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6-15 07: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海岸带的定义。了解海岸带进退的影响因素。 2、 了解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了解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海岸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2、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海边,海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那么我们真的能指出海岸线的位置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解小结: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转承)那么影响海岸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呢?(阅读,讨论,回答)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转承)我们知道,海岸的类型有多种多样,主要有哪些呢?

2.海岸的类型

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这些不同类型海岸有哪里主要特点及开发方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课后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二、 过程与方法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都知道,陆地上高低起伏,有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那海底地形是怎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学生回答)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读图2.14,归纳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大陆架和大陆坡:见教材P16 岛屿和海沟:见教材P16 洋盆和洋中脊:见教材P17 大陆隆: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1500—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了解洋壳的形成。

2、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

(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二节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2、 认识和了解海洋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 了解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对策和重要性。

4、 了解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调查泉州沿海海洋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保护海洋的环保观、生态观。 教学重点难点:

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当前,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海洋开发的永续利用,我们必须防治海洋环境污染,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一)海洋环境污染: (1)海洋污染的

绝大部分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①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也会影响海洋生物。 ③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和化肥随雨水流进江河,或随土壤颗粒在河口淤积,最终流入海洋。 ④石油污染:沿海工业生产和海洋航运中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多集中于沿海水域或海上航线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污染物集中,污染迹象明显,危害严重,因而也备受公众关注。

(学生阅读P74-75,思考:海洋污染物主要来源有哪些?说明海洋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海洋污染物是通过什么途径危害人类自身的?) (二)海洋生态破坏 1.产生原因: ①人类生产活动

排放污染物一—造成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一—造成生物数量减少;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

②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2.赤潮:

(阅读P77,赤潮)

(1)综合分析赤潮产生的原因:

①地理、生物、化学:

赤潮生物的种类主要是藻类植物中的甲藻、硅藻等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细菌等;海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大量存在,是赤潮形成和发发展的基础。

②地理(人类活动的影响):

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③地理(气候、洋流、地形等自然条件):

春夏温暖李节,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总之,赤潮发生是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形成的自然现象。 (2)我国沿海易发生赤潮的区域及发生时间:

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及养殖水体比较容易发生赤潮,如渤海、东海的长江口海域、舟山群岛、杭州湾、南海的海口湾等。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3)赤潮的危害:

①危害水产养殖和捕捞业。赤潮生物分泌粘液附着在鱼类的鳃上,使其窒息死亡;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使鱼类中毒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鱼类缺氧窒息死亡。 ②损害海洋环境。pH值升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其它生物减少,水体缺氧等。 ③危害人体健康。水产品富积赤潮毒素,人们不慎食用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

④影响海洋旅游业。破坏旅游区的秀丽风光,因赤潮有毒,应避免在赤潮发生水域游泳或做水上活动。

(活动)思考P77活动。 (三)海平面上升

(思考:为什么小岛国对大力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尤其积极和迫切?海平面上升的机理是如何的?)

1.海平面上升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两极冰川融化、上层海水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 2.带来的危害:(如右图)

3.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 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②植树造林

③工程措施:海岸防护堤坝 (四)海洋环境保护

(问: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有哪些?) 海洋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提高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实行清洁生产,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三节 海洋权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2、 了解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跟邻国海洋权益争议的概况,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学重点难点:

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 、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结合图6.20,板书讲解领海、内水、专属经济区、毗邻区、大陆架等概念。) 思考:内水与领海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阅读P84,钓鱼岛和南沙群岛) 3.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hc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