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诗 歌》《6、外国诗歌四首》单元测试试卷【4

更新时间:2023-05-03 09:0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诗歌》《6、外国诗歌四首》单元测试试卷【4】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节拍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音节朗读节奏停顿的理解能力。B项,停顿要与短语的结构和语意的完

整联系起来,粪土/当年/万户侯。所以选B。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古诗文节奏划分题将会越来越受命题者的青睐。因此掌握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

很有必要。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意。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

是关键。我们在读古诗文是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

才符合句意、文意。要注意不能段破了意思。

2.诗词为了押韵,往往颠倒词序和句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常顺序本来

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寒秋独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C.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D.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词押韵的知识,诗词为了押韵,往往颠倒词序和句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常顺序本来是先交代地点,由大到小。所以应为“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所以选D。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在古诗文押韵的规则中,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

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因此诗词为了

押韵,而往往颠倒词序和句序。例如本题即是如此,要按照先地点后大小的顺序思考判断。

3.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

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广阔、深沉的基调。

B.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经和许多共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学一起来橘子洲游览,

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下了批判黑暗社会,宣传革命真理的文章。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

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鉴赏能力。可根据对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的具体

内容,从内容、手法等角度分析判断。D项,作者并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含蓄的手

法来表现,让读者自然地产生联想,得到答案。所以选D。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

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

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4.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

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

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鉴赏能力。可根据对《雨巷》的具体内容的理解,从内容、

手法等角度分析判断。C项,“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所以选C。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

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

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5.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

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

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

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

轻的来”,没有借代。所以选B。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赏析运用的修辞手法种类很多,例如,比喻、夸张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的

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

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化冗长为简洁。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

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6.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表明词人此时很孤独,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下面追忆和抒

发感慨作铺垫。

B.“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十二个字,把词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C.“层林尽染”四个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了红色。这四个字,

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

D.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

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答案】A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2n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