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4-11 20: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以心理活动的变化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冒险——历险——脱险的人生经历。文章结尾的人生感悟,自然生发,触动心灵,对于我们的人生之路也极具指导意义。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由学生参考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完成,教师指导学生继续练习本单元的训练目标——默读,教会学生用阅读符号圈点勾画,并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练习默读的读书方法,圈点勾画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并复述故事。

2.利用旁批和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交流感受,探究心理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边读边悟

(1)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当伙伴们提出去爬悬崖时,为什么“我犹豫了”?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悬崖了?

(3)你觉得课文的标题拟得好不好?说说理由。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看来读书贵在得法。今天我们来读一篇莫顿·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并将在本单元学到的读书方法加以巩固和深化。

二、把书读薄,感知文意

(一)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并复述故事情节。

自读指导:

1.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可以用“//、/”划分号划分段落与层次,用“——”直线画出标志时空转换的语句。来帮助你理清故事情节。

(二)组内成员互相复述课文。

(三)师小结:读一本书,读一篇文章,我们要先将其“读薄”,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主要内容;而后我们要将其“读厚”,细细的体会文中的细节,读出自己的理解。三、把书读厚,品味细节

(一)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参考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学习文章,圈点勾画做旁批,并任选以下的句式与小组成员交流阅读感受:

我知道

我发现

我认为

我对 有疑问。

自读指导:

1.可以从字词理解、内容概括、人物评价、心理活动、主题思考等方面交流感受,也可以质疑,问几个为什么。

2.可以用“~~~”波浪线划出文章优美语句或关键语句;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或者精彩词语;用“?”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三)全班再交流同学们的发现与理解。老师作适当点拔,并适当引导、启发、归纳。 教学进程中注意迁引以下问题:

1、补充引导一些叙事方法,比如借助时空转换,呈现事情的不同阶段性;设置伏笔(小时候体弱的现状、杰里看起来很担心等)和悬念(渲染“我”在攀爬途中的紧张心理:爸爸很粗壮,爬不上来,那他怎么帮“我”脱险呢?)。

2、体会“我”在悬崖上的心理感受,把握前后心理的变化。

3、注意凋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涵,并能将这种 “分解目标”的做法应用于实践中。

(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作者把心理活动描写的如此细腻、真实,那么他又是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刻画心理的呢?

1.全班讨论

2..教师指名回答

3.教师归纳、点拨:

明确:

直接心理描写的语句:

“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

“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其中一个冒号,引出后面的语句就是亨特当时心里的真实的、具体的想法。

间接心理描写的语句: 1.“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面,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其他的孩子则站在靠近边缘的地方,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其中就是通过“爬”“贴”“抓”以及其他孩子“站”这样的动词对比写出“我”的害怕。

2.比较异同。

“缓慢”“尽可能”“紧紧”“偷偷”表明了“我”内心的极度胆怯和恐惧,说明不仅是动词可以表现心理活动,形容词、副词也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3.“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这一段并非纯粹客观的环境描写,而是“我”心理的外化,因为我的焦急,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

“慢慢地”过去,更突出了“我”的焦急和无助。暗淡的、沉寂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恐惧心理。悬崖已令“我”恐惧不堪了,加上如此寂静、黑暗的环境,可见“我”的无助与恐慌,同时也暗示“我”在悬崖上待的时间长。

4.分角色朗读,关注标点。

其中爸爸刚出现时是叹号,表现出了自己在绝望之后陡然而生的希望,但接下来的问号却表现了心理的一个波动,爸爸是粗壮的中年人,他不可能爬上来救我,转而希望破灭。爸爸在指导我爬下悬崖时,我内心极度恐惧,所以是用叹号。但是到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一步一步走下来时,标点就变成了句号,由此表现出心理已经由恐惧、害怕慢慢变得有自信了。表面是一个标点符号的变化,实际上是由恐惧到平静的心理变化过程。

师总结:同学们,原来心理描写绝不仅是我想、我想,而是可以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环境来表现,甚至语言中的小小的标点都可以表现出心理变化过程。

四、把书读透,总结提升。

从此以后,在莫顿·亨特生命中的很多时刻,每当他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感到惊慌失措时,他都能轻松应对,因为在那一个酷热的七月天,他在小小的悬崖上,上了人生中宝贵的一课(板书:小悬崖)。那么今天我们这一课你又收获了什么呢?

预设:

1.继续练习了默读的方法,并学会用各种符号圈点勾画关键字词句。

2.通过找出转换时空的语句来理清写作顺序。

3.学习各种描写心理的方法,读书不仅要关注段落语句,也要关注字词乃至标点。

4.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总结:同学们,悬崖虽小,教给我们的却是有关于“人生”的大道理,在人生之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少走一步,也许功亏一篑,再走一步,可能柳暗花明(板书:大人生)。朱光潜曾说:“慢慢走,欣赏啊。”无论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是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我们都要慢慢地,稳稳地“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走)。

附: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4g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