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28 03: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导论

一、名词解释 观察法 实验法 条件反射 二、选择

1、心理现象分为( )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 )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5、( )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789 B、1879 C、1798 D、1897 6、( )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7、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 )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 能力、气质、性格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8. “ 谈虎色变 ” 与 “ 谈梅生津 ” 都是 ( )的表现形式。

A 、无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

9.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

A. 眨眼反射 B. 吮吸反射 C. 防御反射 D. 信号反射

10.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

A. 望而生畏 B. 谈梅生津 C. 望梅止渴 D. 尝梅生津 4.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 。

A 、谢切诺夫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冯特 11.( )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

12.( )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 三、填空

1、心理过程又叫 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 、 和 -——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3、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 、 、 、 、 等。 4、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 和 ,其中以 为核心。

5、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 、 、 、 、 和 ————。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 )和( )两种。 7.心理实验法包括( )和( )两种基本形式。

8.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 )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 )的反映。

9.反射活动分为( ) 和( ) 。

10 .高级神经活动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 )过程,另一种是( )过程。 四、判断正误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4、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5、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

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6、在实验室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 7、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

8、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 10 .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大脑可以单独产生心理活动。 11 .人们常说“心之官则思”,说明心理是由心脏产生的。

12.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 五、简答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3、“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第二章 心理过程

一、名词解释

知觉 感觉适应 记忆表象 思维 创造想象 想象 发散思维 二、选择

1. 差别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 )

a.小 b. 高 c. 不变 d. U形变化 2.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 )

a. 联觉 b. 感觉后像 c. 感觉对比 d. 感觉适应

3.把一个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这是( )

a. 联觉 b. 感觉后像 c. 感觉对比 d. 感觉适应

4.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是( )

a. 联觉 b. 感觉后像 c. 感觉对比 d. 感觉适应

5.用刀子沿着玻璃边擦出来的吱吱声,往往会使许多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 )

a. 联觉 b. 感觉后像 c. 感觉对比 d. 感觉适应

6.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 )。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7.单一的持续的强烈刺激使感受性( )。

A.降低 B.增强 C.不变 D.变化不明显 8.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作( )。

A.感觉适应 B.感觉能力 C.明适应 D.暗适应 9.感知觉反映的是( )。

A.经历过的事物 B.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当前出现的事物 D.今后一定会出现的事物 1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指( )错觉

A.时间 B、运动 C、 大小 D、方位

11、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

A.再认和回忆 B.保持和遗忘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时主要应采取( )。

A.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B.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C.及时复习 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13、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到了( )的影响。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14、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

A. 非常大 B 5——9 C 5——9个组块 D所有信息 15、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 )。

A 形象记忆、 B 逻辑记忆 C 情绪记忆 D 运动记忆E无意记忆 F有意记忆 16、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 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干扰 D.抑制

17、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 )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 A 110% B 150% C 200% D 200%以上

18、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 A.过度学习 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19、感觉记忆的容量( )。

A. 所有信息 B 5——9 C 5——9个组块 D非常小 20.识记内容主要是以( )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A.话和图 B.情感和事例 C.表象和语词 D.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 21.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证是( )。

A.感知觉 B.幻觉 C.错觉 D.后像 22.若要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通过( )来完成的。

A.延长记忆的时间 B.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量 C.增加记忆的内容 D.改变记忆的速度 23.从记忆的角度讲,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属( )。

A.情感记忆 B.意义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

24.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这种现象属于记忆的( )。

A.再认 B.重现 C.恢复 D.保持 25.填图题主要是通过( )来完成的。

A.识记 B.重现 C.保持 D.再认 2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进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遗忘平缓 D.基本不遗忘 27.“张冠李戴”主要是记忆的( )太差造成的。

A.敏捷性 B.准确性 C.持久性 D.准备性 28、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 )记忆

A.长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

29、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是一种( )

a.辐合思维 b.创造思维 c.经验思维 d.常规思维

30.运用以前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不需要更改的解决类似情景中的问题的思维过程叫做( )

a.常规思维 b.经验思维 c.创造思维 d.辐合思维 31.三岁以前的幼儿的思维属于( )

a.直观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经验思维 32.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 a.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无意想象

33.下列属于再造想象的是( )

a.通过阅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头脑中出现北国风光的情景 b.人们看到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动物 c.毛泽东创作诗词《沁园春.雪》 d.我们想象未来世界的样子

34.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将思维分为( )

a.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b.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d.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35.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 a.判断 b.定势 c.概念同化 d.功能固着

36.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 )。 A.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B.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C.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D.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7.想象所反映的内容是( )。

A.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 B.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物 C.现实生活中目前没有但将来会有的事物 D.包括以上所有的事物 38.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 )。

A.再造想象 B.有意想象 C.幻想 D.做梦 39.开着的汽车突然停了火,司机要找出原因,首先还是靠( )。 A.直观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观动作思维D.创造思维

40.教师讲课时,从教学原理出发,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向学生讲授,教师的这种思维方式是( )。

A.创造思维 B.直觉思维 C.发散思维 D.辐合思维

4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42.《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听到自己金榜题名,狂喜之下,竟然意识混乱,疯疯癫癫,这是( )的表现。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43.下来不属于人类四种基本情绪的是( )。 A.快乐B.厌恶C.悲哀D.愤怒

44.下面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的是( )。

A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B.对祖国的热爱 C.助人为乐的幸福感 D.高考被录取带来的喜悦 45.所谓 “人逢喜事精神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皆是( )的绝好写照。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情境

46.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 A.情绪B.情感C.心境D.应激

47.人在快乐或悲哀气氛的情境中,会产生快乐或悲哀感,这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特征具有( )。 A.感染性B.情境性C.两极性D.移情性

48.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 A.心境B.激情C.应激D.焦虑

49.一种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能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执行这些决定的品质( )

a. 果断性 b. 自制力 c. 坚韧性 d. 自觉性

50.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这是( )

a. 果断性 b. 自制力 c. 坚韧性 d. 自觉性

51.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包括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等,这是( )。

a. 果断性 b. 自制力 c. 坚韧性 d. 自觉性

52.指一个人的意志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有清晰明确的行动目的,有完备合理的实现途径和方法,他的行动不是一时的冲动和偶然举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 )。a. 果断性 b. 自制力 c. 坚韧性 d. 自觉性 三、填空题:

1.感觉是人脑对( )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 )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 )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 )的反映。 3.“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 )现象。 4.“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 )现象。

5.吃了糖后再吃水果,总是觉得很酸,这是感觉的( )造成的。 6.红、橙、黄等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之感,这种现象属于( )。 7.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是用( )来衡量的。

8.知觉具有( )、( )、( )和( )四种基本特性。 9、表象既有( ),又有 (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人们看作知觉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10、( ) 或 ( ) 是从记忆系统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也是记忆的最终目的。 11、良好的记忆品质有以下四个特征:( )、 ( ) 、 ( ) 和 ( ) 。 12.感知觉反映的是( )。

13、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 )、( )、( ) 和 ( )。

14.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以( )和( )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15.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记忆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的现象,叫记忆的( )。

16.遗忘的心理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它们分别是( )、( )和( )。

17.老师一时叫不出某个学生的名字,却能迅速从名册中找到,就其提取方式来说,属于记忆过程中的( )。

18.一般来说,画家善于( )记忆,数学家善于( )记忆

1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 )进行加工、改造,建立( )的过程。

20.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独立程度和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 )和( )。

21.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是( ),它可分为( )和( )。 22.创造思维在行为的特征主要有( )、( )和( )。

23、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其不同的运用又表现为( )( )( )( )

24、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的指标有( )( )( )( )

25、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 ),并与克服( )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行动不可分,意志( )行动,同时也在( )中表现。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 )( )( )。

26、意志行动可划分为( )( )两阶段,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成分( )( )( )

27、意志品质主要有( )( )( )( )

28、“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 )的作用。 29、“前怕狼后怕虎”这是意志品质( )差的表现。 四、判断

1.知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反映。( ) 2.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没有必要认真对待它。( ) 3.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

4.即使刺激不完备,我们仍能保持对知觉对象的完整认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理解性。( )

5.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

6.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

7.只要人体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受器是完好的,就能产生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 )

8.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得到很大发展。( )。 9.弱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 )

10.从阳光下进入暗室,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一会就好多了。这是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 )

11.记忆的表象既然是感知留下的映象,所以,它与直接感知到的同一事物的形象一样鲜明、完整。( )

12.短时记忆由感觉记忆发展起来的,所以,短时记忆比感觉记忆的保持量大。( ) 13.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信息的绝对项目数,而是其组块数。( ) 14.再认和重现的关系,犹如识记和保持的关系一样,是属于记忆过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过程或基本环节。( )

15.由于无意识记表现出极大的偶然性和片段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防止无意识记的参与。( )

16.能再认的不一定能重现,能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 )

17.在材料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 )

18.既然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所以,最佳记忆效益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 )

19、天生的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

20.由于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

21.我没到过大草原,但当我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却出现了大草原的情景,这自然是我创造想象的结果。( )

22.梦是一种消极的无意想象。( ) 23.贯穿思维过程最基本的环节是概念。( )

24.“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激情状态的表现。( ) 25、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

26. 激情可以激发内在的心理能量,成为行为的巨大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所创造。 27.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8. 我们通常用手舞足蹈表示高兴,咬牙切齿、紧握拳头表示愤怒等都属于非言语表情。 29、.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30、 “勃然大怒”、“欣喜若狂”是心境的表现。 五、简答题

1. 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2.联系实际,试述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由哪些?

4.联系实际,试述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产生

5.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提升意志力的策略有哪些? 六、案例分析

1、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2、一个学生背一篇课文,他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朗读。在朗读到10遍时,他能一次完全背诵。到此,为了让自己记得更牢,他继续朗读了10遍。在他的观念里,即使能够背诵了,但朗读的次数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请分析该学生记忆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原因。 3、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4、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8.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什么特性?( )

A.生理 B.心理 C.行为 D. 性格 19.《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 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0.抑郁质气质的神经类型特征是( )

A.“强、平衡、灵活”型 B.“强、平衡、不灵活”型 C.“强、不平衡”型 D. 弱型

21.直率、易冲动、反应迅速、精神旺盛,心理活动突发外倾气质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2.安静、稳定、忍耐沉着,反应迟缓内倾的气质属于( ) A.多血质 B. 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3.强——平衡——不灵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4.《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5.个性中最具核心意义的成分是( )。 A、兴趣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26.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 )为中介的。

A、体验 B、动机 C、刺激 D、需要

27.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反应的是( )特征。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情感

28.性格的形成依赖于( )。

A.血型 B.体型 C.激素分泌水平 D.社会生活条

29.智商的计算公式是( C )。

A.IQ=(实龄/智龄)×100 B.IQ=(实龄/智龄)×100% C.IQ=(智龄/实龄)×100 D.IQ=(智龄/实龄)×100% 30.离差智商的提出者是( D ),其公式为( )。

A.比纳 IQ=100±15Z(Z为标准分数) B.比纳 IQ=1±15Z(Z为标准分数) C.韦克斯勒 IQ=1±15Z(Z为标准分数) D.韦克斯勒 IQ=100±15Z(Z为标准分数)

31.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 A )。

A.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B.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 C.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D.前苏联维果茨基 三、填空

1.个性心理结构包括( )和( )。 2.需要按起源分为( )和( )。

3.“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比喻人的个性具有( )。 4.个性的( )是我们推测和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表现的依据。 5、马斯烙将人的需要分为( )( )( )( )( ) 6、个性最本质的特征是( )而不是( )

7.气质的概念,最早是由( )的学者兼医生( )提出来的。他根据人体内四种体液的多少不同,把人的气质分为( )、( )、( )和( )四种基本类型。 8.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 )的心理特征。

9.勤奋、诚恳、正直、骄傲是表现人对( )的性格特征。坚强、勇敢、怯儒是表现性格的( )特征。易激动、抑郁、任性是表现性格的( )特征。独立思考、细致、糊涂是表现性格的( )特征。

10.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呈( 正态 )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四 判断

1.需要是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 2.兴趣就是爱好,两者毫无区别。( )

3.同一个人的同一种活动可能是几种动机同时支配的。( ) 4.需要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 )

5.个性具有稳定性,因此人的个性是无法改变的。( ) 6.动机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从事活动的能力和目的。( )

7.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也好,但其中也有靠刻苦用功而智力平常的。( ) 8.智力测验不仅能衡量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还能诊断某些疾病。( ) 9.常言道:“人心莫测”,可见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可能测量的。( )

10.智力包括语文、数学、运动、绘画、音乐所需的能力,其中语文能力和数学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

1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不能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 12.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成为日品学兼优的人才。( ) 13.气质类型不是一时就能改变的,其实也不需要改变。( ) 14.气质具有天赋性,所以一个人的气质是永远不变的。( )

15.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特点和效率,但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活动的社会价值与成就。( )

16.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在形成某种优良个性品质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 17.气质和体型间可能存在着高度相关。( )

18.气质有时会随活动内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 19.社会实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质。( )

20.人往往是以四种类型的某一种为主,兼具有其他多种类型的特征。( )

21.粘液质的人谨慎持重,善于克制,这是好的气质;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傲慢鲁莽,这是坏的气质。( )

22.某人动作平和、执著、注意力稳定、内心思想不轻易外露,他的气质属于抑郁质。( ) 23.气质具有天赋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因此,气质是不能改变的。( ) 24.受人的生物组织制约的气质不太容易改变,而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性格,比较容易改变。( )

25.不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而同一气质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 ) 26.俗话说秉性难移,所以人的性格是难以改变的。( )

27.由于性格结构具有完整性的特点,所以了解一个人的某一种特征,就可能测出其他有关的特征。( )

28、人的一切态度和行为方式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 ) 五、简答题

1.气质和性格的区别和联系。 2、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六、案例分析

有人说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发展学生的能力,你认为对吗?请用心理学的原理加以说明。

第五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填空

1.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2.皮亚杰认为,守恒是__________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3.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认为,认知发展其实可归结为_________的发展。 4.凯斯认为,工作记忆能力由__________空间和___________空间组成。 5.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其实是______________的发展。 6.皮亚杰认识,儿童的认知发展是_____________的发展。 7.高级心理机能起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高级心理机能的内化是通过个体对_________________-的掌握使用而实现的。 9.布鲁纳提出的儿童认知表征的三种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皮亚杰认为,平衡化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过程。 1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 )( )。 12、中学生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有明显发展,国内研究表明,( )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13、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 )。

14.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 )到( ),再到( )的过程。 15.(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里了变化。

二、选择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__________。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2.根据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下述论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

(1)小学生不会使用记忆策略来帮助记忆 (2)在复述故事时,年幼儿童比年长的儿童更善于添枝加叶 (3)教给儿童一些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其认知发展 (4)幼儿园儿童还不会使用精加工策略。

3.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教师给学生做示范 (2)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3)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 (4)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4.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1)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2)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3)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 (4)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能独立解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一问题的儿童处于_________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6.如果某学生在从事新学习时已具备了准备状态,这就意味着__________。

(1)他原有的知识水平适合新学习 (2)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适合新学习 (3)他的学习在时间、精力的消耗上经济合理 (4)上述论断都对 7.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______________。

(1)最新获得的能力 (2)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3)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4)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8.下列论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1)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强调社会性互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二者没有区别 (2)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会在所有任务的完成上表现出具体运算思维 (3)并非所有初中生都能进行科学探究 (4)人际间的社会关系能直接内化为高级心理机能 9.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促进智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

(1)发展认知结构说 (2)习得三类知识 (3)培养认知过程品质说 (4)认识发生论 1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 )阶段。 A.感觉运动 B.前运算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1.儿童的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

A.感觉运动 B.前运算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2.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3.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14.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 )。 A.能力 B.气质C.性格 D.认知方式

15.( )心理特点是半成熟、半幼稚,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青年初期 16.( )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

A.心理准备 B.心理成熟 C.生理准备 D.学习准备 17.提出发展关键期的人是( )。

40.桑代克在迁移研究中最大的贡献是_____________。

A发现了迁移的心理机制 B最早进行迁移实验研究

C否定了普遍迁移的说法 D用实验事实否定了形式训练说 41.学习定势实验最重要的理论意义是_____________。

A表明灵长类有“顿悟”能力 B表明葡萄干可以作为强化物,促进猴子的辨别学习 C说明通过练习,学习可以从试误过渡到顿悟 D说明练习应循序渐进 42.产生式迁移理论证实了_____________。

A学习可以自动迁移,而不必有学习者的有意识注意 B桑代克的共同的“S-R”成分可以导致迁移 C熟练的基本技能可以自动迁移 D策略学习可以自动迁移

43.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到一定逻辑抽象水平以后,这种思维形式适用于任何领域。从迁移的理论看,这种观念与_____________接近。

A形式训练说 B关系转换说 C产生式理论 D学习定势说

44.哈洛用恒河猴做学习的定时试验。猴子通过训练与学习,迁移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 A通过多次尝试,学会了辨别目的物 B通过尝试学会了解决辨别问题

C在后继学习中,解决相似问题的速度提高

D通过经验积累,解决新的不同类的问题的时间大大缩短。

45.数学学习中审题技能的掌握可能会促进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审题技能的应用,这是一种(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水平迁移

46.学会写“木、石、口”,有助于学习写“森、磊、品”,这是一种(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47.地方方言影响学习普通话,这是一种(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48.从迁移的观点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49.相同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液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产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这种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内化理论D.关系转换理论

50.心理学家陆钦斯的“量杯实验”证明了( )。 A.迁移现象 B.学习现象 C.一般迁移现象 D.负迁移现象

51.下列属于影响迁移的个人因素有( )。

A.认知结构和态度 B.智力和学习环境 C.年龄和学习材料 D.学习目标和态度

52.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迁移 B.固着 C.定式 D.原型影响

三、多项选择题

1.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

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2.学习动机是由( )几个方面构成的。

A.意志 B.学习需要 C.诱因 D.爱好E.学习期待 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 )。

A.强化B.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C.消退D.惩罚E.分化与泛化 4.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 )。 A.效果强化B.直接强化C.间接强化D.替代性强化E.自我强化 5.以下代表人物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的有( )。 A.桑代克B.贾德C.安德森D.加特纳E.吉克 6.陈述性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如( )。 A.字词B.人名C.时间D.观念E.怎样骑车

7.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三个阶段,即( )。

A.动作的定向阶段B.认知阶段C.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D.联结阶段E.自动化阶段

8.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可分为( )。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计划策略D.监视策略E.调节策略 9.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可以从哪些方面人手?( )

A.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B.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C.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D.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E.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10.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 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

11.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 )。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E.态度 12.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 )。

A.知识学习 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 D.技能学习 E.行为规范学习 13.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

A.动机原则 B.程序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 D.强化原则 E.结构原则 14.下列不属于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进行分类的是( )。

A.意义学习 B.行为规范学习C.技能的学习 D.知识的学习 E.信号学习 15.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 )。

A.操作性行为 B.条件刺激C.获得与消退 D.刺激泛化与分化 E.无条件刺激 16.影响学习者成功或失败的不可控因素包括( )。

A.努力 B.任务难度 C.运气 D.身心状态 E.外界环境

17.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 )。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C.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D.外部动机E.低级动机

18.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在学习eye(眼)和ball(球)后再学习eyeball就比较容易,这种现象属于( )。

A.一般迁移 B.负迁移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E.正迁移 19.知识直观的类型包括(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形象直观 E.表象直观 20.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 A.总括学习 B.下位学习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并列学习 21.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

A.细微型操作技能 B.粗放型操作技能 C.连续型操作技能 D.断续型操作技能 E.开放型操作技能 22.打篮球属于( )。

A.徒手性操作技能 B.开放型操作技能 C.心智技能 D.器械性操作技能 E.粗放型操作技能

23.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 )。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E.态度 24.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 )。

A.知识学习 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 D.技能学习 E.行为规范学习

2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A 吃了酸的食物的流唾液; B 望梅止渴;

C 蜘蛛结网; D 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26.下列不属于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进行分类的是( )。

A.意义学习 B.行为规范学习C.技能的学习 D.知识的学习 E.信号学习

27.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 A.动机原则 B.程序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 D.强化原则 E.结构原则

28.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 )。

A.操作性行为 B.条件刺激C.获得与消退 D.刺激泛化与分化 E.无条件刺激

四、判断

1.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3.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4.二年级儿童学会用学具拼搭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这是动作技能学习。

5.六年级儿童在学习圆概念时,学会用圆规画圆,这是智慧技能学习。

6.某中学生13岁开始学跳高,当时身高1.6米,跳高成绩为1.7米。两年后身高1.75米,通过训练,跳高成绩达2.00米。他所提高的成绩是通过练习产生的行为变化,所以,可以用学习来解释。

7.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8.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对此西方各国学者不存在什么争议。 9.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 10.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11.从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来看,学习的科学研究先于教学的科学研究。

12.按加涅的看法,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是两类不同的习得的能力, 区分这两类能力的主要依据是作业中是否包含复杂的认知成分。

13.像踢足球这样的体育活动,既需要连续的运动技能,也需要不连续的运动技能。 14.心理学家假定,通过练习,人脑可以贮存完成复杂技能的程序并向肌肉发出一系列执行动作的指令,这一假设可以解释熟练操作的自动化。

15.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看成是一种类型的程序性知识。

16.心理学家认为,动作技能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系列刺激反应连锁形成过程。 17.任何动作技能的学习,一般都要经历动作认知、动作联系和动作自动化三个阶段。 18.初入学儿童在习字时运用书空形式帮助记忆字形,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练习形式。

19.从测量的观点看,必须测得学习者的作业变化,才能推测有学习或迁移产生。不过学习是由直接练习产生的变化,而迁移则是未经直接练习由别种学习间接引起的变化。 20.记忆中的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不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21.原有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与学习的迁移是同质的现象。 22.一切有意义学习中都包含知识的迁移,在机械学习中没有迁移。

23.根据形式训练说,电话接线员经过长期训练,记忆数字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但不能保证他们记忆外语词汇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24.桑代克是第一个用实验证据批判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家。

25.贾德的实验表明,虽然先后两个学习项目之间有共同的刺激与反应成分,但迁移不能自动发生。

26.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因此,在有意义学习中总有迁移现象存在。 27.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中的智力技能表现在学生有很高的目测能力。

28.在语文课上,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教师介绍课文的作者生平和写作时代背景,实际上,这样的介绍材料便是奥苏伯尔所说的“组织者”。

29.心理学新近的研究表明,影响策略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对策略应用效果的反省认知。 30.产生式迁移理论与桑代克的共同元素说都可以解释技能的自动迁移,这两个理论没有实际区别。

31.可以把“举一反三”看成侧向迁移。

32.哈洛的学习定势实验,说明学习中的“试误”现象可以转化“顿悟”现象。

3.3练习的相对同一和变化,既考虑了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也避免了其消极作用。 34.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没有动机学习便不能发生。

35.按照马斯洛的动机作用观点,教师在自尊水平低的学生中灌输为学习本身的满足而去学的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36.维纳认为,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得分归因包括努力、能力、控制、运气四方面。

37.根据学习者的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还是指向学习活动之外的事件,可以将它们区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

五、简答

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3、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第七章 、第十一章 教学心理 与教师心理

一、选择题

1.在智力与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教学效果( )。 A.没有关系B.呈负相关C.有较高相关D.有利有弊 2.学生的知识与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 )。 A.无关系B.有负相关C.有利有弊D.有显著的相关 3.教师( )的流畅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 A.记忆B.思维C.想象D.观察

4.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 )。

A.敬业精神B.渊博的知识C.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D.高超的能力 5.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可与学生成绩有( )趋势。 A.负相关B.正相关C.没有关系D.若有若无

6.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 )。

A.教育手段B.教育机智C.教育反响D.教育灵感 7.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也称作( )。

A.定势效应B.晕轮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首因效应

8.一位教师把他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那么这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属于( )。

A.关注情境阶段B.关注生存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教学阶段 9.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并具有( )。 A.预见性B.系统性C.结构性D.实效性 10.在课后评价中,专家教师更加关注的是( )。

A.课堂中发生的细节B.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C.课堂管理问题D.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

11.有研究发现,教师的批评或不赞成,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着( )。 A.负相关B.正相关C.没有关系D.若有若无 12.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者是( )。 A.布鲁纳B.加涅C.罗森塔尔D.斯金纳

13.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了教师的( )对学生的影响。 A.知识B.能力C.期望D.方法

14.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 )为中心。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青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

A.权威阶段B.可逆性阶段C.公正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

32.(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 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 A.0~5岁B.6~8岁C.8~10岁D.10~l2岁 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

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 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 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 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

A.得到他人认可B.试图与榜样一致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D.与他人相接近 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 A.品德B.态度C.意向D.技能

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 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45.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 4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

二、填空题

1.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______和行为成分。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__和倾向。 3.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______。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_____、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 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______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______和自律道德阶段。

9.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______三个水平。

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相对功利取向。

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和______。

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______和普遍伦理取向。

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和言行一致的特点。 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依从、认同、______。

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认知能力和______。

16.______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

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1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______。 18.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9.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20.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______、道德认知。

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______。20.影响态度与品德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认知失调、______、道德认知。

21.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______。

22.皮亚杰认为______阶段时,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2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24.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2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__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2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__、主动性、稳定性等特点。

27.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28.了解中学生______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29.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______,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30.______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 31.态度是一种______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32.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3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

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______的统一。

34.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_____。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35.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_____,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36._____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需要。

37.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_____和道德行为中。

38.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_____原则。

39.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_____、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40.皮亚杰认为儿童5岁以前是“无律期”,他们通常以“_____”方式来考虑问题。 4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稳定的_____。

42.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_____致的行为。

43.美国心理学家尤尼斯在继承和批判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_____。

44.尤尼斯提出的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_____对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 45.道德统一性包含两层含义,_____和寻求超越性意义。 46._____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

47.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是亲历学习和_____。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p0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