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模拟试题五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5:56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一部分 言语表达与理解

1.在一个成熟的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学教育体系中,经济学理论必须更面对现实,经济政策也必须以理论逻辑为依归。但是,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靠科学的学科分工和职业定位,而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经济学理论不面对现实,就不能制定出积极的经济政策

B.作为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经济政策不能根据经济学家的角色而制定 C.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的结合要以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为基础 D.能否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要看经济学家的能力如何

2.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转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路途上的遭遇正有你所寻觅的东西。舍此之外,你还要寻求什么呢?

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赶路的人是指那些为成功而舍弃沿途风景的人 B.我们不应该为远方的目标而苦苦追寻

C.也许梦想就藏在你匆匆赶路时的沿途风景中 D.给人生留一些空闲的时间,而不是匆匆赶路

3.由于受定论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总要分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而且人们一般认为一切过错都应是反面人物造成的,并天真地以为,只要没有反面人物,任何事情都会顺利地进行,按照人们预想的道路向前发展。这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而只要一个人被定为反面人物,就永远不能翻身,纵使你有再多的好处,也还是反面人物,是个坏人。我们强调历史地看问题,可是我们的很多评价并没有体现这一点,而只是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去评价人,给人贴标签!

以下对作者的本意表达不正确的是: A.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应该客观 B.反面人物不应为所有过错负责

C.在历史评价中应尽量抛开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D.定论思想使我们对历史的研究走入了误区

4.文化“必定有异”,文明“难免有异”;文化“必须存异”,文明“可以存异”。这就是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所以,文化可以交流,甚至融合,但最终“存异”。文明的趋向,却是“求同”。因为文明的背后,是核心价值;而只有人类的共同价值,才最有价值。由此可见,只要把握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能兼收并蓄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那就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航母”。

根据这段文字,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A.“求同”是打造文化航母的根本 B.文化对“异”的包容程度要宽于文明 C.世界文明存在着不同价值取向 D.文化即使融合也难以消除差异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数先行国家的行政重心逐渐向社会福利管理转移,它们的人口基础管理,普遍形成了一种以“人口服务”为主的新体制。这种体制并没有放弃人口的管控,只是这种管控的核心目标是人口服务,基本手段是人口服务,表现形式也是人口服务。它将管控寓于服务之中,而不是相反。我国社会转型下的人口管理,显然也面临着类似的调整。

以下表述与这段文字意思不相符的是:

A.我国的人口管理应确立人口服务的管理宗旨 B.人口管控与人口服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 C.先行国家的人口管理转型是行政重心转移的结果 D.人口管理的新体制通过人口服务实现人口管控

第二部分 数量关系

6.3.1,5.01,7.001,( ) A.8.00 B.9.0001 7.100

C.10.000

D.8.0001

316,( ),64,4964,36256 4123610849A.81 B.81 C.82 D.81

558.某总公司由A、B、C三个分公司构成,若A公司的产出增加10%可使总公司的产出增加2%,若B公司的产出增加10%可使总公司的产出增加5%,问若C公司的产出减少10%可使总公司的产出减少百分之几?

A.2 B.3 C.4 D.5

9.老师出了若干份试卷,以各份试卷的平均分计算考生的成绩,某考生最后一份试卷得97分,则平均分为90分,若该考生最后一份试卷得73分,则平均分为87分,那么这组试卷的份数是?

A.8 B.9 C.10 D.11 10.某农场饲养的A、B两个品种的羊数量比是3∶1,饲养员每天给200个A种羊和120个B种羊作记号,几天后下班时发现,B种羊只剩60个没作记号,A种羊还剩600个没作记号,问农场饲养的A、B两个品种的羊的数量分别为多少?

A.1260,640 B.1860,620 C.3060,1020 D.1125,375

第三部分 判断推理

类比推理。每道题先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你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相似或匹配的词。

请开始答题:

11.出人头地:苏轼 A.东山再起:谢安 B.多多益善:项羽 C.投笔从戎:班固 D.指鹿为马:李林甫 12.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A.门可罗雀:班门弄斧 B.深思熟虑:优柔寡断 C.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D.白日做梦:梦想成真 13.道德:行为:约束 A.权力:人民:服务 B.信仰:图腾:崇拜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C.教师:教育:学生 14.煤气灶:主妇:做饭 A.车间:工程师:生产 C.剪刀:理发师:美发 15.微博:媒体:消息 A.股票:有价证券:金融 C.长城:景点:北京

D.法律:犯罪:惩治 B.炼丹:道士:修行 D.马路:清洁工:打扫 B.护照:证件:身份 D.债权:权利:债务

第四部分 资料分析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6-20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的5919元,增加2664元,年均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年均增长8.9%,比“十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高3.6个百分点。

2005-201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及增长情况

2010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比2005年增加1257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7%。在工资性收入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1178元,比2005年增加610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7%;外出务工收入人均1015元,比2005年增加557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2%。

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2833元,比2005年增加988元,增长53.6%,年均增长9.0%。其中,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2231元,比2005年增加761元,增长51.8%,年均增长8.7%。农村居民家庭从事第二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82元,比2005年增加74元,增长68.2%;从事第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420元,比2005年增加153元,增长57.4%。

2010年农村居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人均453元,比2005年增加305元,增长2.1倍。其中,2010年各级政府给予的农业生产补贴收入人均118元,比2005年增加100元,增长5.5倍;2010年农村居民领取的离退休金、养老金人均113元,比2005年增加82元,增长2.7倍;2010年农村居民报销医疗费人均27元,比2005年增加24元,增长8.7倍;2010年农村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收入人均12元,比2008年增加7元,增长1.5倍。

2010年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人均202元,比2005年增加114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0%,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高3.5个百分点。

16.“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名义增长率约为: A.58.2% B.63.7% C.74.5% D.81.8% 17.材料中“X”的值与以下哪项最为接近? A.280 B.320 C.360 D.400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8.“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值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贡献率约为:

A.37.1% B.43.6% C.47.2% D.50.4%

19.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为: A.375元 B.446元 C.528元 D.602元

20.“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的年均增长率约为: A.10% B.15% C.20% D.25%

第一部分 言语表达与理解

1.【答案】D。解析:D项和文中“而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的论点相悖。 2.【答案】B。解析:材料说的是应把“赶路的心态转换成散步的心态”,强调的是不要忽略沿途的风景。文段侧重的是心态转变,而非放弃目标。故B项与文意不符。

3.【答案】C。解析:文段的意思是说不能“只是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去评价”,要历史地看问题,要学会体悟历史人物所在的历史情境,而不是说应该“抛开现代人的思想感情”,C项既不是作者的本意,也不具有现实可行性。故本题答案选C。

4.【答案】A。解析:由“只要把握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能兼收并蓄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那就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航母’”可知,“求同存异”是打造文化航母的根本,A项只说了“求同”,不全面。因此A项错误,当选。

5.【答案】B。解析:由“这种体制并没有放弃人口的管控,只是这种管控的核心目标是人口服务,基本手段是人口服务,表现形式也是人口服务”可知,人口服务是人口管控的目标、手段及表现形式。故B项“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说法显然有误,当选。

第二部分 数量关系

6.【答案】B。解析:整数部分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小数部分是公比为0.1的等比数列。整数部分为7+2=(9);小数部分为0.001×0.1=(0.0001);两部分相加得最后答案9.0001,所以答案是B。

4447.【答案】C。解析:各项变形为102+(3)-1,92+(3)0,82+(3)1,72+

444(3)2,62+(3)3,可以看出整数部分为递减的平方数列,分数部分是公比为3的

等比数列。

8.【答案】B。解析:设A、B、C三个公司产值分别为a、b、c,设所求为x%。

?10%?a?2%??a?b?c???10%?b?5%??a?b?c???10%?c?x%??a?b?c?

解得x=3,所以答案是B。 9.【答案】A。解析:盈亏问题,前后总分相差97-73=24分,平均分相差90-87=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分。则这组试卷份数为24÷3=8份。

10.【答案】D。解析:设B品种羊的数量为x,则A品种羊的数量为3x,作记号的

?200y?600?3x,?120y?60?x。天数为y,由题可得?解得x=375,y=2.625不是整数,但由于x是整数,故可求得正确答案为D。

第三部分 判断推理

11.【答案】A。解析:出人头地的主人公是苏轼,只有A项符合。B项多多益善的主人公是韩信,C项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D项指鹿为马的主人公是赵高。

12.【答案】C。解析:百发百中和百步穿杨都是形容箭法准确;不求甚解和囫囵吞枣都是形容学习不求充分理解。

13.【答案】D。解析:道德对行为有约束作用,法律对犯罪有惩治作用。 14.【答案】C。解析:主妇用煤气灶做饭;理发师用剪刀美发。

15.【答案】B。解析:微博是一种媒体,可以用微博来发布消息;护照是一种证件,可以用护照来证明身份。

第四部分 资料分析

16.【答案】D。解析:由材料第一段可知,“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量为2664元,2005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则所求为

2665=8X%,首3255数为8的只有D项。

17.【答案】B。解析:由表格可知,2005年农村人均居民纯收入为3255元,比上年名

110.8%义增长10.8%,则X=3255×≈3255×9=325.5元/人,最接近的是B。

11?10.8%1?918.【答案】C。解析:由材料文字部分可知,“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值为125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值为2664元,则所求为

1257=266447.X%,选C。

19.【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为[(182-74)+(420-153)]元,利用尾数法2-4+0-3=5,尾数为5,只有A满足。

20.【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比2005年增长2.1倍,故“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010?20051?2.1-1=53.1-1,又易知1.255≈3.05,故年均增长率约为25%。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7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