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漫谈

更新时间:2023-10-17 19: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笔记

单位:湟源一中 学科:数学 职称:中学二级 性别:女 姓名:曹成梅 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心里总有一种累的感觉.班级纪律,要维护;班

级清洁,要督促;班级经费,要收取保管;学生做操,要到场;学生纠纷,要调解;学生成绩下降,又心急如焚……总之,事必躬亲,忙得不可开交.能否有行之有效的班级治理方法,把这项许多人都感到又苦又累的工作,干得轻松,干得快乐,干得效果更好一些呢有,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给了我强有力的回答.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着 聪明的光芒,吸引着我一口气把它读完.

《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不是一部教科书,他并没有用系统的、理论性的语言教我们怎样当好一个班主任,而是自己当班主任的随笔,以轻松叙事的方式教给我们许多实际方法。当我用心读完这本书后,心中发出深深的感叹:魏书生老师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异乎寻常地迷上教育,立志献身这一崇高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所能做好的。他把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意识地,不断地渗透到学生心中去,从而使的教育改革远远超出了语文教改的范畴。

书中\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天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撼了我.他是确确实实地在育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想,他的班级治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

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筑好了思想教育这一\地下工程\知识之树也就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了,也就水到渠成了.

想想自己治理的班级,总认为学生太自觉,不懂事.我对他们倾注了所有的爱,为他们牺牲了多少休息的时间,可他们毫无感觉,不能体谅.有时自己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可学生照样若无其事,不知发生了什么.特殊是几个捣蛋鬼,处处与你作对.细想之下,这也应该是自己治理的败笔,没有引导学生去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体谅人,没有让他们形成这些良好的品质,不能体谅老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魏书生不仅以\德\治班,更是以\法\治班.在他教的班级中,制定的法规就有30多项,教学中的34件事都精心地按时空顺序做了周到的安排,在班级里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其精心,周到,严密的程度令人赞叹.从常务班长的职责,到课代表的职责,从备品的承包责任制到所有物品的具体负责人,无一不显出他治理方法的与众不同.他的一日常规,一周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看了让人瞠目结舌.正因为工作如此细致,又能在监督检查系统的保证下,说了算,订了干,一不做,二不休,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也让我想到,班主任工作,一定要细,一定要实,要有科学的治理方法.

在学校的卫生工作,是让班主任比较操心的一块工作.一是学生的习惯不好,东西乱丢;二是范围大,学校对卫生要求严格.这卫生也就成了班主任心中的一块石头.不去治理不行,去管了效果不大.我在想,是否也可以学习魏书生的做法,把班级的每一样物品,每一块场地承包给个人,也去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也让我这样去试一试. 魏书生那深邃的哲学气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让人仰视,让人望尘莫及,但这并不妨碍我认真地去做,学着他去做.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单位:湟源一中 学科:数学 职称:中学二级 性别:女 姓名:曹成梅

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感触颇深,为争取做一个好老师增加了信心。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感受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学生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因为

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第三点:多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

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同行们,读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zt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