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障碍的(邹氏)图解疗法

更新时间:2023-09-14 04:29: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强迫障碍的(邹氏)图解疗法

深圳晴天心理中心 邹光宇教授

强迫障碍不限于强迫症患者,尤其是强迫思维困扰着巨大的人群。本文是笔者十余年图解强迫障碍治疗的方法总结,期望能给同行和大众一个有益的参考。

一、 图解治疗的动力特征假定

“助人自助”是心理学的工作模式。不同学派乃至宗教有不同的甚至更深入的阐述和理解。限于篇幅,笔者简单阐述为:以动力学派的观点来看,具体表现就是,借助求助者自身的心理动力,引领疏导现有混沌、混乱的心理动力系、心能矢量i组合,达到内驱力的和谐,形成“积极矢量”。心理自愈功能得到发挥,心理功能得到逐步恢复而回归轻松自如状态。

心能矢量,也就是心理能量矢量,分为“积极矢量”和“消极矢量”,生命力为天赋的积极矢量。符合个体本能与发展需求方向,促进个体环境适应、健康发展的矢量为积极矢量;消极矢量阻碍或者牵制个体的发展。个体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生命力的本能发展矢量释放、衍化、积累、耗费的过程。

二、强迫障碍与心能矢量

强迫障碍的特征现象是,强迫和反强迫同时存在,个体体验与所处场景不符的负面情绪体验。大体上,与强迫障碍相关的心能矢量包括以下范畴:

1、 本能发展矢量,指生命力、生本能和个人价值实现之倾向力。 2、 文化矢量,就是指个体的自体客体集合为参照的动力分化现象。通俗地说,就是个体在文化选择、心理预期等内在环境中的自我冲突而衍化出的心理动能,具体来说,就是与个人价值相关的生存、名、利、地位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心理活动倾向。

3、 思辨矢量,指心理功能性矢量指标,失调的认知、思辨力,存量经验的运用力、例如偏执、过度高估等是思辨力的反向指标。积极的思辨矢量就是符合个体发展方向的倾向力。

4、 适应矢量,指环境适应倾向,“上善若水”是适应矢量的生动描述。

5、 冲突动能矢量,两个矢量之间的夹角,产生冲突动能,形成侧向动力,这些矢量量能的大小是两个矢量夹角的正弦或余弦的乘积的函数值ii。部分可被通俗表述为“合理的存在焦虑”。

三、强迫障碍的矢量系统失调

强迫障碍,尤其是障碍症状“发作”时,本能发展矢量减弱、方向偏移,进入横向或者“近乎水平的螺旋状”。 精神拮抗机制“裹挟”了思辨矢量,适应矢量,导致内在的混乱和外显的行为变态。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社会功能逐步受损,困扰者高度痛苦,疲于应付障碍发作时的消极矢量的冲撞,进而适应矢量已被消极的思辨矢量“绑架”,深陷偏执的泥沼。弱化了的发展矢量、积极思辨矢量,偶能让求助者在心理师面前自我解嘲。

强迫障碍者的心能矢量存在三个特征,一是挤压特征。心能矢量的“侧向挤压”—以次级症状形式表现的侧向消极矢量,助推强迫性神经症的靶向发展。二是循环特征。在精神拮抗作用下的损耗性循环。这个循环是恶性的,不断加速的,并不断弱化思辨矢量、本能发展矢量,弱化心理功能,让偏执者更偏执。三是耗竭特征,这个消极矢量的增强,会进而衍生并发症,基于强迫障碍的继发抑郁性心理障碍---本能发展矢量逆转。生本能在这个障碍模式下,不仅以恐惧的方式提供障碍延续的动力,同时强迫障碍---用循环(拉磨)的方式不断耗损个体的生命力。“求生本能”表现为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对死亡的恐惧,具体症状呈现是多变的恐惧现象,并在多种形式中转换、漂移,如利器恐惧系列、疾病恐惧系列,超道德焦虑iii系列等。一旦出现继发抑郁症状,“自杀观念”症状表现的是生本能的悖论现象—为摆脱痛苦而死。一旦自杀成功,这个消极矢量以生命的终结而终结。

值得一提的是,强迫障碍继发抑郁时,一旦医院心理科医师误诊,当作抑郁症、或者广泛焦虑障碍,施以药物长程治疗,极易耽误强迫障碍的治疗甚至出现自虐、自杀的后果。事实上,除非症状带来的痛楚难以忍受,用药物可作适度缓解外,迄今,大多数药物对于强迫障碍治疗效果不明显。

显然,化解强迫障碍,首要的任务就是,以非药物的方式,梳理心理动力的矢量方向,“摧毁”强迫障碍的循环模式;进而是思维与人格倾向的合理化。

本文阐述的强迫障碍(邹氏)图解疗法,就是基于前述基本理论假定的。

四 强迫障碍(邹氏)图解疗法的效能机制 1.心理动力学假定:如前所述。

2.次级症状消除假定,表现为心能矢量整合,矢量方向调节,功能失调性认知的双向平衡。

3.解释性治疗的疏导假定:解释性治疗,直接疏导心能矢量方向,提升思辨矢量的量能,化消极为积极。

4.外化与分离假定:消除精神拮抗的消极逻辑,形成本能发展矢量的抽离校正和提升效应—扶正固本效应。

图一、常态的心能矢量图

图二、失调的心能矢量图

五 图解疗法的步骤与操作

第一步、摄入性谈话(宣泄与外化);

技术设置:心理咨询标准设置,一至二节,心理师(咨询师、治疗师等)洞

察障碍模型特征要素。前三十分钟基本能判断是否存在强迫思维。采用反应、表达、鼓励、具体化、影响性概述等基本技术,澄清来访者需求,预判障碍的基本模型与特征要素。必要时作情绪量表主观量化评估,在确认来访者困扰的核心部分是强迫障碍后,即可考虑采取图解疗法给与辅导治疗。

第二步、强迫障碍的特征初步判断(评估);

强迫障碍的特征判断是个引导探索过程,这一步已经进入图解治疗阶段。事先应备齐所需的器具、物料:书写白板,红、黑白板笔,预制的障碍模型元素磁性拼图版、白纸、笔等。心理师图解治疗以概述评估判断结果为开始。对强迫障碍的特征与困扰者的具体现象作关联概述

第三步、强迫障碍之程度评估(抽离示范)

关于障碍的评估,美国五轴诊断体系、许又新神经症评估模式都是可采用的。在强迫障碍(邹氏)图解治疗法里,笔者倾向于使用许又新模式iv,但不强调障碍以上严重程度的区分,尤其是疑似神经症和神经症的区分。因为精确划分的临床标准并不严格清晰,对于图解治疗法—非药物心理干预而言,也没有多大实际操作意义。但是以泛化为核心标志的一般问题,与心理障碍是要,也是可以清晰划分的。对求助者做障碍程度的解释,大体分为三类即可:也就是强迫障碍的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边缘(疑似神经症与神经症)。 这个对障碍程度的评判和解读,识别障碍的动力可逆变化特征,做常见生理疾病的类比表述,如心灵“感冒”等;也是一个困扰的外化过程,帮助来访者减轻因为不了解遭遇的问题而产生的恐惧压力,舒缓负面情绪,建立康复的积极、勇敢态度,为下一步的图解治疗打下心理基础。

图三、强迫障碍程度评估示意图

第四步、图解探索(识别障碍模式)

障碍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诱因、自动联想、恶果、恐惧动能、痛苦体验、压制等。

1、 诱因识别。对于强迫障碍诱因的识别,依靠的是心理师的洞察力,归纳

能力和治疗的结构理念。强迫障碍是阵发的心理疾病,即在内外诱因的影响下,因敏感阈限不同而触发不同的症状。审视困扰者陈述的困扰事实现象,帮助困扰者澄清诱发障碍的因素。主要诱因分类是:情景、事件、物体、人物、符号,文字、数字、念头、声音等都可能触发强迫障碍。

在白板上,摆上或者写上“诱因”二字,然后询问,你多数在什么情况下,或者见到什么引起不快;陪伴求助者审视经历过的痛苦过程。分离和澄清诱发的因素,并反复确认。

图四、诱因要素

2、 “自动联想”探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8d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