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新北区卫生计生

更新时间:2023-03-08 06:34:45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常州市新北区卫生计生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区深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五年,也是推进健康新北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为推动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常州市新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常州市卫生计生“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等文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成效

(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2个。其中,市属三级医院1家;区属公共卫生机构3家;乡镇卫生院11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村卫生室5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民营医院3家;养老护理院1家,各类诊所(门诊部)39家,企事业单位内设机构32家,基本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社会力量办医同步得到较快发展。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2张,执业(助理)医师2.1名,注册护士2.2名。“十二五”期间完成春江人

民医院、罗溪镇卫生院、新桥镇卫生院、三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易地新建工程。春江人民医院、三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确认为二级医院建设单位,孟河镇卫生院、百丈卫生院被确认为二级中医医院和二级精神病防治康复医院建设单位,全区建成三个集中消毒供应中心。

(二)基层改革不断深化。全区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推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定额补助、绩效考核、两级分担”原则对基层单位实施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建立健全财政多渠道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重新核定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三)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11~2015年,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139.4万人次增加到269.3万人次,年均增长18.6%;出院人次由20051人次增加到30826人次,年均增长10.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九大类22项增加到十二大类45项,人均公共卫生经费由25元增加到70元。创建成省级示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7个,省级示范村卫生室9家,常州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2013年创成江苏省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和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区,2015年创建成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单位。

(四)中医特色传承发扬。大力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提

升工程,以传承和发扬孟河医派传统文化为抓手,整合孟河医派名医堂、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以及孟河医派再传弟子等优势资源,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优化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全区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以上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面开展中医药老年保健和儿童保健服务。建成市级以上中医基层特色专科3个,孟河镇、罗溪镇、薛家镇、新桥镇卫生院中医科成功创建成“江苏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三井、河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成省中医药特色示范中心,龙虎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成常州市中医药特色示范中心。

(五)计生服务树立品牌。积极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鼓励引导群众理性生育,依法依纪查处违法生育行为。建成特色人口文化园8个、失独家庭“爱心家园”3家、公益性早教阵地17个和流动人口“康健驿站”5家。与开拓者国际组织合作的“康健计划”项目率先落户我区,在全国率先探索政府、企业、外来工三方合作共赢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和流动人口示范市场创建活动,努力保障流动人口权益。“十二五”期间,被评为江苏省人口计生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单位和江苏省“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

(六)爱国卫生深入推进。全面推进健康促进行动,全区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均建成健康促进单位,建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社区13家、示范单位11家、示范餐厅10家、

示范食堂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单位覆盖率达100%。全区共建成“国家卫生镇”2个、“江苏省卫生镇”4个、“江苏省卫生村”47个、“常州市卫生村”8个,城乡卫生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从328元提高到660元,各级财政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完善了医疗救助管理系统,建立大病保险制度。五年来,全区新农合累计门诊补偿282万人次,补偿金额3948万元;累计住院补偿12.9万人次,补偿金额55792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从79.8%提高到85%,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从53.3%提高到56.7%,极大地减轻了居民看病就医负担,降低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为保障群众健康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八)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十二五”期末,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工总数1723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1350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41%,大专以上学历占82.9%,高级以上职称占11.6%,中级以上职称占47.6%,卫生队伍结构明显优化。选送45名临床医师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组织实施基层卫技人员务实进修工作, 卫生人员继续教育覆盖率达100%,学分达标率100%。

(九)信息平台建立完善。以“智慧医疗、智慧健康”为目标,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财政投入达3770万元。完成基层医疗卫生单位HIS系统、公共卫生系统、新农合结报系统、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应用软件的统一部署,

构建了与市第四人民医院和市级平台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初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市级医院医疗卫生数据共享、居民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实时更新。

(十)行业监管规范有效。区卫生监督所与疾控中心正式分设,并新迁办公场所。完成“三合一”网络平台行政权力实施和清理工作,全面加强医疗市场秩序整顿,出台了《新北区打击非法行医工作联动机制》。实施餐饮行业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开展“放心餐饮示范工程”及“放心消费行”活动,创建成放心餐饮示范店30家、美容美发单位20家。严格落实《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项规定》和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规定,卫生纠风和治贿工作取得新成效。群众对卫生计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区卫生计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卫生计生改革发展仍面临着相当繁重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还存在着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全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为2.1和3.2,较省定基本现代化指标值低0.4和2.8,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同时,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更为匮乏,受行政区域形成背景的影响,区域内既缺乏区级医院的引领和市级综合医

院的支撑,也缺少高端民营医院的补充,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二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我区公共卫生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卫生事业整体发展也不相协调,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卫生监督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从基础设施到人员配备都与国家、省市建设标准相差甚远,在全省所有县(市、区)中还处于落后地位,与应对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三是卫生计生专业人才短缺。按照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应达到每千人口3.5名,而我区“十二五”期末仅达到2.6名。尽管我区不断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基层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但受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医务人员待遇和交通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基层卫生人才仍面临既难引得进也难留得住的矛盾,同时还存在着医务人员普遍超负荷工作和积极性、主动性难调动的双重矛盾。

四是计生服务有待加快转型。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重大调整,全区计划生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加快转变工作方式和完善服务内涵。新旧计生政策衔接、流动人口同城待遇、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保障等问题更加突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推进计划生育惠民计划和生育关怀工程、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力度的任务更加艰巨。

五是医改深层次问题凸显。全区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任务十分艰巨,财政对卫生计生的投入仍面临较大压力,稳定的卫生投入与增长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缓慢,各级医疗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价格和医保支付尚未建立有效联动机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基层提供签约服务的卫生资源不足与群众自愿接受服务的意识不强并存。群众对基层常见病、慢性病药品短缺反映强烈。

三、“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是全民健康目标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要坚持以“全民健康”为主线,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作为,创新驱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随着新一轮医改向纵深推进,多项高层政策密集出台,制约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正逐步得以破解,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市级统筹,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和取消门诊输液,分级诊疗模式探索前行,多元化办医节奏加快,人民群众更加关注改革的进展和成效,为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是健康新北建设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三五”时期是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全面推进健康新北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区政府将保障全民健康作为推进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民生实事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就要求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必须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公平可及和质量效率,更加注重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和重心下移,更加注重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四是健康需求改变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与消费结构转型、居民医保广覆盖与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人口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化等因素引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将持续释放,人民群众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在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更为多元化、多层次,对医疗卫计服务有更多新期盼;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医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推动健康服务模式的深刻转变,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产城融合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和谐幸福宜居区”战略定位,以“健康新北”建设为引领,以补短板、促健康、转模式、强保障为着力点,统筹推进深化医改各项

任务和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完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卫生计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卫生计生服务需求,为实现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共享发展。坚持健康需求导向,以增进居民健康为中心,切实把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实施全民健康策略,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坚持政府主导,推进多元发展。突出政府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作用,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社会办医,促进有序竞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促进养老与医疗、运动与健康深度融合,促进卫生计生事业与健康产业良性互动。坚持中西医并重,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私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坚持改革引领,推进创新发展。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深化医药卫生综合改革,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有利于增强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促进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增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活力。

(五)坚持预防为主,推进转型发展。贯彻预防为主方

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着眼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和全方位健康服务,持续推进服务模式转变,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重心从“病有所医”转向“病有所防”。

第三章 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

一、发展目标

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宗旨,以打造“健康新北”为核心,以实现人人享有更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为总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全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框架,全区卫生计生事业整体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城乡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省市先进水平。

二、主要指标 (一)居民健康水平

(1)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2岁; (2)婴儿死亡率:≤5‰; (3)孕产妇死亡率:≤6/10万; (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

(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下; (6)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07左右; (7)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90%; (三)资源配置

(8)每千人口床位数达5.0张;

(9)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达2.5名; (10)每千人口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达3.5名; (11)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2.9名; (12)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0.83名; (13)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3.5名以上; (14)每千服务人口配备1.2名乡村医生; (四)疾病防控

(15)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稳定在150/10万以下;

(16)以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

(17)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50%和45%以上; (18)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90%; (19)肺结核发病率≤35/10万;

(20)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管理率≥80%; (五)妇幼保健

(2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 (22)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 (23)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 (24)婚前医学检查率≥90%;

(25)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90%; (26)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5%; (27)出生缺陷率≤5‰;

(28)妇幼保健服务机构健全率100%;

(六)卫生监督

(29)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

(30)卫生重要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

(七)爱国卫生

(31)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 (32)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9%; (33)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85%; (八)医疗服务

(34)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人群覆盖率达到5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70%以上;

(35)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市级以上基层特色专科覆盖率达80%以上;

(36)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学分达标率100%;

(37)卫生服务人员执业资格合格率达100%; (九)中医药服务

(38)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5%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25%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中医类别医师的比例达60%以上;

(3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文化特色诊疗区建成率100%,9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40)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0.4; (十)医疗保障

(41)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 (42)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率达100%; (十一)卫生投入

(43)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100元; (44)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5%; (45)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

1.完善医疗机构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定位、数量及规模,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区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基本达5.0张。其中,公立医院1.2张/千人;基层机构2.0张/千人;社会办医1.6张/千人。全区“十三五”医院布局规划见表1。

表1:常州市新北区“十三五”医院布局规划

属性 公立 医院 基层 医院 序号 1 2 3 4 5

医疗机构名称 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新北区春江人民医院 新北区三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北区奔牛人民医院 新北区孟河中医医院(孟河中心卫生院) 级别类别 三级综合医院 二级综合医院 二级综合医院 二级综合医院 二级中医院 床位数 1000 200 280 200 300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民营 医院 18 19 20 21~25 合 计 新北区精神卫生中心 春江镇圩塘卫生院 春江镇安家卫生院 春江镇魏村卫生院 新桥镇卫生院 薛家中心卫生院 罗溪镇卫生院 西夏墅镇卫生院 河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龙虎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常州国际医院 常州九悦医院 常州鼎武康复医院 常州曙光美容医院 薛家爱心护理院 其他社会力量办二级医院5所 25 二级专科医院 一级综合医院 一级综合医院 一级综合医院 一级综合医院 一级综合医院 一级综合医院 一级综合医院 一级综合医院 一级综合医院 三级综合医院 二级综合医院 二级专科医院 二级专科医院 一级护理院 综合医院2所 专科医院3所 200 30 30 60 60 120 80 99 30 60 500 120 150 100 50 280 150 4099 (注:十三五期末全区常住人口以约82万人估算)

2.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标准。以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和医务人员标准工作量为依据,结合服务人口、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等因素配置医疗卫生人员。到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 (助理)医师达2.5名(其中,全科医生0.35名/千人,公共卫生医师0.83名/千人,中医师0.3名/千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达2.7名;每千人口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3.5名;村卫生室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2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

3.整合卫生计生服务资源。利用卫生计生现有资源,

推进机构与职能整合。区级完成妇幼保健所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整合,建立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镇(街道)级整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与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幼保健职能。村级保留村卫生室和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共享共用。

4.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以服务、管理、信息一体化为手段,加快推进以市第四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全面建成区域影像诊断、临床检验、心电诊断、病理诊断和远程会诊等“五大中心”,积极探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运行模式,鼓励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与市内外其他三级医院合作共建专科型医联体,促进医联体内资源纵向整合。

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5.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在新龙片区以市第四人民医院为中心,扶持启动二期建设工程,推动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重点满足全区群众急危重症、疑难病例以及肿瘤病人的诊治需求;在高新片区加快国际医院项目引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高端三级综合医院,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同时,加大高端产科、心脑血管病、康复养老等专科医院的引进和扶持力度,促进全区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6.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十三五”期间,春江人民医院、奔牛人民医院和三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二级综合医院,孟河中医院、百丈精防中心建成二级专科医院,全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建成市级以上基层特色专科15个,覆盖率达80%以上。重点扶持春江人民医院、孟河中医院、薛家中心卫

生院、奔牛人民医院及三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产科、儿科(新生儿科)建设。

7.实施分级诊疗试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建立完善与分级诊疗相适应的医保政策和价格机制。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有序就医的格局。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医师有序流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8.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推行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提供连续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措施,推动基层单位以健康管理团队形式为居民提供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康复指导、巡回医疗等服务,并优先覆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结核病等慢性传染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计生特困家庭等重点人群。到2020年,全区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70%以上。

9.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发展,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效率,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上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重点扶持社会资本举办群众需求大、供给不足的中医、儿科、护理、精神、康复、医养结合等专业医疗服务机构以及特需高端医疗服务,形成优势互补、有序竞争局面。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2.0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

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

三、发挥中医药服务优势

10.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科学配置和优化中医药资源,完善以孟河中医院为主体,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以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等为补充,涵盖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功能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孟河中医院新建门诊大楼及中医特色街区,规划床位200张,创建成二级中医医院。所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均设立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肛肠、骨伤、康复、老年病、护理等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

11.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目标,不断提高中医药应对重大疾病、慢性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育和建成一批临床疗效显著、中医特色鲜明的基层特色中医临床专科。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业。

12.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挖掘、保护孟河医派文化资源,加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技术方法、诊疗经验的整理研究,完成孟河医派马培之、巢渭芳故居修复工程。以孟河医派书院为载体,实施名老中医师带徒传承工程,创建成省级中医药传承教育基地。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完善中医临床

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与毕业后教育融合发展。

四、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3.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力争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十三五”期间,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卫生监督所全面达到省定建设标准。建立健全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机制,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完成春江镇、孟河镇、奔牛镇卫生监督分所筹建任务。

14.落实重大疾病防控措施。坚持预防为主,完善传染病疫情预测预警和报告制度,全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稳定在150/10万以下。扎实开展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基本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疟疾、麻风病危害目标。健全慢性病防控工作协调机制,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加强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和肿瘤登记报告。切实加强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服务。到2020年,全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档率和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90%、60%;重性精神病建档率达100%,规范管理率达90%,区精神卫生中心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

15.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率。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提高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在12大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省市要求和我区实际,选择适宜项目逐步纳入服务范围。到2020年,基本公共卫

生服务经费人均标准提高到100元以上。实施“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人群之间服务差距,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和日常监管机制,强化资金管理和使用,有效提升服务效能。

16.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加强全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区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达到省定建设标准,以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积极开展新北区妇幼保健医院建设。重点加强设产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产科和儿科建设,加强爱婴医院长效管理和助产技术质量评价,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儿保及计划生育门诊建设和管理。优化妇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整合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医学检查项目,实施全区统一项目、统一标准的免费婚前孕前一站式检查。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和残疾儿童康复,适宜开展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筛查,提高出生人口整体素质。实施城乡统一的妇女“两癌”筛查等重大妇幼卫生项目,保障妇女儿童身心健康。

17.增强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卫生应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建设,推进卫生应急体系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信息系统,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具有应变能力的卫生应急体系,有效履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职责,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演练,完善应急物资和装备储备,每个基层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辆应急车辆。

18.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建立政府组织、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康促进长效机制,以病媒传播防控、环境综合治理和健康危害因素干预为重点,全面推进“健康新北”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科学防控病媒生物与相关疾病,全面落实控烟各项措施,持续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普及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加快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在巩固和拓展卫生城镇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健康创建系列活动。到2020年,国家卫生镇覆盖率达80%以上,健康镇村、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建设达到省市领先水平,创建成“江苏省健康促进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指标达30%以上。

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19.加强出生人口管理。依法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政策,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生育权益,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保证生育政策执行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建立健全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准确把握出生人口变动的趋势,建立出生人口预报制度,为政府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供依据。坚持标本兼治,完善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切实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综合治理。加强部门联手和区域协作,依法严厉打击“两非”(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坚持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推进

计划生育工作转型发展。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

20.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卫生计生服务资源,打造区级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完善镇(街道)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中心,结合新建的村(社区)卫生机构建成计生指导室。加强生育服务咨询指导,大力普及孕前优生知识,增强孕前优生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免费避孕节育技术服务,为育龄对象提供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继续优化早教阵地,对0~3岁婴幼儿家庭免费提供早教体验服务,实现早教知识100%进家庭,早教体验100%进社区。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为女孩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计划生育药具工作,提高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实现“避孕节育随访服务、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制度”工作城乡全覆盖。强化服务管理,进一步简化再生育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提供“规范、高效、便民”的政策服务。

21.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完善“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运行机制,努力实现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卫生计生信息共享与应用,提升卫生计生基本项目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工作,积极开展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宣传服务活动,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继续推进“康健驿站”阵地建设,充分利用阵地优势,开展企业外来工乐于接受的服务活动。加强流动人口统计、动态监测和研究工作,

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促进和关怀关爱工作,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素养。

22.促进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立政策兑现长效发放和动态增长机制,促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有效衔接,提升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继续创建市级“生育关怀帮扶基地”和“爱心家园”,为计生特困家庭提供生产生活帮扶。加强部门政策协调,拓展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帮扶渠道,妥善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精神慰藉等问题。深入推进幸福家庭建设,围绕“人人健康、家家幸福”的目标,全面落实人口素质提升、家庭健康促进、家庭发展扶助、和谐家园推进和家庭文化建设五大行动工作任务。

六、统筹提升支撑能力

23.加强卫生计生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卫生计生人才“强基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重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基层卫生骨干人才的选拔培养,通过实施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免费定向培养、全科(住院)规培和务实进修等多种措施,提高卫计人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引进考核简易办法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提升卫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2.7人,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其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千常住人口2.0人左右配备,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每千常住人口1.2人左右配备,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每千常住

人口0.3人左右配备。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3.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力争使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都有10名左右合格的全科医生。

24.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区级人口健康信息综合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依托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实施医疗健康大数据工程,强化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应用。发展面向基层和社区的远程医疗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医疗,促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提升健康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到2020年,全区全员人口信息、卫生计生资源、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健康知识五大数据库履盖全人群并实现实时动态更新。

25.健全药品保障供应机制。调整完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政策,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比例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增补目录以外、基本医保目录内的药品。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二三级医院处方,为城乡居民特别是签约服务对象提供连续用药服务。完善急(抢)救药品、低价药品、妇儿专科药品供应保障措施,加强短缺药品动态监测和预警,强化供需衔接,通过定点生产、询价采购和定点储备等方式破解供应瓶颈,有效解决药品供应短缺问题,保证临床药品使用。引导企业采用现代信息和物流技术,提

高流通配送能力,建立便民惠民、覆盖城乡的药品供应网络。探索实施全区中药饮片、低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供应管理办法,保障中药饮片及耗材质量,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透明度。加强对医疗机构用药的指导和监管,促进规范合理用药。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26.增强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加快推进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综合执法能力。依法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非法医疗广告、非法采供血、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终止妊娠等专项行动,维护卫生计生服务市场秩序。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传染病防治、计划生育和中医药服务等监督执法工作,推进监督执法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依法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到2020年,区卫生监督所全面达到江苏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标准。

27.深化卫生计生综合改革。建立政府主导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完善财政补助方式,实行核定任务与定额补助挂钩、购买服务与定项挂钩、适时动态调整的办法,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更多更优服务。创新基层人员编制管理,建立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新机制,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因编制数额限制难以满足医疗卫生业务开展需要的,可采取聘用编

外人员的办法保障工作开展。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健全机构负责人选拔聘任机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绩效工资自主分配力度,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水平,分配方案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完善基层绩效工资等相关政策,允许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按规定获取合理报酬。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助绩效考核制度,根据服务数量、质量、满意度等确定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助标准。

28.加强卫生计生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卫生计生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严格规范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建立完善服务承诺制、行风督查制、信息公示制、举报奖励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等日常监管和奖惩机制,逐步形成行政机关、单位内部、社会舆论等综合监督机制和体系,切实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优化服务环境,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卫生计生行业良好形象。加强全系统全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把信用作为医院等级评定、医生职称评聘、医药采购等工作中的相关依据。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区政府成立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工作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把发展卫生计生事业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协调解决卫生计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计生国策,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h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