码与解码的基本规则。” (Nida)。这是奈达后期翻译思想的重大转变与突破。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1986)一书中,奈达指出,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研究语言,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指称意义(designative meaning),而且有助于理解并表达联想意义 (associative meaning)。 十、苏联翻译理论的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

现当代苏联翻译理论虽然不及以上西方国家那么发达,但是从二次大战后,苏联的翻译理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苏联建国开始,文艺学派翻译理论得到了较快发展,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现代语言学快速发展的影响,苏联的语言学翻译理论也逐渐茁壮发展起来,形成了苏联翻译史上颇具特色的文艺学翻译流派和语言学翻译流派。这两大流派一直是“烽火”不断,其分歧也多涉及到翻译理论的一些根本问题。

费道罗夫是苏联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于1953年发表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这标志着苏联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大突破,而他也是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他在书中认为翻译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研究

4

的范围,翻译理论应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组成,翻译具有“等同性”和语言具有可译性。此外,他在书中还详细阐明了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追述了翻译史,回顾了苏联建国以来的翻译发展轨迹,也讨论了翻译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对促进苏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向前发展做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巴尔胡达罗夫是语言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于1975年出版的《语言与翻译》一书乃是苏联70年代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一部代表力作。他在书中对翻译的性质与研究的对象、翻译理论之于各语言学学科中的地位(他翻译理论不仅是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更是宏观语言学的分析对象)、翻译理论的描写性、语义与翻译的关系以及翻译的层次进行了详实的探讨。巴尔胡达罗夫也认为翻译不仅是科学,也是一种高超运用技能的艺术。

文艺学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基维?加切奇拉泽,他翻译了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成了现代苏联文学翻译中的典范。他于1972年出版的《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对文艺翻译的基本理论、翻译艺术中的创造性原则以及现实主义翻译理论进行了全面探讨。他还认为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之内,因为文艺翻译需要译者自身的创造性,这与语言学派的科学性是相悖的。总之,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与文艺翻译学派各有特点,共同构筑苏联翻译理论大厦。

以上各大流派观点不同,研究方法各异,但大都具有明显的语言学特征,都试图将翻译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赋予其科学性,这对我国长期以来以传统文艺美学为理论依据的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翻译技巧学习:句子的翻译(四)

长句的翻译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英语句子往往比较长,因为在英语句子中修饰成分和并列成分较多,而且各种短语或者从句充当句子成分。

翻译前的分析工作:第一步,分析原句的基本结构,找出主要成分

第二步,弄清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修饰成分的归

属;以及代词所指代的对象。

1. 顺译法(原序翻译)

如果原文所叙述的一连串动作基本上按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或原句的内容按逻辑关系安排时,汉译时可按照原文顺序译出。 例1: Four scores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它以自由为立国之本,

奉行所有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例2:The statement declared that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must be changed or the gap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would continue to widen.

声明宣称国际秩序必须改变,否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将继续扩大。 例3:The first technical service shall start in the sixth day after the contract comes into effect.

Party B shall send a specialist to Party A’s factory to provide technical service for 12 working day/man.

5

第一次技术服务应始于本合同生效之日起第六天.乙方应派遣一名技术人员赴甲方工厂,提供12 工作日/人的技术指导。

2.倒置法(改变顺序)

颠倒英语长句的语序,将句子成分的前部分放到译文的后部,或者反之。

例1: 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 if he had known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 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 他有这样的母亲, 他出生在这种地方,出生在这样一类人中间;这些要是让他知道了的话,他知道该多么丢人。

例2:And I take heart from the fact that the enemy, which boasts that it can occupy the

strategic point in a couple of hours, has not yet been able to take even the outlying regions, because of the stiff resistance that gets in the way.

敌人吹嘘在几个小时内就能占领要地,由于一路受到顽强抵抗,甚至还没能占领

外围地带。这一事实使我增强了信心。

3. 分译法(拆句,汉译英时是断句)

分译是翻译英语长句时常用的方法,就是将长句的某些成分从句子主干中拆开,另作处理。当原句中的从句或修饰语与主句间的关系不十分密切时,可以按照汉语多用短句的习惯把从句或短语化为句子,分开叙述。

例1: When Smith was drunk, he used to beat his wife and daughter; and the next morning,

with a headache, he would rail at the world for its neglect of his genius, and abuse, with a good deal of cleverness, and sometimes with perfect reason, the fools, his brother painters.

史密斯喝醉之后常常打老婆和女儿; 第二天带着头痛发牢骚, 抱怨世人不能赏识他的才华。他痛骂同行的画家都是糊涂虫。话很尖刻,有时候也有道理。 例2:The foreign visitors watched in a fascinated manner the tournament held in Beijing, which

exhibited a superb performance in smash service, twist service, steady service, high drop and killing and ended in a draw.

外宾观看了在北京举行的这场锦标赛。这场比赛在发扣球、转球、 保险球、吊球和扣杀方面技术都十分精湛,最后打成了平局。他们看得简直入了迷。

例3:And without question, we must do more to counter a threat that shows more clearly than

any other how closely our nations’ fates are linked: the threat of global warming.

毫无疑问,我们还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来对抗全球变暖的威胁,这个威胁最能清楚地体现各国的命运是如何紧紧相连。

4. 重组法

所谓“重组”,就是脱离原句的层次和结构安排,按汉语叙事论理的习惯重新组合成句。这种翻译方法可以摆脱原文语序和句子形式的约束,使译文自然、流畅。 例1:This Contract is made by and between the Buyer and the Seller, whereby the Buyer agrees

to buy and the Seller agrees to sell the under-mentioned commodity according to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stipulated below.

买卖双方同意按下列条款购买、出售下述商品,并签订本合同。(动作的发出者译为主语)

例2:Applied science, on the other hand, is directly concer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orking laws of pure science to the practical affairs of life, and to increasing man’s

6

control over his environment, thu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ques, processes and machines.

应用科学则直接涉及应用问题。它研究的是如何将纯科学的工作定律应用于实际生活、应用于加强人类对其周围环境的控制,从而导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机器的产生。

作业:利用长句翻译方法翻译下面这段话: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the Manhattan restaurant industry simply came to realize that a city so compact that even prosperous families often do not own an automobile is an ideal place for developing a delivery business; literally thousands of customers live within a quick walk or a basketless bicycle ride from any restaurant. However it came about, it came gradually. (When Abigail was born, in the late sixties, and her parents were thus sentenced for a while to a wearing but oddly pleasurable form of house arrest, the closest we got to takeout was for me to go to an accommodating Italian restaurant across the street and have them pack food in plastic containers that looked as if they were designed for some other purposes.) Literally: in a literal manner, exactly Accommodating:helpful

外卖盛行也可能仅仅是曼哈顿餐饮业认识到了像纽约这样人口如此稠密的的大城市,那里连富有的家庭都不想买汽车,正是发展外卖业务的理想场所,(准确的说) 因为成千上万的就住在离餐馆步行或骑跑车几步之遥的地方。然而不管外卖是因为什么原因发展起来的,它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发展起来的。(阿波齐尔60年代末降生,她的父母也因此而陷入一种令人厌烦、却又奇怪地让人感到愉快的短期软禁状态之中,当时,我得亲自到马路对面那家乐于助人的意大利餐厅,麻烦店里把饭菜装在一种看起来不是用来装饭菜塑料袋里。)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i7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