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文明学生 共建文明校园 - - 国旗下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4-04-29 18: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争做文明学生 共建文明校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站在这鲜艳的国旗下,我的心情非常激动!面对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争做文明学生,共建文明校园。近几年来,我们桃源七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已经拥有了一个幽静而温馨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创设了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现在的七中已经成为桃源初中学校里的一颗明珠!在晨光下,在微风里,在关爱中,同学们正在茁壮成长。

可是就在这块美丽的校园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偶尔也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现象出现。比如:刚刚清扫后的校园,就有我们同学扔下的方便面袋,饮料罐,糖果纸;在整洁的校园里,有我们同学丢的纸屑,吐的槟榔渣;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有的同学却精神萎靡不振;在课间总有那么少数同学在高声喧哗,追逐打闹。还有少数同学受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讲粗话,脏话,争吵,打架,搞不团结;还有部分男生蓄着长长的头发甚至染黄发,打扮得不伦不类。以上这种种现象虽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同学的身上,但却破坏了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文明主流不相符。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人的素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全体公民的素质,一个学校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我们每位同学。

文明无处不在,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那么怎样才能使中学生的文明洋溢在美丽的校园呢?我在这里给大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大家去思考、去行动。

一是说话得体,语言文明。

说话文明,举止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能够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语重心长又能催人奋发,就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底,更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素养。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体贴的眼神,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意义深远。三国时期,诸葛亮以他的《出师表》一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报效蜀国的赤诚之心和经天纬地的治国方略。然而,又有谁不被他文中优美的语言所感动呢?以致于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的众多美文之一。二十年前,一句“小平您好!”,之所以能够传遍大江南北,深入千家万户,就在于它语言的质朴和真切,既饱含了全国人民对邓小平爷爷改革开放的肯定与拥护,也表达了特区人民对邓小平爷爷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文明礼貌并非是个人生活的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尚的真实反映,是一个民族道德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每个人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

起,就需要别人的爱抚、安慰、体谅、关怀,都渴望真诚友情和相互帮助.当我们快乐时,需要和别人分享,有痛苦烦恼时,需要向别人倾诉;有了困难时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样在与人交往中,也需要宽容,虚怀若谷、容得下不同的意见,对人友爱、理解,不埋怨,不嫉恨、不猜疑。得理让人,失理道歉,真诚地与人相处,与人为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有时一声‘你好’给别人带去一天的好心情,一句‘谢谢’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一声‘对不起’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一个‘不要紧’等于给人吹去阵阵温润的春风。同学们,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让“请、您好、谢谢、别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请原谅、再见”这些词语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让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杜绝粗话脏话,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友好、诚恳的态度待人,用热情、大方的举止处事,给他人带来愉快和谐,让校园充满爱的温馨,让文明礼貌之花在我们的校园竞相绽放!

二是仪表大方,举止文明。

我们中学生要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面容干净,头发整齐,朴素大方,美观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大家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场面,中外双方的领导人甚至是记者和工作人员都是穿着非常规范得体,大家也都熟悉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军仪仗队,他们身着整齐的军服,跨着钢枪,迈着矫健的步伐,无不展现出一个大国的军威和风度!为什么应该这样?因为这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威严!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显得更加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同学们,作为中学生,我们不是国家领导人也不是解放军,没有直接代表国家的形象是不是也应该做到仪表大方,举止文明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学校是文明的场所,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神圣摇篮,校园的文明礼仪更加重要!如果一个学生衣着不整,举止粗俗,那他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也严重的败坏了学校的形象。希望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仪表大方,举止文明,充满着青春和活力的中学生!

三是互敬互让,团结友爱。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仁义”思想谈起。在《论语》这本书中,“仁”字出现了190次,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仁”的多重含义作了阐述,其中他讲得最多的就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应当互相尊重和互相亲爱。他对仁爱表现在主体身上的品德作了具体的规定,这就是庄重、宽厚、守信、勤敏、恩惠五个方面,贯穿着人与人之间既要自尊自重,又要互尊、互爱、互信的基本精神。孟子又在孔子的基础上,增加了恻隐一项,教育人们要有同情心,不欺凌弱小。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前一句话是说,自己有某种要求满足,他人也会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后一句话是说,自己所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人。这样的忠恕之道,就是从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说明:推己及人才是实行仁爱的方法。孟子也说:“人皆有不忍之心。”就是说大家要关心弱势群体。要记住:“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泯灭了自己的本性。只有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这样的人才算得一个好人!

关于增进团结的问题,我想和同学们从国家大事谈起。俗话说,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彼此尊重,互相谦让,追求和谐在当今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处理关系的重要方法。

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同志就要求全党全国,万事莫出头,静观其变,谋求双赢。在处理港澳台的问题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们又处理好了和美国、欧洲、俄罗斯、印度以及周边一些国家的关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排除了很多干扰,赢来了许多商机。在对日关系上,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篡改教科书,一小撮极右势力疯狂反华。2005年上半年中国人民也爆发了空前高涨的反日情绪。在两国关系千钧一发之际,胡锦涛同志提出了解决中日关系的五点主张,为了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中日两国人民能够以史为戒,面向未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主张通过对话,平等协商来妥善处理中日间的分歧,终于使剑拔弩张的局势得以缓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台海局势的稳定创造了条件。

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一方面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一方面又把台湾意识和“台独”区别开来。由于“九二共识”既确定了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同立场,又搁置了双方的政治分歧,终于得到了两岸中国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引来了国民党、亲民党大陆访问团相继登陆。一个来破冰,一个来搭桥,打家都为和解铺路,都认识到只有谋求台海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才能维护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才能有利于消除隔阂,增进互信,积累共识!这样,才终于使得僵持了56年的海峡两岸迎来了第一次历史性的握手,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严冬过后是春天,两岸终于出现了和解的曙光,正如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所说:是雨过天晴,是拨云见日。冤结千年苦,一笑抿恩仇,一座信任之桥、沟通之桥终于出现在了台海的上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那是因为我们用对话和协商的方式代替了过去的冷战和喊话,用智慧和冷静代替了过去的强硬和争斗。同学们,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也应该是这样的吗?

今天我给大家从小道理讲到大道理,从身边的小事讲到国家的大事,无非就是希望大家做一个文明、宽容的人。一直以来,我们七中的领导老师们默默工作,无私奉

献,努力为同学们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大家想过吗?学校要发展,形象要高大,光靠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你、我、他,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行。你一言,我一行,才能塑造出母校高大美丽的形象。每一位学生的举止言行展现的正是学校的品味,关系着学校的荣辱。不要以为一个人的言行微不足道,一滴水不能改变旱情,但无数滴水却能形成海洋,愿每一位同学都自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从现在起,我们应坚决摒弃掉我们身上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一个自尊、自爱、整洁、朴素大方的学生;做一个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品德高尚的学生;做一个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生;做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21世纪的“四有”新人,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文明、美丽的校园,让我们七中的每一名学生都成为一个文明之人,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个角落。同时也让我们用我们的文明行为影响自己的家庭,影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yk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