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09 10: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物简介

福禄贝尔:德国幼儿教育家,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在勃兰根堡创办了世界上第 一所真正意义的幼儿教育机构受托1—7岁的儿童,在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为儿童设计了一系列玩具材料,被称为“恩物”。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⑴: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性; ⑵:人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⑶:儿童发展三段论;自然儿童—人类儿童—神的儿童 ⑷:儿童的四种本能; ①:活动的本能; ②:认识的本能; ③:艺术的本能; ④:宗教的本能; ⑸:教学即生活。

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在游戏中获得发展。他认为,儿童的游戏,其意义和价值就在游戏的本身,只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活动过程即是目的,同时也是动机。通过恩物教学训练儿童的感觉,让儿童形成整体和统一的观念。 蒙台梭利:意大利学前教育家,于1907年在罗马贫困区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以感官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⑴:发现儿童;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帮助儿童发展其生命。 ⑵:吸收的心智;提出了特别敏感期的理念: ①:秩序敏感期; ②:细节的敏感期; ③:行走的敏感期; ④:手的敏感期; ⑤:语言敏感期 ⑶:自由的原则。

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容:包括肌肉练习、日常生活训练、初步的知识教育以及文化历史教育。 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 ⑴: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⑵:教师;须做到观察指导、示范、准备 ⑶:教具。

蒙台梭利教学法:提出一种非常实用、操作性极强、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全面提升儿童 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的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 求在不损害儿童的自由和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展,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活动中,帮助他们获得身心发展。

3、杜威:美国教育学家,1896年创立了第一所实验学校,在学校那种实施其教育思想。是儿童中心论的倡导者。并提出“做中学”理论。 杜威的教育思想:

⑴: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⑵:教育无目的论; ⑶:学校即社会;

⑷:教学论;主张“从做中学” ⑸:道德教育论; ⑹:儿童中心论。

4、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提出的幼儿课程观点是整个教学法,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施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主张游戏式和综合教学。课程的结构: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称为“五指活动”。 陈鹤琴的教育理论观点:

⑴: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⑵: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⑶:提出幼儿园课程理论; ⑷: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5、张雪门: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有“南陈北张”之称。 张雪门的教育思想: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张雪门的教学法: ⑴:教、学、做合一; ⑵:教材与教法融为一体; ⑶:自由自动教学法。

6、陶行知: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认为清末民初的幼教机构存在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陶行知是我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创办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⑴: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⑵: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

⑶:幼儿教育应当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①:解放儿童的头脑; ②:解放儿童的双手; ③:解放儿童的嘴; ④:解放儿童的空间; ⑤:解放儿童的时间。 ⑷:教育内容;

⑸: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 ⑹:开办师资培训。 第二章幼儿园教育

1、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2、幼儿园的性质: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为幼儿家长安心参加工作提供便利。 3、幼儿园的双重任务:

⑴: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

⑵: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4、教育: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5、幼儿教育的概念: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儿童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6、幼儿教育的意义:

⑴: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⑵: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⑶: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⑷: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7、幼儿教育的六项基本原则: ⑴:独立自主性原则; ⑵:发展适宜性原则; ⑶:保教结合原则; ⑷:综合性原则; ⑸:启蒙性原则; ⑹:活动性原则

8、幼儿园教育目标: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 9、幼儿园教育目标层次间的关系:

⑴: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园开展教育工作的纲领性目标。具有普遍意义。 ⑵:中期目标:是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⑶:近期目标:指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往往用于月计划和周计划。 ⑷:活动目标:指某次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 10、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⑴:保教结合的原则;

①: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 ②:保育和教育工作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③: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⑶: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⑷:发挥一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11、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功能:指保教结合、日常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处处渗透教育,在各个环节注意幼儿身体的养护,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2、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 第三章全面发展教育 幼儿园全面发展的含义: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幼儿体育:指幼儿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幼儿体育的目标:促进幼儿正常发育和技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幼儿体育内容:

⑴: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⑵: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

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士习惯; ⑷: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智育: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幼儿智育的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幼儿智育的内容: ⑴:发展幼儿的智力;

⑵: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

⑶: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德育:指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幼儿德育的内容: ⑴:发展幼儿社会性; ①:培养爱的情感;

②: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③: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和能力;

⑵:发展幼儿个性;如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

幼儿美育:指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幼儿教师与幼儿

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

⑴: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 ⑵:健康的身心素质; ⑶: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①:从知识结构上说,需要涉及一个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结构; ②:观察力;平常渗透在教育活动中;

③:沟通能力;包括非言语沟通及言语沟通,与家长、同事、幼儿间的沟通; 幼儿教师必备的沟通技能: a:引发交谈的技能; b:倾听的技能; c:扩展谈话技能;

d:面向全体、注意差异、有针对性的谈话技能; e:结束交谈的技能。

④:组织分组能力。有能力组织教学活动,分组、指导小组。 2、幼儿教师的基本职责: ⑴:有计划地做好教育工作;

⑵:组织和领导好幼儿的各项活动; ⑶:做好个别幼儿的各项活动; ⑷:做好家长工作;

⑸:积极从事与科研活动。

3、儿童观:指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

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4、现代社会的儿童观:

⑴: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⑵: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强加于他们,或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

⑶: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起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⑷: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在与各种丰富的活动之中不断建构精神世界的; ⑸: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⑹: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

⑺: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宝库是其自身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

⑻: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幼儿的权力,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发展;

⑼: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索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幼儿“学”:

⑴:接受学习: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 ⑵:发现学习:指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式的学习方式。 7、儿童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 ⑴:主动性; ⑵:好奇心; ⑶:自信心; ⑷:坚持性。 第五章幼儿园环境

1、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境,又包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2、幼儿园环境的分类: ⑴:物质环境;

①:广义的物质环境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质要素的总和。 ②:狭义的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 ⑵:精神环境。

①:广义的精神环境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的精神因素的总和。 ②:狭义的精神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 3、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⑴: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⑵:发展适宜性原则; ⑶:幼儿参与性原则; ⑷:开放性原则; ⑸:经济型原则。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

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课程的基本要素:目标、内容、组织、评价。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⑴: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⑶: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选择与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

⑴: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 ⑵: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内容; ⑶:联系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 ⑷: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 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内容:

⑴:教师按课程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 ⑵: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 ⑶:幼儿自选活动的提供与指导; ⑷: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⑸:家长工作和与社区的联系等。 教育教学的方法: ⑴:观察法; ⑵:实验法; ⑶:游戏操作法; ⑷:参观法;

⑸:谈话、讨论法; ⑹:讲解、讲述法。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途径:

⑴: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⑵:日常活动与生活; ⑶:学习环境; ⑷:家园合作。

幼儿园健康教育内容的目标:

⑴: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⑵: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⑶: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⑷: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幼儿园语言教育内容的目标: ⑴: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⑵: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⑶: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⑷: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⑸: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10、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的目标:

⑴:能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⑵: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⑶: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⑷: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⑸: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11、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目标:

⑴: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⑵: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⑷: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⑸:爱护动物、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12、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的目标:

⑴: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⑵: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第七章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幼小衔接的概念:指幼儿园与小学直接过渡的特定阶段。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存在不同的教学特点,主导活动、休息制度、师生关系、环境布置、社会期望等都存在差异导致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都出现不适应状态。幼小衔接是个长期的、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

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⑴: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⑵: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①: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②:培养独立性;

③: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④: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⑶: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③: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⑴: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 ①:主导活动方面;

②: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 ③:师生关系;

④: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

⑤: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 ⑵: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 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⑴: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河里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

⑵: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

⑶: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年工作。 ⑷: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题要

1、1996年6月1日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 2、2001年9月颁布《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我国最早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由张之洞在武昌创立的湖北幼稚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f7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