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08 05:54:4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编号:JXKT--XS--04--044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也是基于时代发展要求下的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提问为主,而且是年级越高,现象越严重。即便教师给了学生提问的机会,多数学生基本上不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而少数提出问题的学生多数倾向于提一些常规性、简单的、熟悉的自己能解决的数学问题,而不擅于提出创新性、复杂性的能引发别人深入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有价值数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无是能否自觉实践新课程理论的分水岭,因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课题界定: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堂或相关的教学情境中,对自己知识领域、学习材料以及教师教学中遇有不懂的问题,或对学习的内容持有怀疑态度,不肯定其说法,不十分认同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的能力。

研究目标:一是从理论上探索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从实践中重点研究全面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可操作性策略,如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激发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培养提问能力的方法策略、提高提问能力的活动策略,为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提供比较全面、系统、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及成因。 2. 探索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情况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缺乏理论指导的研究,将是盲目的、浅层面的、低效率的研究。为此,我们把理论学习作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课题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计划、有针对、有重点地对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培训。根据可能涉及到的培训内容,课题组组长找到相关的书籍,供教师阅读。课题组与平时教研活动有机融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集中研读教育专著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献,作为理论培训的重要途径之。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立足课堂教学,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1.课题研究常态化。围绕课题,把课题研究融入常态课的教学过程中,鼓励课题组教师立足课堂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为了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落实到实处,我们加强了平时的监管力度,把学生提

出的问题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适时呈现出来,并用手机拍照作为课题的研究资料。(我们主要采用课上提问、课下提问、单元学习结束后提出自己的疑惑,先同伴之间互相解决,同伴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2、有针对性地上好课题研讨课。为了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开展,每学期课题组都要有针对性的上好课堂研讨课,紧扣课题研究内容,大胆进行教学实践。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形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现状的调查报告》 2.探索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近两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摸索,我们总结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探讨交流分析问题——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师生归纳小结拓展提高——课尾5分钟,鼓励学生再次质疑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生疑)→提出问题(质疑)→讨论问题(议疑)→分析问题(析疑)→再提出问题(再质疑)过程中,经历解决问题过程,即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3.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不敢问是学生心理上没有一种安全感,怕提错问题或说错话会遭到老师、同学的批评或笑话。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性思维。心灵的自由,才会有思维的自由。要让学生敢问,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创设一种心理上能够感到安全的宽松、民主的“问”的氛围,鼓励学生只要有问题,有疑问可以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胆的问、主动的问,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允许学生的独树一帜。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土壤——宽松,适宜的温度——民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进行浇水施肥——组织引导,鼓励表扬,让学生敢问、要问,逐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策略二: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为学生搭建提问的平台,鼓励学生只要有疑问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胆的问、主动的问,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策略三:充分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利。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利,正确对待学生的疑惑,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个错误或低级幼稚的问题,要努力挖掘学生问题中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帮学生建立自信;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相差甚远时,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的行为,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 策略四:留下思考时空,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源于思考,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4.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教学策略。

总的原则: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观察现象中,教会学生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在研究问题中,

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动手实践中,教会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策略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关键。 当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之后,质疑问难不能只停留在幼稚肤浅的水平,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提问能力的水平。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在课题中发现问题。教师在揭示课题之后,让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经过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举例:周长:什么是周长?周长指什么?“每个物体都有周长吗?为什么要学习周长?学习周长有什么作用?怎样求周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提出知识性的问题】)

(2)自学课本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对自己不明白或不理解的知识点提出问题。

(3)在知识的易错点上发现问题。

就是对易混、易错、相近或类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出学生深层次的探究。如在学完质数、合数、偶数、奇数引导说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提出了质数、合数、偶数、奇数的什么区别?质数和合数有什么关系? 这样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

(4)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发现问题。就是让学生从一个数学问题联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在类推迁移中提出问题,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学完《分数的意义》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后面的学习中,你还想知道有关分数的哪些知

识?学生的问题是: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分数能化成小数吗?分数的乘除法怎么计算、加减法怎么计算?

(5)在练习题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练习题的已有信息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或改变题中信息提出问题。小数加减法:小明到书店买了两本书,《动物世界》6.5元,《科学探索》5.8元,一共用去多少钱?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数学问题:问题一:《动物世界》比《科学探索》多多少钱》? 问题二:妈妈给小明10元钱,购买这两本书吗?

策略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想问——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

有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有了敢问的勇气,但这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学生还不知道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去提问。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教会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⑴知道提出问题的角度。从原则上说,学生的问题应当围绕学科教学任务去提。可以从题目上提问题,可以从内容上提问题,可以从语言上提问题,可以从解法上提问题等。

⑵了解提出问题的性质。如自己不懂的问题、有不同见解的问题、认为教材中或他人的发言中是错误的问题,以及认为更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等。

⑶把握提出问题的时机。①预习后: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还有什么疑惑等问题”等。②学习前:根据课题或教师创设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ud.html

Top