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大田县均溪镇太山崎村简况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26 21: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建省大田县均溪镇太山崎村简况

历史沿革

太山崎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传说1000多年前,太山崎还是个荒野。有个猎人带了条狗到那打猎,结果那条狗最终不回家了。于是那个猎人便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了,他坚信这里必定是块风水宝地。太山崎的海拔很高,大约1100m。夏天很凉爽,适合避暑。

2经济发展

但是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经济落后。这块土地一直未被开发。由于生存的不便,许多村民便外出谋生了。90年代,鸭蛋山的一个鞭炮厂发生爆炸事故后,县政府开始开辟这块地。1997年后鸭蛋山也就成为了太山崎村人最大的迁徙地了。之后太山崎村开始越来越冷清了,只有逢年过节时村民们的祭祖活动才让这个寂静的村子开始恢复了一点热闹。

太山崎坐落在山上,其实也不完全是,用群山环绕比较贴切。这里完全是大自然的,没有工业的污染,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年代,没有一间房子是用砖头砌成的。整个村的房子紧挨在一起,很有层次。放眼望去是一件艺术品。许多古树被冠以名木的称号高耸云端。太山崎人都清楚在离村尾不远的地方,有棵古老的松树横在马路与小溪的上方,构成一幅别致的山水画,当然,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把它给处理掉,以免影响交通。村里人会告诉你答案。留住那棵倒松是为了把风水给护住,防止外泄。

3文字记载

以下这段话是一位擅长写村庄记的人写的吧!引用一下,也许也能从他犀利的文笔底下体验一下这个有着神秘色彩的村落:“没人能想象这个年代还有距苍天这么近的地方。太山崎:这样的山是富于个性的,是大自然的造化,是人类恶意的结果,这是裸体的山。翻越了众多小山之后才达到这座山的脚下,跟着一朵云的影子慢慢地掠过层层叠叠的梯田,仰望,再仰望,看到了如刀削过平直的山巅,雄浑,宽阔,坦荡。凭这,去感知山顶上的一个小小村落太山崎离世中的简单孤寂是真切的”。看完这段话,你能体会到作者心中的遗憾。美丽的山水被几把火就烧尽了。所以是人类恶意的结果。

4新农村建设

太山崎人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如今,很多村民奔上了小康。然而留守这里的,却如往常那样过着艰难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教育也成为了一个考验着村民们的问题。祖辈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上学或者上很少的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一直是个艰巨的任务,如今村里的小学已成为故里。好在县城的政策惠及到了学龄儿童,基础教育得到普及。

这里的故事还在进行着,只是一天一天的减少。一天天的被遗忘。期待着这方水土在将来的某一天焕发出她那富于个性的光芒,享有超凡与脱俗的美誉。

1

2

3

4

5

碾体横穿一根起牵引作用的碾手。“地碾”隔离地面,底座离地约十几公分,呈十字形交叉,带有四墩短木柱用于支撑碾体,下碾体高约80公分,用竹篾围成桶状,里面用独特的赭红色粘土夯实,构成下碾碾面。中央安装一根木柄样粗,明显高出地碾,但比碾体略低的硬质圆木,作为起固定连接“天碾”的轴心。……在地碾碾唇下方二十公分处,先用竹篾绕四周围成土碾隔,再用粘土涂抹光滑平整,开一个小出口,下方放置竹箩,用来承接和收集从土碾碾出的稻米和谷壳。“天碾”与“地碾”对应,下方是碾面,上方呈喇叭状开口,用于盛装未经碾压的稻谷原粒。土碾的胸部横穿一根扁方形扁担状的横梁,两端各伸出碾体约20公分长,是为碾手。一侧碾手穿一个小孔,起固定碾钩作用;对侧的碾手则插入一片与碾隔贴近的硬木片,通过上碾转动带动木片,随时拨刮碾出落入碾隔的稻米,将其拨入竹箩,不致溢出。

上、下碾面分别钉上用竹片做成,在铁锅内炒得焦黄的,密密麻麻的碾齿,如迷魂阵般摆布,一般分12卦,象征五谷丰登,一年到头碾谷不断。更有甚者,碾齿还有意摆成13卦,寓意农家年年有余,碾谷不完。由此看出先人朴素的智慧和美好祈愿。

碾谷必须借助一把前端向下弯曲,镶有碾钩的“T”字形推手。这推手得先到深山寻觅一段一米多长“L”形臂膀粗的弯树木,细心修整后接上把手即成。将推手的左右把手用绳索平衡固定在上方,前端的碾钩插入土碾碾手小孔,通过人力的推拉即可轻松转动上碾,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相伴着闷雷般的隆隆声,稻谷就随着上碾的转动,震动,碾压,脱壳,形成分离的稻米和谷壳,悉悉索索地吐出,漫漫地落入土碾隔。

土碾一般都安放在农家的大厅角或后厅角。看似简单,朴素,精致中略显土气,并被视为受人支使,被动的象征。人类走过了农耕时代,进入工业化、电气化时代,土碾与无数农具一样,完成了历史赋予她的使命,被工序更为快捷省工的电动碾米机替代了,再也难觅它的踪影。可它毕竟目睹了中国南方稻乡几千年来人类的繁衍与兴衰,伴随着我们走过了风风雨雨。历史已难再复原,要是有机会再感受先人的这一程劳作,细心观察它的构造和作用,你当惊殊祖先的又一智慧与灵巧了。

故乡印象 文/林善炳

在离大田县城西面不远的地方,你必能看到一座犹如骏马奔驰的大山,那就是“虎鼻崎”山。虎鼻崎向北延伸进入县境中部,跨过“白凉岬”,朝向东北面即为“大岬崎”。大岬崎继续向北延伸为“十八盂”,侧向东北越过“银顶格”,再向相同方向延伸为湖坪、黄龙山,最后向东与“高峰”相接。整座山体大致呈南——北——东北——东的弧形走向,逶迤绵延20多公里。山体海拔均超过800米,有好几段山峰超出了一千米,堪称大田中部屋脊,是文江和均溪的分水岭。

21

太山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对很多人来说很陌生,挺多人与翰林崎混淆,以至于有点神秘。你不能不慨叹盘古开天地的神奇了:在县境中部屋脊崇山峻岭的南段,一个小山

村横空出世。宛若土地爷为了承接从瑶池洒下的甘露,向高处托起了一把大汤勺。这把汤勺地势高要,背枕大岬崎,四面环山,中央倾斜凹陷,海拔约900米。村内的整体地势虽说不上有开阔和平坦,但也不陡峭。只是村外四周的山势都更为低矮。从低处,远处看,使支起太山崎的山体显得愈加突兀,雄浑。其村庄地势之高,村貌玲珑别致之秀,村内外落差之大,村尾山势山道之险,当冠盖大田!村内六十几座清一色,灰黑色的木构瓦房民居,鳞次栉比,或层层叠叠,或零零落落,井然有序,仅几座挂在半山腰。时光仿佛嘎然停止在二十世纪末,让你真实感受时空的穿越。为大田县内绝版。林氏子孙自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来祖祖辈辈在这一片热土上耕耘生息。在这片离天很近的地方,土壤虽然有些贫瘠,物产并不丰富,可这里的嵴嵴壑壑都留下了林氏先辈的足迹,山山水水写满了太山崎人的百年沧桑。

你要是站在村内西南角往北眺望,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岬崎,大岬崎是太山崎的龙母山,也就是村头。从高空往低处看,大岬崎犹如一只朝北伏卧的大鹿。鹿的脊背将近有2公里长,中间是太山崎、魁城村的交界山,此处有一鼓状的山峰,山峰多岩石,故名“石鼓崎”,高1218米。再往北看象鹿的两个前脚,左脚伸向张地,右脚伸向坑头。驯鹿的臀部朝南,是故乡的最高处,海拔一千一百多米。 大岬崎往南延伸为鹿的两只后脚,山势向南逐渐降落趋缓,分岔演变伸展为左右两支山脉,酷似两条虬龙腾舞。东龙向西伸出一只较长的爪子,西龙向东伸出一只稍短的爪子,交汇相夹围成“上洋嗯”,营造成一片平缓的梯田。东龙的龙身延伸为“水龙山”,先向南伸出一只由村头到村尾的龙爪,名为“正崙”。龙身接着向正南面逶迤延伸形成村的东面屏障,名称“崙崎”,有五百余米长。西龙的龙身是一大片平缓的坡地,名“前盂吖”,向东伸出前后两个小龙爪,即形成“前、后崙坡”,前崙坡延伸为“文崙嗯”,龙身继续向东南延续,构成村西屏障——“崎头”,有七百余米长。两条巨龙各再伸出龙爪,西为“横火崙”,东为“下厝角”,左右夹击将整个村庄环抱托起,仅留下一段十几米宽的溪水出口。此处古树林立,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有的笔直挺拔,高耸云天。将整个村尾围拢得严严实实,象一道厚重的门帘,密不透风,把淫风邪雨抵挡在大山门外。

有人说村庄象一口略微倾斜,并不规整的大锅,也有说象一个朝向坑园的窄口大“握斗”(将稻谷装入布袋的三角量器),我说更象一把手柄朝向东南的大汤勺, 村庄是勺体,崎尾便是勺柄了。还可以说它象一只高登的酒杯,那就看你的想象力了……

22

越过村西山梁,是一条北高南低,有两三百米深的纵行沟壑,人称“西坑”。坑内有一条连接大田南北,八华里长的人行古道。西坑两面的山势均很陡峭,东面尤为险要,古往今来

的行人无不为之感叹。“平型关”也只不过如此吧!是打伏击战的最好场所了,不禁而问,这一路段历史上发生过战事吗?让人浮想联翩…..北端的最高处就是雄居大田县中部的“白凉岬”,南端低洼处是“上坑口”。东面依次降落,是和丰、上华,南面大幅降落,跌落四百余米。视野开阔,极目数十里,那是大田县城,那是…… 出村约两百米外,东西两龙在此交汇缠绵,南面的河道急剧降落,形成一个巨大的断崖,绝壁直立,怪石嶙峋,酷似半个略显螺旋状的大漏斗,这就是村人所称的“上漈(漈,瀑布)”,蔚为壮观。倘若在冬天或早春,从村里流出的细水在漈头就被一滴不漏地引向几百米外,润泽一大片稻田,成了一道断流的干河。只有在山洪暴发的春夏季节,洪水溢满小水渠顺着河床排出,站在西侧的公路上,你才能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那惊涛摩崖,水色空蒙的壮丽美景。

东龙出村后折向东南,形成山顶平直尾部微微上翘,东坡略微平缓,西坡陡峭的“崎尾”。五百米外有“崎尾寨”遗址,是最好的观景点。夏日秋高时节,几千米外的县城清晰可辨。夜幕降临,远方的岩城一片灯火阑珊。酷暑炎天,太山崎是避暑胜地。原生态的山,原生态的水。最神奇的是夏天室内蚊虫极少,少有蚊虫侵扰,几乎不用蚊帐就能高枕入眠。

东龙从崎尾突降继续分叉延伸到四千米外, 龙尾分岔终结在华坑和后华。西龙短,出村后南行,有“石狮”,再往南是“下寨”,与崎尾寨相映成趣。龙身一再循序有致地降落,至为“龙出骨”变的平缓,绵延一千多米,龙尾最终凝结为香火兴旺的龙水殿,亦名“娘妈宫”。 村尾,通称水尾,就在村的南面,有一条连接县城,以至南北边几个山村的古道。自古以来,从上坑口通往太山崎的小路都顺着山势向上而行,山几乎是垂直的,全是斜坡或陡坡,其中有三段显得异常险要,不亚于四川省的栈道。巨大的落差,相距几百米的溪涧自然形成

23

上下两个瀑布,即下漈和上漈,中间有一高凸庞大的石鼓。有传说,记不清在多少辈前的哪个年月,县衙老爹(音dia)座着轿子到山村体察民情,过了上坑口,一路攀登,从杉柏岖下漈旁边路过,再登骑石门槛,看过石鼓,他感觉这儿的山水气势非凡:“鼓在前,锣随后,上面肯定会出大人物!”立命轿夫停轿,下轿步行。峰回路转,待翻过一段直插云霄,让人感觉恍若在一把悬挂在半空中的天梯上攀登的危崖小道,他再度听到潺潺流水,又看到了一个瀑布,“啊!鼓的前面还是一面锣。缺憾,这是造物主的败笔。”当即否定原先的判断,继续上轿……这或许是先人的美好遐想和期冀吧!你有兴致踏着古人的足迹体验一路惊险和无限风光吗?在公路的第七道弯往右拐可抄入小道。

山脚到山上高差400多米,约6公里。如今,进出这个村的人们已经不再走山道。从上太“娘妈宫”西侧起,沿着山脚的公路穿行,过了第一个迂回两道弯,接着顺着龙背走。跨入一个小山岬,驻足仰望,一条通往云端的天路当即展现在你的眼前,远方可以看到一小片墨绿的古树林,那就是太山崎村尾了。转入山的东面,迂绕同一座山的同一面,再层层叠叠盘旋六道弯,一路来越上八弯九重天,就到了太山崎。这不谛为大田境内一大公路奇观。 春天,攀登在这样的路上,山头云雾缭绕,山脚草木分明,让人感觉不出山有多高,天有多远,仿佛置身梦幻般的仙境。

要是在秋冬季,须晴日,选择早晨日出前登顶,那又是另一番景象:极目大仙峰,莽莽苍苍,云海映日,浩浩荡荡。 这就是我的故乡印象。

太山崎林氏宗谱.前言 (2013-02-23 20:42:35)

第一次篡修族谱序

尝闻有天地,然后有父母,而后有子孙,世相承,代代相续,而无穷也。

传曰,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为子孙者,岂不念乎,祖奶流芳垂裕于后耶。溯我始祖于光州路迁于福州邑,后官粤,迨至大宋之间,故祖讳允,公字元吉,班位移于南剑州沈○县和顺里西华坂,其宗支繁衍及于第六代,代,系讳诣,字行止,班位三公,迨改明元年,猶

24

公派赶山来太山住址。元祖上尤溪进溪里拿洋二都湖上南坑口于先俱载,祖图有房屋一座,诸亲众议典与亲同居,亲兄林八一公山拨过供养,父不期身故,甲寅回归祖家,林七三公拔葬在拿洋。

又屋基一座,土名坐落前林坂林前粪○塆,东至山顶,西至严宅田及路直上,南至温宅祖墓崙及北四官直上山顶,北至曾宅山界上。 一田坐落半岭墘○年收苗米伍拾芑

第二次篡修族谱序

尝思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人之有祖,此理之相同也。夫本植于根深,而后叶茂,逢春夏则生长,秋冬则收藏,生生不息,非有本而能如是乎;水涌于地,源远而流长,始盈科而渐进,终教海以为归,洋洋不绝,非有源而能如是乎。祖世德作求始垂裕乎,后昆终缵戎乎,祖考绵绵不绝,非有祖而能如是乎,虽流离播播迁之,后其行踪亦糜定矣,而一脉相承,犹依依其可溯也。忆我祖始于准,而道光州固始县,于唐末五代之际有高祖始祖上祖公。 第三次篡修族谱序

尝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夫国必有史,而后历代有实录以著,家必有谱而后万世之苗裔以彰然,则家谱同将与国史并传而不朽者也。余忝太山西宾得阅林氏之谱,自五五公以下,世代历历相承,宗支不紊,盖亦积德之盛者也,而林氏诸君相议曰,家乘历久当修,矧今古古颇远,若不急为举修,则久而愈久,而世次之留传何以使后人得了然于心目乎,我祖自明迄今谱凡三次修矣,然率皆从略而于先人之实多不详载,盖由于世远年湮致夫所稽耳于是迪前光诒孙谋命于溯源流分世系俾得如珠之就实雁之列引先后有伦幼有序

予嘉其志而分不容辞遂不揣固陋为之,明其昭穆,别其之派,号于旧簿不敢多所赘记,而于今世之见闻所及者莫不祥载,而备述之,使人品实行得以炳然于编次之不得与中,则后之披阅是谱者,庶知木本水源之有,自不得与国史同垂不朽也哉,遂从为之序。 清同治乙丑年孟冬望日后华严孔振撰

重修林氏西河郡太山崎宗谱序

尝谓国有史,县有志,宗有谱,其理同一,义一也。夫宗者主也,普者序也,普序其昭穆,普序其世次也,普序其流传支派也。如此之论,宗谱之修尤重矣。乎若夫谱不修,则昭穆不明,世次不清,流传支派者罔然无觉矣。但汝西河郡自五五公五百余载矣,明至清只有修二次矣,前有叙记名字坟墓,其生卒年月日时享寿失载,以贻严孔振先生再修五代支图,颇略叙记生卒年月日时享寿,合族见其大宗之谱,缘自同治甲子乙丑二年至今四十年矣。颇?存殁子孙,不仅丧牒沉湮囊蠡故兹者(……订正中)

太山崎祖族开基记语 (2013-02-23 20:57:00)

祖族开基记语

洪武三年间,祖在茶洋盂上一都,祖屋上边林厝,下边横厝头祖墓安葬。洪武三年间,祖在茶洋盂上一都,祖屋上边林厝,下边横厝头祖墓安葬百七公,?年三月初三设祭,见得洪武三年作乱。始祖五五公游山打猎来到三十二都太山崎千重山,林之处山羊、野猪极多见的,猎犬三五只侵入林内曲盂宿歇三五日,夜不出来,人同侵入山林内看好山盂上岭蛇粪?门口穴,砍开架造茅屋住居发和,后再造大厦八○,一丈八尺高;住居后又开在本乡前林坂乡东边粪?塆山尾架造茅屋住居;又再到祖厝号名大厝庭住居。祖五五公曾孙十二公、十五公兄弟,聪大公、京九公科同去泰州求军,太州守杨州卫总崎千户手下军。

25

永乐六年结绝见大处祖厝间甲分开具。 太山崎林氏宗祠楹联 正 厅 大厝堂 横联

水源 林氏宗祠 木本 春祀秋尝 夏和冬烝 竖联

【正平】大启华堂恢千家之国族,厝居秀士焕百代之冠裳。 【后角】大才佐国光宗族,厝有余香植桂兰。

【中柱】大合文章喜见用邦家光耀祖宗绵世泽,厝虽卑陋居室於磅礴殷繁子姓振家声。 【前平】大宗开小宗涉降感通联一脉,厝雅加文雅荐陈瑚琏列双行。 【前角】大抵西河涵养九龙重变化,厝临南圃培成双桂又声馨。 【赤脚】大抵敬宗严注意,厝安先祖祭诚心。

【六扇前角】西山瑞满三仁著绩;河水祥垂双桂流芳。

【左门联】十德堂中深树德;九龙门内再腾龙。横批:明德维馨 【右窗联】祖举添朝家声远;盛世文明光大贤。横批:奕代流芳 【左右侧门横批】吉星高照 五福四海 下 橺

【左右内柱】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流万里同渊源。

【左门】草舍百篇集清气;虎门一炬振国威。横批:国泰民安 门字:九龙衍派;双桂遗风。

【右门】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横批:福如东海 门字:西河世泽;务本家声。

【左右外柱】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门 头

【前柱联】九牧家声远;十德世泽长 横批:人杰地灵 【门 字】加冠 晋禄

【后柱联】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

大田太山崎云海

初冬时节,昼夜温差较大,清晨多结雾成云,是拍摄云海的好时候。一般在上午6-9时云雾弥漫在较低海拔的地方,必须到较高的山上跳出云层才能看到。在低洼处被水雾所覆阴冷潮湿,云上却是阳光普照,很美,看着眼前的云海,任你怎么想象都不为过。但场景光比差很大,阳光照在云雾上反光强烈,很耀眼,瀑光很难掌握,在山上又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拍摄角度无法如意选择,可谓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如在太阳初升时还可拍到云海日出的美景,那天我们去得迟,错过了,没拍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转载]福建省大田县林氏

(2013-02-25)

福建省大田县林氏(西河郡)

溯 源

林姓受姓始于林坚。林坚,史载为殷商太师比干之子,比干因忠正谏诤被商纣王剖心而死,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灭商后,为旌表比干忠烈,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觅其后嗣。正夫人妫氏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其后,子孙世袭爵位,多为大夫,朝廷亦在当地设立西河郡,“西河林氏”便由此而来。

传 衍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职调任或避乱隐居,林氏散居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林姓渐聚山东济南,形成“济南林”。西晋为避“永嘉之乱”,林氏南迁江苏下邳(今江苏宿迁东南)一带,形成“下邳林氏”。东晋时的林懋因在徐州做官、定居,其子孙又成为“徐州林”;其弟林禄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奉命出守晋安郡(福州一带)并定居,成为林姓入闽第一人,即“晋安林”的先祖。由于“晋安林”派生的支系很多,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

自林禄至林玉珍,传八世,奕世簪缨,先后出一王、二侯、九将军。至十世祖隋右丞林世茂,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定居莆田北螺村,子孙遂成阀阅,显贵南国,位列甲等,其中“九牧传芳”名扬四海:十六世林披,自北螺村迁居澄渚,建“灵岩精庐”(今莆田兴教里福平山下),九子均在此庐攻读,贞元年,先后登科,同为剌史,号称九牧(牧,唐时地方行政长官名)。

福建省大田县林氏主要有八大支流,即吴山梓溪林法旺、广平林迪、武陵林廿六、均溪珠宝山林安六、湖美西燕林辛二等八支系,全为闽林“晋安林”支系派生。

【梓溪林氏】吴山乡梓溪第一世为林法旺(一说林发旺),一说唐闽林17世九牧林中林藻长子林惠支系,一说源自仙游林思,更有说出自宋九牧林景渊之后; 各执一词,于唐开元六年(718年)由福塘东渎行经沙县入于尤溪寻水源而肇基梓溪,生林戴爱、林载惠二子。 林戴爱官福州主簿,开基福州后迁居安溪碧石(今白桃)。林载惠生七子:长子林珍谋居梓溪厚山及珍山谢洋,次子林振梓居永春福鼎卿源,裔孙又开南安金淘,台湾,安溪,三子林朝阳开基吴山乡阳春(后裔开大田小华,永春荷珠,前坪下地,永泰县,福州北岭,永安,台湾),四子林肇福开基永春福鼎井兜(今横口乡)五子林泽溪开基漳平德安、其后裔又迁安溪西坪,六子林常春开基安溪柏叶赤岭,七子林兴源开基安溪湖头来苏(后裔林子义徒居永春万代又迁藻岭,藻岭又一支今居于闽北福鼎市)。 林珍谋生林少清、林赈、仲晓、处忠四子。

林少清裔孙丙五开前坪湖平、七六于清开梅山乡金阳村。林赈受闽王诰封把截使,生可仁、可仕、可柔、可是、可邯、可言六子。林仲晓过继二房林振梓为嗣。其次子林邱迁小田寨都。林处忠居桃源万宝龙江祠,名为九户林,其第八户名文生,徙居汤溪,建金犁祠。至第六世林继源,迁大田城关北门,至三世孙名林杨赞,迁文江,子孙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文兴堂。

林赈长子林可仁,其孙林继宗居后湖。后裔林大五于宋嘉熙年间开基谢洋小珍山奉先堂,传谢洋支系:禄二开基谢洋龟山堂,禄三迁科里,谐九、诏八迁坑口,在名、在昭、尚乐迁

34

仕福,枳二迁坑头,灌四等后裔迁碧山,妍八开基和春,在巽、谡四开基怀德等等。逢端开基均溪温镇镇前洋,尾开基石牌镇桃溪村。魁三迁桃源镇。林甲乙开基台石街(今武陵乡大石村),后裔七克初从台石街开基石燕坑(今湖美乡西燕村);至唐咸通元年庚辰(公元860年)林廿一从石燕坑再开基林兜(今湖美乡林兜村),林泰五于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从林兜又开基黄龙山(前坪乡黄龙村),建立瞻依祠;其后裔从黄龙山又迁居前坪乡吉坑、川石,文江乡后洋、光明、龙门、温厝、花桥、小芹村,建设镇香浮村,太华镇汤泉村,桃源镇岭头岬等。林万宝于公元1295年从梓溪迁至桃源仙头,林文庄约于1408年迁居山门(现为东风农场管辖)、林文生迁居乾元(现为东风农场管辖)繁衍生息。近代又分支武陵乡大石下尾等处繁衍生息。三子林可柔,一孙林至诚居岭头,一孙移根口。五子林可邯,孙林志礼居后屋今祖安房。林五五开基太山崎,其后裔林文春又分支华坑。六子林可言,生五子,文显、用乾、汉臣、昭贵、昭信。文显任押司,居亭上,子孙徙尤洋隔口。用乾生五子,长子林应朝居后山;次子林昌龄居后处,传至11世林书为前处祖;三子林应期居埔尾,其裔孙林长升开鳌头房,林昱开龙岩,林璘迁武陵大石,林问居白地溪头;四子林四薰居后湖;五子林公奭,居书齐埔。汉臣居前坂。昭贵居后山迁尤洋隔口。次子林可仕、四子林可是无传。

林朝阳(梓林三房始祖),裔孙(阳十七世),林政东号云龙,于明洪武间迁大田小华。 林政华諱德瑛号云林,生四子:长文焕号青峰行十三。二子文煊号翠岩行十四。三子文煇号雪岩行十五。四子文燿号碧岩行十六。

林政华长子,行十三:后裔林叔辉,林元登,林其宜,于乾隆甲申(一七六四年)移江西广丰廿四都祝村。上铺,十五都上加尖。林等修(字大埒)。林汝修(字大谴),林厥初,康熙年间移台湾台北。林是镇(字锡瑘),林是車(字锡琰),林是琅(字锡球)乾隆癸已(一七七三年)造基台湾省台中及嘉义县。林传稅。林传赡,光绪年移台湾。林是恭。林厥温(阳二十九世)于乾隆间移永安西洋。林节源,林振会居永安墨斗崙及内炉村

林政华二子,行十四:生四子:长林仕九字旺无传,二林璟二字芳无传,三林璟七字顕,四林璟八字兴(阳十九世),明永乐年间移永泰县。

林政华三子,行十五:后裔林周十(子仸蔭)于嘉靖十一年移福州北岭上崙,开基祖祠龙卿堂。(阳二十五世)林唐英,康熙年间移永泰县。林僉公,林约修(諱中要),林九亨(諱中元),林孔金(諱中银)(阳二十八世),康熙年间移居台湾。

林政华四子,行十六:后裔林璠三(阳十九世)居德化新化里小尤。林朝四(阳二十世) 子林云嶽任湖广云梦知县,林云嶽孙林乔椿武生,任天津指挥使,其后裔林鹤英今兴居于南京。林大一居大田屏山后坑尾。后裔林大四迁居大田前坪下地。下地又再开基尤渓坂面。林京四(阳二十二世)生二子:长林格华,次林汗三(迁漳平塗坑)。林格华生三子。长林应绵居永春苦竹头,二子林应顺定居大墘。三子林应居,生一子林宗成,迀居永春荷珠。另支纯珍后裔移居江西铅山县,福建邵武县,光泽县。

【广平林氏】开基祖林迪,行十万,赠大总戎,北宋初年从仙游县石壁潭迁入广平大泽。林迪自入迁后,生七子,长眺传、次标、三卢、四邦、五晖、六苗、七第润。长二子并居福州,三东山,次子居富积,三子居万积大丰、下井、陈海、白石坑,四子寄居沙邑官庄,后支分三保及南山前召,五子居积村、大泽,六子居岩兜、龙池、陈山、泽坂、珍山等处,七子居福州又分南阳。

林迪派下各支祖:四五都富上坊林一千,四五都坡兜坊林七四,四六都龙溪坊林高三,四六都彭床坊林定七,四四都珍山坊林三十二,四四都龙逢场林旺七,南坑头林喜二,汤头林振满,竹坪林十六,田头林万九,北门林进侯,小黄坑子林郁公,四六都鉴村林德宇。三九都三保(现建设镇)始祖林千一。

【武陵林氏】开基祖林廿六,为闽林十七世第九牧林既后裔。林既迁仙游县,裔孙林五

35

(闽林廿五世)于北宋(1048年)由仙游县柘山迁入尤溪卅三四都溪柄下坑(今大田县石牌镇长溪村下坑),裔孙林廿六(闽林廿八世)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迁入武陵乡桃溪村水尾潘山垅。林廿六儿子千五、千六因牛夜不归宿寻至桃溪村墓林弯,见形局佳胜,遂于1195年在墓林弯创建西河祠堂。后裔主要分布武陵乡的桃溪、百束、武陵、红君等村。

【林兜林氏】林二公于隋唐之际自仙游大圳避难迁于大岳之坷坑,当始至时,茂林四塞,荒野寂寞,自高才向岳踏十里无人之境,创业之艰辛可想而知。迨五代末,高祖廿一公有拓恢之志,一日,寻牛至此林兜,见其笔峰高峙,东有清泉湧出,而牛每来则偃然而卧,蟠然而息,有住其耶,乃别弟廿二公,于炎宋建隆间欣然构楼而居之,公生二女三男,初生一女,招叶公入赘,又生三男,分三房,长房绝,二三房传续至今,最后生一女,招郑姓入赘。后裔称建华堂为祖楼,原与叶氏共之,至明永乐一炬,千里荆剌,野树蜩螗,至于嘉靖壬戌,叶氏零落,林姓乃命工匠而重建。建华堂,其后裔分迁三十一都黄龙山、上燕坑、四十七都山均洋、二房亦有迁之四十都汤头等处,成为大田林姓一支重要支系。

【西燕林氏】湖美乡西燕村林氏始祖林辛二于大元年间从仙游大圳开基江山保西头乡(现湖美乡西燕村),现传25代。裔孙林天南、林益登等传衍甲兜乡(现文江乡温厝村甲兜自然村。)

【珠宝山林氏】均溪镇温镇珠宝山林氏始祖林安六,祖源同属九牧林藻公次子成公之后,披公八世孙林炳迁仙游高坂大圳,十世孙林真迁泉州南巷,十一世林肇于宋建隆三年避张汉思乱自泉州入德化梅洋乡地名箭竹坂(现尤溪界),十七世林恺珊迁德化登第乡,廿四世孙林安六于明朝初年迁珠宝山。

【大合林氏】林立谚约于清末民初从永泰迁入太华镇大合村。

【大墘林氏】林真棕约于1924从德化县美湖乡开基济阳乡大墘村,建壹鹏堂。 【桃源林氏】林祖太于民国29(公元1940年)从永春达埔迁入桃源。 分 布

林姓为大田县第二大姓,人口超44000人,分布于大田县13个乡镇50余个村。其中: 吴山乡:梓溪、阳春、东埔。 济阳乡:国庆、大墘。

谢洋乡:谢洋、怀德、坑口、科里、珍山、和春、碧山、仕福、草垄崎、三角尾、焦坂。(全乡95%男丁人口为梓溪林)

均溪镇:红星、玉田、太山崎、珠宝山。 太华镇:小华、黄坑。

建设镇:建设、建强、建民、香浮。 广平镇:广平、甲头。 奇韬镇:龙溪。

武陵乡:武陵、红君、桃溪、百束、大石。

桃源镇:乾元、广汤、桃源、桥山。东风农场的三门村、桂洋村、乾元村。 文江乡:文江、典坑、光明、后洋、山芹、龙门。 梅山乡:金阳。

湖美乡:前进、林兜、汉口。

前坪乡:吉坑、黄龙、山川、湖坪、上地、下地。 外迁永春、福鼎、龙岩、安溪,永安及台湾等地。

祠 堂

【县城和敬祠】和许多姓氏一样,林姓于清同治年间也在城内建有林氏宗祠,据清同治十年辛未岁贡士林腾蛟作《林族大宗和敬祠祭簿序》:“??清同治八年己巳冬十月初五吉辰,父老齐登绅衿咸集,恭崇我闽林始祖考禄公郡王妣孔氏夫人神主奠安正中上龛,灵承於

36

各户率祖攸行,香进以列祊孝孙有庆,萃一十有二户众孙,奉一十二座神主,安镇次三龛位,蔼然爱若见忾,若闻欣逢筮卜良晨??”。

时清朝同治十三年,林氏裔孙孝廉林芝荣跋《田邑林氏大宗祠和敬堂跋》云:“??吾族林自禄公筮仕入闽,厥后孙支蕃衍,即散处田阳者,只各营其家庙,岁时私荐,从无一人知报本于所自出之祖,岁己巳,武陵里嗣孙武举林清藻、台石街文庠林骥、炉山太学生林文焕慨然特发其敬宗收族之念,遂和集阖邑同宗之人,营建大宗,众皆踊跃,大户捐钱二百余千,中户百余千,下户数十千,共获缘钱一千百余串,适岭兜乡有己祠,在县衙左腋尾,堂基卑湿,栋宇朽坏,愿公诸众,凭众改建,崇祀禄公??”。

林氏和敬堂位于县衙大门东边,进深十丈九尺,东西宽四丈四尺六寸,前堂一厅四房,书院两边各二房,中堂一厅,下四房,上四房,后书院下四房,上二房,后楼下一厅四房,上一厅二房,通共二十八房。

中堂正龛排列三行,顶行特祀林氏始祖禄公神主,下二行排列支祖神主,堂左隅设一几,奉祀本堂福德正神,约许仕宦衣冠者配祀,堂右隅另设一几,约许功高德盛者配祀,后楼厅崇祀关圣夫子、文昌帝君、大魁夫子等三神圣像。和敬堂共祀十二户神主:正中排列始祖敕封晋安郡王开闽林始祖林禄公神主暨一品夫人妣孔氏神主。

【武陵西河祠】位于武陵乡桃溪村,坐向,化牛形,始建于宋代,闽西北特委遗址,1990年列为大田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梓溪禅林祠】位于梓溪村水尾,四面群山环绕,溪流蜿蜒,溪中凸起小山包,林姓先祖在该山建祠堂,形似仙人撒网形,1981年重建。

【谢洋奉先堂】位于谢洋乡小珍山村,始建于宋嘉熙(1237—1240年)年间,历代都有修缮。

【谢洋龟山堂】位于谢洋乡谢洋村,约建于明代宣德、正统年间,形似龟形,故名龟山堂,坐寅向申,2006年重建。安溪福鼎举人林露深撰有对联:恍乎鲁国名山族聚端惟正;依然谢家宝树材涤自桂芳。龟鹤呈奇徵久远;山川毓秀蔚人文。

【建设厚埔祠】位于建设镇建设村,南宋末年始建,化牛形,坐酉向卯兼兼乙辛,后裔己传26世,祠前左右各植有樟树一棵,数百年来己成巨樟,守望着林氏历代沧桑。

炉下坪西河堂:坐北朝南,建造年代不可考,清时多次重修,现保存完整。

山门龙庄祠,位于东风农场山门村,坐壬向丙,美女献花形,占地900多平方米。 乾元龙兴祠,位于东风农场乾元村,坐北朝南,鲤鱼形,占地180平方米。 【阳春普照堂】位于吴山乡阳春村,坐癸丁壬丙向,占地二百五十平方米。。原为佛祖寺庙址,林姓进住后约于明朝初年翻建为宗祠。左厅。中厅奉佛殿。右厅立宗祖厅堂。原建筑雕樑画栋,精雕细刻,镏金大漆,宏伟壮观。于一九七三年被毀,一九七六年复建,今拟复原防古重建之中。原寺宇建造何年代无可考。现存屋后千年红豆杉,沧老枫树为历史写证。

(林乐妙 林振慨 陈美光供稿 林毅整理 林秀植发布)

3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pn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