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试题 简答题汇总(最全版)

更新时间:2023-10-23 15: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简答(答案请参考课本和课件相应章节的内容)

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增长:一个经济中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的过程。 经济发展:通过提高和扩大生产力水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可持续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结构变化,减少和消除贫困。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是充分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侧重对量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更注重质的改善。 2.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区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1)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重要的作用。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一个社会潜在的国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孤立的劳动力并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力必须与生产资源相结合,才能构成社会经济实际劳动力的投入。自然资源的贫乏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约束作用,但对经济增长不起决定性作用。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人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等人力投资形式形成的。物质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匮乏,以及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和结构上的适应性,常常成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巨大难题。

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另一直接因素。资源使用效率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来进行衡量。

(2)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两类:一是技术,二是制度。技术直接影响着资源使用效率,技术进步还提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全部经济增长,包括那些由资本积累直接组成的经济增长,都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制度为经济活动提供了秩序,还与技术一起决定了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盈亏。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

1

重要因素。最为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

3. 画图简述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理论”。

点A即代表着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任何一个从点A向左或向右的运动都将会引起人均收入均衡点回到Y1。当人均收入从Y1向Y2上升时,人口增长率将会超过总收入增长率。由于人口增长快于人均收入增长,人均收入下降。点A右面指向A的箭头表示人均收入在Y1和Y2之间的所有点最终都会回到Y1点。

同样,点A左边的收入增长快于人口增长,导致最后均衡人均收入水平会回到Y1。点B是不稳定均衡点,只要没有达到点B最后就会回到点A,但是只要超过B点,就会继续向C点运动。点C与A一样,也是一个稳定均衡点。

投资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4. 什么是投资?发展经济学关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

投资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意义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的,一是通过要素投入带动经济增长;二是通过投资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来推动经济增长;三是通过投资促使知识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 一、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要素投入的角度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投资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投资需求是指因投资活动而引起的对社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扩大投资需求,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缩小投资需求,则会抑制经济的增长。首先对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作系统研究的凯恩斯,他从宏观经济角度考察了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投资乘数理论。 二、经济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按其定义来说是一个总量概念,它表明人均产出的增加。因此经典发展经济学理论更注重要素投入的研究,而忽略了结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关联,但自从库兹涅茨出版了其名著《各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才成为经济学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库兹涅茨运用经过改善的研究方法,对57个国家的原始资料分别作了截面分析和历史分析,从中得出结论:19世纪至20世纪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密切相关,现代经济增长不仅仅是一个总量问题。他认为,“如果不去理解和衡量生产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难以理解的。”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结构分析,将无法解释增长为什么会发生和怎么发生,因而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结构问题。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来源于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且取决于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各产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资源投入的效率,

3

造成产业之间的“瓶颈”制约,使宏观经济运行失衡,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就失去了合理的产业结构条件。由于我国投资对消费的影响不大,特别是在投资迅速增加,投资率比较高时,投资增加主要是增加了对投资品生产的需求,进而使投资品生产部门扩张,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快,科技成果无法被全部吸收、转化。 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已经有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初步论述。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力作用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生产量的扩大可以不依赖于资本量的增加情况。其中如加强对自然力的利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改进劳动协作和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实际上都与技术进步的作用及其效应相联系。

综上所述,不管是要素的投入,经济结构的合理转换还是技术的进步都需要资本的投入而加以改变,但归根结底都是要素的投入,但投入的方向与结构需要仔细斟酌而朝更有利于经济良性增长的方向进行。其中加大科学教育与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其中的核心。这样在加大资源投入的同时,更提高它们应用的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

5. 人力资本有什么特点?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有何作用?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

有哪些?

(1)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与生产知识的存量。具有无形性,外生性,社会性和实效性。

(2)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有以下作用:第一,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稳定增长、效用递增的根源. 只有对人力投资,使人力资本积累到一定水平,经济社会对资本的吸收消化能力及利用率才会提高,从而获得稳定发展.同时,人力资本总体上并不象其它投资,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它具有收益递增的趋势.一旦人力资本积累下来,会使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以倍数的效应扩张起来,促使经济生活良性循环、不断前进.

第二,人力资本是保证现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现代经济越来越要求人、自然、经济、政治、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而人作为社会经济发

4

展的主体,只有人力资本才可造就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第三,人力资本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力资本使人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它改善着人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道德素质、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等,促使了人的奋斗精神、创新意识、责任感、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文化氛围内运转.没有观念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是难以实现的。 (3)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有:①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②在职培训;③正规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④非企业组织的成人在职教育;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个人或家庭的迁移。

6.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自然资源指处于自然状态或没有被加工过状态的有经济价值的物质。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1)对个人来说,有些自然资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有些则是生产活动的对象或前提条件。(2)对国家来说,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出口原材料,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可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3)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对人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小,已不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7. 技术进步的源泉?技术进步的影响?

8. 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及其途径?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

技术引进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向国外购买新设备、新产品并加以复制。新设备就是新技术的体现,进口新设备就相当于引进了新技术;新产品不只是作为消费品进口,而是对其进行仿制,把它引入国内生产,这也相当于引进了新技术;②从国外购买专利权或生产许可证,在国内进行生产;③接受外国政府和企业进行的技术援助。这主要是通过进行国际交流来实现的,如通过派遣本国人员去国外进行学习、培训、考察,邀请外国专家进行技术指导;④通过引进外国公司投资。外商在国内投资除了带来自己引外,

5

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在外资企业进行工作接受培训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反而会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始终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所转让的技术并不都是本国最先进的技术,例如美国政府就规定对外转让的技术要有一定的时间差,甚至发展中国家引进的一些技术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技术,这样,发展中国家就必须不断购买更新的技术,在技术上逐渐成为发达国家附庸,无法超越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的时候要加强鉴别,引进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引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技术上的独立开发和创新。

9. 刘易斯模型(结合图形)的主要内容与不足?

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此时劳动力供给不再是无限弹性。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毕,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 。第二个拐点:两部门的边际产出相等时,单一经济状态的出现 二元经济通向转折点的过程,实际上是资本积累(利润)和劳动量供给(人口增长速度)之间竞赛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现代部门通过自身的扩张吞噬或消灭了传统部门,强迫传统部门转变为按照资本主义再生产规律经营的部门。

6

当资本的供给赶上劳动力的供给之后,经济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随着资本的积累,工资会不断上升。 不足:

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可能因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而突然中止。(如最低工资法)

第二,剩余劳动力不仅仅存在于农业部门,城镇工业和城市也可能存在剩余劳动力。现实中工资水平不可能固定不变。

第三,许多人指出,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接近或等于零的观点很难令人接受。许多经验表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正数。

第四,从理论上说,剩余劳动吸收速度决定于可用于再投资的剩余,但就业不一定随着这种投资而增加。(如机械化生产)

第五,现代部门工资商品完全自给,农业的落后和贫困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忽略了农业部门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粮食供应问题。

第六,刘易斯只注重现代部门的供给分析,认为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下,资本主义部门发展的唯一约束是储蓄,忽视了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0. 农业有什么特点?农业对经济发展有那些方面的贡献?

小农经济很少是纯粹的农业经济。这种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并存的特点 根据库兹涅茨(1964)的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贡献。

(1)产品贡献。非农业部门的扩大以农业发展为前提,农业不仅要为非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员提供食物,而且还要为某些制造业,如纺织,提供原材料。前者可称之为农业部门的食品贡献,后者可称为原料贡献,合称为农业的产品贡献。

(2)市场贡献。农民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等消费品和化肥、农药、农机及其他农业投入品,扩大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刺激了工业生产的扩张。这样,农民作为工业品的需求者,对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农业的市场贡献还应包括出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库兹涅茨称前者为“生产过程的市场化”,后者为“农业净产品的市场

7

化”。

(3)要素贡献。农业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业生产,农业的市场贡献来源于农业和其他部门的交换,农业的要素贡献则来源于农业资源向其他部门的转移。按资源的种类,农业的要素贡献又可细分为资本贡献和劳动贡献。 (4)外汇贡献。在工业化进程中,外汇短缺是一个长期问题。在这方面,农产品的出口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获得十分宝贵的外汇。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工业很不发达,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可以说是许多国家获得外汇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外汇贡献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要下降,但可以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的外汇贡献仍是不可忽视的。

11. 概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

(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聚集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居民和工业的大量集中产生了市场经济。②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够减少生产费用。③基础设施可以集中建设并广为分享利用,如交通运输业。④某些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进口的需要,也为成品的推销与运输提供方便。⑤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动力趋于集中,从而为企业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⑥有才能的经营家和企业家的集聚也发展起来。⑦城市集中带来的更广泛的娱乐、社交、和教育设施可以吸引高级管理人员。⑧在大城市,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⑨企业的集中可以使工商业者面对面地打交道,增进信任,自由交流思想。⑩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加强企业

8

的创新动机,促进企业的发展。 12.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结果,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因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获得的结构效应也能促进经济发展。

13. 试比较“先增长后分配”、“先分配后增长”和“边增长边分配”三种战略对

于发展中国家的利弊。

如何解决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恶化问题呢?一些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存在倒“U”型变动轨迹的经济学家认为,应遵循这个变动规律,使收入分配差别通过经济增长逐渐缩小,这就是所谓先增长后分配战略。还有的经济学家从保持社会稳定出发,认为发展中国家有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政治结构和社会经济状况,不能被动地等待收入分配差别自动缩小。政府应通过税收、财政等手段积极进行干预,对已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要加以调整,即实施先分配再增长战略。另有一些学者主张实施保证基本需求战略,即政府向低收入阶层直接提供援助,保证他们的基本需要。

14. “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经济依据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15. 结合发展经济学说明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原因。

建国初,我国面临一些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一是国内工业化基础非常薄弱; 二是国际上强国都是工业发达国家,苏联在发展的初期成功地实现了重工业化,这给我国以强大的示范作用;三是西方国家的 和敌视,使我们不得不重点发展国防和军事工业等重工业;四是1840年来被沦为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使我国政府和人民对军事、国防和高科技格外重视;五是共和国第一代

9

领导人从心底深处渴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快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强国;六是当时的经济发展理论大都支持加速工业化。在这种背景下,循序渐进、各产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业化战略难以获得广泛认可,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则成为巨大的诱惑。 赶超型工业化战略,一方面使重工业超常规发展,使以工业产值比重为衡量标准的工业化水平超常规上升;另一方面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受到破坏,使广大农民难以积累起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起始资本,城市化的正常机制被破坏。因为在工业基础薄弱且没有多少外援的情况下采取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必然要以剥夺国内农业和农村为代价,以农民相对贫困为代价。

其次,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了赶超型工业化的实施。 赶超型工业化战略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特征的,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而我国当时资本极为稀缺。如何在资本稀缺的情况下,将资本需求很大的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是一个必须突破的难题。显然,遵循比较优势的市场体制是不可能在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下优先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只能靠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来推进。因此,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应运而生。中央政府通过计划手段,一方面将城乡资源强行配置到工业部门,使工业产值或工业化水平超常规增长;另一方面强行转移农业剩余,并阻止农民进城(即直接阻碍城市化),以维持城市居民的高福利、低工资,加速工业化原始积累。 再次,城乡分割体制直接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以户籍制度、城乡差别劳动就业和福利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分割体制直接阻止了城市化进程。在这种体制下,市民享有福利保障等特权,而农民不仅不能分享国家的许多福利保障待遇,而且要通过“剪刀差”等途径为工业化做奉献。农民进城意味着政府财政负担的加重和市民平均福利“蛋糕”的缩小,因此政府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农民阻止在城门外,持续推行“就地消化”方针,以减轻自身的财政负担,并维持市民对城市文明的垄断特权。政府、国有企业和城市居民显然都不欢迎农民进城,这是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最深刻的经济利益根源。

为了保证城乡分割体制的实施,在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

10

制度。人民公社以集体生产、集体生活的形式剥夺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自主权、财产和收益支配权;统购统销制度则剥夺了农民的生产成果支配权和流通自主权。这些都为强制转移农业剩余、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城乡分割体制从如下几个方面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一是通过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进城,直接阻碍城市化;二是通过资金等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的过度输出,破坏了农村自身正常的积累机制,削弱了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阻碍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或农村城市化进程;三是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滞留在越来越少的耕地上,造成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抑制了农业的现代化,导致粮食等农产品在相当长时期的供给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城市化;四是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产业分布格局,严重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第四,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化方针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工业化方针抑制了城市化。

自1980年以来长期实施的“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方针,阻碍了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出现一批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都是完全正常的。但长期以来,为了维护现有大城市居民的利益,我们过分强调防止“城市病”,而相对忽视人口拥挤在耕地越来越少的农村也会出现严重的“农村病”,无视大城市所具有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而过分将城市化的重心放在农村小城镇和中小城市身上。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工业化方针也阻碍了城市化的正常发展。因为如果允许劳动力和资金等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则许多农村的中小企业完全可以转移到聚集效益较好的城市和城镇,这样可以大大促进城市化。而当乡镇企业在农村分散发展的情况下,许多本来可以城市化的人口被滞留在农村,延迟了城市化进程。2000年乡镇企业职工为1.27亿人,占乡村劳动力的1/5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0%。

16. 结合发展经济学发现中国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发展中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

11

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即指经济上较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既有许多相似性,但也存在许多的变异性。 中国位列发展中国家之列,在许多方面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似,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人均GDP来看,中国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国际上对发达国家的判断标准是人均而非总量,人均GDP1万美元以上才属于发达国家。 第二,从资源禀赋看,中国属于资源匮乏型国家,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

第三,从人口结构看,中国农业和贫困人口比重大。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7亿多,相当于埃及人口的10倍;进城农民工约为1.5亿,相当于俄罗斯总人口。

第四,从经济发展布局看,结构性问题突出。

第五,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第六,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看,中国公共福利事业急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公共教育和社会保障任务艰巨。

但是,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存在许多变异性,主要表现在:

单从国家GDP来讲,中国已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

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几个最大的经济贸易大国之一。

军事方面:据2010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报告,中国军力已达世界第二 中国已独立掌握航天外太空探索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17. 制度变迁与制度的作用。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正式地说,制度是人设计、决定人际互动结

12

构的约束。制度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在于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其作用具体表现为:首先,制度能够提供关于人们行动的信息;其次,制度能够约束个体的机会主义行为;第三,制度为合作创造条件,此外,制度还是一种激励机制,能够为个人选择提供激励系统。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主要源泉,相对价格的变化主要是企业家行动的结果。企业家获取技术和知识的过程改变着测量和实施成本,改变着交易的成本和收益,改变着相对价格。偏好或口味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另一源泉。相对价格的变化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改变人们对行为标准的判断。制度变迁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一个国家一旦选择了某种制度,无论这种制度是好是坏,就会沿着这一制度走下去,产生对该制度的路径依赖。在存在路径依赖性的情况下,最有效率的制度并不总是能够胜出,偶然因素可能对一个过程的早期阶段造成干扰,能够改变其进程和结局。

注意:上述内容仅仅是重点,请大家在复习完上述内容之后,结合平时的笔记通读讲义!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bu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