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大题目

更新时间:2023-09-22 20:12:01 阅读量: 经管营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有何意义?

要点:内环境指细胞直接浸浴的微环境,在一般组织细胞指细胞外液。简单地说,内环境的稳态至少有以下几方面意义:(1)维持细胞正常形态(2)维持细胞正常代谢(3)维持可兴奋

细胞的兴奋性其他意义还可以扩展归纳 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1)神经调节(定义),例如各种反射,包括牵张反射、呼吸反射等(具体过程) (2)体液调节(定义):例如各种激素对靶细胞的调节(具体例子) (3)自身调节(定义),例如初长度对肌肉收缩力的影响(具体原理)

人体生理功能如何通过反馈实现调节?举例说明。

(1) 反馈控制系统(概念),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工作形式。 (2)负反馈(定义),例如: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反射过程) (3)正反馈(定义略),例如排尿反射的最后阶段(反射过程) (4)负反馈和正反馈的特点及意义的比较

少量失血(<1000ml)和大量失血(>2000ml)的后果有何不同?为什么? 前者是负反馈,后者是正反馈

少量失血后一般可以通过负反馈进行代偿性调节,主要是一系列心血管反射和体液调节(详细过程会在第四章学习)使血压回升,并通过组织液生成血液和造血活动加强等逐渐恢复血容量

大量失血,超过了心脏代偿能力,反而导致回心血液不足与心脏耗氧量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恶性循环,成为正反馈,如果不能及时输血或补充血容量,会导致心脏停搏和死亡 第二章

1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产生和扩布的机制。

神经细胞膜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指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爆发的一系列过程,峰电位最重要,包括去极化和复极化。具体来说,主要指钠通道在阈电位被迅速激活并再生性循环,引起膜迅速去极化,此后迅速失活,加上钾通道比较迟的大量开放,引起膜复极化,还需要指出钠通道在接近阈电位时逐步恢复复活,回到关闭态备用,为下次动作电位做准备。

动作电位沿膜扩布的过程和机理,主要指局部电流如何不断形成,详见教材p32。

2 比较跨膜物质转运几种方式,简述各自的生理意义。 单纯扩散:不需要ATP 顺浓度差 无需帮助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不需要ATP,顺浓度差,需要载体或离子通道 主动转运:需要ATP,逆浓度差,需要泵的参与。

所谓的生理意义,指具体的转运发挥的作用来讲,例如红细胞膜跨膜的气体运输属于单纯扩散,有诸多好处;又如离子泵泵,对于恢复细胞膜的势能储备,保证经通道的离子流有重要作用,等等。可以有代表性地列举,也可以归纳。

3 比较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的收缩原理和特性。

相同之处:如都需要钙离子,都是肌丝滑行产生收缩力和缩短等

收缩原理的不同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比较:(1)胞内钙离子的来路;(2)组成肌丝的蛋白分子种类 收缩特性的不同,例如收缩速度、收缩时程、收缩的同步性、能否强直收缩、前后负荷对其的影响等

4 简述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骨骼肌收缩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指如何由乙酰胆碱释放引起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2)兴奋-收缩耦联,主要指肌膜动作电位引发细胞内钙浓度升高,触发引起肌丝滑行,使肌肉收缩,即产生收缩力乃至肌节缩短。关键是阐明钙离子的来路去路,还有横桥周期中各种肌蛋白的相互作用

5 各举一例,说明三类主要的跨膜信号传导过程。

(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例如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详见教材p36

(2)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例如乙酰胆碱对心肌细胞的作用,详见教材p113-114 (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例如胰岛素的作用,详见教材p364-365 第三章

1 简述输血原则。

1)同型输血。不仅要考虑ABO血型相合,还要考虑其他血型,如Rh血型是否相合。

2)无同型血时,可按下列原则:(1)O型输给A、B型,AB型可接受A、B、O型血。(2)必须少量(<400mL)、缓慢进行。

3)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即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给称为交叉配血主侧;而且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少量缓慢进行输血,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4)提倡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

2 简述血液的抗凝系统。 血液中的抗凝系统主要包括: 1)细胞抗凝系统

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凝血因子的吞噬灭活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限制血液凝固的形成和发展。 2)体液抗凝系统

(1)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最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2)蛋白质C系统

(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如抗凝血酶) (4)肝素(增强抗凝血酶活性)

3 简述纤溶过程。

纤维蛋白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被溶解液化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即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

4 简述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有:运输 O2 和 CO2;缓冲作用;免疫作用。具体内容参看教材p52-53。

5 简述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及其生理意义。

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构成,其中晶体渗透压约占99%。晶体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氯离子等构成,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蛋白,其中,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最多。 生理意义: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正常形态;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6简述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便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挛缩、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三个时相。 首先是受损伤局部及附近的血管挛缩,这是神经调节和肌源性自身调节的结果。

其次是血管内皮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激活血小板,经过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等作用,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实现初步止血。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的过程。根据传统的瀑布学说,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而且每步酶解反应均有放大效应,是一种正反馈反应。这一过程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这两条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加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目前认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中起关键性作用,组织因子被认为是启动子,由于组织因子嵌在细胞膜上,可起“锚定”作用,使凝血限于局部。凝血过程由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后,一方面通过生成的少量凝血酶反过来激活内源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续促进凝血;另一方面加强内源性凝血途径,维持和巩固凝血过程。

第5章

1呼吸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分别有哪些影响因素?

思路:呼吸的环节包括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其中外呼吸又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内呼吸主要指组织换气。 影响因素:对外呼吸影响较大的是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弹性阻力主要包括弹性回缩力和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后者又受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非弹性阻力主要来自气道阻力,它主要取决于气道管径的大小,气道管径受到跨肺压、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节以及体液化学因素的调节(详见p140)。

影响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因素主要是呼吸膜厚度、面积以及通气/血流比值(详见p148-149)。 影响气体运输的因素主要指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详见p151-153。

2 如何评价肺通气功能?

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很多,基本的指标有肺容积和肺容量,其中最重要的是肺活量(特别是用力肺活量)、余气量、功能余气量和肺总量。临床常用饿还有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以及最大呼气流速-容积曲线等。 详见p140-144。

3 何谓氧解离曲线?简述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以氧分压(PO2)值为横坐标,相应的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纵坐标,得出一条S形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 曲线特点:

(1)上段较平坦,氧分压在60/100mmHg 范围变化时,Hb 氧饱和度变化不大。 (2)中段较陡,是HbO2 释放O2 部分。

(3)下段最陡,HbO2 稍降,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就可大大下降,这有利于代谢加强时组织的供氧。下段代表O2 贮备。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pH下降、PCO2升高、温度升高、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增多,均使氧解离曲线右移,释放O2 增多供组织利用。其中酸度增加(及PCO2升高)使Hb 与氧亲和力降低,使氧解离曲线P50增大,曲线右移,这一效应称为波尔效应。

4 简述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的过程,并比较动脉血PO2降低、PO2或H+浓度升高的作用。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是指当血液的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以及氢离子浓度增大时,外周和中枢的化学感受器感受信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引起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同时伴随血液循环的相应变化。

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在动脉血PO2降低、PO2或H+浓度升高时受到刺激,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颈动脉体主要调节呼吸,而主动脉体在调节循环方面较为重要。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左右对称,可以分为头、中、尾三个区。其中头端区和尾端区都有化学感受性。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

CO2既可通过刺激中枢感受器又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发挥作用,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化学因素。

动脉血CO2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和麻醉效应。因为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反应较慢,所以当动脉血PO2突然增高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在引起快速呼吸反应中可起重要作用;另外,当中枢化学感受器受到抑制,对CO2的敏感性降低时,外周化学感受器也起重要作用。

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它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作用。

第7章

1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分别如何影响?

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环境温度。

2 测定基础代谢率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主要用来辅助诊断与代谢有关的内分泌疾病以及其他病理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货低下。详见教材p203。

3 产热和散热的方式哪些?

产热方式:基础代谢产热;骨骼肌运动产热;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寒战产热、非寒战产热等。散热方式:辐射、对流、对流散热,不感蒸发、发汗等详见教材p205-208。

4 人体如何通过自主性体温调节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体温相对恒定的维持是由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实现的:皮肤、粘膜和腹腔内脏的温度感受器以及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等处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将内、外环境因素引起的温度变化输入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中枢的整合,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调节产热机构(肝、骨骼肌等)和散热机构(皮肤血管、汗腺等)的活动,建立体热平衡。

调定点学说认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有一调节点,如体温偏离调定点,则反馈系统可将偏差信息传到控制系统,经过整合,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从而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5为什么发热病人常伴有寒战反应?

某些疾病引起发热时,由于细菌生长和组织破坏所产生的致热原,可以使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与调定点有关的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升高,使调定点上移,而机体的温度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调定点水平,在此之间体温低于调定点温度。由于调定点上移,下丘脑后部产热中枢兴奋加强,骨骼肌出现不随意收缩,并伴有寒冷感觉称为寒战。寒战开始后,产热过程明显加强,加上散热减弱,体温逐渐上升,直到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后,产热和散热出现新的平衡,寒战终止。

第8章

1 尿是如何生成的?

简言之,血液经由肾动脉,再依次经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在肾小球,约有19%的血浆滤过入肾小囊形成超滤液,主要成分是水和电解质,它们中的99%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内被重吸收回到肾静脉而离开肾脏。未被重吸收的部分,加上由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分泌的一些成分,形成终尿,进入肾盂。

2 肾小球滤过率如何调节?

主要靠管-球反馈进行自身调节,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在肾动脉血压波动的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通过肌源机制进行的自身调节也有一定作用。另外,神经调节和全身体液调节在血压剧烈变动时调节肾小球滤过率。详见教材p215-216肾血流量的调节。

3 在肾小管和集合管,钠离子、氯离子、水、碳酸氢根离子、葡萄糖等的重吸收在何部位、以何种方式进行?

详见p219-224。注意各种物质在不同段分步被重吸收;重吸收经过不同转运体或机制;不同物质转运之间有密切联系。

4 尿液如何被浓缩或稀释?

注意这个问题主要是关于水的重吸收。水在肾的重吸收最重要的部位一是在髓袢降支,二是在远端小管后半段和集合管。前者属于必需重吸收,主要靠小管内外的渗透压差或肾髓质渗透梯度进行。后者是通过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是可变的,决定了终尿的浓度和尿量。详见p225-228。

5简述抗利尿激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分泌调节。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贮存于神经垂体内,由神经垂体释放入血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增加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了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升高和循环血量的减少,是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视上核及其周围区域。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加强,可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尿量减少,以保体内的水分。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泄等造成的水分丢失所引起的尿量减少,就是这个道理。而大量饮水,必然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水的排出量增多,出现水利尿。

2)循环血量的改变 循环血量的改变可以通过刺激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容量感受器,反射性地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循环血量过多刺激容量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沿迷走神经传人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产生利尿效应,排出多余的水分,使循环血量恢复正常。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lc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