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垢子注解心经

更新时间:2023-03-08 06:10:4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般若心经注解(世称无垢子注解心经)

般若心经注解(世称无垢子注解心经) 卍

No. 574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松溪道人 无垢子 注

这点灵光道上来 只因逐妄堕尘埃 君今要见还乡路 悟得心经道眼开

摩诃。

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大。且,大者,广无边际之谓也。广大无边者,莫过虚空大道也。 川老云:虚空境界莫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长。 又云:十方无壁落,八面亦无门,大道无边际,虚空难度量。 道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儒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错在后。 诸贤圣皆如此称扬广大也。 日月虽明,难比其光,乾坤虽大,难包其体。能生

万有,而不见其形。遍周沙界,而不睹其迹。虽是如此广大、玄妙,谁知更有一物过于此者。且道是何物?还识这个○么!宽则包藏法界,窄则不立纤毫,显则八荒九夷无所不至,隐则纤芥微尘无所不入。今者不避罪,分明漏泄,乃人之本源也。 仙师有云:为甚此心开大道,只因元向道中来。 世人不能返本者,盖因错认色身为己,被六根所瞒,七情遮蔽,自失本真,以致流浪生死也。 要见本真么? 寻不见,觅不见,十二时中绕身转。 省得么。

法身体若太虚空 性道元来总一同 只因逐妄迷真性 所以轮回六道中

般若。

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智慧。且智慧者,正知正解、审察之谓也。修行之人须用智慧之力降伏身心,不令放肆,以习静定。 道云:能以智慧之力摄伏诸魔精。 莲经云: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 儒云:智能破邪,慧能破暗。 且无智愚人,作事粗恶,不肯三思,惟务广学多闻,念在夸谈讲论,不究自家生死,好觅他人是非,不亲真实道人,爱近虚头禅客,空谈圣人经典,心地全不用功,图名贪利,我慢贡高,只说眼下时光,不想脑后之事,如此之人,乃聪明外道也。 古德有云:外道聪明无智慧。

仙师云:口说心不行,非是精细汉。 儒云:先治身心,后治家国。 且有智慧之人,作事安详,不肯造次,识因果、顾罪福,亲近知识,参问至人,穷性命之根元,究生死之大事,制伏身心,收敛神气,念念在道,息息归真,一日功成行满,豁地一声透出三界,此虚空混为一体,若到此地,造化不能移易,阴阳不能陶铸,四时不能迁,五行不能役,鬼神不能拘,劫火不能坏,作个逍遥自在物外闲人,要见物外闲人么? 六座门头常出入,虽然相近不相亲, 开着眼休得蹉过, 省得么。

智慧聪明路两差 聪明枝叶慧根芽 若改愚痴生智慧 多年枯木自开华

波罗。

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彼岸。 此岸者,生死之际也,彼岸者,出生死之岸也。迷者此岸,悟者彼岸,世人若迷本性,即愚痴颠倒,认四大六根为己,争名竞利,谋千年之活计,积万劫之冤,背觉合尘,迷真逐妄,忙忙而不知休息,念念而心境不除,忽朝大限到来,临行手无所措,这里脱下湿布衫,那里穿上虱虱袄,去去来来,改头换面,似蚁循环,何日是了,生死苦海,几时得渡,如是之者,只在此岸,若有人猛然自悟,从前所为所作,

尽是虚假,弃假循真,穷根究本,常近至人,常亲知识,求过岸之舟,觅方便之篙,渡过爱河苦海,而登彼岸,得脱生死洪波,更不拖泥带水,作个脚干手燥,清净自在闲人也。 且道如何得达彼岸?咦, 他人难用力, 自渡自家身, 会么。

智慧为船精进篙 灵台用力出波涛 翻身直上菩提岸 撒手归来明月高 蜜多。

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无极。又蜜者,和也。多者,众聚也。且无极者,至高至大。难极之谓也。 释云:无极。 道云:太极。 儒曰:皇极。皆谓○此也。今分明说开,蜜之一字,亦比于大道虚空,多者,谓万汇也,譬道能包含万类,有情无情尽在大道之中。人之真性一同,亦能包藏万法,万法尽在一性之中,太虚之内,有八万四千异类种性,说不可尽,皆在人之一性之内,一性譬如蜜,种性喻于多情,行人以一性均和种性,合而为一故,曰蜜多。 道云:识得一,万事毕。 释云:万法归一。 儒云:吾道一以贯之。 且道如何是一? 还识这个○么? 咄, 五行不到处, 父母未生前, 虽然说破,不行难到,直须去尽尘垢方见,省得么。

一性为蜜众为多 先将觉性普均和 坐成一片真如性 一性圆明赴大罗 心。

心者,人之本源也。一切万法,尽在一心之内,有八万四千等。动则无穷无尽,定则不变不移。 释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道云:心死则性月朗明,心生则欲尘遮蔽。 儒云:制之一心则止,谋于多事则乱。 是以古圣教学人:收摄其心,归于一处,唤作万法归一,又名一字法门。因人不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多种方便,指示世人见自本性,岂不见古云:三点如星象,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他是也。上天入地,皆在自心所为,非他处所得。 经云:在于闲处,收摄其心。

又云:制之一处,事无不办,不能归一者,因识心者少,乱性者多,故失真道矣。为何不识其心?因其多惑其性,皆缘失神昏昧,逐境迷心,六根内盲,着物乱性,不生智慧,愚暗之故也。若肯修心,穷性命,究生死,亲近明师,参求法药,疗治心病,念兹在兹,步步行行,坐卧不忘,语默动静,不离这个○,忽然眉毛竖起,眼睛露出,便见本来面目。 且道本来面目如何形状?

则天堂近也,便见本来法身。 要见本来法身么? 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臭,在舌谈论,在手拈掇,在足运奔,全体起用,全体法身。非是六根、四大、五蕴、见闻知觉。切忌:休认四大六根为己。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道云:悟者忘念归真,迷者着相失本。 尽是假名引导,众生不可知得、便了。须是亲见法身,若得亲见,转凡成圣,若听人言说或文字上知解,如画饼充饥,似说酒止渴,终不济事。 虚实云:华药栏,莫颟顸,星在秤弓,不在盘。 重阳祖师云:休教错认定盘星。 且道此句如何说?谓盘只可等物,知轻别重者,皆在星上。 祖师又恐人错认定盘星,讨准定盘星是死物,不知轻重,是以休教错认定盘星。一般都是星,有用得着底,有用不着底,此皆喻法,精细审察,休执着一边。 且道此理如何? 真性与识性,真神与识神,一般同住止,一假一成真。 牢着眼, 鹭鹚藏雪内,飞起却才知。

六个门头一个关 五门不必更遮栏 从他世事纷纷乱 堂上家尊镇日安

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乃六尘也,皆从一根上起,但去一根上反照,从何而起?

若识起处,从根本生起处是妄,休教生苗。 仙真云:扬汤点沸,不如釜底抽薪。 释云:要伐其树,先去其根,枝稍自坠。 既识根本,弃假归真,识得我身非有,我身尚无,万法皆空,自然清静,观身无身,观法亦然,都归空寂,更去静坐,观过去所作多种色声香味触法在于何处?既无所有,还如昨梦,我心本空,福罪无主。何者是罪,何者是福。

经云:谛观心罪本来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且道忏个甚么?悔个甚么?忏则忏其前非,悔则再不重犯。 咄, 既得诸根断, 何处可生苗, 只有虚空在, 要见虚空么? 看不见, 模不着, 对面如常光烁烁, 认得也未。

万法皆空罪福无 更须静坐嘴罗都 蓦然拿住毗卢手 做个男儿大丈夫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若眼界净,竟识安,十八界自然平安,此十八界因执有眼界,连累十八界不安,但去眼根,反究虚假。 古德云:眼是障道魔军,着境自迷回路。 仙真云:眼观心动,着物迷真,吾身非入六根皆归败坏,静审四大,都无实义,惟有真空妙性,长劫不坏之体湛然常在,亦无修证。 释氏云:那伽长在定,无有不定之

时。 先师云:定中境界,静里乾坤,自然而然,做作又不是也。 既得定力,有甚散乱,如同秋月圆陀陀、光烁烁,普天匝地,无有不照着处。说个照着,亦是自然,非安想故。 拾得又云:吾心不比月,比月有圆缺,一盏无油灯,照得十方彻。 山河大地不能隔碍,光明洞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太无染污,但离诸缘便是仙佛。 理会么?○光明无少欠,只怕起云遮。

遇境无心眼便明 反观自己见前程 灵光射透长安道 独向蓬莱路上行

无无明。

无无明者,万缘不生也。无明是黑暗不停之念,一切众生尽有无明,因有无明起多种差别,百般烦恼皆是暗昧之心故令如是。 道云:暗昧心不止,地狱畜生本。 释云:无明不见菩提路,不觉将身落火坑。 儒云:寸心不昧,万法皆明。 又广成子云:木去火则不灰,人去情则不死。 大颠云:心处六情如鸟投网,造罪恶业如蛾赴灯,出壳入壳转转不觉,流浪经劫皆因无明。而起因有无明,有行,因行有识,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因六入有触,因触有受,因受有爱,因爱有取,因取有有,因有有生,因生有老死,忧悲苦恼皆因无明为始,于此亲见无明,降伏令死,死中更死,欺人不得,诸漏自尽,烦恼永断,三毒自灭,

恶根自除,须是直裁根源,莫顾枝稍华叶,根若截断,华叶自死,扫除心地,不见其身,身尽无明尽,尘垢亦尽,万劫尘沙数罪,一时顿息,轮回生死,一时脱兔。 且道似个什么? 嗄, 珙螂离粪弹, 脱壳化金蝉, 会么。

心间不昧性圆明 遍界空空一坦平 寸草不生尘土尽 一轮日向海中生

亦无无明尽。

既扫除心地,十八界必然清净,身尚忘却更有甚无明尽?迷则颠倒妄想,是无明业,心悟则转凡成圣,是圆明觉性,都是一般心地,只曾明与不明。

太上云:同出而异名。 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执幻身是我,即有无明,有无明即生三毒,起三恶业,三业昏暗,六根内盲,因此不见不知,背觉合尘,堕三恶道,如有智慧之人,能转悭贪心为喜舍心,转嗔怒心为欢喜心,转愚痴执着心为圆融脱洒心,更改六贼为神通,于是一一转得、改得,自然转凡成圣,凡夫即是圣人,若转不得、改不得,圣人即是凡夫,如何凡人被物转,圣人能转物,百姓日用而不知,终日忙忙

被物所引,日久月深离家渐远,不得还乡迷真失本也,若是会万物归于自己,岂得迷失真本矣。 川老云:终日忙忙,那事无妨,不求解脱,不乐天堂,但能一念归无念,高步毗卢顶上行。 又云: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曾挂着一缕丝。 道云:居尘不染尘,在欲而无欲。 身心一如,内外无余,须是打成一片,与空劫齐,形影不存,体露堂堂,才有纤尘,遍界空生,便堕生死,但去反观己身,我身不实,余者皆空,我身尚假,有甚无明。 且道如何迷失真道? 咦, 雪迷樵子路,云遮采药人。

前途路迳黑漫漫 无限江河万岭巑 若解转身些子力 堂堂大道坦然宽

乃至无老死。

既得无,更有甚忧苦老死?修行之人,须要忘形忘体,我身既无,有何无明,无明既无,生死亦断。 太上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三者既无,四相皆空,有何无明老死?万法自空,即是仙佛,只这仙佛两字,也是多了,亦乃强名,且众生颠倒,被目前幻境所惑,习性所牵,形影变动,不能作主,随物流转,因执有我,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v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