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

更新时间:2023-09-13 17:11: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法练习题

第一节 词类的划分(练习题)

1判断题: ( 1 ) 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 )

(2 ) 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

是临时改变功能。 ( )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

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 )

2 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 (2)词的兼类 3 填空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

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尚书·无逸》 ..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诗经·小雅·彤弓》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殆”的词性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庄子·秋水》 .

②殆有甚焉。 《孟子·梁惠王上》 ..

4 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不磬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第二节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练习题)

1 选择题:(1)《韩非子· 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相”的用法是 ( ) (A)名词用作意动 (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C)名词用作使动 (D)动词用作使动

(2)在下列四句话中, 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 )

(A)《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B)《孟子· 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 ·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 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2 解释名词术语:(1)名词的使动用法 (2)名词的意动用法 3 判断题:(1)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 ( ) (2)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 )

4 问答题: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有那些?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勿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韩非子·说林下》

(2)孟柯,邹国人,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作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第三节 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练习题)

1 判断题:(1)动词经常用作意动 。 ( ) (2)数词很少活用为动词。 ( )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比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

2 填空题:(1)《左传·昭公三年》:“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参”的用法特

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 ) 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两种情况: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解释名词术语:(1)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 问答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有哪些? 5 标点并翻译以下短文:

(1)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于事。《韩非子·五蠹》

(2)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伏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能与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第四节 常用副词简介(上)(练习题)

1选择题:(1)在下列四组程度副词中,全都表示最高程度的一组是 ( )

(A)殊 孔 雅 (B)良、尽、加

(C)颇 愈、滋 (D)极、益、弥

(2)在下列四组范围副词中,全都表示总括范围的一组是 ( ) (A) 悉、皆、专 (B)尽、偕、特 (C)俱、具、但 (D)举、毕、咸

(3)在下列四组时间副词中,全都表示过去时态的一组是 ( )

(A)既、方、寻 (B)向、旋、会 (C)会、已、行 (D)曾、尝、业

2判断题:(1) 古汉语副词“仅”可以表示范围之大,往多里说。 ( )

(2) 古汉语副词“颇”既可以表示程度大、深,也可表示程度小、浅。( ) (3)古汉语副词“寻”与表示长度单位的“寻”无关。 ( ) 3 填空题 :(1)古代汉语中,副词数量很多,应用广泛。按照副词得意义和用法,可以归

纳为 __________________ 等七类。

(2)按照所涉范围的大小,范围副词可分为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 4 标点并翻译以下短文

(1)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天下莫忿,汤、武是也。处胜人之势,不以胜人之道,厚于有天下之势,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桀、纣是也。然则得胜人之势者,其不如胜人之道远矣。《荀子·强国》

(2)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战国策·楚策四》

第五节 常用副词简介(下)(练习题)

1选择题:(1)在下列四组情态副词中,全都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的一组是 ( ) (A)信、必、盖 (B)良、乃、实 (C)宁、诚、果 (D)固、即、殆

(2)在下列四组敬谦副词中,既可以表示说话人自己发出的动作行为,也可以表示听

话人发出的动作行为的一组是:( )

(A)请、敬、谨 (B)幸、惠、辱、蒙 (C)敢、窃、伏、伏惟 (D)忝、猥 2 判断题:(1)“姑、且、聊”都表示暂时让步的语气和情态。( ) (2)“不”“弗”的用法完全相同。 ( ) (3)“父子相夷”和“父子相传”两句中“相”的含义相同。( )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句中“见”的含义相

同。( )

3填空题:(1)否定副词“莫”有两种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态副词按其所表语气和情态,约可分为六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问答题:否定副词“不”“弗”的异同。 5 标点并翻译以下短文:

(1)赵简子问于称抟曰:“吾闻夫羊殖者,贤大夫也。是行奚然?”对曰:“臣抟不知也。”简子曰:“吾闻之,子与友亲,子而不知,何也?”抟曰:“其为人也数变;其十五年时,廉而不匿其过;其二十也,仁以喜义;其三十也,为晋中军尉,勇以喜仁;其年五十也,为边疆将,远者复亲。今臣不见五年矣,恐其变,是以不敢知。”简子曰:“果贤大夫,每变益上矣!”《说苑》

(2)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曰:“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曰:“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战国策·秦策五》

第六节 常用代词简介(练习题)

一、判断题:

1. 用于谦称的名词,如“妾”、“仆”、“臣”等,可代第一人称。 ( ) 2. “之”经常用作远指代词。 ( )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两句中“焉”的用法相同。( ) 4. 辅助性代词“者”和“所”都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 ) 5.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和“诺,恣君之所使之”两句中的三个“所”

字用法相同,都表示动作的对像。 ( ) 6. 《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句中的前置宾语是疑问代词“何”。 ( ) 7. 《山海经·北山经》:“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句中的“是”是代词,用作主语。 ( ) 8. 《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其”的语法作

用相当于“水之”。 ( )

二、说明下列短文中已标明号码的加点词的词类、用法: 1.上[1]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2],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①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②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③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④之所以⑤为陛下禽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1]上:旧专指帝王.此指刘邦。[2]不:同“否”。

①陛下 ②臣 ③何 ④信 ⑤所以

2.昔人言[1]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2],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①使者,.将加诛焉。幸臣谏曰:“人所忧者莫②急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彼自丧其③生,安能..令君④不死也?”乃不诛。(《列子·说符》) .

注:[1]有言:原文作“言有”。[2]不捷:指行动迟缓。

①其: ②莫: ③其: ④君:

三、问答题:

1. 举例说明辅助性代词“者”的主要用法。 2. 何为“无定代词”?举例说明。

四、标点短文:

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

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2.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

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韩非子·说难》)

五、翻译下列短文:

1.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袭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

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出袭发粟以与饥寒者。 (《曼子春秋》) 2.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

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史记·张仪列传》)

第七节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感叹词简介(练习题)

一、判断题:

1.介词“被”是由名词“被”引申虚化而来的。 ( ) 2.连词“而”、“以”通常只连接名词。 ( ) 3.“姑、且、聊”都表示暂时让步的语气和情态。 ( ) 4.古汉语表示结构关系的助词“之”,同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的用法完全相同。( ) 5.两个或三个句末语气词连用(如《孟子·梁惠王》:“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可以表示两重或三重语气。 ( ) 6.《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句中“以”作连词用。 ( ) 7.《战国策·齐策》:“责毕收乎来何疾也”句中“也”表疑问语气。 ( ) 8.两个或三个句末语气词连用,其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 )

二、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 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 ) .2.扶苏为人仁,谓蒙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史记·李斯列传》) ( ) .3.古之兵,弓、剑而已矣。(《淮南子·汜论训》) ( ) .4.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 .

6.强奏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7.龟蛇同弗灵于狼也。(《中山狼传》) ( ) .8.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 ) .

三、标点短文:

1.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暗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梦溪笔谈》) 2.岭南气候不齐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日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今岁九月残暑方退既望之后月出愈迟然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弹寺扣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此殆古今绝唱也 (《东坡诗话录》)

四、翻译下列短文:

1.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退。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bh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