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知识框架及练习

更新时间:2024-03-16 16: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

1、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新思想萌发(19世纪40年代):(学习西...方 )

(1) :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持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纪地理志。

(2)魏源:《海国图志》,提出“ ” (含义: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强国御侮)。

意义:向西方学习新思潮,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 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 ...

代表: 、 、 、 、 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 (以封建纲常伦理为根本,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口 号:“ ”。

作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人才,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败,洋务运动失败(启发:不 仅要学习西方技术,也要学习政治制度)

3、资产阶级代表:(学习西方政治 )

(1)维新派:早期:王韬、郑观应(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 ...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 政体

代表人物: :《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打着孔子旗号宣 扬变法理论。(将儒家学说和西方政治学说有机结合起来) 梁启超:《变法通议》,鼓吹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主权在民。代表作《天演论》。 作用: 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 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戊戌变法(1898年)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成分,力量弱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势 力顽固)

(2) 革命派:主张建立 政体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代表:孙中山 ...确立:1905年同盟会纲领正式确立其为奋斗目标

初步实现:、1911年 革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3)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主义者:学习西方 文化—— 运动 ... 背景: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

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开端: 年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前期主要内容:(三提倡三反对)提倡 ,反对愚昧 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用 代替 )。

代表人物:陈独秀最早提出“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论》 李大钊批判尊孔复古逆流,指出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

鲁迅《狂人日记》、《孔已己》,批判封建吃人的礼教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从内容到形式对文学革命。 影响:进步性: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空前解放;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全面肯定或否定;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后期学习俄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 :《庶民的胜利》,率先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

2、五四运动的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2

1、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 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 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2、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 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托古改制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祖宗之法不足守

3、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把进化当作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 ) A.根本上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B.直接导致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C.开始了民主、科学的启蒙 D.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4、下表为我国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据此判断这一阶段译书内容所具 有的特点是( )

国别 译书类别 哲学宗教 文学艺术 史地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 英 10 8 8 13 10 3 美 2 3 10 3 9 3 日 23 4 90 83 73 24 其他 2 11 20 37 20 26 总计 37 26 128 136 112 56 百分比 7.0 4.9 24.0 25.5 21.0 10.5 A.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刻反省 B.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 C.重视翻译应用科学的著作 D.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加快

5、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 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3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6、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 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 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7、民国时期,有一幅题为“宽容”的画展示北大各具特色的风流人物。其中辜 鸿铭主张:忠于中国之政教;刘师培主张:君政复古;陈独秀主张:民主科学 等。由此可知,该画主要体现的实质是( ) A.文化的全面革新 B.教育的重要意义 C.大学的教育地位 D.开放的办学思想

8、陈独秀在1920年12月的《新青年》发表《民主党与共产党》一文,指出: “资本和劳动阶级未消灭以前,他两阶级的感情、利害全然不同,从哪里去找 全民意?除非把全国民都化为资本家或都化为劳动者,才真有全民意这件东西 存在,不然,无论在任何国家里,都只有阶级意、党派意,绝对没有全民意。” 据此得出的准确结论是( )

A.陈独秀主张消灭劳动阶级 B.当时中国存在两党的对立 C.马克思主义影响了知识界 D.资本和劳动阶级难以消灭

9、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 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 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10、戊戌政变后,慈禧对李鸿章说:“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对曰:“若旧法 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李鸿章被误认为“康党”的原因是( )

A.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创办淮军形成地方军阀势力 C.创办了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

D.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si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