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滚灯的历史由来和传承现状 -

更新时间:2023-10-04 18: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前言

奉贤与海结缘。

浩浩大海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因海而起的灾害频发。

于是,绵延百里的杭州湾畔,从此就描绘了一幅幅前人搏击海难抵御倭寇的壮观画面,筑堤阻海夕,祭海保太平。奉贤人的前辈在铸就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粗犷的海风,包含着智慧和勇敢,催生了民间民俗文化的结晶——奉贤滚灯。

上海南郊、东海之滨的奉贤有个古镇——柘林,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民间艺术瑰宝——滚灯。滚灯是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史载滚灯原为纸灯。明朝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偏安佚豫》中记“以纸灯内置关报放地下,以足沿街徽转之,谓之滚灯。”迄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太平军来到奉贤百姓欢欣鼓舞用滚灯舞来表达喜庆之情。《沪城岁时行歌》记“艳说年半五谷登龙蟋九节彩云燕。瞥如声涌惊涛沸火树千条拖滚灯。”可见一斑。此后滚灯逐渐定型为竹片制成的圆球直径1.4—1.6米内置50厘米左右小球一颗,外包红绢内点蜡烛。解放前民间灯彩流传极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滚灯,凡遇灯会、民间庙会皆以滚灯为先导。舞灯时将灯用线系于腰间,灯附人左右滚动,人随灯上下翻滚舞到兴致时,配以鞭炮锣鼓舞者用牙咬着线结以颈项之力使灯四处滚动小球内蜡烛不灭。舞大灯时体力消耗极大每盏滚灯须几人轮番舞动,操控者均为男子,大多赤裸上身体现了一种粗犷的力量美。滚灯被誉为”灯中之王“现保留的节目主要有翻铁塌饼、白鹤生蛋、蜘蛛放丝、缠腰缠脚半脱靴、缠腰双脱靴、五梅花、日落西山、鲤鱼卷水草、鹤鸽冲天等十余种。柘林的胡桥社区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多年来对传统的民间艺术滚灯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整理使濒临绝境的滚灯艺术重现昔日风采。滚灯曾多次获得全国民间文艺金奖,我国三代国家领导人都曾看过滚灯表演。

奉贤胡桥滚灯是流传于江南的一种集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据传从明代起就已经形成在江南一带,多以农民自娱自乐为主,而后百姓为欢迎太平军的进驻又创造了一种别开生面的赛灯艺术。在众多的欢欢迎队伍中,滚灯成为了独领风骚的开路先锋,场面尤为壮观。滚灯表演在长期的探索演出中日趋完美,在传统的杂耍技巧白鹤生蛋、缠腰、蜘蛛放丝、金猴戏球、鲤鱼卷水草、单脱靴、双脱靴、跳脱灯、日落西山的基础上,融进了滚地龙、舞灯龙、背抛、滚刀花、甩手、水流星等系列创作动作,集古今艺术为一体,更为形象地体现了滚灯舞集跳、滚、爬、转、旋、跃、抛的特色艺术效果,豪放中有细腻,洒脱中含凝重,刚健中透柔美,其风格与桥乡独具韵致的风土习俗相宜,即别于吴风之仪,又异于越风之态,被誉为“江南一绝”。

历年的磨砺创新,已有多套适合不同场合、展现不同手法的滚灯舞、操,在镇、区、市乃至国内的大型文化舞台上频频亮相,屡屡获奖。柘林镇胡桥社区也因此于1999年被国家文化部命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并于2005年被列为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民间艺术特色项目。

为更好地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一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保持“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柘林镇文广中心制定了滚灯项目的发展规划,举办了滚灯艺术研讨会、滚灯舞、滚灯操培训班、“胡桥杯”滚灯操比赛等活动,提高滚灯的艺术表演水平,扩大了群众基础,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徐思燕同志还热衷编辑出版《奉贤民间滚灯舞集成》,让世人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滚灯、熟知滚灯、走进滚灯。

作为上海本土孕育的民间艺术之花,滚灯舞深受各界的欢迎和群众喜爱。参加过在浙江海盐举行的江浙沪民间舞蹈大会,并获得优秀奖;在上海市群众文化奖的评比中获群众文艺创作、演出作品奖;在上海市体育三下乡活动中,被市体育局等单位授予上海市特色体育乡镇称号;在张家港市举办的“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系列演出活动中再一次受到专家和百姓的一致好评。同时还多次在全国重大文体活动中亮相并获奖,曾进京参加国庆四十五周

年献演,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观赏和赞扬;参加过全国八运会文体表演;两次角逐全国群星奖的均获佳绩;还有在全国第四、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中又分别获得金、银奖;全国“四进社区”金奖;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特色项目展示活动等。2008年1月,奉贤滚灯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

滚灯,这项古老而鲜艳的民间运动,在不断地吸取各方“养料”的同时,又经历了反复的磨炼,现正茁壮地成长着,如今那一套套美轮美奂的滚灯舞在频繁的“走出去”的交流中得到升华,连连展露出它的独特、它的精粹,从而也渐渐提升了它的知名度,奉贤胡桥滚灯——“独特美妙的身体语言”,将延续精彩华丽的篇章。

传承

奉贤历史上滚灯主要流传在奉贤的西半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奉贤群文工作者们对民间艺术进行全面的普查、挖掘、整理,抢救了濒于失传的“滚灯”。

吴友根是胡桥地区滚灯表演的创始人,他师承何人以无法考察。1903年二十五岁的吴友根开始耍滚灯,地方上有“吴友根条滚灯,一手撑竹竿”之说,方圆十里小有名气。据柘林镇胡桥地区陆雪明老人回忆,吴友根的养子吴小兵玩滚灯的名气大大超过其父。1924年年满18岁的吴小兵开始玩滚灯。吴小兵身高1.80米,膀粗腰圆,力大无穷,自创了左右缠腰、单脱靴、双脱靴、翻塌饼等十几个技巧动作,丰富了滚灯艺术的表演功能,故而在“立新关帝庙”、“法华都城王庙”等庙会及各种民间节日,地方乡绅、社团都邀请吴小兵出灯庆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滚灯活动在胡桥地区开展的如火如荼,涌现了像陈阿二等一批舞灯者。陈伯民、吴伯明也是当年舞滚灯的佼佼者。

其中,陈伯民是奉贤滚灯发展中一位十分重要的传承人。据20世纪八十年代奉贤县民舞集成记载,陈伯民1922年出生,柘林镇胡桥社区窑桥村人,1945年开始学习舞滚灯,在师傅陈阿二指点下刻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后,他学习了滚灯的全部是一套动作。而据现年八十岁的吴伯明老人回忆:当年与陈伯民还是孩童的时候,在法华街庙会上他就多次观看吴小兵玩滚灯,就有了学舞

滚灯的愿望,他们二人还在耍灯的实践中不断创编了“和合兔子”等行的滚灯动作,使奉贤滚灯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奠定了他们在舞灯者中的领先地位。解放后陈伯民和吴伯明的滚灯技术更臻完美。1956年,他们的舞滚灯被选为奉贤县的重点节目参加了江苏省的舞蹈汇演,荣获江苏省音乐舞蹈汇演优秀表演奖。在奉贤历史上与他们同时代的优秀滚灯舞者还有齐贤乡三长村的唐培坤、青村乡水产队的张惠生等。

十年浩劫期间。这一民间艺术濒临绝境,奉贤滚灯失去了他昔日的辉煌。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民族民间文化迎来了崭新的春天。20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市群众艺术馆的支持下,奉贤文化馆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担起了抢救民间滚灯的重担,组织精兵强将,全面开展民间舞蹈集成工作。在胡桥乡文化站王正荣等同志的大力帮助下,请出了会耍滚灯的陈伯民老艺人言传身教,汇编出缠腰·翻塌饼·蜘蛛放丝等十一套动作。1982年在奉贤县音乐灯会上胡桥乡滚灯表演引起了轰动。同年农历正月他们参加了市文化部门组织的嘉定闹元宵活动,在舞台重现了昔日的风姿。在这基础上,20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奉贤县文化局、胡桥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织了一县文化馆、乡文化站徐思燕、潘勇刚、王正荣、张逸等同志的研讨编创小组,对奉贤滚灯艺术进项了全方位的探索、研究。走访滚灯老艺人。收集第一手资料、改革了滚灯道具、增加了舞蹈元素。修改加工了滚灯锣鼓经和创作了新的滚灯音乐。使传统的滚灯在表演艺术上得以提升。1991年胡桥滚灯队成立、创作编排了由大滚灯、中滚灯、小滚灯组成的以江南民间锣鼓为音乐元素的民间舞蹈“滚灯”。在1992年上海市各界人士春节团拜会上首次亮相。受到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等中央·市委领导的亲切接

见。滚灯表演作为一个完整的民间舞蹈第一次搬上了舞台,这是奉贤滚灯艺术的一次飞跃。

1996年5月份奉贤县文化馆举办了男子滚灯技巧培训班和女子滚灯舞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县22个乡镇,总人数达65人,在培训学员刻苦学习,基本掌握了舞滚灯的技巧,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县22个行政乡镇都有了滚灯表演队伍,涌现出了陈国安、汤银华、汤御卫、陈国权等一批舞滚灯好手。其中陈国安被评为奉贤县“滚灯大王”。

1997年5月奉贤滚灯被定为全国第八届运动会序场表演节目,508位男女青年组承德大型滚灯操“滚灯巡礼”一经亮相,掌声雷动,受到各界人士好评。1998年初夏第一套女子单手滚灯操推广到全县各镇。全县妇联、卫生系统、驻奉部队、检察院。税务局干部、社区居民和群文、体育爱好者等几十个单位建立了几十个滚灯表演队伍,中、小、幼学校也把民间滚灯列入课余教学之中。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集舞蹈、体育、杂技于一体的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健身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7a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