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大联考2015 ~2016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B卷

更新时间:2023-03-08 10:03:3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天一大联考2015 ~2016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B卷

天一大联考2015

~2016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B卷 语 文 试 题

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提到美,人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好看、好听等。这些用美学术语来说,叫作感性美。但仅仅把美理解为感性美,有失美的完整内涵和本质。从当前实际看,一些五色五音之类的感性美,缺乏高远精神境界支撑,不足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品位。因此,当代美学应将境界之美作为重大研究课题。

是有感性美与心灵美的层次之分。即使是低层次的感性美,也应有高远精神境界的支撑,这就是它的超功利性。感性美给人的愉悦感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最早提出审美感官(视觉和听觉)和非审美感官(味觉、嗅觉与触觉)的区分,显示了审美兴趣不同于实际兴趣的独特之处:视觉和听觉的对象不同于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对象,后者涉及人的感性欲念和功用追求,而前者无功用欲念的牵挂。望梅可以产生美惑,但不能满足止渴的功用、欲念。西方中世纪的圣托马斯·阿奎那阐述了柏拉图这一论断的深层内涵,认为美在于形式而不在于实物,超出功用、欲念之上。视觉和听觉所感到的是事物的形式美,如线条之匀称、音调之和谐等,这些都不能供人使用。这一思想揭示、扩大和深化了美在于声色的含义,美由此而可以定义为超越功用欲念之意。 声色之美是对人生最低级欲望的超越。人如果仅仅沉溺于食色之性而不思超越,则无美可言。功用欲念乃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而美则是后生存之必需。后者,超越之谓也。超越不是脱离和抛弃,而是既包含又高于和超出。当前一些美学研究者和实际工所推崇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多紧紧捆绑在功用欲念的追求之上,太少超越之毒。这种美的层次亟待提高。 至于比感性美更高的心灵美,就更明显、更突出地具有超越功用欲念的特性。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康德在谈到蔓的特性时强调,美是唯一独特的不计较功用欲念的愉悦之感,可称之为自由的感情,即不受功用欲念制约之意,有解放人的心灵作用。在康德看来,不计功用欲念乃艺术创造的精髓。美在声色的思想和命题从此明确地发展为美在自由。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席勒进一步提出,审美意识是既不爱感性物欲限制又不受理性法则限制的自由活动。席勒把美之为美在于自由(超越功用欲念)的观点提升到欧洲近代美学的最高峰。 不可否认美学应该为现实服务,但从深层内涵和境界上说,美应高于现实。让美一味屈从于现实,必然扭曲美的本质特性。近几十年来,很多人强调美学研究要现实。这是一条光明大道,值得肯定和坚持。但当今社会上又出现了另一种偏向:过于现实化,甚至是沉溺于现实之中。审美与金钱、物欲挂靠得太紧密,美的超越本质不见了,高远的精神境界不见了。因此,今日之社会不妨借来一点昔日象牙塔里的清风。当代美学研究和审美活动应面向现实、

超越现实。当今时代需要的美,应是烈超越现实功利曲高远精神境界为本质的真正的美。 (选自《人民日报·学苑论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活动中的超功利性应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美所不可或缺的,但现实情况却是,这种高远的精神境界在一些感性美中时有缺失。

B.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在追求美,经常提到的好听好吃好玩好看等,从美学专业的角度来看,应该可以将之归于感性美的范畴。

C.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而沉溺于食色,那他就没有对人生最低级欲望进行超越,连声色之美也难以获得,根本无美可言。

D.美是后生存所必需的,虽是超越功用、欲念之上,但它不是对功用欲念毫无关系的脱离和抛弃,而是在其基础之上的一种超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康德第一次明确提出美在自由的观点,席勒发展了他的这种美学思想,将审美意识阐释为既不受感性物欲也不受理性法则限制的自由活动。 B.阿奎那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发展了美在于声色的含义,认为美在于形式而不在于实物,无论是匀称的线条还是和谐的音调,都是视、听觉感受到的形式美。

C.在康德看来,艺术创造的精髓是不计功用欲念,美与其他愉悦之感相比,是唯一不受功用欲念制约的自由的情感,具有解放人的心灵的作用。

D.审美感官和非审美感官的区分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的,其中审美感官不涉及功用欲念,而非审美感官则和人的感性欲念、功用追求相关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灵美位于审美的更高层次,其超越功用欲念的特性更加明显和突出,具有高远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

B.美学与现实生活不但不矛盾,而且应该服务于现实生活。但倘若将美只停留在声色层面,就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品位。

C.在当今时代,既要肯定美学研究应现实的观点,同时也要谨防美的超越本质和高远精神境界由于金钱、物欲等的影响而丢失。

D.目前一些人所推崇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由于和功用欲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缺少超越,依据柏拉图的观点,这并不属于美的范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瀚,字子文,仁和人。嘉靖十四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历庐州知府,改大名。俺答围京师,诏遣兵部郎中征畿辅民兵入卫。瀚立阅户籍,三十丁简一人,而以二十九人供其饷,得八百人。驰至真定,请使者阅兵,使者称其才。累迁陕西左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甫半岁,入为大理卿。进刑部右侍郎,俄改兵部,总督漕运。隆庆元年,改督两广军务。时两广各设巡抚官,事不关督府。瀚请如三边例,乃悉听节制。大盗曾一本寇掠广州诏切责瀚停总兵官俞大猷俸已一本浮海犯福建官军迎击大破之赉银币已,复犯广东,陷碣石卫,叛将周云翔等杀雷琼参将耿宗元,与贼合。建议镌瀚一秩调用。已而郭成大破贼,获云翔。诏还瀚秩,即家俟召,再抚陕西。迁南京右都御史,就政工部尚书。万历元年,吏部尚书杨博罢,召瀚代之。秩满,加太子少保。时廷推吏部尚书,首左都御史葛守礼,次工部尚书朱衡,次瀚。居正恶守礼憨,厌衡骄,敌特拔瀚。瀚资望浅,忽见擢,举朝益趋事居正,而瀚进退大臣率奉居正指。御史刘台劾居正,因论瀚抚陕狼籍又唯诺居正状。比居正遭丧,谋夺情,瀚心非之。中旨令瀚谕留居正,后正又自为牍,风瀚属吏,以覆旨请。瀚佯不喻,

谓政府奔丧,宜予珠典,礼部事也,何关吏部。居正复令客说之,不为动,乃传旨责瀚久不奉诏,无人臣礼。廷臣惴恐,交章留居正,瀚独不与,抚膺太息曰:三纲沦矣!居正怒,嗾给事中王道成、御史谢恩启摭他事劫之,勒致仕归。居正殁,帝颇念瀚。诏有司给月廪,年及八十,特赐存问。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懿。 (节选自《明史·张瀚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盗曾一本寇掠广州/诏切责/瀚停总兵官俞大猷俸/已/一本浮海犯/福建官军迎击/大破之/赉银币/

B.大盗曾一本寇掠广州/诏切责瀚/停总兵官俞大猷俸/已/一本浮海犯福建/官军迎击/大破之/赉银币/

C.大盗曾一本寇掠广州/诏切责瀚/停总兵官俞大猷俸/已/一本浮海犯/福建官军迎击/大破之/赉银币/

D.大盗曾一本寇掠广州/诏切责/瀚停总兵官俞大猷俸/已/一本浮海驰福建/官军迎击/大破之/赉银币/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指古代男子在十八岁行冠礼后,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

B.漕运,是指在古代社会,封建王朝将所征田赋的部分粮食经由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C.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均为负责教习太子的东宫官职,分别是太保、太师、太傅的副职,后来成为一种荣誉性称号。

D.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瀚富有才干,做事得法。俺答围困京城时,张瀚采用积极有效的方式,征召了八百民兵作为防卫京城的士兵,他因此受到使者的称赞。

B.张瀚坚守礼法,遭到弹劾。在张居正遇丧而想继续留任一事上,张瀚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张居正应当坚守礼制,最终遭到陷害被勒令退休。

C.张瀚改革军务,加强管制。在负责两广军务期间,针对过去两广各自为政,处理政务不听从总督的弊端,他积极进行改革,加强了总督府的管辖权力。

D.张瀚受帝惦念,享有哀荣。张居正死后,皇帝想念张瀚,特命每月赐给他粮食;在张瀚八十岁时给予慰问,等张瀚死后,神宗又赠予他加衔和谥号。 7.把文中疆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郭成大破贼,获云翔。诏还瀚秩,即家俟召,再抚陕西。 译文:

(2)御史刘台劾居正,因论瀚抚陕狼籍又唯诺居正状。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早 行 刘 驾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心孤多所虞,憧仆近我行。 栖禽来分散,落月照孤城。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8.诗人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早行之早的?请简要分析。(5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hc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