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识点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讲测量机械运动教案

更新时间:2024-04-28 12: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讲:测量 机械运动

一、复习目标

1.学会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2.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正确读数,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认识参照物并能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比较物体的快慢并理解和学会求解速度大小,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复习重难点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平均速度 3.利用速度公式求解物体的运动速度 4.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一个物体的长度是3.6×10cm=3.6×10km。

(2)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和量程,认清分度值。

(3)选择长度测量仪器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某学校一节课是45min=0.75h=2700s。 (2)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秒表 。

3

-2

3.错误和误差

1

(1)刻度尺使用时:一、对零;二、平齐;三、正视读数。

(2)错误是指在测量过程中方法不当,仪器使用不规范而造成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错误可以避免 。

(3)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 (4)常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 知识点二 机械运动 1.运动的概念

(1)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择作为比较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参照物选取不同,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结论通常也不同,这就是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速度的概念

(1)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公式是v=s/t。 (3)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通过的路径是直线并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4)5m/s=18 km/h,72km/h= 20m/s。 3.变速直线运动

(1)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通过的路径是直线并且速度改变的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用物体所走的路程除以相应的时间获得。计算公式是 v=s/t。 (3)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实验装置】

(4)路程-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

2

(二)题型、方法归纳

选取经典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及计算题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模块的知识

(三)典例精讲

题型一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例1】 (2015南充市)如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 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 cm.

图1

【解析】 根据图中显示的刻度尺,不难发现这个刻度尺的单位是厘米,分度是0.1cm或者1mm,所以读数的时候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起始位置不是0刻度,而是3.00cm,显示的最大位置是7.00cm,根据物体测量时要把物体和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而这题目中显然没有做到这点,尽管不符合但是也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只是我们此时要记得刚开始的位置是4.00cm,而通过读数为6.50cm。6.50cm-4.00cm=2.50cm。

【答案】 2.50;0.1。 归纳小结

在初中阶段,测量中有估读要求的只有刻度尺,读数的时候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题型二 估读常见物体的大小

【例2】 走进温馨的物理考场,联想起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一下合理的是( ) A.你的大拇指的指甲面积约为1平方分米 B.你正常步行的速度为5m/s C.人的正常体温约27摄氏度

3

D.你的体重约为50kg

【解析】 根据书本上所学的物理量来估测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体现物理走进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我们知道我们的大拇指的指甲宽度为1cm,所以其面积为1平方厘米;而我们人的步伐如果是小孩一个步伐约为30cm,大人的步伐更大约为50cm;一般来说一个正常人的体温为36.5~37.5摄氏度;而一个中学生的身体的质量从40kg~55kg都属于正常范围,故本题选D。

【答案】 D。 归纳小结

要多观察我们周围的生活,并利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和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相结合,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题型三 多次测量求平均减小误差

【例3】 (2015 安徽省)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 2.36cm B. 2.357cm C. 2.35cm D. 2.4cm

【解析】 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而最常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就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即把所有所测值相加得到它们的和,然后除以相应的个数得到的值为最终结果。(2.35cm+2.36cm+2.36cm)/3≈2.357cm。但是四个答案没有一个符合的。这就要注意最终的结果的分度值和题目中的数字的分度值是否一致,题目中数字分别为2.6cm、2.36cm、2.36cm都有两个有效数,所以最终结果也只能保留两位有效数,用数学中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2.36cm。故选A。

【答案】 A。 归纳小结

这样的题目除了要掌握方法以外,还要掌握测量读数时的方法,所以最终结果的小数位数要和题目中的数字一样

题型四 参照物

【例4】2014年5月24日,中俄在东海举行联合军演。为了刺探我国军情,日本军机与我国军机超近距离对峙,当时两军机之间保持的距离仅约30 m。日本的这种挑衅行为引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以下列哪个目标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对峙时我军飞行员是静止的。( )

A.日本军机 B.海面上的军舰

4

C.海面 D.海岸

【解析】 参照物是用来衡量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一个标准,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而本题就是要我们选择那个物体作为参照物,我国的飞机会处于静止状态;解这道题目时,我们可以把我们国家的飞机作为参照物,看看那些物体相对静止,这些物体都符合题意,通过观察四个答案,只要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 A。 归纳小结

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找参照物:

(1)首先要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什么,是相对运动还是相对静止,这可以通过题目获得; (2)可以利用逆向思维,把已知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看看题目中所涉及到的那些物体是和题目所提到的运动状态一致,如果符合,这些物体都是可以作为参照物的。

题型五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5】(2015·济南中考)在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参赛嘉宾运动时会带着智能运动手环,以测量记录人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以佩戴者手腕为参照物,智能运动手环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解析】本题考查物体运动的描述。智能运动手环与手腕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以佩戴者手腕为参照物,智能运动手环是静止的。

答案:静止

题型六 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例6】现有甲、乙、丙三两小车,已知甲车的速度为15m/s,乙车在15min走了900m,丙车的速度为108km/h,请问:三辆车中那辆车的速度最快( )

A.甲车 B.乙车 C.丙车

5

D.三辆车一样快

【解析】 甲车的速度为15m/s,表示一s钟甲车走了15m的路程;乙车的速度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通过公式的求解才能知道已知速度会等于路程除以相应的时间,得

v=s/t=900m/15min=60m/min=1m/s;丙车速度为108km/h=30m/s。比较三辆车的速度,不难发现丙车的速度最快,甲车其次,乙车是最慢的。故本题选C。

【答案】 C。 归纳小结

比较物体快慢的时候,一定要让时间和路长两个物理量中一个会相等。而把不同速度单位的物理量球的单位相同就是让时间相等比较路程的大小。

题型七 求平均速度

【例7】(2015 玉林市)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 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 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 km/h,则汽车行驶过程中( )

A.平均速度为50km/h B.平均速度为100km/h C.平均速度为48km/h D.以上三个都有可能

【解析】 平均速度只能用路程除以相应的时间,而不能用速度的平均值来计算,A中显然是取40km/h和60km/h两个的平均值,这显然不符合题意;而B中是把两个速度值相加,也不符合实际;所以本题要求平均速度题目中知道了总路程为120km,少了时间,而时间又分为两个部分,前半段60km路程中,知道了路程和速度,故时间t1=s1/v1=60km/60km/h=1h;而后半段路程也是60km同时还知道速度,所以t2=s2/v2=60km/40km/h=1.5h,所以整个过程中路程为120km,而总时间为2.5h,所以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s/t=120km/2.5h=48km/h。故选C。

【答案】 C。 归纳小结

平均速度只能用路程除以相应的时间,不能用速度的平均值。 题型八 测量平均速度

【例8】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如果测得小车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为2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__m/s;若在测量过程中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会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6

D.三辆车一样快

【解析】 甲车的速度为15m/s,表示一s钟甲车走了15m的路程;乙车的速度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通过公式的求解才能知道已知速度会等于路程除以相应的时间,得

v=s/t=900m/15min=60m/min=1m/s;丙车速度为108km/h=30m/s。比较三辆车的速度,不难发现丙车的速度最快,甲车其次,乙车是最慢的。故本题选C。

【答案】 C。 归纳小结

比较物体快慢的时候,一定要让时间和路长两个物理量中一个会相等。而把不同速度单位的物理量球的单位相同就是让时间相等比较路程的大小。

题型七 求平均速度

【例7】(2015 玉林市)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 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 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 km/h,则汽车行驶过程中( )

A.平均速度为50km/h B.平均速度为100km/h C.平均速度为48km/h D.以上三个都有可能

【解析】 平均速度只能用路程除以相应的时间,而不能用速度的平均值来计算,A中显然是取40km/h和60km/h两个的平均值,这显然不符合题意;而B中是把两个速度值相加,也不符合实际;所以本题要求平均速度题目中知道了总路程为120km,少了时间,而时间又分为两个部分,前半段60km路程中,知道了路程和速度,故时间t1=s1/v1=60km/60km/h=1h;而后半段路程也是60km同时还知道速度,所以t2=s2/v2=60km/40km/h=1.5h,所以整个过程中路程为120km,而总时间为2.5h,所以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s/t=120km/2.5h=48km/h。故选C。

【答案】 C。 归纳小结

平均速度只能用路程除以相应的时间,不能用速度的平均值。 题型八 测量平均速度

【例8】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如果测得小车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为2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__m/s;若在测量过程中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会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kz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