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二课测验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08 21: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二课测验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

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 )领导的。 A.陈胜、吴广 B.洪秀全 C.黄巢 D.李自成

2.西汉初年,大量分封同姓子弟和功臣,希望以次巩固自己统治的是(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

3.吴王刘濞联合其他诸侯王起兵反叛,历史上称做(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八国之乱 D.七王之乱

4.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得到汉武帝采纳的是儒家学者( )A.孔子 B.董仲舒 C.荀子 D.孟子

5.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 )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北京

6.西汉初年,对汉帝国造成最大威胁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 A.鲜卑 B.羯 C.氐 D.匈奴

7.呼韩邪单于多次向汉求亲,汉元帝把( )嫁给了他,成为千古的佳话。 A.文成公主 B.金成公主 C.蔡文姬 D.王昭君

8.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这一地区正式归入西汉的版图是在( )

A.公元前80年 B.公元前60年 C.公元60年 D.公元80年 9.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 ) A.东汉 B.西汉 C.后汉 D.三国

10.“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 ) 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曹丕

11.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

12.从220年到222年,( )三国相继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A.魏、蜀、汉 B. 魏、汉、吴 C. 魏、蜀、吴 D.汉、蜀、吴

13.在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 )是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

A.北魏 B.东魏 C.西魏 D.北齐

14.581年,( )朝建立,随后结束了长达四百多年的民族纷争、南北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

A.秦 B.汉 C.隋 D.唐

15.以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著称的唐朝皇帝是( ) A.李渊 B.李世民 C.李隆基 D.武则天 16.唐太宗重用的有名的谏臣是( ) A.姜尚 B.伍子胥 C.姚崇 D.魏征

17.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 )

A.开皇之治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光武中兴

18.三省六部制的三省中,( )下辖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行省 19.科举考试的制度是在( )创立的。 A.隋朝 B.唐朝 C.秦朝 D.汉朝

20.唐朝到唐玄宗时达到鼎盛,唐朝帝国进入到( ) A.开皇之治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22.《忆昔》诗描写了唐玄宗时期的富庶景象,其作者是唐代大诗人(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欧阳修

23.唐代的筒车是一种新型的( )工具。 A.灌溉 B.冶铁 C.纺织 D.耕作

24.唐代江东地区使用的设计巧妙,有翻土用的犁壁的耕作工具是( ) A.直辕犁 B.曲辕犁 C.筒车 D.翻车

25. 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26.唐朝瓷器的品种很多,以越窑的青瓷和郢窑的( )最负盛名。 A.青瓷 B.青花瓷 C.彩瓷 D.白瓷

27.唐朝时擅长经营珠宝,并把珠宝业发展成为长安的第三大行业的是( )。A.罗马商人 B.波斯商人 C.大食商人 D.西亚商人

28.大唐帝国在开元年间达到鼎盛,( )成为当时各国交流的中心。 A.长安 B.洛阳 C.南京 D.北京

29.促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 ) (1)北方数遭战乱,南方相对和平。

(2)北方民众的南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南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

(4)中原传统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

A.(1)(3)(4) B.(1)(2)(3) C.(1)(2)(4) D.(1)(2)(3)(4)

30.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史记》是西汉史学家( )撰写的一部史学巨著。 A.赋税体制 B.文化体制 C.政治体制 D.军事体制 45.唐朝商业繁荣,其直接原因是唐朝时期( )

(1)农业的发展 (2)文学创作的繁荣 (3)手工业的发展 (4)交通运输的便利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司马睿 D.司马炎

31.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 A.《资治通鉴》 B.《汉书》 C.《史记》 D.《明史》 32.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在(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3.被尊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欧阳修

34.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35.唐太宗时,高僧( )为了求取佛经精义,历经艰难到达天竺研习佛法。 A.鉴真 B.阿倍仲麻吕 C.玄奘 D.吉备真备 36.道教产生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37.道教的经典是( )。

A.《诗经》 B.《圣经》 C.《古兰经》 D.《道德经》 38.隋朝大运河以( )为中心。 A.涿郡 B.余杭 C.洛阳 D.江都

39.( )是丝绸之路上一座重要城市,也是汉族与西域各族进行贸易的一个中心。

A.敦煌 B.长安 C.洛阳 D.咸阳

40.张骞通西域以后,开通了一条从长安向西,通往中亚、西亚,直达欧洲的交通大道,就是著名的( )。

A.瓷器之路 B.丝绸之路 C.欧亚之路 D.中亚之路

41.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为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关系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是( )。

A.郑和 B.张骞 C.班超 D.鉴真

42.公元618年,隋朝贵族( )建立唐朝。 A.李渊 B.李煜 C.李建成 D.李世民

43.“天可汗”是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其含义是( )

A.可以结交的朋友 B.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君主 C.习惯的称呼 D.天上的神 44.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唐朝国家的(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A.(1)(2)(3) B.(2)(3)(4) C.(1)(3)(4) D.(1)(2)(4) 46.唐朝擅长人物故事画的画家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阎立本 D.颜真卿

47.大运河分成四段,其中流经浙江省的一段是( )。 A.永济渠 B.邗沟 C.通济渠 D.江南河 48.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

A.分封刘家子弟为王,巩固王国势力 B.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势力 C.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彻底铲除王国,削弱割据势力

49.隋唐时期,通过大运河运输的、关系到王朝安危和政局稳定的重要物资是( )

A.粮食 B.瓷器 C.木材 D.石料

50.唐朝由强盛转向衰弱的转折点是( )

A.天宝危机 B.朋党之争 C.藩镇割据 D.安史之乱 二.材料题.(50分)

1.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2分)

(2)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分)

(3)这次改革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4分)

2.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做法也叫“开科取士”。唐太宗曾说:天下英雄,尽在我的掌握之中。你认为这种制度在历史上有什么进步作用?(8分)

3. 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材料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卒逝,遂亡一镜矣。”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2分)

(2)唐太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2分)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什么思想?(2分)

(4)材料三表达了唐太宗的什么意思?(2分)

(5)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风范?(4分)

(6)唐太宗讲这些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4.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分别是指哪位皇帝(说出他们的姓名)? 8分

(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帝王,简要评价他的功与过。(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B B D D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C B D C C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A B B D B A D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B A A C C D C A B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B A B C C C D C A D 二材料题.(50分) 1.(1)孝文帝

(2)废除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实行汉化政策.如:说汉话;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2.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3.(1)唐太宗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保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2)因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3)反映唐太宗重视民生的思想。

(4)唐太宗把魏征作为镜子,通过魏征来了解自己的得失。

(5)反映唐太宗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 (6)唐太宗讲这些话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4.(1)秦皇:秦始皇赢政;汉武:汉武帝刘彻;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2)任选一位即可。

秦始皇:政治上: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经济上:统一全国的货币和度量衡;修弛道,实行车同轨;开凿灵渠。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文化。还下令修筑长城。

汉武帝:政治上: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监察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管理进行监督,以加强皇帝的权威。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除汉朝北部边患。汉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唐太宗:政治上: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任用贤良,沿袭、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通过科举考试制度选拔人才。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的政策,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民族上:采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促进了民族关系融洽。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盛,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宋太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重视农业,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减轻租税。赵匡胤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政治家。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ex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