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保健师课堂笔记

更新时间:2024-03-11 05: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营养:指人体通过向外界摄取食物,经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以维持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功能

的生物学过程。

? 营养学:就是研究人体营养过程、需要和来源以及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科学。 ? 营养素:食物当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

? 人体所需营养素有7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即矿物质)、维生素、水和食物纤维。 ? 基础代谢:

当机体处于清醒、静卧、空腹(饭后10-12小时)、外界环境安静、室温20℃左右(18~25℃),为维持体温和人体必要的生理机能所需的热能。(人体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 基础代谢的计算方法:1×24×60=1440kcal ? 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

1)体形与机体构成 2)年龄 3)性别 4)内分泌 5)气温

体温升高时,基础代谢率也升高,通常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就升高13%。 ?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又称为食物热效应SDA):

人体的代谢因进食而引起额外的热能消耗这一现象。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与进食的总热量无关,而与进食的种类有关。碳水化合物只增加基础代谢的5%-6%,脂肪增加4%-5%,蛋白质可达30%,三者的混合膳食增加10%。 1kcal是使一公斤纯水从15℃升温到16℃所需要的能量。 ? 1kca=4.184KJ 1KJ=0.239kcal ? 合理营养的重要性:

合理营养的核心要求是营养素要全面、平衡、适度;而“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更是饮食制度的一项中心内容。合理营养不仅能提高一代人的健康水平,而且关系到改善民族素质,造福子孙后代。 反之,如营养失去平衡、过度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 平衡膳食:

指由食物所构成的营养素,在一个动态过程中,能提供机体一个合适的量,不致出现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多,从而不引起机体对营养素需要和利用的不平衡。 ? 主要产热营养素的种类(热源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 影响能量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体力活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 能量换算系数:

1g蛋白质(实际产热量/生理卡价:4kcal/g)、脂肪(9)、碳水化物(4)在体内氧化产生的能量。 ? 成人每天能量供给量:2000kcal ? 体力活动能量供给:

极轻体力劳动 25-30kcal/kg 体重/日 轻 30-35 中等 35-40 重 40-45 极重 45-50

年龄超过50岁,每增加10岁减少10%。 ?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构成和修补身体组织 2)维持体液平衡 3)维持酸碱平衡 4)形成激素和酶 5)构成抗体 6)供给能量

?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在饮食中提倡食物多样化,将多种食物混合食用,使必需氨基酸互相补充,使其模式更接近人体的需要,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

? 9种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氨基酸共有20种)(蓝色书本团结亮异亮组):

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 ? 正常成人每天供给量:1g/kg体重/日

成年轻体力劳动者男75g、女65g,占总能量的10~12%,理论上,成年人每天摄入不到30g就可满足零平衡。

? 各种食物蛋白质的含量:

各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以大豆类最高(30%~40%),肉类次之(12%~20%),粮谷类较低(<10%)。 ? 含氮量×6.25=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 按必须氨基酸的含量将蛋白质分为:

完全蛋白质:蛋白质组成中含有全部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如酪蛋白、卵蛋白。 不完全蛋白质:蛋白质组成中缺乏一种或几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 氮平衡:在一定时间内摄入的氮等于排出的氮。

? 正氮平衡:摄入的氮大于排出的氮。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孕妇。 ? 负氮平衡:衰老、消耗性疾病、禁食。摄入<排出 ?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一种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而引起的营养缺乏病。

? 高蛋白膳食会增加尿钙排出量。大量的蛋白质会导致机体脱水、脱钙、痛风。高蛋白对水和无机盐代

谢不利,有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结石和便秘。 ? 正常成人每天脂肪供给量——总热量的20-25%

? 推荐摄入量——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1:1:1 ? 必需脂肪酸(EFA)及其作用:

必需脂肪酸:某些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n-3系列的a-亚麻酸和n-6系列的亚油酸。 ? 脂肪酸的功能:

1)必需脂肪酸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对线粒体和细胞膜的结构特别重要。在体内参与磷脂合成,并以磷脂形式出现在线粒体和细胞膜中。

2)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它能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帮助催眠和促使流产。它能抑制输卵管的蠕动,溶解黄体,具有抗生育作用。但它又能促使射精,延长精子的生命力和转移,促进精子和卵子的会合,帮助受孕。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治疗哮喘病。能够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 3)与胆固醇代谢有关。

4)对于X射线引起的一些皮肤损伤有保护作用。 ? 了解血液中各种脂蛋白的作用:

? 血液中脂类的运输由血浆脂蛋白完成,根据其脂类组成、密度大小可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

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1)CM是由小肠上皮细胞合成的,主要成分来自食物脂肪。大量携带甘油三酯,少量载脂蛋白。 2)VLDL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它是由肝细胞合成的。 3)LDL来自肝脏,在正常情况下它运载50-70%的胆固醇。

4)HDL来自肝脏,主要含有大量蛋白质、磷脂和少量胆固醇、甘油三酯。因含大量载脂蛋白,少量甘油三酯,所以是很好的脂蛋白。能够帮助脂肪、胆固醇从肝脏运输出去。运动能促使其增多。 ? 脂蛋白的生理功能:

CM:将食物中的TG(甘油三酯)从小肠转运到肝脏 VLDL:转运内源性TG到脂肪及肌肉组织 LDL:转运胆固醇到肝外组织细胞

HDL: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转运到肝脏 ? 脂蛋白的临床意义:

1)CM可能与AS(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2)VLDL水平升高是CHD(冠心病)的危险因子

3)LDL是首要的致AS因子。经氧化或其它化学修饰后的LDL具更强的致AS作用 4)IDL(中级密度脂蛋白)一直被认为具有致AS作用

2

5)HDL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 脂蛋白主要由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位于脂蛋白中的蛋白质称为载脂蛋白(Apo)。 ? 身高-105=标准体重(kg)

? 在此基础上,超过10%以上的为超重,超过20%以上的为肥胖。 脂类是油、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甘油三酯 参与能量代谢 中性脂肪

胆固醇 参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胆汁酸 血脂

类脂 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

脂肪: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组成的酯。

? 脂肪酸{CH3[CH2]nCOOH,n为4~24}按碳链长短分为长链脂肪酸(大于12C),中链脂肪酸(8-12C),

短链脂肪酸(4-6C)。 脂肪酸按饱和度分为:

1)饱和脂肪酸

2)不饱和脂肪酸(在碳链上相邻两个碳原子间含不饱和的双键)。 不饱和脂肪酸按含双键多少分为:

1)单不饱和脂肪酸:只有一个双键

2)多不饱和脂肪酸: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

不饱和脂肪酸多呈液态,一般,动物脂肪含饱和脂肪酸多,植物含饱和脂肪酸少,鸡和鱼除外。 单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肪酸。 ? 脂肪的合成:

1) 利用食物中的脂肪转化为人体脂肪。

2) 糖类转变为脂肪,这是体内脂肪的主要来源。 类脂:分为磷脂、糖脂、甾醇等。

除甘油三酯外,磷脂在体内是最大脂类。 卵磷脂存在于蛋黄和血浆中。 ? 磷脂的生理功能:

1)构成各种膜

2)参与神经组织组成和功能

3)血浆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稳定脂蛋白的作用 4)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 ? 固醇类的功能:

1)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结构成分 2)体内许多活性物质的合成原料 3)抗癌功能

4)神经髓鞘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磷脂,它们为神经冲动迅速定向传导创造条件 ? 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

? 脂肪食后2h,可吸收24~41%,4h后吸收53~71%,6h后吸收68~86%,12h后吸收97~99%。 ? 正常人胆固醇摄入量应<300mg/天,一个鸡蛋所含胆固醇>300mg。 影响胆固醇吸收的因素:

? 1)食物胆固醇:在摄食1g、3g或6g胆固醇后,其吸收率分别为60%、40%、30%。吸收率随摄食

量的增加而递减。

2)食物脂肪和脂肪酸:食物中的脂肪和脂肪酸具有提高胆固醇吸收的作用。 3)植物固醇:各种植物固醇,不仅其本身吸收很差,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 胆固醇合成的调节:胆固醇合成速率在昼夜间可相差4-5倍,午夜合成最快,上午10点左右最慢,这

3

与还原酶活性的变化是一致的。

脂肪在婴儿胃中可消化一部分。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 脂肪的代谢途径:

1)立即作为能源。

2)作为能源储存在细胞中。 3)成为细胞本身的结构成分。 4)合成有些必需的化合物。

胆固醇数量受三因素影响:食物、胆汁、小肠细胞。 ? 脂肪的储存、动员和运输:

脂 肪 贮存 动员 (甘油三酯内一成分)LP FFA(游离脂肪酸) 消化

食物脂肪 CM(乳糜微粒) 肝 GLU(葡萄糖) 吸收

LP 氧化利用

? 中链脂肪酸易水解、吸收和运输,常用于某些肠道吸收有障碍患者。 ? 食物中亚油酸的丰富来源: 来源 红花油 玉米油 棉籽油、大豆油 亚油酸g/100g 73 57 50 来源 芝麻油 葵花子 人造黄油 亚油酸 40 30 22 来源 南瓜籽 花生酱 杏仁 亚油酸 20 15 10 VA、VD存在于多数食物的脂肪中,鲨鱼肝油中的含量最多,猪油内不含VA、VD,营养价值较低。 ? 脂肪的生理功能:

1)它是能源:脂肪是集中的能源。每g脂肪,不论是动物脂肪或植物油,是固体还是液体,都能提供9kcal热量。

2)增加饱满感:脂肪在胃里停留时间较长,大约为3.5小时,这有助于抑制饥饿感的发生。

3)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脂溶性维生素A、D、E、K是4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食物脂肪正是他们的载体,如饮食中缺乏脂肪,这些维生素的摄入量就会减少。

4)必需脂肪酸的来源:植物油的亚油酸含量最高。必需脂肪酸缺乏多见于喂脱脂奶的婴儿,成人极少见。 5)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至少有4种前列腺素全部是由20碳脂肪酸合成,前列腺素能使平滑肌松弛,对治疗哮喘起作用;它能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帮助催娩和促使流产;促进精子和卵子结合,帮助受孕,对治疗男性不育起一定作用;它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6)增进食物味道。

? 椰子油和棕榈油中的脂肪酸主要是饱和的。 ? 含脂肪高的硬果:(%) 松子 核桃 猪脑 鸡蛋黄 3100 1705 63.3 63 鸭蛋黄 小虾米 芝麻 葵花子 1522 738 61.7 51.1 鸡蛋 鸭蛋 680 634 榛子 杏仁 49.7 49.6 腊肠(广式) 鱿鱼 368 265 ? 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mg%) ? 糖的生理功能: 1)供给能量 2)构成细胞和组织 3)传递信息 4)润滑作用 5)保护蛋白质不被蛋白酶消化 6)控制细胞膜的通透性 7)节约蛋白质作用 8)抗生酮作用 9)解毒作用

4

10)合成生物大分子的前体 11)膳食纤维的生理功用

? 正常成人每天碳水化合物供给量:占总热量的60~65%,其中精制糖不多于10%。 ? 血糖生成指数:

血糖指数指按空腹状态下进食50g被试食物后血糖反应曲线下的面积与等量参考食物(葡萄糖或白面包)对比进行计算所得值,即前者反应曲线下面积除以后者曲线下面积再乘以100%。 50g碳水化物餐后2h血糖/ 50g葡萄糖或白面包餐后2h血糖×100 糖类的分类:

1)单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糖的糖类

2)双糖:每分子能水解成两分子单糖的糖,如葡萄糖、果糖、蜂蜜

3)多元醇类:它是一类多羟基醇,如山梨(糖)醇、甘露(糖)醇、木糖醇等 4)寡糖:每分子能水解成3-9个分子的糖

5)多糖:每分子能水解成十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如淀粉 6)糖脂

7)糖和蛋白的结合物 ? 糖类的甜度 果糖 转化糖 173 130 蔗糖 葡萄糖 100 74 山梨醇 甘露醇 60 50 半乳糖、麦芽糖 乳糖 32 16 糖类食物的选择:

1)血糖指数的定义

2)血糖反应曲线(IAUC)的测定 3)影响血糖反应的食物因素 4)血糖指数的应用 ? 血糖指数(GI)(葡萄糖=100): 馒头(富强粉) 88 米饭 小米 白面包 黑面包 83 71 70 65 荞麦 土豆 豆干 四季豆 牛奶 54 63 24 27 27 西瓜 香蕉 猕猴桃 柑橘 72 53 52 43 梨、苹果 桃 柚子 樱桃 36 28 25 22 ? 食物向机体提供的能量90%来自三羧酸循环。 ? 维生素的种类:

1)脂溶性维生素:VA、VD、VE、VK。VK肠道能合成一小部分。

2)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B1硫胺素、B2核黄素、B6吡哆醇、B12钴胺素、PP尼克酸/烟酸、泛酸、生物素、硫辛酸、叶酸)、VC、VP。B6肠道内能合成一小部分。 VA主要来自动物食品,尤其是肝脏,胡萝卜素作为VA的前体,吸收利用率低。 ? 缺乏VA:

首先出现暗适应能力下降,进一步发展可形成夜盲症,更严重会出现角膜溃疡、穿孔、失明。 VA过多症:

1)长期或一次摄入过多会发生慢、急性中毒。

2)一般不致摄入过多。中毒多发生在长期误服过量VA浓缩制剂的儿童,或在无医生监导下用过大剂量天然VA治痤疮的患者身上。 ? VA供给量:

男性从14岁至老年皆为800μg视黄醇当量,女性700μg。孕妇早期800μg,中、晚期900μg,乳母1200μg。 以往VA的量常用国际单位(IU)表示,1IU=0.33μgVA=0.33μg视黄醇当量 ? VA来源:

VA的来源:动物肝、鱼肝油、奶类、蛋类、鱼卵,尤以肝中最丰富。 胡萝卜素的来源:

丰富来源:绿色及红黄色蔬菜水果,如:胡萝卜、西兰花、小白菜、菠菜、生菜、芒果。

5

良好来源:黄豆、青豆、杂豆、小米、黄玉米、红心甘薯、柑、橘等。 ? VD的功能:

1)促进肠中钙的吸收,升高血钙水平,抑制甲状旁腺的功能

2)能调控钙、磷代谢,增加机体对钙、磷的利用,促进骨的正常生长,对预防营养性佝偻病、骨质软化病或骨质疏松有重要作用。

骨质疏松包括原发性、继发性、突发性三种。 ? VD缺乏时:

1)严重影响钙、磷代谢。低血钙能刺激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而使骨内钙质移入血中,使骨质更疏松,同时软骨母细胞发挥代偿作用生成软骨质,因为缺乏钙质沉淀而使骨骼柔软变形。 2)临床上表现为佝偻病或骨质软化病。 ? VD供给量:

成人5μg/日,孕妇、乳母、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10μg 主要来源:鸭、鹌鹑蛋蛋黄、鱼肝油。

? VE的特性:VE对氧十分敏感,油脂酸败加速VE的破坏。 ? VE生理功能:

1)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耐力,维持正常循环功能,推迟细胞衰老。

2)高效抗氧化剂,保护生物膜免受过氧化物的损害。补充VE能增强氧的利用率,改善冠状动脉和周围血管的微循环。

3)提高免疫反应,预防衰老。

4)对环境污染有抗击作用。对甲基汞及铅中毒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 VE缺乏:红细胞膜受损,红细胞寿命缩短,出现溶血性贫血。 ? 摄入过多有许多毒副作用:

在脂溶性维生素中,VE毒性相对较小。大剂量VE抑制生长,干扰甲状腺功能,肝脂类增加。VE也可干扰血液凝固,较易发生在VE轻度缺乏动物。

? VE供给量:儿童3~10mg,少年、成年、孕妇、乳母、老人14mg

? VK生理功能:促进血液凝固,参与体内氧化还原过程,增强胃肠道蠕动和分泌机能。 ? VK的来源:肠道细菌合成50~60%,食物40~50%。 ? VB1缺乏症:

1)脚气病(成人型脚气病) 2)神经肌肉症状 3)循环系统症状 4)浮肿 5)胃肠症状 6)其它 ? VB1供给量:

儿童0.4~1.2mg/日,成人1.5~1.8mg/日,孕妇、乳母1.8~2.0mg ? VB2缺乏症:

1)口角炎(口腔溃疡) 2)唇炎 3)舌炎 4)睑缘炎 5)阴囊炎 6)脂溢性皮炎 ? 尼克酸VPP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癞皮病、糙皮病):

1)在体内构成脱氢辅酶(辅酶I和辅酶II),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的中间代谢都需经过三羧酸循环,其中的脱氢作用都需要脱氢辅酶来参加。

3)缺乏时典型症状是“三D”症(皮炎、腹泻、痴呆)。 ? 尼克酸VPP丰富食物来源:

动物肝脏、酵母、花生、全谷、豆类及肉类。玉米中含量不少,但属结合型,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可用碱处理使其游离出来。

? VB12能提高叶酸的利用率,增加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 VB12的供给:

1)VB12可由肠道细菌合成,其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品,豆类经发酵可含VB12。 2)严格素食,且不用发酵豆制品者,每日摄入量甚低,易发生缺乏。 3)一般成人1~3μg/日,孕妇、乳母4μg/日

4)胃全部切除、遗传性胃粘膜萎缩、肠道吸收不良、神经系统症患及发烧、甲状腺机能亢进、用磺

6

胺或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注意VB12的补充。 ? VB12缺乏: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及神经系统疾患。 ? VC(抗坏血酸)的生理功能:

1)活性很强的还原物质,参与机体的重要生理氧化还原过程。

2)参与细胞间质的形成,维护血管、肌肉、骨、牙的正常生理功能。

3)具抗感染和防病作用,对抗体的形成、白细胞的吞噬活性都具有激活作用,能抑制细菌毒素的毒性、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外伤愈合。

4)在防治癌症方面有独特功用,它能阻断致癌物亚硝胺的生成。 5)促进生血机能,帮助铁的吸收、叶酸的利用。

? VC缺乏:可引起坏血病,表现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牙龈肿胀出血,牙齿松动、脱落,皮肤出现淤

血点与瘀斑,伤口愈合不良。 供给量:成人70~75mg/日

? 叶酸缺乏症:叶酸缺乏时首先影响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的组织。叶酸缺乏时,骨髓中幼红细胞分裂增殖

速度慢,成熟受阻,不成熟的红细胞增多,同时引起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表现为巨红细胞性贫血,这种形态上的改变,可能由于叶酸盐缺乏影响核酸代谢所致。 ? 叶酸供给量:成人400μg/日,孕妇600μg/日,乳母500μg/日

? 在蛋清中含有一种碱性蛋白质,称为抗生物素蛋白,它与生物结合成为一种非常稳定,但无活性,难

吸收的化合物。蛋清经加热后,这种抗生素蛋白被破坏,不能与生物素结合。 ? VP的生理作用:

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缺少它则通透性增强,因为VP在自然界常与VC共存,故一般认为坏血酸病系此两种维生素共同缺乏的结果。增强血管弹性、韧性,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毛细血管破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病。 1)对毛细血管的脆性和渗透性有改善作用。

2)是食物中有效的抗氧化剂,作为延缓衰老的物质其作用仅次于VE。 ? 蔬菜中,茄子含VP最丰富。

? 怀孕前一个月至怀孕3个月摄入叶酸0.4mg/日,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可减少胎儿神经管畸形患病率

70%。 ? 无机盐:

1)人体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这些元素在体内按严格的规律和方式,有条不紊地进行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化学反应;

2)碳、氢、氧、氮构成有机物质和水分(约占体重的95%左右); 3)其余有益于营养的元素统称为无机盐(或矿物质)。 ? 人体必需元素:

1)钙、磷、镁、钠、钾、氯、硫统称为常量元素或宏量元素,占人体总灰分的60~80%。

2)钴、铬、钼、氟、镍、硅、钒、锡等统称为微量元素和衡量元素,上述14种微量元素目前认为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低于体重的0.01%。

一般情况下成人体内含钙1200g,其中99%与磷形成骨盐集中于骨骼和牙齿。 ? 钙是人体内最丰富的阳离子,也就是最丰富的无机盐。 ? 钙的生理功能:

1)钙是构成骨、牙的重要成分。

2)能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防止渗出,控制炎症和水肿。 3)体内许多酶系统需要钙激活。

4)钙、镁、钾、钠保持一定比例是促进肌肉收缩,维持神经肌肉应激所必需的。钙参与神经肌肉的活动: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肌肉的兴奋、神经冲动的传导、激素的分泌、血液的凝固、细胞粘附、肌肉收缩等活动都需要钙。血钙缺乏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提高,出现搐溺。 5)钙对心肌有特殊的影响,钙与钾相拮抗,有利于心肌收缩,维持心跳节律。 6)长期缺钙,儿童可产生佝偻病。(儿童多汗)

7

7)成人则因缺钙发生骨质软化症。(成人腰酸背痛、小腿抽筋、盆腔畸形,孕妇乳汁不足) 8)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 ? 钙的供给量:

成人800mg/日,孕妇1500mg/日,乳母2000mg/日,初生至6个月婴儿400mg/日,3岁以内600mg/日,以后按年龄组,每增加3岁,钙供给量相应增加200mg/日,13岁以上为1200mg/日。 ? 钙的来源:

丰富来源:牛奶、酸奶、奶酪、虾皮、酥鱼、海产品、芝麻、芝麻酱、大豆、豆制品。 良好来源:鸡蛋、绿叶蔬菜、硬果、食用菌藻类、鱼粉、鱼松。 ? 磷的需要量:

钙/磷在2:1~1:2算适宜范围。(黄豆钙磷比例合适1/1.6) ? 磷的生理功能:

1)磷和钙结合成骨盐,是构成骨、牙的重要材料。

2)磷更重要的作用是作为核酸、磷脂、辅酶的组成成分参与非常重要的代谢过程。 3)碳水化物和脂肪的吸收和代谢都需要通过含磷的中间产物。 ? 镁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

1)镁与钙磷形成骨盐。

2)是体内磷酸化和一些酶系统不可缺少的激活剂。

3)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与钙、钾、钠一起和相应的负离子协同,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的应激性。

4)心血管系统的保护因子,为维护心脏正常功能所必需。镁主要作用于周围血管系统引起血管扩张,小剂量应用可发生面红、出汗及温暖感,与体温调节有关。饮用硬水地区心肌镁含量较高,心脏病猝死率低。

? 镁的来源:绿叶蔬菜、谷类、干果、蛋、鱼、肉、乳中。谷类中小米、燕麦、大麦、豆类和小麦含镁

丰富,动物内脏含镁亦多。 ? 镁的供给量:

男子350mg,女子300mg,孕妇、乳母450mg;

儿童1岁以内40~70mg,1~3岁100~150mg,3~6岁200mg,6~10岁250mg ? 硒缺乏导致克山病(一种心脏病)

? 正常人血浆中钠的浓度为135~142mg当量/升 ? 1g钠携带水分1000ml ? 钠盐的供给量:

正常成人需要量6g/日,儿童3g,婴儿1g;

某些疾病如肝硬化、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合并浮肿的肾脏病等需限制钠盐。 ? 1g盐=393mg钠,2.5g盐=1g钠

成人体内约含140~150g钾,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液。 钾、钠交换。

? 血清中钾的正常浓度:3.5~5mg当量/升 ? 钾的生理功能:

1)细胞内液中主要的阳离子,能调节渗透压,保持水分,维持酸碱平衡;

2)与钙的平衡对于心肌正常活动特别重要。血钾浓度改变,对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有重要影响,严重失调可产生心率失常甚至死亡。

钾的供给量:成人2~3g/日,儿童0.05g/kg/日,膳食中不易缺乏。 含钾丰富的食物:红豆、香蕉、苹果、茭白、芋头、土豆。 ? 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1)酶和维生素必需的活性因子,当金属离子与蛋白质或其它有机物结合时,其催化作用可增加数万倍或数百万倍。

2)构成某些激素并参与激素作用,由于体内某些微量元素含量不足对内分泌系统产生有害作用。

8

3)影响核酸代谢: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含有多种适量的微量元素。

4)协同宏量元素发挥作用:占人体重量19.95%的常量元素要借助微量元素起化学反应并输送到全身。 ? 铁的吸收:

1)食物中的铁主要是三价铁,须在胃中经胃酸作用使之游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后才能为肠粘膜吸收; 2)膳食中铁的吸收率平均约为10%;

3)动物性食品中的铁较植物性食品更易被吸收。鸡蛋的铁吸收率低于其它动物性食品,在10%以下。 ? 抑制铁吸收的因素:草酸、植酸、鞣酸、植物纤维、茶、咖啡、钙(包括牛奶中的钙)。 ? 铁的食物来源:

丰富来源:动物血、肝脏、鸡胗、牛肾、大豆、黑木耳、芝麻酱。 良好来源:瘦肉、红糖、蛋黄、猪肾、羊肾、干果。

? 三价铁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它与尼克酸和氨基酸构成“葡萄糖耐量因子”,能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

一切器官中都含锌,食入15分钟后开始吸收,4小时后血浆锌浓度达到高峰。 ? 锌是人机体中200多种酶的组成部分。 ? 锌的丰富来源:肉类、鱼类、海产品。

? 铬的来源:最好来源是谷类、豆类、肉和乳制品。啤酒酵母、家畜肝脏含铬高且活性大。红糖含铬高

于白糖。

? 铬的生理功能:

1)促进胰岛素的作用 2)预防动脉硬化 3)促进蛋白质代谢和生长发育

? 铬缺乏:引起葡萄糖耐量降低,生长停滞,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病率增高。 ? 食物纤维:指存在于植物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一类多糖。 ? 食物纤维的营养生理意义:

1)促进肠道蠕动,在结肠起渗透作用,从而增加粪便的体积和重量,稀释肠内致癌物质浓度。 2)缩短肠内容物通过肠道的时间,降低结肠内压力,减少肠内致癌物质与肠壁的接触时间。 3)影响肠道内细菌代谢。

4)调解脂质代谢(尤其是结合胆酸和胆固醇帮助代谢)。 5)延缓碳水化物吸收、影响餐后血糖水平。 6)减少摄入热量。

7)木质素可与金属相结合,对抗化学药物及食品添加剂的有害作用。 ? 膳食纤维种类、食物来源和主要功能: 种类 不溶纤维: 木质素 纤维素 半纤维素 可溶性纤维: 主要食物来源 所有植物 所有植物(如小麦制品) 小麦、黑麦、大米、蔬菜 主要功能 增加粪便体积 促进胃肠蠕动 延缓胃排空时间,减缓葡萄糖吸收 果胶、树胶、粘胶、少数半纤维素 柑橘类、燕麦制品和豆类 预防作用及摄入量: 1)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癌症、肠憩室症等。

2)可溶性纤维与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有关,不溶性膳食纤维与预防便秘、憩室病有关。 3)每日摄入量25-30g,相当于1斤蔬菜+1两水果 ? 水的生理功能:

1)主要介质 2)运输功能 3)调节体温 4)润滑作用 ? 人体水的排出途径:

主要有尿液、呼吸、皮肤和粪便。 ? 正常摄入量:1ml/kcal 2000ml/日

? 营养缺乏或过多诱发或加重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主要表现在:

9

1)促使自由基的产生

2)降低抗氧化酶的生物合成 3)内源性抗氧化剂水平下降 4)外源性抗氧化剂供应量不足 ? 水果蔬菜的抗氧化作用:

1)清除氧自由基 2)增强抗氧化酶活性

3)阻断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减少膜脂质过氧化损伤 4)减少DNA损伤

? 水果抗氧化:草莓、红葡萄、山楂、菠萝

? 蔬菜抗氧化:菠菜、花椰菜、红甜椒、洋葱、姜、油菜、大葱、香菜、胡萝卜、卷心菜、菜花、蘑菇 ? 茄子〉豇豆〉柿子椒〉四季豆〉香蕉〉土豆〉油菜〉芹菜〉韭菜〉苹果〉黄瓜〉番茄〉桃〉葡萄 ? 为了保证机体的正常代谢,三大产热物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 蛋白质10~14%,脂肪20~30%,碳水化物60~70%。

? 一般认为机体每消耗1000kcal热能需要消耗B1和B2分别为0.5mg,尼克酸为5mg。 ? VE对VA和VC有保护作用,能减少VA和VC被氧化分解,并促进VA在肝内贮存。 ? 平衡膳食宝塔:

1)谷类

2)蔬菜和水果

3)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品 4)奶类和豆类 5)油脂类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u9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