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2

更新时间:2024-04-03 23: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

湖南怀化 李梅

老师批评学生的语言,是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心理刺激素,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恰当使用,能指点迷津,启迪心智。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本文试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

一、正确理解批评的涵义。

教育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批评不是解恨发泄,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扫除障碍,而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呼唤学生心灵的一种教学方法。批评应该像习习的春风,总是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所以,老师的批评是出于真心关怀,学生才会乐意接受。

二、 批评要情感投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

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曾教过这样一名学生小军。经常不写作业,上课在座位上说话,下课常欺侮人,对老师的批评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还常与老师“讲理”,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学生如果靠训斥只能越训越皮,越训越没自尊心。为了转化他,我首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他犯错误时,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他看到我对他不讨厌,不嫌弃。而是对他很平等,很真诚,就对老师慢慢亲近了,我用情感的缰绳套住了这个不驯服的“小军”。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诱导他走上道德规范的正轨,在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他,给他创造为集体做事的机会,使他把老师的关心变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后来,这个“小军”懂事多了,做事能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做到心中有他人了,在行为上能用《中学生守则》来约束自己。

三、 批评要讲究艺术。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恰当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所以说,苦口良药学问深,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才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效果。归纳起来,批评有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讲故事达到批评的目的。

中学生其实还是很天真幼稚的,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

敲侧击的方式,通过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人们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未说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2、 通过建议达到批评的目的

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或者老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什么好,就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即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3、欲抑先扬,达到批评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

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中学生就是这样!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尤其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4 、通过暗示达到批评的目的

暗示性的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如初二(2)班的物理课代表一向表现不错,但在一节物理课时说笑话,引起其它同学发笑,其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也影响了我的正常教学。于是,我在他下时顺便暗示他,作为课代表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做同学们的榜样。这样点到为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如果不注意场合而乱批评一通,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5、以“功”赎“罪”达到批评的目的。

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往往使学生乐意接受。

6、用故意沉默达到批评的目的。

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保持沉默,有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批评方式。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特喜欢吃零食,经常偷偷在校门外的小店里买了吃。一次,其他同学告诉我他又在买东西了,我赶忙过去,发现他的确在小店里。我一言不发,只是用严肃的目光默默地盯着他看。他见到我后,感到尴尬,心里发虚,一声不响地跟着我回教室去。路上,我们两人谁也不说一句话。以后的几天里,我也没找那位同学谈话。可是一个星期后,这个同学自己憋不住了,他主动来找我:“老师,你批评我吧!”我说:“我发现你现在不去小店买零食了,让我批评你什么呀?”这时学生才如释重负地笑了。

在老师的沉默中,学生感觉到了老师的不满和责备,产生了一种心理压力,并在自我反省中领悟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从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还应指出:教师应有太阳一样光明磊落的胸怀,把自己的光和热送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不能厚此薄彼。对学生的缺点,不论是好学生或是后进生都不应偏袒,要一视同仁,公平相待。这样学生才会尊重老师、佩服老师,教师才能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从而在你的带领下,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教育学生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利用批评这一方式应以理解、信任、尊重、关怀、鼓励为基础,把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常与学生心理换位,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

微笑中接受批评,这样的批评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zv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