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3-11-30 10: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不足之处以及形成的原因,并以促

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基础讨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举措,并特别讨论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产业结构 现状 生产要素 技术 产业结构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和农业结构明显升级,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是,我国产业结构中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生产方式粗放、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仍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一、 产业结构概念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包括部门内的分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的情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实质上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演进,是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过程,是实现经济工业化的过程,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是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过程,本质上则是实现经济知识化、信息化的过程,是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

二、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内在矛盾

图1:1978-2010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情况

504540353025201510501978198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2第三产业3199520052010 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但是,我国产业结构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第一产业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农业对旱涝等灾害的抵御能力

2. 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虽然在价格方面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但是产品总体档次不高,品质不佳,盈利空间不大。

3. 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 (二)第二产业

1.处于制造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定价权,利润空间小。制造业是一条产业链,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生产制造、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环节。中国的制造业目前正处于制造业链的中端,上游研发设计、原料采购以及下游物流和销售网络等利润空间大的环节几乎被外资垄断。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从服装到钢铁,中国每小时向全球输出价值1亿美元的“中国制造”。但这些产品大多数为贴牌生产,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最低端,中国只能赚取一点可怜的加工费。

2.对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整个全球分工产业链中,中国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缺乏自己的营销渠道和服务管理体系,常常是只能“为他人作嫁衣”。 (三)第三产业

1. 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还尚未达到50%,发展明显落后。

2. 行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内部各行业表现为以传统服务业(交通、批零和餐饮)为主,竞争力呈现下降的趋势。尽管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表现出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信息、咨询、科技、金融)转轨的跨越式发展的特点,但是整体结构仍表现为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不突出的特征明显。

三、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促进产业内部结构的科学化调整?

总体而言,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关键是要科学的引导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在产业和行业中的合理分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起关键作用的是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而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这三大生产要素的流动也必然受其制约。我们要发展哪个产业,就必须加大三大要素对它的投入力度,而在这中间,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极为关键。

首先,技术进步通过刺激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演进产生诱导力量。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扩大市场需求,从而使许多购买欲望变成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

其次,技术进步促使新产业的兴起,改变产业结构。新兴产业通过两种方式形成,一是原有产业不断分化,形成新产业;而是某种新产品或新生产方式的规模不断扩大,形成新的产业。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每一个新产业都是在技术革命或扩散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后,技术进步通过改变各产业之间的资本存量比例和增量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变革。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各产业资本存量的更新不仅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在更新的过程中还包括知识和技术的补充,使原有的资本存量通过更新增强技术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

所以,我们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要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尤其是技术的进步尤为重要。在此,我们以三大要素的配置为基础,围绕三大产业,讨论如何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 (一)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的发展

首先,要大力加强水利、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减弱农民“靠天吃饭”的依赖性;

其次,要加大对农业的科学技术投入,培育良种,走两高一优之路, 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发展,通过技术培训、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扶持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还有,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财政资金对农业机械化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资金上支持第一产业的发展;

最后,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和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二)巩固和发展第二产业

1.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促进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过渡,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工业的改造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支柱产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主导产业,加强对朝阳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同时做好夕阳产业的退出政策指导工作。

2.加大对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创立自主品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但有一点可以确信: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企业没有竞争力就意味着走向灭亡。因而实现中国外贸的三个转变极为重要(从国际分工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从接受既定规则向更多地主动参与制定规则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3. 提高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价值链,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首先要逐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当中的地位,转变在分工中处在较低端的状态,由加工组装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由粗加工向高加工度化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鼓励发展国产品牌,鼓励技术开发、设计等企业的发展。

其次,针对某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如集成电路、飞机制造)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高技术(如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建立国家重大创新工程,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甚至国外机构、企业的参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的攻关体,力争局部突破,逐步摆脱战略产业受人控制的局面。

4. 控制高耗能、强污染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资金和技术向环保节能型产业的的转移。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较少,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是一定不可持续的,,这关乎中华民族的长远生存和发展。 (三)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1.要坚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放松市场准入条件,引进竞争机制,更好的吸引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管理,推动我国服务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并健康地推动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还需加强制度环境建设,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服务业的规范服务、诚信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个性化、特色化、智能化和知识密集化是其突出的特征,因而更需要制度和规范。

2.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应加快以金融、保险、咨询、信息、旅游、房地产和高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以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是一个经济时代区别于其他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它代表着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极为重要,它是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体现,良好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配置,推动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高国民经济的竞争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

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业涛 王 清: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6,1 [2]吴美平: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及演进方向[J],2010,6 [3] 中国统计年鉴, 2010

[4]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改革开放30年[M],2008 [5]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2008,2

[6]曾 贝: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思路[J].内江科技, 2009,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oh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