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26 22: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师1203考试批次《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1、文字是记录语言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的书写符号系统。 和不平衡性 柴门霍夫 2、较成功的国际辅助语是波兰医生3、语言发展具有渐变性 创造的世界语 。

区别特征两大特点。 舌位前后 4、能够把音位与音位区别开来的语音特征,在语言学中称之为5、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舌位高低 、汉藏 、唇形圆展 。 。 。

6、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7、从语言谱系来分类,汉语属于9、从任何符号,都是由一、名词解释(20分)

直接成分 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语系,英语属于和形式 印欧 语系。 量词 8、英语可以直接用数词修饰名词,汉语数词修饰名词一般要加上 内容(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也指某作品或某一作家用语的总汇。可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部分。

符号:人们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

语法范畴:几个相互对立而性质类似的语法意义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为概括的类,就是语法范畴 1.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其演变轨迹,例如汉语史、英语史等。

由于它从一个较长的时段研究语言,研究语言的发展动态,因此又叫历时语言学。 2.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工具。

3.符号;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

4.语言的二层性:第一,语言的结构二层性指语言是由音位层和由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第二,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语素、词、句子三级。第三,语言结构二层性的核心是以少驭多。例如汉语的符号层有数千个语素,而这些语素又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例如语素\山\、\河\可以组成词语\山河、河山\,还可以和别的语素组成更多的词,如\山峰、山口、山里、山芋\等,词又可以进一步组成无限的句子。

5.社会现象:所谓社会现象就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把社会中的个人结成群体的纽带,是人与人互相联系的桥梁,进行沟通的工具,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6.音素: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7.元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不受任何阻碍而发出来的音素。 8.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要受某个部位阻碍而发出来的音素。

9.自由变体:单位的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 10.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

11.词类:词类是根据词在结构中所能起的作用,即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12.直接成分: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成分。 13.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

14.复合词:完全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词是复合词,例如“白菜”,“电脑”等。

15.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是通过词的变化形式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概括出来的类别。 二、简答(45分)

1、地域方言的形成有哪些原因?请简要说明。

1

地域方言是同一个民族语言里的地域分支,它的形成有三个具体原因:

地理条件:如果两个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人们的来往很不方便,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差异,日积月累形成方言。

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不同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小,其语言的差别就越来越大。进一步形成了方言之间差别。

语言系统内部的变化:方言的产生还有内部原因--语言的内部变化。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随着人们对交际工具的需要而不断地吐故纳新。语言中要不断地产生新词,新的语法规则,并产生一系列的音变情况,同时淘汰一些不再使用的语言材料。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地区不可能一致,于是区别就产生了。这就是产生方言的语言内部的原因。

2、词语的搭配要受到哪些语义条件的限制?

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的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到词义条件的约束。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到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

“我读书”可以,“我读饭”就不行。“我看报纸”可以,“报纸看我”不可。“猴子玩苹果”可以,“苹果玩猴子”不可。可用义素分析法考察,

(2)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处于同一语义系列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甲的搭配关系不仅决定于它自己,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乙、丙的关系,如果这个系列中消失了乙,甲和丙的搭配关系也会相应变化。 (3)要考虑到社会使用习惯的制约。

使用习惯是由地域、民族约定俗成的,因此,词语搭配必须适应不同语言(方言)的表达系统的要求。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请简要说明。 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两种独立现象。 【1】思维与语言不可分离

在讨论语言与思维的最初关系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个难题:思维在先还是语言在先。这个难题同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一样的困拢人。如果说语言先于思维而存在,那么就会有一种无目的意识即没有任何思想内容,不表达任何思维活动的“语言”;如果说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那么,除非承认这样的论断,即最初人的思维活动不凭借语言(而后来又凭借语言)独立地进行,而这种独立进行的思维活动却又不能不对社会生活施加直接的影响(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并没有直接接触这个难题,他只强调了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也创造了语言。

现时髦:语言与思维同步性。即语言和思维是同劳动一起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例证:

(1)思维活动在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苏·波罗夫斯基搞的实验:用语言器官的电生理学搞,先用一个电流计,一电极放人的舌头或嘴唇下面,叫人心里想加减乘除,电流上出现电波,然后又大声讲,电波一样。又叫背诗,先在心里想,后大声念,电波也同。

七十年代欧美研究神经的心理学,用电脑图机把心里想东西现出来。如rock(岩石、摇动)。如理解成岩石和理解为摇动波纹不同。思维活动是在语言材料基础上进行,如果理解不同,波纹也不同。 (2)语言在无声思维阶段与传讯思维阶级。

无声思维阶段即内部语言,传讯思维阶段即外部语言。这是心理学中的叫法,出声的说话,由声音这种物质材料传达出来,即外部语言。不出声的说话,听而不闻,感而不觉的,如默写,写作,思维等,都是内部语言,如“话已经到了嘴边,但终于又咽了下去”,这种被咽下肚子的“话”,也就是这种内部语言。内、外部是过去的提法,还是称无声、传讯较确切。

有人性情开朗,一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了,有人性格沉默,人们形容,“一天到晚可以不说一句话”。一个

2

人真的能够一天到晚不说一句话吗?不可能。那么《红岩》中华子良装哑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那样长时间没跟谁说过话又为何解释呢?1974年,日本曾发现两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消失在国外的人──受武士道精神毒害的日本侵略者官兵。其中一个在菲律宾卢邦岛的丛林中独自生活了二十九年,另一匿居在印尼英罗泰岛的丛林中共达三十年。在漫长的岁月中,也没有说话。但事实上,无论装哑巴也好,独自一个人匿居在丛林中也好,他们同样是不能离开语言这伙伴的,原因是他们不可能完全停止思维,只要思维没有停止,那么作为思维的工具的语言,也就仍然在使用着,因而他们仍然在说着话,这个话,即“内部语言”。

(3)人类与动物的区别:语言;直立行为。

狼孩──由狼抚养的孩子。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共发现了三十多个在兽群中长大的孩子,其中有二十多个是由狼抚养的,当然也有由虎或熊抚养的。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曾发现两个狼孩,都是女孩,小的约一岁半,叫阿玛拉,不久便死去了。大的叫卡玛拉,在保育院生活了九年,约十七岁时死去。在人类社会中成长的孩子,两岁已经会说许多话,七岁时话已经说的相当好了,但是所有在兽群中长大的孩子,都不会说话。不仅一岁半的阿玛拉不能讲两三个词组成的话。就是八岁的卡玛拉在保育院里生活了九年,也仅仅学会了六句话,而在人类社会中长大的孩子学习语言的本事都却是惊人的:五岁以后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七岁以前换一个语言环境,不出一两年工夫,就能迅速地掌握任何一种方言或语言(口语)。一位神经外科专家怀尔得·彭菲尔德说:“儿童在九至十二岁以前,是学说话的专家,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根据现代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纪录儿童学话等过程:

出生至三个月:发音阶级。a.、i、.u.多韵母,声母少,仅h、m。 四个月至八个月:连续发音阶段。ba???da??

九个月至一岁:学话萌芽。不同音节连续发音:阿鲁普、阿鸠尼贝,开始声与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似懂非懂。

一岁至一岁半:单词句。 一岁半至两岁:简单句。 二岁至三岁:复合句的发展。

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能力也发展;反过来,语言的发展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所以思维这一内心活动是始终不能离开语言的。它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没有语言材料,就不可能有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语言也一刻不能离开思维,没有思维也就无所谓语言。它们是始终结合在一起来反映社会现实的,语言和思维是一起在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有人用一句古诗来形容二者之关系:“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思维与语言是两种独立现象

思维规律必须以语言作为存在的基础,但语言与思维毕竟不是一个东西。如“小王晒太阳”、“太阳晒小王”所反映的事实是相同的,但语序不同。所以同一思维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国人语言不通,但看球赛时欢呼、鼓掌,说明语言是民族性的,而思维能力是全民性的。

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能力是认识世界的能力,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而思维方式是实现这种能力的方式,这一方式具有民族性。从对思维工具语言的学习我们可知这一点。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没学好之前,无法用外语来思维,需要把想说的话用母语先思考好,然后再翻译成外语说出来,肯定是结结巴巴的。只有用外语来思维的人,才能自如地用外语来交际,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另一种思维方式。

思维能力的全民性即人类共性是由大脑功能的一致性和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的一致性所决定的。正因为这样,不同民族的人可以认识相同的事物,月亮的圆的,谁也不会认为它是方的,同样,下雨就是下雨,也

3

不会有哪个民族的人认为是出太阳。

另一方面,语言具有民族性。客观世界对各民族人民是同一的。但是语言要指称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分别给以名称,对现实的这种划分各语言很不一样,这就是语言民族个性的表现。如亲属的称谓,汉语分成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而英语统称uncle;汉语分成伯母、舅母、姑母、姨母,而英语也只有一个统称:cunt。汉语的“关心、注意、小心、计较、爱护、看管”等词义看来是不相互关联的,但在英语中却用care一词把这些意思都包括进去了。初学英语总以为语词是一对一的,只知道care是“小心”的意思,所以在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时就说“I don't care!”他的意思是想说“对不起,我是不小心的。”可是英语的意思却是“我才不在乎呢。”这种民族语言表达上的差别并不意味着人类思维上的不同,因为一经解释,就可明白无误。

语言的民族性与思维能力的全民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语言有民族个性,所以在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互相交际时就需要翻译。而正因为思维有人类共性,所以才有可能进行翻译,保证民族之间的交际成为可能。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的。从最一般的、或最原始的情况看,一定的民族产生了一定的语言,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这样,语言和文化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释。

文化,一般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该民族的面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同时创造了语言这个宝贵财富,一个民族的面貌,不仅决定于它的信仰、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同样也决定于它的语言。

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包含在语言之中,都借助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而有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都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文化的一系列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典型的例子是词汇。在语言中可以划分出与文化特点有关的词汇范畴。具体地说,属于文化中心成分的词汇要比属于文化边缘特征的词汇详尽。反映文化现象的词汇,其数量与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

由于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别,形成了各种语言的词汇结构的差别。如奴厄尔部族的经济生活主要取决于牲畜,牲畜在这个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奴厄尔人的文化要求也集中在这一方面,这就使奴厄尔语言产生了几百个词来描写不同颜色、大小、品种、行为和价值的牲畜。这种纷繁细致的关于牲畜的词汇结构在现代其他语言中是很难发现的。我国古代牲畜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也占重要地位,语言的词汇结构也有类似的情况。牛、猪、马等都根据年龄、颜色等不同而用不同的词来表示。

印地安语具有相当详细的词汇表示不同的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玉蜀黍,表示这种植物的各个部分,它的耕作,收割以及烹调方式。这些词汇结构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自身制约的结果。任何一种语言,其词汇系统中词的数目都是有限的,常用的词不上万。这是因为人的大脑的记忆力有限,如果要某人熟练地掌握几百万个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人类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要大于这个数字。这样,人们无意中作出选择,把对本族最重要的概念用词的形式表示,其余的用短语表示。

以上是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系,在这双重关系中,语言是文化的形式这层关系对语言学来说更加重要。人类学常从种族、语言、文化三个方面揭示人的差异和特征;语言学则常通过语言来映照该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时也从文化特征入手来对特定的语言作出解释。

1、请简要说明语法的特性有哪些?

4

语法与语音、词汇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语法具有以下的特性: (1)抽象性

语法规则是从语言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研究语法时必先撇开词语的具体意义(词汇意义),才能从其中概括出抽象的意义(语法意义)来,这就是语法的抽象性。 (2)生成性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这就是语法的无限的生成性。

(3)稳固性

由于语法是抽象的,语法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固性。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如汉语的词类,组合方式。

(4)民族性与普遍性

语法体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 语法的民族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语法还具有普遍性。

2、请简要说明词义的概括性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1、“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这能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为什么?

考核知识点: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语言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是依赖于社会,离不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使用的依然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依据的依然是全民语言的基础。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的。从最一般的、或最原始的情况看,一定的民族产生了一定的语言,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这样,语言和文化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释。

文化,一般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该民族的面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同时创造了语言这个宝贵财富,一个民族的面貌,不仅决定于它的信仰、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同样也决定于它的语言。

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包含在语言之中,都借助语言来表达。没有语言而有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都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关系,一方面,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文化的一系列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语言又作为文化的形式,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典型的例子是词汇。在语言中可以划分出与文化特点有关的词汇范畴。具体地说,属于文化中心成分的词汇要比属于文化边缘特征的词汇详尽。反映文化现象的词汇,其数量与它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成正比

1、词语的搭配要受到哪些语义条件的限制?

参考答案: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的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到词义条件的约束。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

1 受到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 “我读书”可以,“我读饭”就不行。

2 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语言不是废物堆,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堆词的集合,而是很像“七巧板”。其中,每一块要和它周围的几块巧合妙拼,这就是说要从语义场去了解词义。处于同一语义系列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甲的搭配关系不仅决定于它自己,而且还取决于它与乙、丙的关系,如果这个系列中消失了乙,甲和丙的搭配关系也会相应变化。如“汤”原包括开水、热水,后出现“开水”、“热水”,“汤”便仅指食物煮熟后剩下的汁水,不能与“洗”搭配了。

3 要考虑到社会使用习惯的制约。

使用习惯是由地域、民族约定俗成的,因此,词语搭配必须适应不同语言(方言)的表达系统的要求。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用“吃”“喝”“吸”三个词表达的行为(如“吃饭”“喝水”“吸烟”),在上海话以及南方的一些方言中只用“吃”一个词就可以表达了(如“吃饭”“吃酒”“吃烟”)。再如“肥”、“胖”在普通话和一些方言中的分工也不同。“寿”。 民族:“龟”在汉语与日语中的寓意不同。 2、语法的特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语法与语音、词汇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语法具有以下的特性:

1 抽象性 语法规则是从语言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研究语法时必先撇开词语的具体意义(词汇意义),才能从其中概括出抽象的意义(语法意义)来,这就是语法的抽象性,如“救火”与“放火”,“我打他”与“他打我”,语法学上的许多术语,

2 生成性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这就是语法的无限的生成性。

这一生成性表现在替换,这一替换涉及到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例:小明看书。→小王看书。→小王看报。→小王买报。

3 稳固性 由于语法是抽象的,语法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固性。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如汉语的词类,组合方式。当然,也有发展、变化,如古今汉语、语序有了一些变化。

4 民族性与普遍性 语法体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两本书two books,这两个意义相同的短语,汉语在数名之间需有量词, 英语就不同,但英语名词常加上词尾s表示它是名词复数。汉语不用词尾表复数, 而是名词前的数量词表示。

语法的民族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语法还具有普遍性。如一般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的区别,一般句子都可以划分为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这是因为人类的头脑构造和发音器官基本相同,人们所接触的客观世界相同,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也基本相似,语法规律受思维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普遍性。

3、简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参考答案:语言与思维存在着辩证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两种独立现象。(一)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二)思维与语言是两种独立现象 1、 简要说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答:首先,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不能脱离语言;如果没有思维,没有思想,人际之间的交流无从谈起,语言的存在也失去了任何意义。其次,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程度是相互适应的,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不可能一个社会发展到语言和思维脱节的地步,语言水平很高而思维水平很低,或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关键要认识到语言和思维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6

2.举例说明什么是性、数、格、时、态、级。

答:性的语法范畴是属于名词类的词所具有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有这种语法范畴。(本词可不作要求) 数:数的语法范畴一般为名词类的词所有,表示现实中的事物的数量关系,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 格:表示名词和代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与其它词的语法关系。

时:属于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和进行的时间,确定时间的标准是说话(写)的时刻。 体:体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情况、方式,可以表示动作的开始、持续、结束、完成等多种意义。

级:表示性质或属性的程度上的差别的语法范畴,是形容词和副词所具有的意义。

3、“国家”、“军队”、“监狱”等词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具有阶级性,说明词义具有阶级性,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对。词义在概括时舍弃了阶级性,保留了共同具有的东西。语言没有阶级性。 第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为大众服务,没有阶级性之分 第二,语言的结构要素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

第三,语言产生在没有阶级的社会,因此也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 1、语言具有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这能说明语言是自然现象吗?为什么? 答:1)不是自然现象

语言作为一种物质性的结构系统,有一定的自然属性,例如语音材料是由音波构成的,语义要素是大脑加工过程的产物,整个说话的过程是一连串生理、物理心理的过程。

从语言三要素语音、语义、语法来看,语义与语法非自然现象。语音有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看似自然现象,但关键:音位是社会现象。如n与l。所以从本质讲,语言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方面,但是,这一切都是为社会交际服务的,是构成语言这一工具的物质基础,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 2、“美”与“丑”有无明确的界限?应如何辩证地看待词义中的这类现象?

答: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美”与“丑”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且不论审美”与“丑”观念不同,就是审美观念一致了,承认不承认她“美”与“丑”也不很容易达到一致。

所谓语言的模糊性,同“含胡”不是一回事。它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它表明了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词义是概括的,所以概括和综合的结果只能包括一个共同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具普遍性部分,而还有很多边缘用法没有概括进来。边缘区域是模糊的,中心区域是明确的。所以,模糊性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边缘地带,这 个地带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但不能过分,一过分,说这种语言的人就不承认了,如八十岁的老人不管怎么也总不能说是青年,零下十度总不能说是热。所以,词义的模糊性也不等于没有任何界限。 4、形态变化有那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答:形态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附加词尾,例如\其中的词尾s表示数的语法范畴,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复数;第二,内部屈折,即词中的元音或辅音发生变化,例如\是单数,如果是复数,其中的元音a要变成e,写作men;第三,异根,即采用不同的词语形式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例如第一人称单数,作主格用I,作宾格用me。

5、自言自语是个人可以控制的行为,这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请分析说明。 答:(1)表面上看,语言表现为具体的人说的话和写的文章,但语言不是个人现象。

(2)语言是社会全部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部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在一个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语言就存在了,代代相传,不多是个人现象。语言的产生与存在都是依赖于社会的,离不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仍然使用的是社会全部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所以语言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3)语言的社会性其实不否认个人的语言特点和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这类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不同的人对共同使用的语言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是不一样的,这是构成个人语言特点的

7

主要方面;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应用语言时会不同程度地超越已有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这常常可以成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开端。

(4)总之,我们不否认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但归根到底语言是社会现象,不是个人现象。 6.词义为什么会有模糊性?是否会影响语言交际的准确性?

答:词义的模糊性特点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因为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本身无所谓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另一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例如\大-小、多-少、长-短、好-坏、冷-热、咸-淡、明-暗\等等,放在某一客观对象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标准。

词义的模糊性不会影响到语言交际的准确性,第一,模糊与清楚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界线有一个大致的划分标准,而这个标准不是在一个点上,而是在一定范围内,这种标准是一个民族共同认可的,互相理解的;第二,人的大脑具有处理模糊信息的特殊功能,能对一系列比较模糊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加工,从而综合出较为清晰精确的信息,例如\那个高个子、身材魁梧、宽脸膛、浓眉毛、厚嘴唇的小伙子是我男朋友\,这之间出现了一系列模糊词语,但听话人根据这些模糊信息综合加工分析,往往能十分容易地从一群人中把那个特定的人找出来。

7、“高”与“矮”有无明确的界限?应如何辩证地看待词义中的这类现象?

答:.“高”与“矮”没有明确的界限。词义具有概括性,它把一类现象与一个名称联系起来,从而使这类现象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词义的概括性有3个特征: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所指的现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但是没有明确的界限。辩证地看待这类现象,就是要既看到词义对一类有相同特征的现象的界定,又要看到词义没有明确的界限这样的事实。

8、“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这能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为什么?

答:世界语是波兰籍犹太人柴门霍夫创造的,那么是否由此可说语言是个人现象呢?可从两方面看: (1)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发展是早就存在的社会愿望。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五千余种。语种之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进步。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希望能造出一种理想的语言,他的这个想法为以后许多人造语的拟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英国哲学家培根、法国笛卡尔等都先后提出过倡议。共同的美好愿望吸引着不少人尝试设计某种人造语言。载止一九二九年,人们先后提出了五百多种方案,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生命力最强,一直流行到现在的只有Esperanto(我国最初有人把它译为“国际语”、“爱世语”、“爱斯不难读”或“万国新语”等,后沿用日本译名,习称为“世界语”。)

(2)还可以从世界语本身来看,它是在印欧语系各种语言的基础上,吸其所长,去其所短精心设计出来的。柴早在中学时代就刻苦攻读了俄语、乌克兰语、波兰语、英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多种民族语言,着手创造一种对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中立的人造语言,这种语言要能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由此看来,世界语的创造基础也是社会现象,只不过个人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9、语法的特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语法与语音、词汇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语法具有以下的特性:

1 抽象性 语法规则是从语言实践中不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研究语法时必先撇开词语的具体意义(词汇意义),才能从其中概括出抽象的意义(语法意义)来,这就是语法的抽象性,如“救火”与“放火”,“我打他”与“他打我”,语法学上的许多术语,

2 生成性 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法的句子,这就是语法的无限的生成性。

这一生成性表现在替换,这一替换涉及到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例:小明看书。→小王看书。→小王看报。→小王买报。

8

3 稳固性 由于语法是抽象的,语法体系是逐渐形成的,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固性。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如汉语的词类,组合方式。当然,也有发展、变化,如古今汉语、语序有了一些变化。 4 民族性与普遍性 语法体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两本书two books,这两个意义相同的短语,汉语在数名之间需有量词, 英语就不同,但英语名词常加上词尾s表示它是名词复数。汉语不用词尾表复数, 而是名词前的数量词表示。

语法的民族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语法还具有普遍性。如一般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的区别,一般句子都可以划分为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这是因为人类的头脑构造和发音器官基本相同,人们所接触的客观世界相同,所以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也基本相似,语法规律受思维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而产生普遍性。 10、为什么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答:1、 表义的无限性。 人类语言的表达既不受内容的限制,也不受环境的限制。而动物交际传递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仅局限于觅食、求偶、报警、搏斗以及求助等有限的内容。

2、 结构的两层性。人类的语言可以分成只有区别意义功能的音位层和可以表示意义的符号层。而动物的交际方式是混沌一片,不可以从中划出界限清楚的单位。 3、 习得的传授性。 人类的语言能力虽然是先天具备的,但后天学习必须经过成人的传授,必须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而动物的交际方式是先天具备的,是一种本能。 11.哪些因素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主要因素是什么?简要说明。

答:促进语言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发展变化,这是促进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是语言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影响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一个系统,作为系统中的各个构成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是促进语言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其次,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因此必然要发生变化。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分析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社会现实回答,就更加全面了,例如可以结合现实社会发生的变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尤其是在词汇中的反映,这样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 12.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词汇的发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如“电脑、硬盘、光盘”等。同新词的产生一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人们认识的变化等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消亡,如“太子、天子、宰相”等词语,现在语言中就很少使用直至逐渐消亡。第二,词语的替换。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特点是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发展了,人们的观念、意识、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发生了变化,如“邮差”改为“邮递员”、“厨子”改为“炊事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第二,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为主要形式,所以古代汉语系统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大部分已经替换为双音节词了,例如“目”改为“眼睛”、“桌”改为“桌子”、“齿”改为“牙齿”等,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第三,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13、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

答:1、语境使语义固定化。具体的语境下,多义词、同音词等表达的意义都是固定的。 例,“揭”和“接”同音,但在把爷爷的篮子jie过来中,只能用接。 2、 语境使语义具体化。

例,如果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上课”,那上课就是“讲课”,如果是学生说,就是“听课”的意思。 3、 语境使词、词组、句子产生临时意义。

9

例,乘客对售票员说“一张百货大楼”,百货大楼就有了“到百货大楼的车票”的意思。 4、 语境使句子产生寓义。

寓义,又叫“会话含义”。是话中没有而根据语境可以推导出来的意义,有规约意义和临时意义两种。 例,你这个狐狸精!狐狸精在哈语言社会中有共同的固定的意义。

三 论述(35分)

(一)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试举例阐述。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1、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hua?代表“花”这个义,“ren”代表“人”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所述。“粉笔”、“黑板”、“公路”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粉”、“笔”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个”,“马”、“牛”用“匹”、“头”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留学生:“我在公路上看见一张兔子。”“一双裤子”。

当然也有些语言学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至少有一些语言符号包含着某些象征意义,似乎和某些意义有内在的联系,首先是各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拟声词,如汉语中的“布谷”、“知了”、“噼啪”、“轰隆”,英语中表示“流动”意义的很多名词都包括“l??”这个音。这种意见经久不衰,可见也不能随意地一笔抹煞。但总的来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语言的声音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符号与他所代表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以为语言的声音和它所代表的东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他用了一个什么声音来称呼自己,就仿佛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用这个声音。在故宫,有一个\宣武门\,被清朝的宣统皇帝改成了“神武门”。因为这个“门”的名称和宣统皇帝用了同一个“宣”字,犯了忌讳。但“喧”与“宣”音同。一个新皇帝即位,就总要有一批人得更改自己的名字。再如我国古代皇帝传位给下一代是称为“世”的,“一世”相当于“一代”,秦始皇是“一世皇帝”,胡亥即位是“二世皇帝”。但从唐代开始,这种称呼改变了,“世”为“代”所代替。因为避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讳。这种避讳的事,在封建统治下确实十分严格,更有甚者,清朝一考官出题:“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去头,诛九族。布什的猫“印度”。 现代数字迷信。

当然任意是就单个的符号最初产生时候的情况之来说的。一旦已经约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经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变,除非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如有些是国际性的,“SOS??”是国际紧急呼救信号,语言中的国际术语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图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改变整个语言的基本规律,哪怕是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办不到的。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罗马皇帝狄伯里乌斯(?公元前42年-公元37年)有一天说话用错了一个字,大臣马尔凯鲁斯是语法学家,?就指出皇帝的错误,另一个语法学家加比多也在场,他拍马屁,说皇帝的拉丁语很好,即使现在大家不这么说,不久以后大家也会这么说。马尔凯鲁斯当即指出:“加比多是一个说谎的家伙,因为,陛下,您可以把罗马帝国的公民权授予任何人,却不能规定一个字眼眼。”

非语言的符号也是如此。如《东周列国志》“烽火戏诸侯”。文革也有这样的例子:红、绿灯这一对符号作为交通讯号是规定的,但文革时红卫兵企图改变,因为他们从来接受的都是“红”作为革命的象征:红旗、红领巾、红心、红太阳??等等,而现在突然发现,在十字路口:红灯却表示要停止不前,他们的幼稚而天真的大脑认为这完全是同革命开玩笑,“红”原当是所向无敌,而不充当是退却的,因此他们曾经提出改为红灯表示可以通过,绿灯表示不能通过。但这是不可能的。语言符号被非语言符号所代替,它也具有约定俗成的道理。

2、在使用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10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需要有稳定的成分。但稳定并不等于排除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例:意义--帅呆了,酷毙了。组合--吃食堂,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您们。出现了规范与突破的抗衡,谁胜谁负,看最后的约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符号有时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产生一种临时用法。如文学语言: ①等绕到丹桂商场,老李自己种在书摊面前。

老舍《离婚》

②??只见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两道红印!国杀猪一般叫着,哭得鲜艳而热烈! 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 ③小村没有绿色邮亭,她喜欢缘小路,去投寄羞涩。 冯静辉《邮亭》 ④滚圆的月亮,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 中流《滚圆的诱惑》 有人将此称为“文学的狂欢节”。

这种语言的狂欢不但表现在文学语言中,而且表现在网络语言中。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没有过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语言的变异表现得无以复加。如“gg哥哥”、“mm妹妹”(读上声),以隐身的面目出现在聊天室的网虫们,为自己起了一个个能吸引人上前攀谈的网络名字,如四海为家的面条,大尾巴狼等等。这种变异现象在英美早已出现。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动电话传递讯息时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头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风气。如RUOK(are you OK--你还好吗?) CULE(see you later--再见)。对这些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变异,能指符号形式的变异,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语言污染,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是语言的危机。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方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把这种现象看成语言的危机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歌词例:

《牵手》、《很受伤》、《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广告用字中也常见超常规的变异,如:咳不容缓,随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触而就,一网打尽,痔者必得等等。这些用法有表达效果还是有负面作用,值得探讨。

(二)、请举例说明语言发展的原因。 原因是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在古代某些部族曾经有过一个坏风俗:割嘴唇、挖牙齿。这当然会影响说话。没牙的人,说话声音是不会与正常人相同的,这引起了某些语言学家的猜测:以为语言的变化是由这种坏风俗引起的,甚至在这风俗停止以后这种变化还在继续。主张这种“学说”的是一个叫奥尔特尔的美国人。

有些人把语言的发展归咎于呀呀学语的婴儿。主张这种“学说”的是一个叫苏依特的人。他认为倘若每一代儿童都能正确无误地学会语言,那么语言就永远不会发生变化。有人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理论,如赫尔错格甚至认为即使是儿童能够正确地学习成年人的语言,古代之间的语言也会由于儿童的口腔太小,发音不同而产生变化。这种从孩子身上出气的办法也不能说明语言究竟为什么发展。

还有人从地理学去找答案,认为语言的发展的原因是由于地理或气候条件对人们的语言和发音产生影响,引起了语言的发展,这是梅尔一彭飞提出的主张。

也有人从民族心理去找答案。例如格林姆在解释日尔曼语的变化时,认为在日尔曼语中硬辅音的发展是日尔曼人要求勇敢和骄傲的表现,是体现了民族自豪感,然而难办的是,在同一个日尔曼语中却有从刚音变柔音的情形,出现了浊塞音变清塞音的现象。

还有人主张是为了节省发音器官所耗基的力量。法国人巴里就有这种主张。但照此说语言应越发展越省力,

11

最省力的方法莫过于不说话。然而事实是语言越来越丰富,如汉语的复音词不断增加。

于是有人就反其道而行之,认为是说话时用力的结果。一个叫胥德林的外国语言学家就提出过这个主张。 1、外部原因

与社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假如社会生活忽然停下来,语言才有可能僵化,如意大利庞贝城(意大利古城,公元79年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而被埋在地下,到十八世纪始被发现)那样,忽然被火山的熔岩所淹没了,社会生活自然也就停止了,语言也就会僵化。也只有这个时候,语言才会不起任何变化。不过在这个场合,庞贝城被埋掉的场合,那里的人一个也没有活下来,所以也就根本没有什么语言僵化不僵化的问题了。除非像柴可夫斯基的舞剧《睡美人》(根据贝洛尔的童话改编)那样,王子公主们以及他们的周围一下子被巫术神法所迷,憩睡达百年之久,当他们醒过来时,他们的语言仍然保持中魔入睡时的样子,没有一点新意,他们之间交谈是不成问题的,只是同外间世界就不容易交际了。如他们就不懂什么叫“飞机”,什么叫“原子弹”,当然就更不懂的什么叫“雷达”“激光”等等了。

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有一篇短篇小说叫《李迫大梦》(林纾的译法),李迫出外打猎,一醉而睡二十年,醒后归来,什么也听不懂了。一侏儒问:你为联合党耶,共和党耶?李迫瞠目不答。社会生活在前进,而李迫却睡着不动,他所掌握的语言还是二十年前的,因此什么也不懂。可见外部社会生活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而个人生活停止了,语言就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写的也是这类趣事。一个晋朝渔人进入一个避难人群聚居的村落,“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五百年与外界隔绝,能有语言交际吗?当然不能。陶渊明不是语言学家,他写这个故事是一种隐喻,就不能太苛求了。 (1)纵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求语言不断地充实和改进,以适应人类交际的需要。从语言产生发展到现代语言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人类抽象思维的发展要求语言不断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是人类抽象思维发展的具体体现。词义的日益抽象和概括为其表现之一。如古代表示与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马的名称,都根据性别、肤色等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名称。公马、母马、红白杂色马、红色的马、纯青色的马等各有各的名称,这些马的名称都是和马的具体特征连在一起的。没有把马从具有多种特征的马中抽象出来。随着人的认识的发展,这些表示具体特征的马的词消失了,只用一个“马”就概括了这类动物的与其它动物有区别的特征。另外,社会的生产和认识的发展促进了整个语言结构的发展,其中以甲骨文时代的汉语和现代汉语比较,就会发现甲骨文中人称代词还不完备,数词还没有基数词和序数词的区分,介词和连词非常少,句子一般是单句,复句很少,而且一般也是并列复句,主从复句不多。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的产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而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早骨文时代的汉语是不可能适应现代人的社会交际和抽象思维的需要,所以语言要不断地向前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变,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发展。词汇的发展最明显,出现了大批新词,如迪斯科、席梦思、艾滋病、保龄球等。社会因素不仅对词汇的变化有影响,对语音、语法的变化也一样有影响,只不过不如对词汇的影响那么明显,那么直接罢了。 (2)横

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如现代汉语中存在的大量借词:麦克风、乌托邦、马达、沙发、扑克等。汉语中的“菩萨”借自梵语,“基督”借自拉丁语,“超人”借自德语,“胡同”借自蒙语,“坦克”“沙发”“尼龙”借自英语,“苏维埃”“喀秋莎”借自俄语等等。同样,我们汉语的一些词也被外语借了去,例如我们的一些地名、历史朝代名称、人名等等。香港使用的普通话书面语也有变异,这种变异当然夹杂着粤方言语汇和外来语的成分,有人讲笑话,诌了四句来取笑这种变异:拿士的(手杖),坐的士,去士多(副食店),食多士(烤面包之类)。 2、内部原因

12

语言是符号系统,内部原因即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关系、影响,它决定了语言如何发展。(外部决定语言要发展。)

如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那时的语音系统较复杂,因而单音节词互相有区别。后来,由于语音发展的日益简化,全浊声母和入声韵尾消失,同音词大量增加,而新词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产生,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逐渐模糊,解决的方法是现代汉语中双音节逐渐占优势,原来的单音节词“朋”“友”等成了构词语素。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环紧扣一环的,随着双音节词的产生,在语音语义上产生了轻重主次的区别,出现了轻声、儿化、变调等现象。

由于社会的接触,大量借词产生,在借词的影响下,有时会影响到音位系统,如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跟汉语的接触十分密切,裕固语在汉语借词的影响下,增加了两个辅音音位。 这些例子也说明了外部原因推动内部原因促使语言发展。

(三)、请举例说明汉语语音审美形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语语音审美形态主要表现在文学语言,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均衡美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文艺界有一句名言: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则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这说明建筑与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艺术语言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建筑物的均衡、群体性等,也是音乐语言所具有的。而在这一点上,同是作为艺术形式的文学语言与建筑、音乐也有相似之处,当然,它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均衡美突出表现在音节组合的均匀对称。对称,是生物体自身结构的一种合规律的存在形式。人体的外部器官是左右对称的,物体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则是上下对称的,其他生物乃至生产工具、交通工具也存在着许多对称形式。物体的对称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人为加工的文学语言,借鉴了生物界的自然现象,形成了音节的对称。这一点。汉语是得天独应的。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没有词形变化。从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又有了双音化现象。也发展了“四字格”的形式。这些都为音节的对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且不说素以格律严整著称的中国古典诗歌,单就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来看。往往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具有一种均衡的艺术美感。甚至在小说、散文这类“散言体”的作品中,也不乏这种音节的相对。如郭沫若《丁东草·石榴》:“??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加点处不仅上下句音节对称匀整,而且句内”奇崛”与”枯瘠”,”清新”与”柔媚”也是两两相对,整齐匀称。

组合时结构的整齐对应,也是均衡美的表现之一;有些句子,虽然音节的相对并不十分严格,但结构的相同或相似,也能使语言体现出整齐的美感。如: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 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想起”后所带的宾语,虽然音节并不完全相等。但由于结构相同,都以“的”连接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也就有了匀整感。 2 错落美

均衡固然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但匀称对立中也需要有变化,否则,“声一无听,物一无文”,便会走向反面--单调。于是,文学语言中的参差错落便以它独特的音响效果,给人以多样、跳荡的艺术美感。这正如作曲,有节拍长短强弱的多种多样组合,才显得错落有致,富有生气;也正如作画,“千山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叠 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李成《山水诀》)当然,这种错落,是有规则的,即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看似无规矩实则不离规矩;象似随意挥毫却有统一情思贯穿其中。这样,才能达到”特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境界。所以,错落美虽然看似打破了均衡,但它却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塘中的

13

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

在同一段文字中巧妙地穿插语音形式不同的同义词或词组,能避免语音的单调,而获得富有生气的错落美。如郁达夫《闽游滴沥之二》:“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没有”、“不及”、“比不上”均表程度的不如,但词语不同,音响效果也不同。试想,如果仅用一个“没有”来表示,句子的活泼多变、富有生气的音乐美感便荡然无存。现代汉语中单双音节的同义词、词组并存的现象,为音节的配合交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长句与短句的穿插相间也能造成语音的错落美。长句语意较舒缓、绵细,短句语意较急促、明快,交错穿插起来便显得疏密有致。如:

江南风物假若可以赋人以清秀的姿容,艳丽的辞藻,塞北的山峦与旷 野是会给人以结实的体魄,雄厚的灵魂的,啊,长城!

吴伯箫《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先用两个长句将江南风物和塞北山峦旷野形成对照,语意舒缓柔婉,后突然用一短句,表达强烈的赞叹之情,语义短促激昂,洋溢着激情。 3 抑扬美

如果说错落美主要显示了音长这一语音要素的特色,那么,抑扬美便主要是由音高、音强等要素造成的。它不仅表现在声调方面,还表现在语调、节奏诸方面。

声调的平仄相间是汉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特色。老舍: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了。早在古代诗文中,文人们不仅极为注意平仄的运用,而且总结出许多运用平仄的理论。现代诗歌虽然对平仄的要求不甚严格,但诗人们还是注意到了平仄的运用。如舒婷《珠贝--大海的眼泪》一诗,诗行末尾音节“抱、别、中、节”与“晨、夜、里、乐”,“仄平平平”对“平仄仄仄”,显得抑扬有致。这种句尾音节的平仄相对在现代诗歌中最为常见,诗人们在注意韵的和谐的同时,并没有忽略调的和谐。当然。正如押韵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平仄相对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句句平仄相对,有的是隔句相对,“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木石”(江永《音学辨微》),不管平仄相对的形式如何不同,它们总是于和谐中体现出抑扬美来。 平仄所造成的抑扬美不仅体现在韵文体中,还体现在散文体中。如: 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华灯映水”与“画舫凌波”虽只是句中部分相对,但仍给人一种抑扬跌宕的美感。散文体中的平仄相对这种情况最为常见,句中的某个或某组词语平仄相间相配,这样,从音节数来看体现了均衡美,而在均衡中又通过字调的起伏,体现出了抑扬美。

抑扬还体现在节奏的起伏变化之中。节奏,是自然界一种有规律的变化形式,它赋予语言以秩序,起着组织语言的作用。节奏在韵文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它给诗歌以生命和活力。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音响上最大的特点可说是极富节奏感了。除少数诗句外,大多是三个音步,富有音乐节拍似的统一。节奏与诗的内容相得益彰。节奏,是一种动态的美感,它不象图像那样豁然显露在人们眼前,而是潜在的,通过起伏的节律吸引读者,以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4 回环美

韵的和谐,音节的反复,叠音的运用都形成了一股循环往复的音乐之流,它给人们以流走的、动态的美感,使读者从回环的音乐美感中得到熏陶,受到感染。

回环美体现在韵的复沓相协中。诗是语言的艺术,特别讲究韵的和谐。各种各样的押韵形式,韵脚的相协复沓总是象一根红线,穿上连下,串起诗句,造成回环之美。如舒婷的《思念》一诗,第一节句句押韵,第二节隔句押韵,以一“U”韵一贯到底,使读者感受到句与句之间的共鸣,感受到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从而产生联想,留连于作者的感情之流中。尤其是姑苏韵的选用,恰切地表达了委婉细腻的思念之情,韵随意转,情由韵生,情思如流水环流,又如蚕丝萦萦回旋。韵并非诗的专利品,在一些优秀的散文中,我们也常见到韵脚的

14

穿梭回环。如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其中一段抒写便几乎句句用韵,以韵脚“桨、撞、上、妆、香、荡、响、唱、桨、撞、俩、怅??”串起整段文字。

回环美还表现在音节的往复回环,通过音节的复沓,既有助于某些词语的突出强调,又能够造成一种缭绕的音响效果。作家笔下的反复是多姿多彩的。如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巧妙地将反复的词语嵌入下句中,第一节中的“神”、“仙”二字穿插于下句而成“神姿仙态”,第二节中的“情”、“梦”二字穿插于下句而成“如情似梦”,第三节的“水”、“山”二字穿插于下句而成“水绕山环”,第四节“山”、“水”二字又穿插成下句的“青山绿水”。这些反复的音节令人目不暇接,看似奇巧,却又自然妥贴,浑然天成,无斧凿之痕。有时,反复的词语形成回环的格式。如舒婷《致大海》:“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这种回环的格式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内容、哲理上辩证关系的反映,以这样的形式既表现了极丰富的内涵,又回环往复着语音之美。

叠音的运用也是语音审美的表现形式。叠音的运用早在《诗经》中已经出现,到了宋代,用得极为普遍,并引起人们的重视。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连用十四个字,成为千古绝唱。伟大诗人杜甫也是运用叠字的能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天漠漠鸟飞去,风雨时时龙一吟”等,都是巧用叠音的典范。这些叠音的运用不仅渲染了气氛,开拓了意境,而且造成回环往复的咏叹般的音乐美感。现代诗文中,也不乏叠音的运用。散文中最突出,最有特色的要数朱自清,他在《绿》《荷塘月色》等篇章中都大量运用叠音。这些叠音大多是作为修饰语,后加一个“的”(“地”)字与被修饰语连接起来,例如“松松的皱缬着”、“轻轻地摆弄着”、“滑滑地明亮着”等。其不同叠音字和谐统一的多次使用,使作品显现出一种轻淡而又浓郁的抒情色彩。

均衡美、错落美、抑扬美,回环美都是在组合中体现出来的,均衡与回环,可以说是体现了齐一的原理,错落与抑扬,则体现了变化的原理。当然,这四者又不是对立、绝对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语音美质与语言的形象情意等相映生辉,构成了“观听咸宜”(李渔《闲情偶寄》)的文学语言。

(四)、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试举例阐述。

考核知识点: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社会任意约定的;语言符号在开始制定时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义是任意的,如hua代表花;正是因为语言符号形式和内容的这种联系不是天生的、必然的,世界上才有多种多样的表示同样意义的符号,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才是可以改变的,语言符号才是可以发展变化的。

(五)、语义有什么基本属性?(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一般性

词义的概括舍弃了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东西,保留了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如“水”: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黄河之水天上来。

15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才饮长河水, 又食武昌鱼。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同是一个“水”,代表了多少不同的形象,有的是惊涛拍岸;有的是碧波荡漾;有的是春风吹拂,令人心醉,有的是清流孤注,感人神伤。但这一切都是“水”。不仅这些,“蒸溜水”,苦涩的“海水”,清甜的“泉水”,也是水。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是概括的,“水”不是指某一种水,而是指一切水。词所表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般的东西。有人说“我喝水了”,那么他可能喝的是开水,生水或茶水。但它又是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如与“稀粥”区别开来,因为“水”概括了这类东西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殊性。 2 模糊性

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如“大”“小”,什么是“大”,比认为“小”的大就“大”,比认为“大”的小就是“小”,所以可以说“小黄牛”、“大老鼠”,而实际上“小黄牛”比“大老鼠”大得多。细菌相对人体是小得无可比拟,但对病毒、原子、基本粒子等又是一个庞然大物。地球相对于人是太大了,但相对于银河系、宇宙则又是不足为沧海之一粟,如果硬要在“大”与“小”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如“稀”与“密”,也是一对模糊概念。“头发之稀”与“树林之密”相比,头发要密得多。“美”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且不论审美观念不同,就是审美观念一致了,承认不承认她美,也不很容易达到一致,几个人同时说“她真美”时,各人心目中认为美的程度却不相等,有的打80分,有的打90分,有的只给70分。古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是古时的绝世美人,但在情人眼中,对象的美如同西施那样,甚至超过西施。“美”在这里没有精确性,仅有一种模糊性。不仅形容词带有模糊性,其他词也大多带有模糊性。如名词“青年”、“中年”、“老年”之间也很难严格切分出一条界限。英哲学家罗素说过:如果要等头上最后一根头发脱落了,才说他由非秃头变成了秃头,那显然是可笑的。 3全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有些事物如人、军队、国家、监狱、都有很强的阶级性,但反映它们的词义却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因为词义的概括舍弃了这类现实现象的阶级性,保留了阶级所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的东西,因而可以象其他词一样,一视同仁地为各阶级服务。

(六)、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约定俗成)的特点,试举例阐述。P45 参考答案:英国著名语义学家瑞恰慈的“语义三角”理论: 意(思想) 约定成俗 代表

特点与语义三角有关系。处理两种关系:言与意;语言本身。

任意性与线条性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 一 任意性

概括反映

言-------物(现实现象)

16

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实际上这个特点应具体地,分阶段地看待:

1 符号在创制过程中带有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开头用这个声音代表这个意义时是任意的,如现代汉语的hua?代表“花”这个义,“ren”代表“人”这个义,为什么用这个符号代表这个意义,?不能不带有某种任意性或偶然性。与征候不同,如前所述。“粉笔”、“黑板”、“公路”似乎可从组合知义,但“粉”、“笔”等创制时是任意的。汉语的量词丰富,但人用“个”,“马”、“牛”用“匹”、“头”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是约定俗成。*留学生:“我在公路上看见一张兔子。”“一双裤子”。

当然也有些语言学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至少有一些语言符号包含着某些象征意义,似乎和某些意义有内在的联系,首先是各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拟声词,如汉语中的“布谷”、“知了”、“噼啪”、“轰隆”,英语中表示“流动”意义的很多名词都包括“l??”这个音。这种意见经久不衰,可见也不能随意地一笔抹煞。但总的来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语言的声音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符号与他所代表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联系。中国古代的一些统治者就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以为语言的声音和它所代表的东西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他用了一个什么声音来称呼自己,就仿佛只有他自己才配得上用这个声音。在故宫,有一个\宣武门\,被清朝的宣统皇帝改成了“神武门”。因为这个“门”的名称和宣统皇帝用了同一个“宣”字,犯了忌讳。但“喧”与“宣”音同。一个新皇帝即位,就总要有一批人得更改自己的名字。再如我国古代皇帝传位给下一代是称为“世”的,“一世”相当于“一代”,秦始皇是“一世皇帝”,胡亥即位是“二世皇帝”。但从唐代开始,这种称呼改变了,“世”为“代”所代替。因为避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讳。这种避讳的事,在封建统治下确实十分严格,更有甚者,清朝一考官出题:“维民所止”,被认为是“雍正”去头,诛九族。布什的猫“印度”。 现代数字迷信。

当然任意是就单个的符号最初产生时候的情况之来说的。一旦已经约定俗成,那就不是任意的了。如花已经是\花\,任何人就不能任意改变,除非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这在实际生活中是办不到的。如有些是国际性的,“SOS??”是国际紧急呼救信号,语言中的国际术语通用于全世界。

任何人企图改变语言的发展方向,改变整个语言的基本规律,哪怕是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办不到的。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罗马皇帝狄伯里乌斯(?公元前42年-公元37年)有一天说话用错了一个字,大臣马尔凯鲁斯是语法学家,?就指出皇帝的错误,另一个语法学家加比多也在场,他拍马屁,说皇帝的拉丁语很好,即使现在大家不这么说,不久以后大家也会这么说。马尔凯鲁斯当即指出:“加比多是一个说谎的家伙,因为,陛下,您可以把罗马帝国的公民权授予任何人,却不能规定一个字眼眼。”

非语言的符号也是如此。如《东周列国志》“烽火戏诸侯”。文革也有这样的例子:红、绿灯这一对符号作为交通讯号是规定的,但文革时红卫兵企图改变,因为他们从来接受的都是“红”作为革命的象征:红旗、红领巾、红心、红太阳??等等,而现在突然发现,在十字路口:红灯却表示要停止不前,他们的幼稚而天真的大脑认为这完全是同革命开玩笑,“红”原当是所向无敌,而不充当是退却的,因此他们曾经提出改为红灯表示可以通过,绿灯表示不能通过。但这是不可能的。语言符号被非语言符号所代替,它也具有约定俗成的道理。

2 在使用过程中带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需要有稳定的成分。但稳定并不等于排除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成为规范的用法。例:意义--帅呆了,酷毙了。组合--吃食堂,救火,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您们。出现了规范与突破的抗衡,谁胜谁负,看最后的约定俗成。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符号有时突破了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律,产生一种临时用法。如文学语言: ①等绕到丹桂商场,老李自己种在书摊面前。

老舍《离婚》

17

②??只见一皮鞭抽下去,屁股上陡然暴起两道红印!国杀猪一般叫着,哭得鲜艳而热烈! 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 ③小村没有绿色邮亭,她喜欢缘小路,去投寄羞涩。 冯静辉《邮亭》 ④滚圆的月亮,滚圆的诱惑,滚圆的温馨,滚圆的欢乐, 中流《滚圆的诱惑》 有人将此称为“文学的狂欢节”。

这种语言的狂欢不但表现在文学语言中,而且表现在网络语言中。有人说,网络是一个没有过滤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语言的变异表现得无以复加。如“gg哥哥”、“mm妹妹”(读上声),以隐身的面目出现在聊天室的网虫们,为自己起了一个个能吸引人上前攀谈的网络名字,如四海为家的面条,大尾巴狼等等。这种变异现象在英美早已出现。英美一些青少年在用移动电话传递讯息时用了一些稀奇古怪、去头截尾的文字,早已形成风气。如RUOK(are you OK--你还好吗?) CULE(see you later--再见)。对这些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变异,能指符号形式的变异,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语言污染,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是语言的危机。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方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把这种现象看成语言的危机是神经衰弱的表现。 歌词例:

《牵手》、《很受伤》、《你王菲所以我王菲》

此外,在广告用字中也常见超常规的变异,如:咳不容缓,随心所浴,衣衣不舍,信誓蛋蛋,一触而就,一网打尽,痔者必得等等。这些用法有表达效果还是有负面作用,值得探讨。

二 线条性

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依次出现。如:你好啊。( 链条性)

说话总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一个字儿说的,没法几个字儿一块说出来,这就是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也就说,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上形成单向的一维的线性排列。既然是声音,就指语词在时间上的先后承接。我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却可以是多维的,一下子就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认识。我面前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又大又红又圆又香,我一下子就全部及时把握住了。但是我要把这种认识和思维内容告诉别人,由于语言符号的线性特点的限制,就没法一下子把我的印象全部告诉对方,而不得不通过语言符号把这种整体的认识分解成线性的结合,再传递给对方,由对方再还原为近似的认识和思维内容。有人打比方:喉咙象山洞,如“你好,你坏”一齐往外挤就挤不出。有时感觉到不知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大概和语言的这种特点有关。

线条性是德·莱辛《拉奥孔》中提出的,诗与画的关系,诗是用语言来讲的,必然注意时间上的线条性;画是用色彩来描画的,故有时间上的并列。即画是平面,诗是线条性的观点。

1、语言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外部原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纵向发展;横向发展。内部原因:语言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相互影响。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首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其次,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因此必然要发生变化。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分析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社会现实回答,就更加全面了,例如可以结合现实社会发生的变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尤其是在词汇中的反映,这样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例略。

2.简要说明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

答:相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属于一种语言变体,都是语言发展变化的结果,都以共同语

18

作为基础。

不同点:(1)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而地域方言则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所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虽然都叫方言,但划分的角度是不同的。其次,地域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上,同时也反映在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方面,而社会方言的主要差别则在一般词汇方面,语音、语法方面没有差别。最后,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展为独立的语言,而社会方言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工具。

(3)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

(4)组合关系 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

(5)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臵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

3、如何辩证看待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特点,请举例具体分析说明。

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音义关系是非本质的关系。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如前所述,世界上为什么有多达5500种语言,就是因为人类创造语言时在选择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方面的不一致,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

当然,说语言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是就语言的主要方面说的,语言中有少部分词语的音义联系是可以解释的,不具有任意性,比如布谷鸟,汉语叫做\布谷\,英语是cuckoo,法语是coucou,匈牙利语是kakuk,古希腊语是kokkuk,这里关于布谷鸟的语音形式,五种语言都十分相似,是根据自然界的布谷鸟鸣叫的声音仿拟的结果,这些词的音义结合就具有一种可以解释的逻辑联系。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言语缘起》一文中说,汉语的汉语的马、牛、鹊、雀、雁、鹅、鸠等,都是模拟自然事物的声音构成的。不过,这种模拟词语的存在并不能说明语言的音义联系不具有任意性特点,因为纵观人类的语言,一方面,这种性质的模拟词语只占语言词汇系统中很少一部分,不具有系统性,客观世界中有声音可以模拟的事物毕竟是少数,另一方面,即使具有声音的事物,人类记录这些现象时,其词语并不都采用模拟的方式,有些语言采用模拟方式,有些语言不采用模拟方式。例如\猫\,汉语念mao,与猫的叫声很接近,是模拟性的,但英语是cat,法语是chat,德语是kater,俄语是KOT,没有采用模拟方式记录。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如: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像上面那些词语,汉语的读音是ren、dao、shu、shui、lu、qizi、taiyang、yueliang,英语的读音是person、knife、tree、water、road、wife、sun、moon。(为便于查看,这里没有使用国际音标符号表示读音)

第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如lon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又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等于婶婶、舅妈、姑姑、姨妈。

19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区根据语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次方言区。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方言差别了。

4、 基本词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

答:基本词汇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全民常用,所谓全民常用,就是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

第二,稳固性,所谓稳固就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一方面,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性,才能便于人们学习和使用,不至于影响交际,如果基本词汇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时时要学习新的词语,那么这种交际工具使用起来就不方便了,所以可以说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基本词汇所记录的客观对象或观念,本身就是比较稳固,很少变化的。当然,基本词汇的稳固性是相对而言的,其实仍然有变化,有新旧词语的替换,只是这种变化很小。

第三,有构词能力,所谓有构词能力,就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由于基本词汇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加之使用时间又很长,非常稳固,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在创造新词语时,往往使用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

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的人们运用语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使得基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性特点和稳固性特点。 5.汉字能否改革为拼音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分析说明:汉字是否能改革为拼音文字,这个问题是见仁见智的,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这里可以自由发布意见,只要说理充分就可以。下面介绍正反两个方面理解这一问题的思路,实际回答选择一个角度就可以了。有人答题选择了两个角度,那就搞不清楚你到底是什么观点了。

赞成汉字改革为拼音文字的理由要点:①汉字是语素文字,其结构复杂,主要表现在:第一,汉字字数多,现代汉语用字有1万左右,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通用字有7千,常用字也有3千5百个,这些字要个个都记住是很困难的;第二,汉字笔画繁多,部件多,结构方式多,结构复杂,组合排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是单向行进的,而是多向展开的,因此知道笔画和部件不知道组合方式也不能写出这个汉字来,同拼音文字相比结构规律性差,而且一个字笔画无论多少都只能书写在一个同样大小的方块空间中,非常难写;第三,汉字结构上不表音,没有专门的表音符号,现有的形声字占现代汉字的总数数量比例比较少,形声字的音符在汉字中没有固定的位臵,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内或外,或者偏于一角,难以捉摸,而且还有许多多音字,占现代汉字总数的10%,有些多音字有好几个读音,读音多,十分难读,总之,汉字难学难用。②拼音文字结构简单,字母数量少,例如拉丁字母只有26个字母,阿拉伯文字28个字母,俄罗斯文33个字母,日文假名也才50个字母符号,而且字形结构排列有很强的规律性,基本单位同语音联系紧密,或者表示音素,或者表示音节,易学易用,便于国际交流,所以汉字应该改革为拼音文字。

反对汉字改革为拼音文字的理由要点:①汉语音节结构简单,词形简短,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很多,汉字在书面上可以有效地区别同音词,而用拼音文字无法区别,例如《新华字典》中\至、质、臵、志、致、智、制、挚、掷、峙、滞、秩、稚\等四十多个字形差异很大的汉字,读音完全相同,假如用拼音文字来记录这些语素,只能拼成zhi或加上声调写成zhì,仍然没有字形上的差

20

别,混同的可能性就增大了,例如\公式-公事-工事-攻势\四个词读音一模一样,用汉字记录,字形上很容易区别开,用拼音就都是一样,无法区别,中将给阅读带来很多的麻烦;汉语方言分歧,差别很大,而由于汉字同语音联系不是很紧密,记录汉语,不同方言区的人的人都能看懂,具有特殊的沟通方言的作用,假如不用汉字而用拼音文字,那么各个方言按方音拼写,词形上区别非常大,别的方言区的人根本就看不懂,文字无法起到沟通交际的作用,拼音文字无法适应汉语方言分歧的特点。 ②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用汉字记录汉语正好,比如汉语语素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一个语素一个音节,而汉字也是表示音节的,一个汉字一个音节,这正好同语素的特点相适应;汉语是孤立语,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意义,没有词形变化,而写法上固定的汉字也是适应汉语的这个特点的。③汉民族文化是汉字的根,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除了记录汉语,还有许多独特的功能,比如书法、篆刻、对联、回文诗等,都同汉字的特点密切相关,保留汉字,就是保留汉文化,就是继承汉民族文化,而将汉字改革为拼音文字,就将割断汉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其结果是毁灭了汉民族文化。废除汉字,推行拼音文字,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因此,汉字不能改革为拼音文字。

6、怎样理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哪些方面来认识?

答: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基本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语言是全民性的,是全民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没有阶级性。 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经济基础就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就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等的总和。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很多社会现象都是具有阶级性的,比如属于上层建筑的法律、政治制度等,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色彩,而语言则不属于那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而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所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因此,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

7、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在使用中的规范与不规范,试举例具体阐述。

答: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社会的组织和成员都要求语言有稳定的成分,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否则就会影响交际。因此,语言规则在语言稳定中起了“语言纠察”的作用,人们使用语言得遵守语言规则,一定的语言规则得维持相当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在相当长的 历史时期不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就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但稳定并不等于排斥语言的发展变化,约定与变动可以说是一对辩证的统一。由此也就产生了语言规范与变异的对立统一。由此也就产生了语言规范与变异的对立统一。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没有变异就没有规范,没有规范也就看不出变异。”变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新词大量产生。如“下岗”,“下海”,“代沟”等。再如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了一些有关 的专业述语, 如“登陆”,“下载”,

“连接”,“点击”,“聊天室”, “宽带”,“浏览器”,“服务器”,“搜索引擎”等,有的甚至进入全民语言的词汇库。在语言符号使用过程中,有些符号的意义或用法有了改变,这一改变又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又

成为规范的用法。

21

一 操作题(30分)

1、请以“云雾笼罩着高山”为基本句式,按要求变换出下列句子,并写出变换所用的手段。 (1) 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 (2) 以“高山”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 (3) 以“高山”为全句主语的主谓谓语句。 参考答案:变换常使用的手段:P131

1、 移位:指句式构成成分的相对位置的改变。 2、 添加:主要指语法成分的增加。 3、 删减:主要指删去一些语法成分。 4、 替代:主要指虚词、语调等语法成分的换用

例如:以“云雾”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 什么笼罩着高山?

2、请以“群山拥抱着巫山镇”为基本句式,按要求变换出下列句子,并写出变换所用 的手段。

(1以“群山”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

(2)以“巫山镇”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 3)以“巫山镇”为全句主语的主谓谓语句。 答案以下以例

请以“现在顾客们对大屏幕电视机都很感兴趣”为基本句式,按要求变换出下 列句子,并写出变换所用的手段。

1)以“大屏幕电视机”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 现在顾客们对什么都很感兴趣?(替代)

2)以“大屏幕电视机”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

现在顾客们都很感兴趣的大屏幕电视机。(移位,删除,添加) 3)以“大屏幕电视机”为全句主语的主谓谓语句。 大屏幕电视机现在顾客们都很感兴趣。(移位,删除)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ou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