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中山桥建于1907年

更新时间:2023-06-08 00:4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为百年黄河铁桥佐证

兰州中山桥建于1907年,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美称。1947年以来,中山桥曾多次加固维修。2004年,中山桥结束了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变成永久性步行桥。为了对中山桥进行保护性维修加固,全面提升中山桥的防汛、抗震能力,确保文物的安全。2010年,兰州市投资2800万元对中山桥进行维修加固。施工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桥体、桥墩等部位进行了全面保护性维修加固。中山桥桥体将整体提升了1.2米,此次中山桥整体抬升后,桥北侧的观景平台等部位也将被整体抬高,两侧的广场及亮化工程也将进行改造、整修。 为了保证此次维修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在施工项目部,施工方特意开辟出文物存放区,存放被拆除的大桥零部件。这些被编号的零部件会在大桥提升完成后安装回原位,达到保护文物原貌的目的。

而“修旧如旧”、水文资料、地震等级等相关文史资料,全部来自于兰州市档案部门的史料汇编:《天下黄河第一桥》。《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录入的历史文献,绝大多数来自于档案馆所藏“兰州黄河铁桥”档案全宗。该档案文献,皆是清末“甘肃全省洋务总局”为建黄河铁桥而形成的公务文书。原本分为筹备案、运输案、经费案三大案,共568份文献,经整理为45个案卷,排架长度0.45米。形成时间上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下迄宣统三年(1911)四月,纵跨5年时间。

是连续不断地记载兰州黄河铁桥从筹备、材料转运、到工程建设、竣工、经费报销、铁桥使用维护全过程的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原始档案文献。能具体、准确、全面、系统的反映黄河铁桥建设的历史全貌。 此档案全宗所收各种官文书制作精美,文印齐备,内容完整,彼此衔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晚清大型桥梁工程建设的全宗原档史料。全宗由筹建案、运输案、施工案、外事案、褒奖案、经费案、维修案等7部分系统完整地组成。

这一全宗档案涉及的官府机构众多,计有清廷部门、天津督署、德驻天津领事馆、泰来洋行、郑州公泰转运公司、陕甘总督部堂、甘肃布政司、按察司、洋务总局、农工商矿务局、皋兰县署等20多个。官文书种类丰富多彩,计有札、移、申、详、咨、批、呈、禀、电文、告示、合同、传牌以及外文的官文书等30来种。官文书样式门类齐全:簿册式、经折式、零纸式和舆图式皆有。官文书的书写方式,除个别印刷品外,大都是墨笔手写楷书的中国传统纸质官文书。

铁桥原档百年保存至今,并曾一度在抗日烽火连天年代,辗转于东北(纸上钤有日本昭和年号印记),几经易手,完好无损,实属不易,世所罕有。为史学界所珍视。这份档案不但详实记录了铁桥修建的全过程,而且折射了清代政界官制,案牍文献,官场应酬,金融货币,物料行情,民间产权,关税征收,外交事务,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史迹,颇具史料价值,弥足珍稀。

附注:档案部门为中山桥维修工程所提供的相关档案资料

一、提供了《兰州中山桥材料力学性能及基础冲刷情况测试与鉴定报告》(兰州铁道学院,2001年3月)。中山桥再次进行维修加固,是根据此项鉴定结论:中山桥各桥墩浆砌条石风化严重,并有局部剥落,砂浆缝冲刷较为严重。从最新的调查看,常年浸泡在水中的桥墩桥台的原加固外包混凝土表面有明显腐蚀,当务之急需要及时进行维修加固,以保证桥梁下部结构的安全性及耐久性。

二、提供了《兰州地质灾害史》。兰州为地震设防的高烈度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加速度峰值0.2g)。中山桥始修建于1909年,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考虑结构抗震的要求,桥墩采用料石砌筑,抗震能力较弱。吸取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地质灾害对桥梁和文物造成毁灭性破坏的教训,有必要对中山桥进行抗震性加固。

三、提供了《兰州市市区防汛规划》,中山桥的设计最高通航流量为3690立方米/秒时,中山桥净空高度仅为3.6米,同时原桥面比北滨河路低出0.3米,比南滨河路低出0.5米,桥面明显偏低。根据有关方面批准的《兰州市市区防汛规划》,兰州市按Ⅱ级城市设防,为确保桥梁在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中的安全,有必要对铁桥进行抬高处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6h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