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更新时间:2023-09-20 17:43:01 阅读量: 医药卫生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点: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 唐代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总结了补髓、生肌、坚筋、固骨。 第三章、诊断 骨折征象 骨擦音、异常活动 脱位 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畸形 上肢长度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上臂长度从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 肌力测定标准0级到V级

4、直腿抬高试验(Laseque?s sign)

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抬高70°~90°而无任何不适;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觉该下肢有传导性疼痛

麻木者为阳性。多见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另:直腿抬高踝背伸试验,即加强试验) 髋关节屈曲挛缩实验:检查髋关节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骨盆挤压试验(Pelvic compression test)

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分别于髂骨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挤压骨盆;或患者侧卧,检查者挤压其上方的髂嵴。如果该处出现疼痛,即为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提示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6、撘肩试验(Dugas?sign) 患者端坐位或卧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如果能搭于对侧肩部,但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或肘部能贴近胸壁,但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即为撘肩试验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

7、疼痛弧试验(Painful arc test)

患者肩外展或 被动外展其上肢,当肩外展到60°~120°范围时,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这一特定的外展痛称为疼痛弧,由冈上肌腱在肩峰下摩擦、撞击所致,说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变。 8、回旋挤压试验( McMurray?test)用于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裂伤。

挤压研磨实验:提示半月板破裂或关节软骨损伤。 9、抽屉试验(Drawer test) 又称前后运动试验,推拉试验,患者坐位或卧位,双膝屈曲90°,检者

一手固定踝部,另

一手推拉小腿上段,如能明显拉向前方约1cm,即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若能明显向后推1cm即后抽屉试验阳性,则为后交叉韧带损伤,若前后均能推拉1cm,即前后抽屉试验阳性,说明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第四章、治疗方法 1、内治法分期: 1)初期:伤后1~2周内,多用“下法”和“消法”,治血和理气兼顾。常用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活血法; 2)中期:伤后3~6周,多用“和法”和“缓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常用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

3)后期:伤后7周以上,多用“补法”和“温法”,调理脏腑,补益气血。常用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 总之,初期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益血、强壮筋骨为主。

功能复位即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的得到纠正,肢体的力线正常,长度相等,骨折愈合后肢体的功能可以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病人在工作或生活上的要求。

良好的固定方法:能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对呗固定的肢体周围的软组织五损伤,保持损伤处正常的血运,不影响正常的愈合。能有效固定骨折,消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旋转、剪切和成角外力,使骨折端相对稳定。对伤肢关节约束校,有利于早期功能活动。对骨折整复后的残留肢体有矫正作用。 2、夹板固定 一、夹板固定的作用机制:①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 ②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二、夹板固定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①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伤口闭合者;③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2)禁忌症: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④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三、扎带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cm,即扎带的拉力为800g左右,此松紧度最适宜。 四、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①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②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

③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夹板进行检查,防止压迫性溃疡发生。 ④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 ⑤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再发生移位⑥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练 ⑦夹板固定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愈合的具体情况而定。 皮肤牵引:适应症骨折需要持续牵引疗法,但又不需要强力牵引或不适于骨骼牵引、布带牵引。

五、骨牵引:骨牵引又称直接牵引,系利用骨圆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使牵引力直接通过骨骼而抵达损伤部位起到复位,固定与休息的作用。

颅骨牵引:在颅骨表面斜向内侧约成45度,钻穿颅骨外板(成人4MM,儿童3MM) 尺骨鹰嘴牵引:仰位,屈肘90度,前臂中立位,尺骨鹰嘴下2CM,尺骨脊旁一横指,为穿针部位,自内向外刺入直达骨骼。 1)股骨髁上牵引: ①适用于股骨干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脱位,骶髂关节脱位,骨盆骨折向上移位和髋关节手术前需要松解粘连者。②进针方向:穿针时一定要从内向外进针,与股骨纵轴成直角。 ③穿针部位:股骨下端前后的中点 2)胫骨结节牵引: ①适用于股骨干骨折,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等。牵引重量为7-8kg,维持重量3-5kg。 ②穿针部位:胫骨结节顶之下两横指处,在此点平面稍向远侧部位。 ③进针方向:由外侧向内侧进针,以免伤及腓总神经。 3)跟骨牵引适应症与进针方向: ①适应症:胫骨髁部骨折、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踝部粉碎性骨折、跟骨骨折向后上移位、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等。 ②进针方向:胫腓骨骨折时,针与踝关节面呈15°,即进针处低,出针处高,有利于恢复骨的正常生理弧度。 9、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定义:(重点)

5P征:疼痛,感觉异常,苍白,无脉,瘫痪

10、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早诊早治,减压彻底,减少伤残率,避免并发症。 治疗方法:制动观察,改善微循环,切开减压。(①改善血循环②切开减压③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1、骨折的定义: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2、病因病机: 1)外在因素:直接暴力(着力点与骨折发生部位一致,骨折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间接暴力(一般发生在远离外来暴力作用的部位,骨力学结构的薄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轻,分传达暴力和扭转暴力等)、筋肉牵拉,疲劳骨折。

2)内在因素: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结构特点(小儿的骨骺分离,老年人的桡骨远端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骨骼本身的病变(骨代谢异常,骨的感染性疾病和骨肿瘤等)

3、骨折的分类 1)根据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闭合骨折、开放骨折。

2)根据骨折线形

态分类:横断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儿童)、嵌插骨折(常见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裂缝骨折(颅骨、肩胛骨)、骨骺分离、压缩骨(脊柱、跟骨)

3)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类: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 ①稳定骨折:复位后经过适当固定不容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断骨折、压缩骨折等。 ②不稳定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 4)根据骨折程度分类: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

5)根据骨折后就诊时间分类:新鲜骨折(2-3周内),陈旧性骨折(2-3周以上)

6)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

7)根据骨折后有无神经、重要血管或脏器损伤分类:单纯性骨折、复杂性骨折(合并神经、重要血管或脏器损伤)

8)骨折移位的分类: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5、骨折的并发症: 早期:外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栓塞。

晚期: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和关节僵硬等。

9、骨折的愈合过程:三期:血肿机化期(骨折后3周内)、原始骨痂形成期(后4-8周)和骨痂改造塑形期(8周以后) 10、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与骨性愈合标准: 1)临床愈合标准:(第2、4项的测定须慎重,防止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③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④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2)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①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②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11、影响骨折愈合的局部因素:骨折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运;损伤的程度;感染的影响;治疗方法的影响(固定和运动) 影响骨折愈合的整体因素:年龄、健康情况。 12、骨折的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13、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恢复到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分闭合复位(手法复位、持续牵引复位)和切开复位。 1)解剖复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线上的关系)完全良好。 2)功能复位:骨折移位虽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功能复位的标准: A、对线: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

B、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 C、长度 :儿童下肢骨折缩短不得超过2cm,成人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骨折愈合异常:包括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 1)畸形愈合:骨折有重叠,旋转和成角的愈合。 2)迟缓愈合:指骨折超过临床愈合时间仍有骨折的症状体征,X线检查骨痂量少的情况。

3)不愈合:指超过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后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检查示骨折断端分离、骨痂稀少,断端萎缩硬化,骨髓腔封闭的情况。 18、骨折复位的手法:拔伸,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分骨,折顶,回旋,蹬顶,杠杠

上肢骨折 18、锁骨骨折多发生在中1/3处,尤以幼儿多见。骨折后,内侧段可因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由于上肢重力和胸大肌的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幼儿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骨折往往向上成角(以颈腕吊带保护,限制活动2-3周)。较大儿童或成人需复位,常用“∞”字绷带固定4-6周。 19、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近端骨折,老年人多见,女性发病率高。多因跌倒时手掌或肘部先着地,传达暴力所引起。 1)解剖:肱骨外科颈位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是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是解剖上的薄弱处,故易发生骨折。

2)临床分型:外展型、内收型和骨折脱位(合并肩关节脱位)3型 还有裂缝骨折。 外展型:上臂在外展位,断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多向前、内侧突起成角。 内收型:上臂在内收位,断端外侧分离而内侧嵌插,向外侧突起成角。 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关节面向内下,骨折面向外上,位于远端的内侧(临床较少见)。

3)诊断要点: ①病史:外伤病史,间接暴力多见;

②临床症状: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③体征:畸形,局部性压痛,纵轴叩击痛,骨擦音或骨擦感;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者上肢血运,运动及感觉异常;

④辅助检查:肩关节正位、穿胸位X线检查。必要时加照腋位和肩胛骨切位。粉碎性骨折等行CT三维重建。

4)治疗:无移位骨折,稳定骨折可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者,3周后开始活动,有移位进行手法复位。

手法整复:1、对抗牵引(纠正成角畸形),2、按压手法(纠正向前成角)3、推拉手法(纠正侧方移位) 固定方法:夹板固定:超肩关节夹板固定。前、外、后为长夹板,内侧为短夹板(蘑菇头,外展型放在腋窝,内收型放在肱骨内髁上部)。

20、肱骨干骨折:指肱骨外科颈以下至内外髁上2cm处之骨折。青壮年多见。

临床上分上1/3骨折、中1/3骨折,下1/3骨折。中、下1/3交界处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病因病机:①直接暴力---为粉碎或横型。 ②间接暴力---多发生于肱骨干下部,为斜形或螺旋型骨折。 ③旋转暴力---多发生于肱骨中下1/3,为螺旋骨折。 1)肱骨干骨折的移位机制:肱骨干周围有许多肌肉附着,由于肌肉的牵拉,故在不同平面的骨折就会造成不同方向的移位。上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上)时,近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前、向内;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中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下)时,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远端因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肱骨干下1/3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常呈斜形、螺旋骨折,移位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多为

成角、内旋移位。 2)诊断要点: ①病史:有明显外伤病史;注意检查腕背伸功能及虎口区是否有感觉异常,检查是否合并桡神经损伤。 ②临床症状:上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③体征:畸形,环形压痛,纵轴叩击痛,骨擦音或骨擦感;合并有桡神经损伤有垂腕畸形及虎口区感觉异常;

④辅助检查: X线检查。

21、桡尺骨骨折:又称桡尺骨干双骨折或前臂双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有时可同时发生上下关节脱位。 1)病因病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传达暴力,旋转暴力)

2)诊断要点: ①病史:有前臂外伤史;

②临床症状:前臂疼痛,肿胀,旋转功能障碍; ③体征:尺骨和桡骨不同平面同时出现压痛,纵轴叩击痛,重叠,成角,旋转畸形或骨擦音,合并神经损伤有垂腕畸形及虎口区感觉异常; ④辅助检查: X线检查(包桡尺骨干全长)。

3)治疗:外固定:夹板固定,固定时前臂放置在中立位,目的是预防骨间膜挛缩,维持前臂旋转功能。 固定时间:成人6~8周,儿童3~4周。

手法整复:拔伸(纠正重叠移位)、分骨(纠正成角及侧方移位)、回旋(纠正旋转移位)、推挤(纠正远端向桡侧移位)、捺正(纠

正远端侧方移位)、折顶(纠正抗牵引(纠正重叠

移位),尺倾(纠所成的角度叫前倾角,正常在折:又叫股骨转子局部肿胀、疼痛、患肢局部肿胀和瘀斑不明显 间骨折,即发生在功能丧失,早期可骨折表现 患肢呈外旋、短缩(小于3cm),髋、膝远端向背侧移位) 22、桡骨远端骨折:通常指桡骨远端关节面以上2-3cm处发生的骨折。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

1)掌倾角:桡骨远端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称掌倾角。

2)尺倾角:桡骨远端关节面向尺侧倾斜20°~25°,称尺倾角。

3)病因病机:间接暴力是主要因素。腕部直接受到暴力,也可导致骨折。

3)分类:按照受伤时手腕的位置:分伸直型(colles骨折)和屈曲型(Smith骨折)两种。 4)餐叉样畸形(枪刺状畸形):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受伤时手腕处于背伸位,桡骨远端向背侧移位或向掌侧成角时,可见此畸形。

5)锅铲畸形: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受伤时手腕处于屈曲位,桡骨远端向掌侧移位或向背侧成角时,可见此畸形。 6)诊断要点: ①病史:手部着地外伤史; ②临床症状:腕部疼痛,肿胀,腕及前臂活动障碍; ③体征:腕部环形压痛,畸形,纵轴叩击痛和骨擦音; 伸直型骨折呈“餐叉样”或“枪刺状”畸形,屈曲型骨折呈“锅铲”畸形 ④辅助检查: X线检查。

5)手法整复:拔伸对抗牵引(纠正重叠移位),捺正推挤(纠正骨折向桡侧移位),腕部掌屈尺偏(纠正远端背侧移位)。对正远端向桡侧移位,恢复尺顷角),屈腕(纠正远端背侧移位),即可复位成功。

6)固定:四夹板固定,其中桡,背侧板要超腕关节(限制腕部背伸及桡偏动作),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保持4~5周。 7)练功:检查血运,指活动,包扎紧度,嘱患者可作指间关节活动,掌指关节活动。 23、肱骨髁上骨折:

1)前倾角:肱骨两髁稍前屈,与肱骨纵轴形成30°~50°的前倾角。 2)携带角:(前臂完全旋后,肘关节伸直时)上臂与前臂纵轴呈10°~15°的携带角。

3)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骨折线多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4)肘关节有三个骨性标志构成肘后三角:鹰嘴突、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在伸肘时三点成一水平线,屈肘时三点成一等边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26、股骨颈骨折: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多见60岁以上老人,尤以老年女性。

1)颈干角(内倾角):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构成的内倾角,叫颈干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间。 颈干角大于正常值为髋外翻,小于正常值为髋内翻。 2)前倾角: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连线12°-15°之间。 3)股骨头血供的三个途径: ①圆韧带动脉(营养头下小部分)②关节囊小动脉(营养颈、大部分头)③股骨干滋养动脉(从基底部) 4)病因病机:多是外旋暴力引起的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 5)骨折分型: 按骨折两端关系:外展型(嵌入型,移位少,骨折稳定,血运破坏少,愈合率高),中间型,内收型(错位型,预后差) 按骨折部分:头下型(较少见),头颈型(最多见),经颈型(甚为少见),基底型。 前三种均属囊内骨折,血供破坏大,骨折难愈合,预后差;基底型属囊外骨折,其血运好,愈合佳。 6)诊断要点: ①病史:患者有明显髋部外伤史; ②临床症状:髋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不能站立行走,有部分患者可以站立行走或跛行; ③体征:腹股沟中点有明显压痛,患肢有纵轴叩击痛,伤肢出现外旋、短缩,髋、膝轻度屈曲畸形;

④辅助检查: 髋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

7)治疗方法:传统疗法:手法整复(手牵足蹬法、屈髋屈膝法),穿丁字鞋(外固定),皮肤牵引,骨牵引,配合中药; 手术疗法:三翼钉、加压螺丝钉、多跟克氏钉、带血管植骨、人工髋关节 27、股骨粗隆间骨

股骨大小转子间度屈曲畸形 合并创伤性休克、部分的骨折。多发压痛点 在患侧腹股沟中点处最明显脂肪栓塞、血管和 生平均年龄70岁神经受压损伤。 的老年人,比股骨预后 预后较差,愈合较难 颈骨折患者高5-629、股骨干骨折:③体征:患肢出现岁,愈合后易发生指股骨转子下至缩短,成角和旋转髋内翻。 股骨髁上之间部畸形,局部压痛,1)病因病机:老位的骨折。多发于可扪及骨擦音、异年人骨质疏松,下青壮年和儿童,男常活动。 30、踝部骨折的固肢突然扭转或跌性多于女性。 定方法:倒所致。 1)病因病机:多三夹板固定法,2)临床分型:3由高处坠落、车祸使内翻骨折型: 或受重物打击、挤固定在外翻位,外顺转子间型(骨折压等强大暴力引翻骨折固定在内翻位,夹板必须塑远端上移、外旋),起。 形,不宜作旋转活反转子间型(骨折直接暴力:横断或动,近端外展、外旋,粉碎骨折;间接暴将踝关节固定于90°位置远端向内、向上移力:斜行或螺旋骨4~6位),转子下型 折;儿童:青枝骨周。 以上三者均属不折。 脱位 1)脱位定义稳定型骨折,容易成人:即使是闭合:凡构成关节发生髋内翻。 性损伤,内出血亦的骨关3)诊断要点: 多达节面脱离了正常①病史:患者有明500-1500ml,早位置,发生关节功能障碍者显外伤史; 期可能出现休克,称为脱②临床症状:老年大腿挤压伤又可位。 2)病因病机:①人跌倒后诉髋部引起挤压综合征。 疼痛,髋部任何方2)分类:临床上外因:直接暴力、向的活动均可以分上1/3骨折、中间接暴力(多见)引起疼痛加重,有1/3骨折,下1/3骨②内因:年龄、局时疼痛沿大腿内折。以中下1/3交部解剖特点、病理因素、性别、侧向膝部放射;局界处最多,上1/3职业、部可见肿胀和瘀或下1/3次之。 体质等 斑。伤后髋部功能3)股骨干骨折的3)分类: 丧失,不能站立行移位机制: ①脱位病因:外伤走。 ①上1/3骨折:骨性、病理性、先天性、习惯性③体征:患肢大粗折近端受髂腰肌、(常见隆有明显压痛,叩臀中肌、臀小肌和肩关节) ②脱位的方向击足跟部常引起髋关节外旋诸肌:前脱位、后脱位、上大粗隆处剧烈疼的牵拉而屈曲、外脱位、下脱位及中痛,患肢明显缩旋和外展,而远端短、外旋畸形,无则受内收肌的牵心性脱位。如肩关节(前、后脱位)移位的嵌插骨折拉而向上、向后、、或移位较少的稳向内移位,导致向髋关节(前、后、定骨折,上述症状外成角和缩短畸中心脱位) ③脱位的时间:比较轻微。 形。 新鲜脱位(3周内),④辅助检查: 髋②中1/3骨折:两陈旧性脱位关节正侧位X线骨折端除有重叠(超过检查。 外,移位无一定规3周) ④4)治疗:骨牵引律,多数骨折近端脱位程度:完全脱位:组成关节的或穿丁字鞋制动。 呈外展屈曲倾向,各骨关节面完外固定:胫骨结节远端向内上方移全脱出,互不接触。骨牵引,适用于所位,故骨折断端多 有类型的粗隆间向前外突起成角。 单纯性和复杂性 骨折。 ③下1/3骨折:受不完全脱位:又叫28、股骨颈骨折与腓肠肌的牵拉骨半脱位,组成关节的各骨关节粗隆间骨折的鉴折远端往往向后面部别: 移位,严重者易导分脱出,部分仍互相接触。 股骨颈骨折 致腘动、静脉及坐骨神经的损伤。 ⑤ 脱位是否有创粗隆间骨折 相同 平地跌倒,髋部旋转内收,臀部着地,表现为髋部疼痛,不能站4)诊断要点: 口与外界相通:开好发年龄 多见60岁以上老人,尤以老年女性①病史:患者有较 放性脱位、多发生平均年龄闭合性70岁严重的外伤史; 脱位。局部症状 多属囊内骨折,骨折后出血不多,外观上股骨转子部血运丰富②临床症状:伤后7)并发症岁 :早期: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感染; 晚期: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骨的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

治疗:欲合先离,原路返回,杠杆作用,松弛肌肉。 脱位各论

1、肩关节脱位:又称盂肱关节脱位,是指肱骨头与肩胛盂发生分离移位。好发于20-50岁男性。 “肩骨脱臼”

1)病因病机:①直接暴力:肩部着地或背后方受打击 ②间接暴力:传达暴力,杠杆作用力 2)主要病理变化:关节囊撕裂及肱骨头移位,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合并肩胛盂边缘骨折、肱骨头骨折或肱骨大结节骨折,偶见腋神经损伤。

3)分类:①新鲜脱位,陈旧性脱位和习惯性脱位。 ②肱骨头的位置:前脱位和后脱位(少见),前脱位还分为喙突下、盂下和锁骨下脱位。 4)诊断要点: ①病史:多有摔伤、肩关节撞击伤病史

②临床症状:肩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③体征:患者呈现“方肩”畸形,局部肿胀、压痛,肩峰突出,肩峰下空虚,肱骨头移位,弹性固定于20-30度外展位;撘肩试验(杜加氏征)阳性;直尺试验阳性。

④辅助检查:肩部正位和穿胸侧位X线摄片。

5)治疗:手法复位:手牵足蹬法、牵引推拿法、拔伸托入、牵引回旋、椅背复位、悬吊复位。 固定方法:胸壁绷带固定法。 2、肘关节脱位:指肱骨与桡尺骨近端发生的分离移位。多发生于青壮年,儿童与老年人少见。

1)病因病机:多因传达暴力和杠杆作用,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手掌触地所致,导致肱前肌腱剥离,骨膜、韧带、关节囊撕裂在肘窝形成血肿,该血肿容易机化。临床上前脱位少见,后脱位多见。

2)肘部的三点骨性标志:又称“肘三角”, 鹰嘴突、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

3)诊断要点: ①病史:明显的外伤病史

②临床症状:肘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③体征:靴状畸形,弹性固定于45°左右的半屈曲位,肘后三角关系发生改变,前臂长度改变,在肘部可触及突出的骨端。 ⅰ.肘关节后脱位:鹰嘴明显后突,肘后空虚 呈靴形肘,肘关节弹性固定在45度左右半屈位,肘三角关系改变。

ⅱ.肘关节前脱位:肘关节过伸,屈曲受限,呈弹性固定,肘前隆起、可触及尺挠骨上端,肘后可触及肱骨下端及游离鹰嘴骨片,前臂前面较健侧长 ④辅助检查:肘关节正位和侧位X线摄片。

4)治疗:①手法整复:新鲜肘关节后脱位:拔伸屈肘法和膝顶拔伸法、推肘尖复位

3、髋关节脱位【“胯骨出”】:(是下肢脱位的重点,

注意其分型,诊断要点):髀枢(髋关节)

1)定义:指股骨头与髋臼窝所构成的关节发生分离移位的一种损伤。常为强大暴力造成,故患者多为青壮年男性。 2)根据股骨头脱位后的位置分:前脱位、后脱位(最多见)、中心性脱位。

3)病因病机:多因间接暴力引起。 ①后脱位:当屈髋90度,过度内收内旋股骨干,这时股骨头大部分不抵触于髋臼内,而移动薄弱的关节囊下部,股骨颈前缘与髋臼前缘成杠杆支点,前部膝与大腿外力或背、腰外力,造成后脱位。

②前脱位:当髋关节外展外旋,大转子顶与髋臼上缘接触,形成杠杆作用,形成前脱位。 ③中心性:当强大暴力作用于大转子外侧,髋关节在轻度屈曲外旋位,顺股纵轴冲击,外力由股骨头撞击髋臼底,股骨头向盆腔内移位,形成中心性脱位。 4)诊断要点: 粘膝征是鉴别诊断髋关节前、后脱位的检查方法。 ①病史:有明显的外伤病史 ②临床症状:髋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不能站立行走。

③体征:髋部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弹性固定,支持体重功能丧失,皮下瘀斑。 1)后脱位:髋痛,患肢呈屈曲、内收、内旋、短缩畸形,粘膝征阳性。 2)前脱位:髋关节呈轻度屈曲、外展、外旋畸形,患

肢外形较健侧增长,粘膝征阴性 3)中心性脱位:疼痛显著,患肢短缩,大转子内移,肿胀、畸形不明显。骨盆分离及挤压试验阳性,有轴向叩击痛。

4)陈旧性脱位:脱位超过3周,长时间肢体活动受限。

④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摄片。 后脱位:股骨头向髋臼后方脱出;前脱位:股骨头向髋臼前方脱出;中心性脱位:股骨头向髋臼中心嵌入并髋臼骨折 5)治疗: 手法复位:①髋关节后脱位:屈髋拔伸法、回旋法、拔伸足蹬法、俯卧下垂法。

1、腰椎间盘突出症:指腰椎间盘退变后,在暴力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于纤维环之外,刺激或哑婆婆脊髓(圆锥)、马尾、血管或神经根而产生的腰腿痛综合征。多见30-50岁青壮年,男多女,劳力劳动者多。

好发于腰4-5与腰5-骶1节段,多表现为坐骨神经痛。 2)分型:①按照症状和病理变化:膨出型、凸起型、破裂型、游离型、椎体内突出型等。 ②椎间盘突出部位和方向:中央型突出、后外侧型突出、极外侧型突出等

3)临床表现:主要症状:腰痛伴下肢放射痛。放射痛部位感觉麻木,无力。

各皮肤感觉异常对应:

5)诊断要点: ①病史:腰部外伤、受寒史。 ②临床症状:腰痛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腰椎活动受限,跛行。腰部活动、屈颈、咳嗽、打喷嚏等可使疼痛加重。 ③体征:腰肌紧张,脊柱侧弯,棘突旁压痛可伴有放射痛。下肢皮肤感觉减退,肌力下降,肌腱反射减弱。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屈颈试验可阳性。 ④辅助检查:腰椎X线可显示腰椎侧弯,病变间隙狭窄。CT、MRI和造影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或硬膜囊。 3、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以肱骨外上髁部局限性疼痛,并影响伸腕和前臂旋转功能为特征的慢性劳损疾病。 4、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患。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

别名“五十肩”,“漏肩风”,“露肩风”“肩凝症(风)”。慢性发病,肩外展试验阳性,即肩外展功能受限,继续被动外展时,肩部随之高耸;重者外展、外旋、后伸等各个方向功能活动均受到严重限制。 1)病因病机:气血不足,血不养筋,肩部陈伤,外邪入侵

肩部骨折脱位,关节囊挫伤,血肿机化粘连,上肢骨折固定过长,关节囊挛缩,活动受限 2)临床表现:肩周炎起病急骤,疼痛剧烈,肩部肌肉痉挛,肩关节活动受限,中后期疼痛减轻,压痛范围较广,肩关节僵硬,

活动困难,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 3)诊断要点:①病史:起病隐匿。 ②临床症状: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 ③体征:肩部可有多个压痛点,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甚至肩关节呈僵硬状,肩部肌肉萎缩。

④辅助检查:X线偶见骨质疏松。 5、腕管综合征:是指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以手指麻痛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 2)临床表现:患者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刺痛,可向肘肩部放射,或伴有手握力减弱,拇指外展,对掌无力。疼痛多在夜间,晨起或劳累后出现或加重,活动或甩手后减轻。 3)诊断要点:①病史:无外伤史。 ②临床症状:患手桡侧3个半手指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夜间加重。 ③体征:手握力减弱,桡侧3个半指皮肤感觉减退,重者大鱼际肌萎缩。叩诊试验(Tinel征),屈腕试验,出汗试验阳性。 4)腕管的含义:腕管是指腕掌侧的腕横韧带(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所构成的骨-纤维隧道,其内有正中神经,拇长屈肌腱和4个手指的指深屈肌腱,指浅屈肌腱通过,正中神经居于浅层,位于肌腱和腕横韧带之间。

6、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多为运动性损伤,青壮年多见,内侧副韧带多见。

1)膝关节损伤三联征:内侧副韧带

与前交叉韧带、内侧半月板同时损伤,称之。

2)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皮下瘀斑及明显压痛。内侧副韧带损伤,膝关节半屈曲位,主动或被动活动受限,小腿外展时疼痛加重。合并半月板损伤,出现交锁征;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前抽屉试验阳性;出现关节内积血,浮髌试验阳性。 3)诊断要点: ①病史:多为运动损伤,或直接打击损伤。

②临床症状:膝部肿胀,疼痛,瘀斑,屈伸功能障碍,行走困难。 ③体征:膝关节内侧或外侧有局限压痛点,侧向试验阳性,任带断裂时可触及凹陷。 ④辅助检查:于应力外翻或内翻位X线检查,可见膝关节内侧或外侧间隙增宽。若有撕脱骨折,可见到关节内骨折块。

7、膝交叉韧带损伤:各种暴力造成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或)后交叉韧带撕裂或断裂者称之。多见于运动损伤,常合并髁间棘撕脱性骨折,侧副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损伤。 1)病因病机:多在膝关节半屈曲状态遭受复合外力造成损伤,甚至撕裂。

2)临床表现:常可闻及撕裂声或撕裂感而摔倒,随即感膝关节软弱无力,关节周围剧烈疼痛,迅速肿胀,并逐渐出现关节周围皮下瘀斑。 3)诊断要点:①病史:外伤史。 ②临床症状:伤后膝关节有严重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

③体征:膝关节内侧常有积血,浮髌试验阳性。肿痛消退后膝关节松弛,有异常活动。膝关节抽屉试验及拉克曼试验阳性。 ④辅助检查:X线可见是否合并胫骨髁间隆起撕脱骨折。关节镜检查可见交叉韧带断裂或撕脱骨折。MRI检查可协助诊断。

8、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暴力造成的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或分层断裂称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青壮年多见,尤其是足球,篮球运动员或长期下蹲位工作者。 1)本病特征性表现:弹响和交锁征。

2)临床表现: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病久会出现膝关节无力,打软腿或弹响,关节交锁,疼痛通常局限于半月板损伤一侧。弹响和交锁征,关节间隙处局限性压痛。 3)诊断要点:①病史:多有膝关节扭伤或长期下蹲工作史。 ②临床症状:膝关节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可伴弹响,活动痛,交锁,打软腿等。 ③体征:关节间隙压痛,股四头肌萎缩,肌力减退,回旋挤压试验(麦氏征)阳性及研磨试验阳性。 ④辅助检查:膝关节碘和空气造影,MRI检查和关节镜检查有阳性发现。

总结: ①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侧方挤压试验阳性;②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挤压研磨试验阳性; ③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抽屉试验及拉克曼试验阳性; 内伤:凡暴力引起人体内部气血,经络,脏腑受损或功能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者,统称内伤。 骨病 1、化脓性骨髓炎:因化脓性细菌侵入骨骼,引起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附骨疽”,好发四肢长骨干骺端,10岁以下儿童。 1)感染途径:经血液循环(血源性骨髓炎),经开放性创口,经邻近组织感染

2)特点:骨质破坏、坏死和新骨形成同时并存。早期以破坏、坏死为主,后期以新骨形成为主

出现三种转归:1)炎症吸收;2)形成局限性脓肿3)形成弥漫性骨髓炎

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临床表现:初期高热期,成脓期,窦道形成期 影像学表现:早期改变不明显,2周后可见骨质疏松,骨小梁开始紊乱,3-4周有骨模反应。

4)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临床表现;全身症状轻,反复发作。局部有窦道,反复流脓液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稍高或不高,X线检查骨膜下层状新骨形成,骨质硬化,密度增加,形成包壳,内有死骨或死腔。 2、股骨头坏死:分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1)诊断要点:①病史:常有外伤,长期饮酒或服用激素病史。 ②临床症状:早期髋部无疼痛,中晚期出现髋部疼痛,严重出现髋部静息痛,有时疼痛沿大腿内侧向膝部放射,跛行,髋部功能受限,内外旋活动受限明显。 ③体征:腹股沟中点压痛明显,患肢有纵轴叩击痛,“4”字征阳性,托马斯征阳性,屈徳仑堡征阳性。 ④辅助检查:爽髋关节正蛙位能显示坏死范围和塌陷部位情况。早期股骨头坏死应照双侧股骨头MRI检查。 38、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x线分期: Ⅰ期:股骨头轮廓无改变,多在负重区出现囊性或变成“新月征”。 Ⅱ期:股骨头轮廓无明显改变,负重区可见密度增高,周围可出现硬化带; Ⅲ期:股骨头出现阶梯状塌陷或双峰征,负重区变扁,有细微骨折线,周围有骨质疏松征象; Ⅳ期:髋关节间隙狭窄,股骨头扁平、肥大、增生、可出现向外上方半脱位或脱位,髋臼边缘增生硬化。 39、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发生部位比较固定,好发部位为胸腰段椎体、桡骨远端、股骨上段、踝关节等。 28、颈椎病(定义、分型、病因病机) 1)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键盘萎缩退化等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2)病因病机:多见于40岁以上的

中老年患者,多因慢性劳损或急性外伤引起。

3)分型:①神经根型颈椎病(痹痛型颈椎病):椎间孔变窄、脊神经受压;

②脊髓型颈椎病(瘫痪型颈椎病):脊髓损害;③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受压; 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刺激交感神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27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