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利用

更新时间:2023-10-20 14: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利用

徐州开发区大黄山实验幼儿园 贾培

摘要: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都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而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也是最能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农村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如何利用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使其成为农村幼儿可利用的财富,引领农村幼儿教育事业走上新的台阶是我们现在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 幼儿园 区域活动 乡土资源

[1]

一、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与观察,我发现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失,我们应该对区域活动的现状作详细、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为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与指导。

(一)区域的设置普遍形式化

幼儿园区域设置是指教师依据活动室可利用的空间,用橱、柜将空间的隔成大小不同的几块,摆放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的活动区域的方式。通过外出学习观察,我发现每个幼儿园的区域设置是不同的,但都是依据各自的需要和特色在教室内设置区域,还有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还设有专门的活动室,更方便幼儿活动的开展。我所在的幼儿园就有专门的活动室,各个班级根据自己的方式设置区域。但每个班级在区域设置上又都是不同的,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意愿和不同的主题,结合活动室的结构来布置些固定的形式。虽然种类繁多,但这些区域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有的区域幼儿不喜欢,就闲置了下来。因此,孩子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经常出现没有孩子“光顾”的现象。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目的性不明确

区域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依据幼儿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但从我观察的幼儿园来看,各个幼儿园材料投放的情况,往往缺乏一定的目的性。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另外,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三)教师对区域活动中自己角色把握尚不够准确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是指教师在区域游戏中以什么样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很多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中常感到困惑,除了让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探索以外,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我们幼儿园有些教师仍旧以主导的形式进行,在区域活动时间内将幼儿分成若干组,然后一组一组地根据预设内容进行辅导,使区域活动变成了分组活动,完

1

完全全失去了以幼儿为中心的精神;有的教师又太在乎幼儿的认知,怀疑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幼儿的自我学习,甚至为了自己的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幼儿产生逃避之心;还有的教师又走向了“放牛吃草”的极端,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想干什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觉得幼儿自己能玩就行,教师只要管管不出事就可以了,以致于观察不够,深入了解不全面。凡是种种,都体现了教师对区域活动中自己角色把握尚不够准确。

二 、乡土资源在区域活动中的优异之处

随着四季更换,经常有不同的、新鲜的材料投放在活动区中,周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我们可利用的资源。如春天的野花、野草、各种树叶;夏天的水果、蔬菜、沙石;秋天的种子、果实、昆虫等等,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区活动的兴趣。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还能让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独具乡土特色。

(一)乡土材料的收集

乡土材料的收集途径广泛,可以通过幼儿、家长、教师、社会等多种途径进行收集。幼儿 可以通过采集、参观等活动收集区域材料, 如: 我们在春天来临时带幼儿去竹林采集竹壳、竹叶、竹笋; 夏天带幼儿到草地上捉蚂蚱, 到树下挖知了、捡石头; 秋天时在散步、秋游中引导幼儿将落叶、树枝、野花、稻草带回来进行活动, 同时引导幼儿收集各类果实、种子、壳类等丰富活动区的材料。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采集、制作活动区材料, 通过教师作用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与活动区相适应的材料。如大班“竹的用处大”中, 我发现教师首先收集了一些常见的竹制品给幼儿一个感性的认知, 然后引导幼儿一起收集自己所知道的竹制品并发动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竹制玩具,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活动区的材料不断丰富, 幼儿在丰富的材料、开放的环境中, 有了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

社会资源我们也应充分利用。如在大班开展的“民谣屋”活动中, 我着手通过社会收集把广泛流传于本地的传说故事、民谣运用到活动区当中, 同时我通过课件的制作,利用民间手工艺师傅的工艺技术让幼儿了解传统的手工艺制作。通过我的调查,我了解到我们徐州地区会有编彩绳,捏面人等民间工艺活动,尤其是捏面人,老艺人们一边唱一边捏,动作娴熟,歌声优美,孩子们很感兴趣,就组织邀请民间艺人到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创作。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收集的丰富的、生活的游戏素材促进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乡土材料的利用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幼儿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会不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挑战。因此,教师应非常重视材料的提供与利用。

一是植物资源的利用。我观察到我所在的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专门开辟了每个年级组的种植区,种一些简单易长的蔬菜与农作物,让幼儿了解蔬菜、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其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蔬菜熟了,教师还组织幼儿采、摘、挖,并且带领幼

2

[5]

[4]

儿烧菜、品菜,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收获,更能知道怎样珍惜劳动的成果,同时还把采来的劳动成果陈列在自然角,让幼儿观察、比较、识别、分类,并对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种子、野果、树叶、竹子、稻草、松果等在各个区域进行巧妙的利用。

二是动物资源的利用。对幼儿来讲自然界中“神秘”的小动物特别具有探究性。通过走访,我了解到,在春天,教师鼓励幼儿把小蝌蚪带进了自然角,教师与幼儿探索了蝌蚪生长变化过程。孩子们一来幼儿园便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们会在每天的观察中发现小蝌蚪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再蜕去尾巴。对每个发现,孩子都会奔走相告,并在自然角的记录纸上记下这一变化。幼儿对知了、蚯蚓、蛐蛐、蜗牛、蚂蚁,以及家禽、家畜等进行探索,观察这些动物的特点,并产生好奇、提出问题,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索结果和与同伴分享。

三是自然物质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突破了以往的观赏价值,教师们更多的是将教育目标融入其中。农村最缺不了的是沙土石木。于是我发现,我们幼儿园把泥巴搬进了“玩泥区”,让幼儿用泥巴和色彩组合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动物、水果。在“木材区”放置不同大小的木材,让幼儿进行多种探索活动。高低不同的小树墩成为幼儿百玩不厌的“平衡木”;长长的木条放在一个木墩上可以玩翘翘板;幼儿还可以用木材搭桥、搭桌子、构建房子等。大班幼儿还可以利用木材边角、料钉做喜欢的小板凳、桌椅、小汽车、小飞机等。

四是地方特色产业、文化资源的利用。独特的本土文化和产业使得农村幼儿园的孩子们拥有与众不同的活动区域内容。徐州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特色产业、旅游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鉴于此,我们创设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区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活动,满足了他们参与成人劳作、市场交易活动的欲望,也挖掘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表现力,同时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与交往能力。

(三)乡土材料的投放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它对孩子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材料既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又是孩子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更是诱发孩子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媒介。注重材料投放的多用性、层次性、探究性,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进而乐于创造。

1.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活动中, 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 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 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 是活动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 投放材料应有目的性。区域活动中要非常注重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比如在我所在的中班的美工区, 结合课题目标投放了许多乡土特色材料如: 种子、石头、竹片、芦杆等, 开展了种子粘贴、石头画、竹印画、做青团造型等活动。通过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使用体现本土材料带给自己的乐趣, 并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2.材料投放的多用性

丰富多样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从创造学的角度讲,它给幼儿带来了更多的

[6]

3

灵感和顿悟。根据材料的特性,使用同种材料在各个活动中创造出丰富的玩法。如在巧手区中幼儿用珠子编制工艺品;数学区中有用花生做数数游戏;益智区用大豆做棋子;体育区中有花生跳跳洞;美术角中有花生叶拼图、装饰;自然角中有一些草莓、花生、大豆等。在果壳果核的利用中,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大量的果壳果核,让幼儿进行拼贴画。这些材料也可在计算区让幼儿进行分类、排序、数数等,又可在操作区中进行穿果核项链,夹果核比赛等活动。

3.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合适的活动材料为孩子自主性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孩子们的探索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也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我们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首先挖掘同种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使用,充分让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获得发展。如在“趣味编织角”中小班幼儿利用棕榈叶打结、编手镯;中班幼儿利用棕榈叶编制糖果、小鱼等;大班幼儿则利用棕榈叶编制长颈鹿、麻雀、带鱼等。其次是多种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使用,如:小班投放种子、叶子、竹等让幼儿进行比较分类、排列数数、粘贴等;中班投放稻草、木块、蔬菜、瓜果等进行装饰拼图、折叠粘贴等;大班投放稻草、贝壳、竹、木片等进行编织、搓、锯等。

4. 材料投放的阶段性

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总是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 根据需要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的信息刺激, 定期更换和充实活动材料, 创设良好的操作探索环境是必要的。如在美工区中, 春天采集柳条进行拼图, 夏天投放形色各异的石头开展石头画, 秋天用拾来的稻草编草帘等, 让幼儿始终处于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之中。

5.材料投放的探究性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既有探索性又有操作性的材料才会吸引幼儿。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发现问题,体验一次次解决问题的喜悦,也只有在新材料的不断刺激下,才能使幼儿对区域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在中班探索区投放麦管、木屑、木棒、老布、塑料笔管、化纤布、剪刀等,让幼儿探索摩擦起电的原理。小朋友饶有兴趣地尝试用木棒、塑料管、铁棒等与老布、化纤布摩擦后去吸木屑、麦管,在试验、比较、操作中判断使用物体,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的物理逻辑经验。

《纲要》中指出:“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使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或事物。”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乡土材料为农村幼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挖掘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时,还应注意让孩子真正体现各自的个性特点,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6]

三、乡土特色区域活动的具体实施

(一)师幼在活动中的定位

建立活动区常规,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 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常规。

4

其次让孩子参与常规的制定,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区域活动中的常规都是一些幼儿熟悉的事情,幼儿自己会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所以说,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再次要将活动的常规要求落到实处。制定了相应的区域活动常规,如不进行贯彻落实,使它成为幼儿的自觉行动,那么常规的建立也是纸上谈兵,一句空话。主要的做法是:利用来园、离园、谈话活动等时间让幼儿对区域活动中的常规进行讨论,使他们理解区域活动常规的意义,督促幼儿自觉执行。活动结束讲评时,不单单讲幼儿的操作技能和任务的完成情况,把幼儿执行常规的情况也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评讲。表扬遵守规则好的幼儿,把他们树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请他们作老师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管理好区域活动;同时还和家长沟通,让他们参与我们的管理工作,共同教育好孩子。

最后给孩子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在活动实践中完善区域常规。各种活动的常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而不断补充加以完善。在活动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补充新的规则内容,使区域常规日益合理完善。

(二)活动形式的乡土特色

在实践调查过程中发现,采用与专门的节日庆贺活动、饮食活动、艺术欣赏活动相结合的策略也是很重要的。

1.传统节日

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我发现有的班级结合本地各类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庆祝活动, 使孩子们有机会了解传统节日。如在“庙会”主题活动中, 用芦杆、稻草和竹竿等自然材料自制了花船、龙灯、高跷等让孩子们尽情表演, 元宵节带孩子们用糯米粉搓元宵, 三月三带孩子们外出放自制风筝。

2.特色饮食

一直以来, 腊八粥都是徐州人一贯的传统饮食, 每逢腊月初八, 家家都要准备各种豆类食物煮上满满一大锅, 痛痛快快吃一顿。于是在中班“好吃的腊八粥”中, 我先让幼儿初步认识各种豆类, 然后尝试自己动手制作腊八粥。期间可带幼儿进行分类、粘贴。又如端午节吃粽子, 六月六吃馄饨, 自制三叶草等。

3.艺术活动

通过音乐活动、美工活动、戏剧活动等多种形式, 引导幼儿了解家乡的艺术文化, 如泥塑、淮海戏、剪纸、草编等等。

幼儿园在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展区域活动中, 应该为幼儿提供了自主的环境, 创设了探索、实践、创造的自由情境, 在探索与实践中渐渐形成了幼儿园的特色——乡土的区域环境、乡土的活动材料、乡土的活动内容。在以后的活动开展中我们应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 充分利用本地、幼儿园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乡土资源, 为农村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

5

创造空间。

(三)幼儿在乡土活动中的表现

1.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

以往,幼儿在选择游戏时,大都听从老师的安排,游戏的操作往往按老师的意图去进行,唯命是从,从不敢怀疑老师,在交流中,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见。现在,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游戏,观察中发现,不同年龄斑的幼儿用不同的方式选择,有的采用插牌的方式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中宽松的气氛也给幼儿带来了充分的自由,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是游戏的主人,他们自己决定游戏的内容,选择游戏的材料。幼儿在活动中自设,自订规则,使活动得到层进的发展,孩子们的能力也在预设的情感中得到进步。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主人翁的精神,真正发挥了自主性、创造性。

2.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

以往,幼儿的游戏总要经过教师示范操作才能进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常常根据教师的意愿,当遇到困难时,往往习惯于依赖教师帮助解决。而现在,幼儿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独立解决”以往看来“不会”、不可能的问题,经过锻炼,幼儿在活动中具有了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大量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手工操作材料。以前,幼儿总是在教师的示范后彩绘操作,现在,他们会看着图示自己独立进行,碰到困难,学会了向同伴求助,独立性、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探索新问题

以往的游戏中,幼儿容易对教师的师范形成定势,所谓习惯成自然,在游戏操作中的模仿,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而在宽松自由的游戏中,由于自信的健康支持,独立操作和自发交流中经验的不断丰富,不同材料的操作都可能在幼儿的潜意识中酝酿成灵感。如在建构区中,幼儿搭建会飞的汽车,设计出有轮子的房子;美工区中,幼儿会将扇子设计成多功能裙子,将生活自理角的吸管做成项链等等,这些都说明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慢慢地成长起来。

发挥农村地域优势,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推进农村幼教课程改革、优化幼教质量、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不少农村幼儿园存在教育经费紧缺、教玩具和操作材料缺乏的问题,为此农村幼儿园应根据活动的新理念、结合本园的环境,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要巧借这些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引导幼儿进行教育活动。

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农村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天然、有趣的活动场所,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的财富,只要我们农村的幼儿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懂得有效利用我们农村随处可见的而又独特的乡土资源,就一定能够引领农村的幼儿教育走出一片“海阔天空”。

6

附图如下: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虞永平.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4.(5) [3]杨静.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幼儿教育.2003.(7)

[4]吴荔红.论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学前教育.2007.(6) [5]张晓琳等.浅论幼儿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互动.学前教育研究.2007.(1) [6]杨映红.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特色区域活动.幼儿教育于研究.2007(8)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ma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