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更新时间:2023-11-19 02: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③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学情分析】:

本节为自然地理中难度较为适中的内容,可以根据现实地貌来加以讲解。但本校学生基础较差,在讲解时可能会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状况,故本人在讲解中必须放慢速度来讲解。 【教法】:

情境设计法、趣味探究法、引导讲解法、图形结合法 【教具】:

地形模型、褶皱与断层模型 【讲授过程】: 情景创设

地球上地貌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读第一节P27的四幅图,看看分别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地貌类型?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1

一、岩石圈

1、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完成)

3、试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各大岩石的形成及分类?(可分组进行;一组回答,其他组点评;老师可展示其他比较形象、实际的示意图) 4、P29“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可能指哪些岩石,这说明三大岩石之间有何联系?完成P31活动1。

5、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完成P31活动2。

承转:读图2-1-6试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学生对图中的地表形态进行说明并归纳总结)

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 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

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2

1、 填表

形成 基本单元 岩层形态 地貌形态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2、 3、 4、

褶皱和断层在形成过程及地貌上有何异同?

图2-1-10与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并解释原因? 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

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

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外力作用 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分布地区 作用形式 地貌类型 典型地貌 2、 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3、 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 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 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 6、 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

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P36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

外力的来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观察法、绘制示意图法、列表对比法、讨论法等地理

学习方法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的实际意义;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重点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流水与风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教学反思:

1、在导入过程中要尽量缩短时间,对于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要一带而过,突出重点即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重点讲解地壳的物资循环过程,让学生自己说出底气哦啊的地理意义。 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针对考试长出现的题目,强调地形倒置的成因;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在出示相应图片之后,要求学生说出是什么力的作用,加深学生印象,提高课堂效率

3

课堂练习:

一、 选择题

1、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C、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2、占地壳表面积最大的岩石( )

A、侵入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3、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4、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 )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大理岩、板岩 D、砂岩、花岗岩 5、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和缓

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6、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的变迁 B、升降运动可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C、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

7、关于地质构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B、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 C、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是地形形态上的差异 D、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

8、造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 )

A、内力作用 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 9、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深厚,地表崎岖,是由于( ) A、流水的搬运和侵蚀 B、风力的搬运和侵蚀

C、风力的沉积、流水的侵蚀和搬运 D、流水的搬运、风力的侵蚀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数字代表外力作用的风力、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列组合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①② D、④⑤①②③

11、形成太湖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12、读下列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回答 (1)物质

甲代表 ,乙代表 ,

4

丙代表 ,丁代表 ,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A B

C D E与 含义相同。

(3)从能量来源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 和地球外部的 。

13、读某地址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表示的褶皱类型:A B ,A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 (2)褶皱构造上的覆盖岩层是 形成的。这个地方的地壳运动状况是 。 受过的外力作用有:

(3)如果要寻找油气,应在 中找,要寻找地下水,应在 中找。 (4)如果要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在A还是B? 。 原因是: 14、读图3-2-3回答:

(1)河流两岸的峭壁是河流 作用的结果,按力的来源属 作用。 (2)河流将从山上冲下的泥沙带到中下游平坦低洼的地区,营造出 和 地貌,此作用过程叫 。 (3)图示河段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4)此河段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 ,应采图3-2-3

取的首要治理措施是 。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p5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