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整理

更新时间:2024-04-01 20: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与教学论 历年真题整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 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 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实质是追求B.实践兴趣 3.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实质是B.连续性原则 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加涅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C.拉特克)。

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A.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7.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克拉夫基和B.瓦?根舍因

8.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的是(D.泰勒 )。 9.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反对管理主义倾向”的是 第四代评价 10.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教育家是(D.裴斯泰洛齐 )。 11.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理念实质上就是追求教育(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12.实践性课程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是( B.审议)。 13.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14.美国学者多尔指出“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这一有关课程的定义倾向于认为课程是( D.体验)。 15.随机访问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 A.认知弹性理论)。

16.“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类评价称为(D.质的评价 )。

17.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学观可以简称为(A.塑造说 )。

18.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课程计划制定的重视,纷纷开始重视课程变革过程中的另一个环节,即( C.课程实施)。

19.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

20.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的内容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C.符号表征

21.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B.同化 )

22.加涅按照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五类,它们是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3.“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 B.维果茨基) 2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 C.罗杰斯)。

25.“指向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种目标称为( 表现性目标)。

26.“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成为(C.诊断性评价 )。 27.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多元主义价值观)。

28.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典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人是利维

29属于“质的研究”的研究方法是A.行动研究 30.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 卢梭)

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的教育家是( 博比特 )

2.维果茨基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其实质在于创造( 最近发展区 ) 3.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 4.课程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整合性 )

5.以陷入“价值中立性”误区的科学技术盲目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生活的异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STS课程 )

- 1 -

课程与教学论 历年真题整理

6.支配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是(技术理性 )

7.以下\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的是( .教育目标 )

8.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 实验教育学

9.\有意义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奥苏伯尔)

10.主动适应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校课程( 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11.\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 ( 中间语言 )

12.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示范 ) 13.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的是( 泰勒原理 )

14.要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意味着要实现( A.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

15.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是( 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 16.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质的研究 ) 17.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促进者 )

18.泰勒认为,\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是学习经验 19.\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 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20.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概念是( 附带学习

2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 ) 2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 轮形课程 ) 23.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这种评估方法称为( 场合驱动评价 )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古德莱德 25.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 课程理解范式 )

26.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主动作业 ) 27.\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审议

28.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评价类型是( 效果评价) 29.由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的旨在\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的课程实施原则是( 过程原则 )

30.最早以心理学为科目本位课程提供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赫尔巴特 ) (接下来一套有错误,文本已经更正)

1.提出课程开发“活动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C.博比特 2.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技术兴趣 )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是( 解放兴趣)

4.倡导教学是一项塑造儿童心灵的艺术。教师不是像卢梭所说的那样为自然之助手,而是儿童观念的提供者、多方面兴趣的控制者。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教育家( 赫尔巴特 )

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斯宾塞 )

6.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 解放理性 ) 7.“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系统确立的,代表人物是(斯藤豪斯 )

8.布鲁纳用“表征系统”的概念来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

- 2 -

课程与教学论 历年真题整理

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它们是行为表征、图象表征和( 符号表征)

9.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

10.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要具备基础性、范例性和( 基本性 ) 11.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的教学机器,使学生能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程序教学 ) 12.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领域”和( 情感领域 ) 13.当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即是( 学科中心课程 )

14.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是( 自主型教学方法) 15.夸美纽斯创立的“泛智课程”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泛智论 ) 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与( 方法 )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 整合性 ) 18.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具有这种课程取向的课程类型称为( B.综合课程 )

19.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可称为( 显性课程 ) 20. 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分组学习

21.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称为( 课程实施 ) 22.真正的课程是老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这是 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

23.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称为( 目标本位评价 )

24.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种评价称为( 质的评价 )

25。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 量的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所构成的世界,称为(科学世界 ) 27.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校本课程 ) 28.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 最近发展区)

29.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立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支架式教学 ) 30.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经验课程论与以派纳、格鲁梅特、格林、阿普尔等为代表的经验课程论,合起来统称为( 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 二、填空题

1.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包括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2.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存在三种典型的观点即_被动适应论、_主动适应论、_超越论。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分为三大类:_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 4.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5.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6.1918年博比特所著的《课程》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 3 -

课程与教学论 历年真题整理

7.一般可以把课程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取向 三种取向。

8.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学科内容。 9.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10.斯塔夫尔比姆等人提出的CIPP评价模式包括了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环节。

1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学术中心课程。 12.提出目标游离评价的评价专家是 斯克瑞文。

13.“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体验性目标。

14.在课程发展历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 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超越论。

15. 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环境教育课程。 16.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 专家、校长、教师、学生

17.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忠实取向

18.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 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19.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 解放理性

20.“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八年研究

21. 斯腾豪斯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2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23.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课程审议 24.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卢梭

25. 形成性评价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C.促进者) 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B.布鲁纳)

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C.教育目的) 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D.超越论) 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C.课程创生取向)

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

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B.第二代评价)

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D.回应模式)

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 4 -

课程与教学论 历年真题整理

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C.高级学习)

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C.教育公平)

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 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 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 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C.斯宾塞 ) 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D.主动作业)

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C.赫尔巴特

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D.顺序性)

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C.苏格拉底)

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B.“泛智课程” ) 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 A.斯宾塞

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轮形课程) 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C.博比特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展示 )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学术中心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古德莱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B.课程理解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促进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C.八年研究)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B.课堂)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B.质的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C.斯宾塞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创生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环境教育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

- 5 -

课程与教学论 历年真题整理

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A.斯克里文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B.实践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普遍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C.场合驱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 B.《教育过程》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合作原则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A查特斯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学术中心课程)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A、拉特克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 5、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这本不朽名著是(《儿童与课程》 ) 6、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 )A、目标模式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B、过程原则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有意义学习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认知驱力 )

10、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 最近发展区) 11、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逐渐分化原则 ) 12、“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生成性目标

13、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超越论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课程开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 学习者的经验

15、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属于( 科目本位课程)

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 )A、原理

17、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种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称为(C、课程结构 )

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D、夸美纽斯

19、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 隐性课程)

- 6 -

课程与教学论 历年真题整理

20、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 )个别学习 21、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B、课程变革

22、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A、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23、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评价称为( B、目标游离评价

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称为(D、量的评价

25、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揭示?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B、质的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称为生活世界27、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 激进建构主义)

28、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这是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29、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是( )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30、“泛智课程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创立者为(夸美纽斯 ) 三、论述题

36.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为什么说它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P329

答: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2分)斯太克认为,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多关心的问题。(2分)古巴和林肯进一步指出,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厉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2分)一些评价专家认为,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其理由有二:首先,??见书p329 (2分),其次,??见书p329 (2分)它更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2分) 38.以下是有关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两种表述:

(1)用15分钟以内的时间,在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图上,以百分百的正确度,填出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人民政府驻地。

(2)理解《西厢记》中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以上两种表述方式反映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哪两种取向?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在实际的课程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不同的目标取向? 答案要点:第一种表述是行为目标取向。(2分)第二种表述是 表现性目标取向。(2分) 判断依据:

第一种表述非常精确、具体、可操作性,既指出了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填出”),又指出了行为发生的条件(“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图”、“15分钟内”),同时也指出了行为标准(“百分百的正确度”)。(3分)

第二种表述描述了一种教育中的“际遇”,即指明了学生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是什么(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但是,它显然没有预期学生在参加这一教育活动后将获得什么。事实上,它期望的是学生反应的多样些和个体性,期望学生在此教育活动中获得其个人意义。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 7 -

课程与教学论 历年真题整理

31.简述泰勒原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1)为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产生几种结果。 32.简述表现性目标的涵义及价值取向。 涵义: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创造性表现。是由美国课程论学者艾斯纳提出的。

价值取向:表现性目标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指导向于人的自由与解放。 33.简述教学对话的性质。

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34.简述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

(1)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2)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3)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4)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35.简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特征: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36.试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答:基本特征:(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成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1)他的教学理论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2)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3)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4)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7.什么是自主性教学,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性教学方法?运用它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定义:自主性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如何运用:(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积极作用:(1)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2)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3)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38.下面是《杰斯帕问题解决系列》教学案例介绍: 答案要点:哪一种教学模式:情境教学。(2分) 特征:(1)学习者中心。(2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2分 (2)情境中心。(2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3分 (3)问题中心。(2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3分 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 8 -

课程与教学论 历年真题整理

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P14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含义:它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2分)。 环节:①确定教育目的(1分〉。②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l分)。③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l分)。④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l分)。 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2分);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2分);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2分)。 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含义: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3分)。 基本特征: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3分)。 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1分)。原则:积极反应(1分)、小步子(1分)、即时强化(1分)、自定步调(1分)、低错误率.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三种取向:(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2分)。

(2)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3)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2分)。 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

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这种评价取向推进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它简便易行、好操作,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3分);

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种评价取向的价值在于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该取向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完全走出目标取向评价的藩篱,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3分);

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性格。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时代精神(3分)。 四、怎样落实综合课程?

为什么倡导综合课程: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具有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情况;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而我国的学生往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而我国的学生整合知识经验的能力不够强。

怎样落实综合课程: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教师与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

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P6

.博比特2分);所谓\活动分析\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4分

- 9 -

课程与教学论 历年真题整理

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320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32.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P164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33.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P70-73

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2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在此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分);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并得到实质性体现2分以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2分。 启示: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最高分为4分。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P207-209

不同点:三种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1分而且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2分);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2分h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2分。 内在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1分;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1分)。 选用建议: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 1一3 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情境教学(或抛锚式教学)。(3分) 主要特征:学习者中心;(2分)情境中心;(2分)问题中心。(2分)

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1-30

答卢梭的发现教学论具有如下三个内涵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卢梭认为人天性好动在好动这一天性的基础上发展出 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寻求知识、发现知识的动力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 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由这个中心思想卢梭得出 了关于良好教学或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 方法 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既然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 活动中产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活动中发现了世界也认识了自我所以倡导活动教 学在卢梭看来就是必然的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卢梭提倡发现教学其终极目的是 培养儿童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2-142

答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 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要求教学要尽可能 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 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 10 -

课程与教学论 历年真题整理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 答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 的缺陷是 1“管理主义的倾向”古巴和林肯认为在上述三代评价活动和评价理论中教育 管理者与评价者之间的传统关系很少受到挑战 2“忽视价值的多元性”。美国自有史以来其价值观即建立在所谓“文化大熔炉” 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的实质事实上就是“基督教伦理”学校强调的“文化遗产” 就是“盎格鲁一撒克逊的基督教”遗产而所谓的“客观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工具” 都植根于这样一种价值标准之中 3“过分依赖科学范式”。对评价者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像其他社会科学工 作者那样积极采用和模仿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探究方法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5-219

答 学科课程具有如下缺陷或限制 (1)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这容易导致轻视学 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代表着成人的世界、体现着成人的意志的逻辑知识与 儿童的世界、儿童的需要和经验并非直接同一过于强调逻辑知识势必导致漠 视儿童的现实的需要和经验导致死记硬背。再者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有机 整体这个整体不能人为分解为“数学部分”、“语文部分”、“化学部分”、 “历史部分”等等因此过于强调学科课程也有可能导致肢解学生完整的生 活。 (2)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其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 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3)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较大学科课程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体现着不同社会群 体的利益当某些学科纳入课程体系之后既得利益者就会抗拒变革。再者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和市场价值的差异不同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等级 差别  这也阻碍着课程变革 。 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8-346

答 客观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 识即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的真理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符 合的程度决定的知识因而是客观的。教学过程即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由“客 观主义”知识观必然派生出决定论的知识观和还原主义知识观。所谓“决定论” 是指知识是由“客观实在”所决定的“客观实在”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 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也具有客观性它也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教学结果 完全是可预期的、可重复的。因此教学应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 骤。这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所谓“还原主义”是指复杂的知识 可以被还原为、觯释为一些简单的单项知识而这些简单的单项知识组合起来即 可获得较高层次的知识。这显然是程序教学对知识的基本看法。

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3-166

答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 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乍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生成 性目标”是过程取向的。 生成性目标的优势 “生成性目标”取向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 之间的二元对立。当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被内在地统一起来之后课程与教 学目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 标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所强加的目标。学生有权利也能够决定什么是最值 得学习的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学习的时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 探究即已有的知识。 生成性目标的局限 1运用“生成性目标”就意味着教师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但大 多数教师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2即使有许多教师受过对话方面的训练有些人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 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教学对许多教师而言是一种工作 而不是生活的使命 3即使许多教师把教学视为其生活的使命他们也很难同时与一个班级的几 十名儿童展开对话 4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他们需要教师告诉他们应当 做什么 5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太开放了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费神去 发现像语法、代数、物理学等必要学科的适切性 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8-351

- 11 -

课程与教学论 历年真题整理

答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 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 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 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 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  建构主 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四、答这段对话反映了教学方法中的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其基本内涵是通 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晨 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 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包括“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两种基本形态。运用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也 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 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洞察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否 则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可能很难开展即使开展起来也有可能非常肤浅、流于形 式。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常把提示型教学方法与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结合起 来使用通过前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通过后者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真正 成为发展资源。 在这个对话里苏格拉底首先姑且承认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问题的见解然后 基于尤苏戴莫斯的见解而引出种种新的问题请他回答最终使尤苏戴莫斯意识到自己最 初的关于“正义”的见解是不完善的、愚蠢的从而愿意“收回已说过的话”。 通过对自己的已有见解的“破”的过程也就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这不仅为 真理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而且本身就是确立真理的过程。

- 12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1i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