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更新时间:2024-04-18 16: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章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课余体育训练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将逐渐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样,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以及组织形式;

2.掌握参训学生运动员选拔的程序和各种训练计划的制订; 3.熟练运用各种运动训练方法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实践。

第一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性质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推动 “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

对具有运动特长的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发展体能,掌握参训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进一步的专项运动训练奠定身体、心理、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为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体育骨干。

1.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 2.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群体骨干; 3.塑造良好品质,提高适应能力。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有许多共同的方面。

首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其他运动训练一样,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在训练项目、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其次,为了使运动员能承受体育竞赛时的极限运动负荷和心理适应能力,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科学地安排生理负荷以及变化的速度和幅度。

再次,参加运动训练的运动员,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即使是接受相同的训练内容,他们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训练要求、内容、

1

方法与手段方面,都要做到区别对待。

最后,运动训练的结果就是要使运动员在各类比赛中发挥最佳运动水平,创造优异成绩。

然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以在校青少年学生为主,所以,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显著特点是业余性,即利用课余时间(每天下午文化课学习后以及每年的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等)进行运动训练。以学期和学年为周期的运动训练,是其他专业训练所没有的。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这是在训学生年龄特征、课余训练以及运动训练规律所决定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参加者都是青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所以,这一阶段着重要抓好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不宜过早地对他们施以成年人的训练方法和运动负荷。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既要全面,有要突出重点,即包括身体、技术、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是指凡是愿意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不分成绩高低,有无运动天赋,都可以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如果能以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形式组织课余运动训练的爱好组和提高组,就能扩大训练对象的范围,不断壮大运动训练队伍。

案例观摩: 马启伟论体育

马启伟指出:现在包括小学在内的学校体育中有一种倾向——搞竞技体育,只重视竞技体育,很少健身的项目,这是不正确的。学校体育应是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同时教给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这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学校体育的功能首先是健身(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培养几个体育“尖子”去夺金牌。再有,应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功能。如通过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完善学生的性格,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等。

第二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自1970年代末期原国家体委提出业余训练要“全国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以来,全国从上而下建立起形式多样、层层衔接的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体系,包括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初级形式(基层学校运动队、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班、普通业余体校),中间层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训练中心、体育俱乐部)和最高层次(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校、优秀青年队)。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业余体育训练基础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一、学校运动队

学校运动队是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也是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富活力的训练组织之一。无论是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学校,还是在普通中小学校,都有这样的学校运动队。

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一般有一或两个具有广泛群众性和较高水平的项目运动队,它们得到教育局和体委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其运动队训练工作纳入了学校的常年计划。 无论哪种类型的学校,运动队的目标非常明确,主要是提高运动水平,代表本校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学校还有班级运动队、年级运动队等。

2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学校的学校运动队,往往是师资与物质较为有保障,工作有序、训练系统。运动队训练项目的选择与确定,是上级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根据学校的体育传统、师资队伍和指导力量、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地理与气候条件而综合考虑和合理布局的。对于普通中小学校,学校运动队一般选择学习努力,身体健康,有一定运动专长或具有培养条件的学生。

二、基层训练点

基层训练点是以一或两个运动项目为重点的训练基地。有的基层训练点根据青少年儿童课余体育训练的需要,由基层体委和教育部门共同规划,全面布局。有的基层训练点,是以一所重点中学为基地,吸收附近学校有特长或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参加某项运动训练的训练点。

三、体育特长班

在一些小学,学校对部分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特殊培训,组成体育特长班,旨在发现培养他们的体育特长。体育特长班是由学校组织教师或教练员,招收本校或周边学校中,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采用自愿、业余的方式,有的甚至是有偿训练。

四、体育俱乐部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组成了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其中带有运动训练性质的体育俱乐部成为新型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形式,中、小学校中优秀的体育苗子被选送到体育俱乐部进行系统的培训。

另外,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还有其他一些组织形式,如民办公助的训练中心、民间协会、训练站点等,其中有些属于纯民办的性质。

第三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首先需要根据学校的传统和条件,确定体育训练的项目,再就是组建运动队,这不仅需要选拔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组成运动队,而且要遴选热爱业余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担任运动队教练,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

一、运动队的组建

(一)确定训练项目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首要问题是确定训练项目。因此,刚开始建立运动队的学校,最好先集中精力从一二个项目开始训练,再逐步形成传统。

(二)参训运动员的选拔

对于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学生的选拔,可以参照竞技体育运动员选材的步骤展开,即根据运动项日的特点和要求,以科学的方法对部分在校学生进行各种能力与有关因素的测试和预测:

1.身体形态指标

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身高、体重、体围、跟腱、足弓及臀部等身体各部分的要求,在测试和家访的基础上,判定其在形态方面发育潜力的大小,预测学生的最终形态特征。

2. 生理机能指标

3

通常是对心率、肺活量、最大吸氧量等指标进行测试。由于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生理机能也有特殊的要求,如中长跑、游泳项目特别要求运动员心肺功能强;体操则要求运动员前庭分析器功能良好,所以,还要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适当增加测试的指标。

3.身体素质指标

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和平衡能力等。选拔学生时,需要根据参加训练项目的特点,增加能反映专项运动能力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

选拔参训运动员要考虑的条件和因素很多,除了测试上述参考数据外,还要考虑遗传因素、年龄因素、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心理素质、家庭、社会在过去和未来对学生的影响等。此外,学校选拔运动员时,要重视学生文化学习,以及思想品质表现等情况,使学校运动队符合学校教育要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三)指导教师的配备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教师或教练员,大多是由本校的体育教师担任,也可以选择其他有体育专长的老师担任。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还会聘请业余体校的教练或体育俱乐部的教练来校担任运动队教练。

(四)规章制度的建立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教育和体育的组成部分,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及运动队的管理。

1.训练制度

建立严格的训练作息制度,规定每周、每次的训练时间与要求。

2.奖惩制度

学校对运动成绩和学习成绩均好的参训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或减免学杂费,或给予其他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3.比赛制度

根据校内外比赛的任务和规模大小,对于外出参加比赛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包括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一致、顽强拼搏、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等。

4.教练员责任制

建立教练员负责制,对学生的训练、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全面负责,使训练工作正常进行。

5.学习检查制度

建立每个参训练学生的训练档案(包括运动员档案卡和运动员登记表)和运动队的工作日记,密切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关注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训练计划,保证参训学生文化学习和运动成绩保持良好状态。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订

(一)年度训练计划

年度训练计划是根据学校学年教学周期安排的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的内容通常包括 1.上一年度训练情况和本年度的训练目标;

2.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及运动成绩所要达到的指标和心理训练的要求;

3.全年训练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比重与内容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

4.参加比赛的时间安排;

5.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时间与方法等。

4

由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属于基础训练,比赛任务较少,一般按学期和季节将年度训练计划划分为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四个训练阶段,其主要任务体现为:

秋季阶段: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进行技术教学与训练,改进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测验身体素质、技术、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各项指标。

冬季阶段:适当减少技术训练的比重,增加身体训练的比例。进一步发展与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发展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并巩固专项技术,测验身体素质和技术训练的各项指标。

春季阶段:系统地提高训练的强度和密度,适当增加技术训练,提高技术水平,继续发展身体素质,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比赛。

夏季阶段:继续加强身体训练,不断提高训练的强度和密度,加强技术训练,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提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以及各项心理与生理指标。

此外,可根据年度比赛任务和运动项目的特点,按竞技状态发展规律确定训练阶段。

(二)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是根据年度训练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阶段的任务、内容、要求和训练次数等而制定的。阶段训练计划的内容比年度训练计划更为具体,它能使训练内容的安排、主要训练手段的选择和负荷量的确定更加切合训练过程的实际。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阶段一般以3个月为一个阶段。

阶段训练计划根据训练任务或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基础训练阶段计划、准备比赛阶段计划、比赛阶段计划、恢复阶段计划和临时性短期集训计划等不同类型。制定阶段训练计划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要明确阶段训练的时间,身心负荷安排的节奏,以及阶段训练的重点内容、解决的难点问题等。

(三)周训练计划

周训练计划是根据阶段训练计划,并结合课余体育训练实际,制定的一个星期的训练安排。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每周一般可安排3~4次,每次训练时间约l.5~2小时。周训练计划应将不同的训练内容,如技术、战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交替进行。

案例观摩: 第 周训练计划表

年 月 日至 月 日 本 周 任 务 时 间 训练内容与方法 负荷量与强度 备 注 课次任务 星 期 小 结 (四)课时训练计划

课时训练计划是最基础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目标与要求;课的进行顺序;课的内容与主要手段;课的组织形式;课的时间与负荷安排等。一般可采用教案的形式或卡片的形式。

以上四种训练计划,

5

从步骤来看,先制定年度训练计划,后制定阶段和周训练计划,最后制定训练课计划。 从内容来看,是逐步详细与具体化。

从要求来看,要根据学校现实条件,以及学生的身心状态,确定每种训练计划的目标,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负荷,防止训练手段成人化。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 (一)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身体训练是技术、战术训练的基础,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两种。 身体训练,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促使该素质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还要通过全面的身体训练,使他们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并逐步发展专项运动素质。

(二)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包括基本技术训练和高难技术训练。基本技术是专项运动技术的主要技术结构部分,是掌握高难技术的基础。高难技术是与基本技术相对而言的,是指专项运动技术中难度较大,比较复杂和要求较高的一些动作。

首先,要抓好基本技术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专项技术的基本功。

其次,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表象,重视技术规格与要求,杜绝错误技术动作的出现,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第三,应将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结合并贯穿于全过程,使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相得益彰。

第四,要求学生运动员按统一的技术规格要求外,还应考虑到个人特点。 最后,在选择技术训练内容时,不仅要注意从易到难,而且要注意符合技术之间的迁移规律,避免技术的消极迁移和互相干扰。

案例观摩: 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早期专项化训练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还不完善,而且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学生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性格、特点变化也不一样。因此,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另外,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往往造成青少年儿童时期比赛成绩优异,进入成年时,因训练基础不扎实,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机能水平发挥失调,出现伤病,会出现运动“早衰”现象,或因伤病无法继续系统地从事专项训练,被迫离开钟爱的运动训练。为此,在训练安排上应首先考虑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适合于他们心理和身体机能发展特点的训练计划,科学地进行训练,为后续的训练、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应重视并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使身体机能均衡发展,避免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

(三)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训练水平等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加强心理训练,培养他们的心理调控能力,提高心理稳定性,以使他们适应任何复杂的比赛环境,发挥运动水平。

6

(四)战术训练

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根据比赛对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战术可分为一般战术和专项战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一般战术训练为主。

1.引导学生运动员熟悉比赛规则,利用规则部署战术方案。

2.引导学生了解专项技术的基本形式和比赛战术变化的规律,培养战术思维能力。

(五)品德与作风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一个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运动员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发育程度,在训练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勤学苦练、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塑造尊重同伴和对手、胜不骄败不馁、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的体育道德风尚。

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

(一)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由于重复练习是在承受一定的负荷强度之下进行,所以,它有利于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又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动作技术定型和熟练地运用技术。在运用重复训练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 2.规定适量的练习负荷

(二)变换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在运用变换训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训练中变换各种练习条件,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提高技术和技能,所以,要明确变换练习条件的目的和具体任务,有针对性地变换练习的负荷、动作的组合、练习的环境和条件等。

2.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在技术、战术训练中,采用变换训练法达到训练目的后,应及时恢复到正常情况下的练习,以避免由于变换练习条件,形成的与正确技术存在的偏差,并及时加以纠正。

(三)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在运用变换训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训练的目标确定各站的内容和站的数量

2.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确定负荷 3.组合和变换循环练习的形式

(四)竞赛训练法

竞赛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地提高运

7

动员运用知识、技术和战术的能力以及身体训练水平,对培养实战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运用竞赛训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注意运用时机

五、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评价

(一)身体训练水平

(二)技、战术训练水平 (三)运动成绩 (四)运动员输送率

小结:

为了保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顺利实施,首先都必须确定运动训练的项目,再就是运用科学方法选拔参训的学生,并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教练员),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 为了帮助参训学生奠定良好的身体和技术、战术基础,可以运用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和竞赛训练法等进行科学训练,提高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效。

课外思考:

1.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的深入,你认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将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2.查阅相关资料,回顾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优缺点。

3.进入21世纪以来,“体教结合”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趋势,你认为体育与教育部门如何配合,才能发挥各自优势,保证体教结合的顺利实施。

建议阅读:

李 祥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罗映清等著:《学校体育学》,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国家教委体卫司编:《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nd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